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开始进入正题——佛教的世界观。这里涉及到一个词语,世界观。了解世界观对我们了解佛教,以及对往后的思维和修行,都有很大帮助。几乎每个读过书的人,都学过这个词,到了初中就会有人教世界观是什么,高中和大学也一定会学到。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认知,所涉及的两个部分,一个是“世界”,另一个是“观”。稍后我会逐一分析各种世界观,因为这和后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观”的意思是认知,“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认知。要了解“观”,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拿什么去观;其二,如何观。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两种世界观:直接的现量与逻辑的比量
你拿眼睛去看,是一种观;用耳朵去听,又是一种观;然后用头脑去思维,又是一种观。人类有五种感官,即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识,一种可以思维、观想的能力。所以这六种观,又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观察,另一种是思维、逻辑这方面的认知。
前五种感官是很直接的,“直接”意味着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这在佛教里面叫做“现量”,普通人称之为直接观察。例如眼睛视物,根本不用思维,看到花就是花。至于花的成分是什么、有毒无毒、香味如何、对我们身体是否有好处,这些我们就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思维。
所以,我们可以把六种观分成两大类:前五种感官是一大类,眼耳鼻舌身,即佛教所说的“现量”;第六种意识,是第二大类,即佛教所说的“比量”。当然,你说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都不一样,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不管怎么细分,前五种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是直接的、不拐弯的。然而,思维就不同了,它可以拐弯,可以想很多东西。
现量的东西只能出现在当时的情景。今天的花和昨天的花不同,我看到它就是此刻的它,而不能看到昨天的它。我所能看到或者听到的,全都是当下的东西。
但是思维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思维昨天的内容,也可以思维明天的内容。思维昨天的内容,叫做回忆;思维明天的内容,叫计划、预想。前五种感官就不能这样。
谁在观?
我们观察世界所用的这两类、六种感官,不管你用前五种感官还是意识,你都一定要有精神,作为最根本的观察者。精神,才是观察者。
为什么呢?比如,当你睡着了,五种感官就不起作用了,那么意识呢?有时意识还在起作用,比如做梦。但梦是纯意识的,做梦时不存在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梦只是白天或过去的一些印象,在意识里面重新浮现,按照佛教的说法,白天的印象,留存于阿赖耶识中,称之为“种子”,这些种子于睡梦中聚合,于意识中扭曲组合而呈现,就是所谓的“梦”。
所以也会延伸出一些问题,如我们在梦中是否还在看。梦中我们好像也看到很多东西,但实际上你的眼睛是闭着的,没有看。虽然梦中会产生很多这样类似的功能,但不管怎样,都属于意识。
继续来看,当我们用六种感官,去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你说是“我”,但是“我”只是一个词语;“我”是什么,这是不确定的。
有人说是“灵魂”,或者是“精神”,反正认为存在这么一个东西。不管你是科学家、宗教学家,或者是一般的普通人,你一定有一个最终的观察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依靠这六种感官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主人翁是谁?
什么是世界观?
我们暂且不说它是谁,先把它叫做“能观”;六种感官就叫做“工具”。那么所观察的是什么呢?术语叫做“六种感官的对境”,我们称之为“世界”。
什么叫做六种感官的对境呢?比如你眼睛看到的形状和颜色,耳朵听到的声音、科学里说的声波,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感受到的冷、热、软、硬、沉重等感觉,意识想的一些意象、念头等等,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
我们把这六种感官活动所产生的内容,合起来称为“世界”,然后通过思维性、语言性的总结,就形成了我们对它们总体的、细微的看法,统称为“世界观”。
那么讨论这些东西,了解世界观,对我们有用吗?
有很大的作用!不同的世界观,对每个人的行为、思维、生命、未来,乃至于发财、家庭、情爱这些现实的问题,都有直接的作用。
但一般人不会这样认为。一般人会觉得吃什么、穿什么,找对象、谈恋爱、组织家庭,以及快乐、痛苦等等,与所持的世界观无关。现在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与物质有关,有钱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物质,生活会更幸福,所有和快乐相关的外在东西都能得到满足。
当然,大家也会认为,只有物质是不行的,还需要内在精神。但是我们把内在精神叫成什么呢?比如一个人的道德、学识、风度,诸如此类,我们也认为这些与幸福快乐有关,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看法。
你的世界观是怎样的?
那么,认为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素质、品质,和我们的幸福有关系,这算不算一种世界观呢?其实这是很多种世界观的混合,大部分的现代人是混乱的,并没有一个系统、圆满、能够自洽的世界观。
尤其是唯物主义者,从小就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精神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只要读过初中,都会有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似乎就持着唯物主义世界观。那么,作为唯物主义者,那就不应该相信有鬼吧?但是经过坟场的时候,又神经兮兮的怕鬼,还经常找人算命。唯物主义者要算什么命呢?所以,我们有时又变成了唯心主义者,或者搞迷信的人,世界观非常混乱。
重视风度、品质等内在素质的人,可能学了各种不同的人文主义、科学等东西,或者从小有家庭教育的培养,以及自身各种各样的历练,造成了这个人的品格、风度等。但这些人的世界观也是混乱的,他们的内在素质,并不是在一种比较圆满、丰富、准确的精神系统的滋养之下,而培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世界观是混乱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些观念都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观的根本:知觉
接下来我们把各种纷乱的世界观进行归类。不论持哪种世界观,我们作为人类,看世界时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的现量,另一种是逻辑的比量。科学也是这样,他们要观察一个事件,判断一个事物存在与否、情况如何,首先要有数理逻辑,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再做各种实验。实验就是现量的、直接的,逻辑推断、数学模型等是比量的。可见科学也一样是用这两种方式,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了。
这两种方式的背后,最根本的就是人的知觉。如果没有知觉,这两种认知方式都不可能实现。那知觉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认为知觉是物质产生的,唯心主义认为知觉是心产生的,心还分自心和外面的客观精神,后者承认上帝、安拉、大自在天等等,认为是神灵造成了知觉。基督教就认为,人的精神是神赋予的。所以,对于知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看法也构成了不同的世界观。
通过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诞生了三大类世界观: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但是佛教不属于这三大类。为什么呢?因为佛教可以包含解释这三大类,但它们解释不了佛教。
——摘录并整理自2017年《佛教世界观与现实生活》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佛教世界观与现实生活 03 | 东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异:禅定
- 佛教世界观与现实生活 02 | “一切境相由心现”是唯心主义哲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