现在我们简单聊一下中观的“离一多因”。中观是什么意思呢?中观是龙树菩萨创立的佛教学派。龙树菩萨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菩萨,汉传佛教的八个宗派,都以龙树菩萨为宗主。藏传佛教的五大宗派,虽然各有各的祖师,修行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但他们的基本哲学都以中观为基础。哪怕是他空中观的觉囊派,也非常尊崇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解。整个大乘佛教都共同承认龙树菩萨的中观哲学。
把中观归为“哲学”,其实不太妥当,但也勉强可以说它是哲学。因为它依据我们看得懂的文字、想得通的逻辑,分析世界上一切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什么叫做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对世界的看法。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伊斯兰教认为世界是安拉创造的,而佛教的龙树菩萨认为,这个世界是空性的。中观,是佛教对世界的一种看法、一种认识。
为什么说中观可以是哲学,又不是哲学呢?中观与哲学的唯一区别在于,中观是可以实现的,而其他哲学是无法实现的,也就是无法证实哲学理论的究竟内涵。只有对于佛教中观,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就能证明它是对的——世界是空性的。做到这个叫“开悟”。
其他的哲学,如唯物主义,目前为止根本无法证明其正确性,“世界是物质的”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其他宗教,宣称世界是某某神创造的,但没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修证去证实这些说法。不仅无法证实,哪怕在逻辑层面上,也说不清楚,所以这些宗教只能算作信仰。
中观不完全是一种信仰。我们当然可以信仰它,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无法实现的信仰,它是一种可以实现的真理。所以,中观并不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哲学,哲学的涵义涵盖不了它。
唯识也一样,不仅仅是认识论哲学,还可以实证。唯识是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两兄弟,在南瞻部洲推广开来的。唯识理论认为世界的一切是由心现出来的,心通过“识”的方式,也就是心通过“分别”的方式,呈现出了世界。
中观和唯识这两大认识论,在逻辑上,基本把佛教对世界的看法都讲透彻了。如果现量地去观察、修证,会发现这个逻辑是对的,因为它可以实现。逻辑如果不能现量实现,它就会变成一种戏论。
什么是戏论?比如,我们可以在头脑里创造一个词叫“无穷大”,但实际上,到哪里去找一个“无穷大”?现实里找不到一个叫“无穷大”的东西,它只是头脑中的一个观念。再比如说,微积分里的微分,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它对应的东西。还有负数,比如“-8”“-9”,这个世界上有吗?找不到的,它们仅仅是头脑里的戏论。
如果理解了戏论,再认真仔细地分析,会发现人类所说的任何数字都是一种戏论。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一个叫做“一”的东西。
有人说:“怎么找不到呢?我拿一盘水果来,一个水果、两个水果、三个水果……”在粗大的、不经仔细观察的层面上,可以找到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一张椅子、两张椅子,一个人、两个人……这些数据可以统计。但是,把一个苹果拿来分析,苹果是可以被分解的,因为它是很粗大的,是很多东西和合而成的。比如把果皮、果核、果肉组合在一起,粗大的层面上,我们就叫这个组合体为“一个苹果”,这只是我们头脑里对它的一种认知。
那么,世界上是否存在真实的“一个苹果”?如果很当真地去看,就发现不对了,苹果可以被分解,它也是组合而成的一个东西,世界上并没有真实的“一个苹果”。所以,我们找不到可以贴上标签“一”、并且永远无法把它分成“二”的事物。这里用贴上“一”的标签来形容,是对本体的哲学性认知,意思是这个东西不能被分成其他东西了。
如何理解呢?比如,如果给一个苹果贴上标签“一”,那它就不能被分成两半,否则“一”就被破坏了。当然,在粗大的层面称它为“一个苹果”,没问题,但是,是否存在实有的、完全不会被破坏的“一个苹果”呢?不存在的!苹果可以被破坏,那么其他的事物呢?一个人?不行,死了之后烧成灰,就被破坏了。一个心识?也不行。
其实任何事物都一样,我们找不到一个不能被破坏的“一”。用粗大的概念说一个、两个、三个,这样没问题;但如果要找到一个事物,能把“一”的标签贴在上面,并且它永远是“一”,不会被破坏。找得到吗?找不到的,连“一个虚空”都找不到!虚空也可以被分开的,比如把房间的窗子一关,虚空就被分成了屋里的虚空、屋外的虚空。所以,找不到任何事物,可以承担“一”的标签。
现在有人提出存在基本粒子,但关键是找得到一个不能被分的基本粒子吗?前些年,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为了找到最基本的粒子,花了四十亿欧元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通过电子流的轰击,把粒子越分越细,终于轰击出了一个希格斯玻色子,也叫“上帝粒子”。科学家为了找到它,已经研究了四十年,但后来发现,这个上帝粒子也不是最小粒子,只是一种能让其他粒子显得有质量的粒子。其实科学界从未说过上帝粒子是最小的粒子,是传媒界炒起来的;再比如量子力学里提到的“量子”,事实上没有这样的粒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位,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但能量本身是什么?科学家还是搞不清楚。
大家知道质能守恒定律,描述能量和粒子的关系,即质量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原子弹的原理,把粒子的质量以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现在科学界对这个定律也提出了异议,开始思考如果质量没有本体,那么质量到底是什么。是虚空吗?如果质量是虚空,那其它的虚空都该是质量,与事实不符。如果质量不是虚空,那就应该由粒子、实体等来承担质量属性。
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承担起“一”的标签,这个定律就叫“离一多因”。所有的“多”都是由“一”组合起来的,但由于没有“一”,也就没有“多”了。比如盘子里有十个苹果,如果一个苹果是“一”,十个苹果是十个“一”合在一起的,这叫“多”,当然,两个、三个、四个,都叫“多”。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无法承担“一”的标签,也承担不起“多”的标签,因为它们全都空无实质(完全没有实质)——这就是中观的离一多因。
以前我们学离一多因,只是简单地把一个事物拿来分,一根筷子切二分之一,再切二分之一,一直这么切下去……然后思考“切不切得完?”很多人说:“切不完,二分之一可以永远分下去。”但实际情况是绝不可能的。筷子一定会被切完,如果切不完的话,意味着有一段距离永远到不了头。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哲学命题,芝诺悖论中的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按照这种数学的分析方法,走二分之一,再走二分之一,再走二分之一……永远都有二分之一。就像微积分一样,无限逼近,永远不能变为0,也就不能接触。
这次学习的离一多因,指出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事物,能够承担“一”的标签。其实两个理论道理一样,可以把之前的理论用到这次,即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被分尽,既然这样,它就没办法承担“一”;不能承担“一”,也就不能成立“多”。
有人问:“实体当然没办法承担‘一’,那虚空可不可以呢?”虚空也不行,如前所说,虚空可以被破坏,所以找不到一个不变的虚空。“一个不变的虚空”只是我们头脑想象的东西,当不想它的时候,它就消失了。而眼睛看到的虚空,随着眼睛一闭,它也消失了,也没办法成为承担“一”的东西。那用手感受、触摸的虚空呢?当手去触摸的时候,这个虚空已经被手破坏了。
所以,没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承担起“一”的事物,不管是有实质的东西,还是虚空。那精神层面的东西呢?首先,你的念头承担得起不变的“一”吗?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念头一直这么持续下去,怎么得了呢?那就没念头了!那么某种心所、某种情绪呢?也承担不起。任何快乐、任何痛苦都会过去,这叫“观心无常”。所以,精神层面也是一样,也无法承担这样的“一”。
最后,我们去观察精神的实质、心的实质,能不能承担起这个“一”呢?也没办法,因为找不到一个东西,可以被称为精神的根本实质。当然,我们有时会去表达:世界源于同一种本质——是心。但真的去找心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没办法承担起“一”。因为要能承担“一”,必须要找到对应的实体,而实际上找不到实体的心,所以把这种本质叫做心的空性。心的本体没有“一”,那么心的游舞现象,即任何事物,都承担不起不变的“一”这个人类的认知标签——这就是离一多因。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七要》第3讲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