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为何是真的》
第一章 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第七节 佛法的快乐方式
佛法修行,常被影视作品误解。荧幕中的修行者,往往是因世事不顺、事业失意或情感受挫,才选择皈依佛门,仿佛出家是人生困顿时的无奈之选。殊不知,这是对佛法修行最大的误解。真正的佛法修行者,恰恰是最懂得解脱之道、获得究竟安乐的智者。他们不是在逃避人生,而是找到了通向真实快乐的钥匙。
我们先试想有一个盲人,走在悬崖边上,其实每一步对他来说都是迷茫而危险的。当我们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就如同那位盲人一般,在生命的悬崖边摸索前行。我们时而迷失方向,时而坠入痛苦,而快乐却总是难以真正把握。
佛法认为,如果你清楚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真谛,你才知道怎么更好地获得暂时的快乐。因为正确的世界观能告诉你什么是快乐的因、什么是痛苦的因,从而可以更好地趋乐避苦。在你探求世界本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你也会获得内在的宁静与喜悦。
若你最终掌握了这个真理,就能获得彻底的幸福快乐,即佛法中所谓的"解脱"。佛法中的所有的经论,都在阐述这一点:阐明世界观,并指引实现这一世界观的方法。
因果规律是缘起层面离苦得乐的底层逻辑
建立唯识理论的一大任务是阐明心的因果规律,通过深入理解和遵循这一规律,我们才能逐步远离痛苦,在缘起层面获得更长远持久的快乐。
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几乎都围绕着追求暂时的快乐展开:赚钱、追求爱情、组建家庭、旅行、扬名立万、修身养性,甚至是发泄情绪时的暴力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片刻的满足和慰藉。
然而,佛法对于获得暂时快乐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普通人追求快乐往往不计后果,而佛法要求在获得快乐的同时,不造新的痛苦因,并且追求更为理性、和谐的快乐方式。佛法认为,真正的快乐源于善法(可以理解为是乐因),来自于心的良善倾向(唯识中称为善的“种子”)。核心是谨慎地选择和播种"善种子"。何为播种善种子?简而言之,就是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促进和谐的心念与行为。在佛法的实践中,五戒和十善是最基本的善法指引。这是我们在轮回因果中必须首要认真对待和审慎选择的重要原则。
如果我们不遵循因果法则,快乐将永远如浮萍般虚无缥缈。你会发现:快乐难以把握,似乎总是若隐若现;内心充满不确定性,事与愿违的挫败感挥之不去。其根本原因,不过是没有尊重和遵守缘起层面的因果规律。
道理其实很简单:种快乐的因,得快乐的果;种痛苦的因,得痛苦的果。
佛法告诉我们,外境是心的显现,而感知外境的,也是心。外境并非独立于心之外的存在,而是心的另一种呈现。然而,我们的心却将自身一分为二:一边是"能知"的主体,一边是"所知"的外境。正是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方式,编织出了轮回的千般面相、万般境界。
在这种二元认知的束缚下,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向外攫取,妄想从外在世界中寻得真实的快乐。
人生诸苦,往往就来源于这种二元对立下的向外驰求,源于“取”。
未得到时,煎熬于求而不得;得到之后,又陷入守护与失去的恐惧。求取的过程中,因为资源有限需要竞争,便产生了无尽的冲突。这一切纷争与痛苦,皆因执着于"取"而起。由于认识不到作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我执,心因为这个错误的执着还会产生五阴炽盛苦。
为何会如此?因为这种向外攫取的方式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正如佛陀所言"苦谛"——苦才是真理——在错误的认知方式下,怎么折腾终究都是苦。那么,该如何化解这一切?佛法的智慧何在?
佛法在相对层面,也并不反对你朝外求取,它反对你只知道从外取。在这样往外取的同时,你要回去找,还有另外的快乐之源。你想想看,感受快乐的是什么?——心。
外物本身并不会快乐,它不过是刺激心,让心产生快乐。也就是说,快乐的根本是心,而不是物质在快乐。既然这样,能不能不靠这些无常变化的外物,让心产生快乐?更进一步,我们能否让心的能感疲劳减轻,乃至消除?
只要存在能感与所感的二元对立,疲劳就不可避免。然而,若能回归心的本然,体验那超越二元的纯粹之乐,一切疲劳便会烟消云散。这便是佛法所指的究竟安乐——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认知世界时,便能证得"常乐我净"的境界。为何这样的快乐永恒不朽?因为它源自心的本然,不依附于对立的幻相。这正是佛法"不二法门"的精髓所在,是对心之本质之乐的圆满证悟。
那我们没有证悟“不二”的自心本性之前,在所谓的世俗层面,怎么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呢?
那就要遵循心的因果规律。
莫要轻视我们先前探讨的世界观与生命观,因为它们决定着我们寻找快乐、摆脱痛苦的根本途径。从究竟意义而言,正确的世界观指引我们通向彻底的解脱之道,获得永不动摇的圆满幸福;就眼前而言,它也能帮助我们把握快乐之因,远离痛苦之因,从而获得相对层面的安乐。
世人习惯于用物质主义视角追求快乐,结果却是越加痛苦。正如《入行论》所言:"愚人欲求乐,毁乐如灭仇"——愚笨的人想要追求快乐,结果却把快乐如同仇人一样毁灭。根本原因在于对世界本质的误解。过去,在唯物主义的蒙蔽下,人们肆意妄为,认为死亡即是终点,只要不被发现就可为所欲为。然而,佛法的世界观彻底颠覆了这种浅薄认知。
因为世界既然不是物质,它是由心显现出来的,而心是有规律的,那么前因就会带来后果,一环一环相续下去。外在现象与内在意识,无一不遵循着严密的因果规律。
这种认知将使我们在行为选择上变得谨慎:不仅仅是不敢做坏事,更有对生命、对规律的敬畏与尊重。即便最初源于自我保护,但这种因果意识本身就是智慧的萌芽。
最终极的解脱在于超越因果链。在因果中不得自在即为"轮回",突破这一桎梏则称为"解脱"。
在此,根据佛法的因果规律,先把最基础的快乐之因罗列出来,即五戒十善:
五戒:
1.不杀生:尊重一切生命,不伤害任何生命。这不仅包括不主动杀害,也包括不唆使他人杀生,以及尽可能保护生命。
2.不偷盗:不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尊重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3.不邪淫:在性生活方面保持正当和节制,不与不正当的对象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
4.不妄语:诚实地说话,不撒谎、不造谣。尤其指的是不说“大妄语”,比如自己没有神通就不要说自己有神通、自己没有证悟就不要说自己证悟了。
5.不饮酒:远离会导致迷醉和失去理智的物质,如酒精和毒品。
十善:
身三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口四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三善:不贪,不嗔,不痴。
深谙因果规律,我们自然不会以损人手段谋取私利。当我们懂得积累福报之道,明白如何避免痛苦之因,善于取舍、勤修善行,美好的果报终将如期而至。
关于世间因果的运作规律,以及心识的展开过程,由于内容深广复杂,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详加阐述。
禅定之乐
除了向外驰求的这种快乐方式之外,还有一条更为深邃的路径——禅定。它是一种不求自得的安乐之道,能带来更深层的喜悦。
细想来,我们终其一生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不过是:如何安放身心。这也正是世间所有哲学、宗教、学说所共同探寻的终极追求的落点。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在面对这个永恒的课题:身心究竟应该如何安放?
古今智者对此都有深刻的体悟和追寻。孟子曾言:"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耳。"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时也说:"我心不安,乞师与安。"《金刚经》更是直指人心,以"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探索究竟智慧。
而禅修,正是一把开启自心的金钥。它不仅能帮我们转变认知方式、重塑快乐之源,更能引领我们窥见宇宙人生的本质。这便是禅修的殊胜之处。
当我们从分别驰求的寻乐方式,转向静默安坐、自安自明的境界,会体验到怎样的快乐呢?
2002年,一项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诞生。在理查德·戴维森教授主持的实验中,明就仁波切在禅定状态下的大脑快乐指数竟攀升至常人的七倍之多,这一惊人数据曾让科学家们一度怀疑仪器出现故障。这位佛法大师随即被《时代》杂志冠以"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美誉。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另一位卓越人物——马修·理查德。这位曾在巴黎巴斯特学院获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的法国学者,后来皈依佛法,成为一名虔诚的修行者。作为一位跨界学者,他著有《僧侣与哲学家》《学会快乐》等深具影响力的著作,在其中深入探讨了佛法与科学、哲学的交融,以及人类寻求快乐的终极之道。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其学术背景令人敬佩。
同样在威斯康辛大学,科学家们用256个精密的传感器监测马修·理查德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他在禅修状态下的幸福感脑波强度,远远超越了神经科学文献中所有已知的记录。
这两位大德通过禅修所达到的喜悦境界,足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快乐的本质与来源。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修行的见证,更为科学探索心灵奥秘开辟了新的视野。
在佛法中,禅定有诸多不同的境界层次,其中最为人知可能是“四禅八定”“九次第定”“首楞严定”等等。我们有专门讨论禅定的课程,在此就不展开了。此处想表明的是,佛法告诉我们,快乐不必依赖分别心去驰求,当心归于平静、止息喧嚣时,一种更为清净的喜悦自然涌现。每位修习禅定的行者到一定程度时都能印证这种殊胜体验,以至于许多人会深深"沉醉"于禅坐之中,不忍离座。
从究竟意义而言,执着于禅定之乐也是一种迷执。虽然这种快乐跟粗大的驰求之乐显得更为高级殊妙,但若执着于乐、明、无念等禅定境界,反而会成为通往究竟觉悟的障碍。
坦白而言,禅定之乐达到某种程度时,已远超世间一切快乐。比如在欲界定之后的未到地定——这个即将入初禅的境界,其中所体验的喜悦已然超越了所有依靠外境刺激而得的快乐。这种殊胜的体验,正是通过佛法禅修的践行而可证得的。
利他之乐
想必有些人听到"要有利他之心"这样的话,内心总会不自觉地泛起一股浓浓的"鸡汤"之感,仿佛正在被强行说教。"利他"二字似乎还带着令人不适的道德制高点压力。那么,"利他"究竟有什么深层的真理性原因,它又与苦与乐有何关联呢?
从究竟意义上说,众生本是一体。佛法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因如此,佛陀才会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从相对层面而言,一切皆为心的显现,利他即是利己。因为没有所谓的"心外之物",所有的利他行为都发生在心中,通过心识的因果规律,利他的同时,必将呈现相应的善果归于自身。
大乘佛法格外重视菩提心——这是一种缘于佛果(究竟智慧)、缘于众生(一切有情),希冀众生获得暂时与究竟安乐的心态。
概括而言,菩提心有两个方面的巨大作用:第一,减轻我执,获得深层次的快乐和觉悟,所谓自觉;第二,给众生带来利益和快乐,所谓觉他。当自觉、觉他都达到究竟圆满,就是所谓的“觉行圆满”,也是成佛之意。
佛法中说,我执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通过利他之心,我们的内在世界会发生深刻变化:原始的匮乏感和恐惧感将逐渐消退,心境会变得越来越宽广、放松、充盈和自在,甚至会滋生智慧。菩提心的修行对内观和认知自心极为有益,能减少不受控的烦恼,并产生强烈的快乐。
菩提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温暖并影响周围的人。只要靠近这样的人,有善根的人很快就能感受到;即便是没有善根的人,久而久之也会被感染。人们会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依赖和信赖的人。随着时间推移,不仅自己变得快乐,周围的人也会变得快乐,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甚至能将原本互害型社会转变为互利型的社会。
在禅定修行中,菩提心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打坐时难以平静,主要是因为内心充满了过多的围绕自我的念头和情绪。当我们改变自私的心态时,这些自私的念头和烦恼就会烟消云散。打坐将变得自然安宁,并能产生法喜,甚至产生菩萨的“内触妙乐”——身心充盈着喜乐。身体的每个细胞仿佛都泡在温泉里在做按摩,内心也充满无条件的安乐。
当一个人真心实意(而非仅仅停留在念头上)想要利他时,痛苦将会消失,而痛苦的消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修行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所有的痛苦、忧虑、紧张,乃至情绪,其实都源于我执——你的恐惧、你的希求、你的不满足,无一不与之相关。
菩提心修行到一定境界,不仅不再执着于自身利益,反而会发现发菩提心本身就是一种利益。尽管思考的是别人的福祉,但产生的作用却是先利益了自心,并带来殊胜的妙乐与安乐。
最为关键的是,菩提心会极大地有助于证悟佛法中"无我"的智慧,从而获得一种不会被因缘打败的幸福安乐。
究竟之乐
根据笔者恩师的教言,实践佛法,也可表述为四个阶段:认识相续、调伏相续、切断相续、转化相续。
在获取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并调伏自己的相续。这意味着一个转换快乐方式的过程:将过去必然导向痛苦的用心模式,转变为能带来持续增上快乐的善巧方便。我们逐渐领悟到,真实的快乐来自于遵循因果规律、禅定和利他等。若能如法修持,快乐将不断增长,最终趣向究竟安乐。
对内而言,我们需要深观自心,明察念头与情绪的因果链条,洞悉背后深层的虚妄执着,进而调伏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烦恼。
最终,通过佛法的究竟见地——中观、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所开显的认知方式,我们会发现世界的本质是非二元的。在这里,能认知的主体与所认知的客体归于一如,超越主客对立。当论及本性时,语言文字已难以描述。而由此现前的快乐,不再是与痛苦相对的世俗快乐,而是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究竟安乐。
我们必须深入研习佛法的究竟理论,如中观、大圆满、大手印以及禅宗的精要,反复研磨、细心体会。这个闻思修的过程即是在认识相续与调伏相续。
何谓切断相续?即是洞见相续的本质——空性。在切断相续时,大圆满称之为"开悟"或"彻却";禅宗则称为"明心见性"——刹那了悟心的本性。
禅宗中著名的云门三句:第一句叫“截断众流”,了悟自心本性叫截断众流,即这里所说的切断相续;第二句“涵盖乾坤”,是说证悟的本性即是一切,正如古德所言:"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第三句“随波逐浪”,是说证悟的心的自在,随缘任运,不滞不著,圆融无碍。
这种觉悟恰恰超越能见与所见的二元对立。《楞严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禅宗更有诸多描述本质的妙语,如"捞摸不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中观则言"离四边"、"离言说"。这些表达都指向一个境界:超越能认与所认的二元对立。
实际上,心的自明是超越二元性的思维言语的认知,同时也离开二元性的心行觉受,是不二的自明。自明的真义何在?即是超越能明与所明的对立。如果“我觉得这个境界是”,那肯定是错的!指向任何状态和境界都是错的,那其他的状态和境界就不是了吗?分开了“是”与“不是”,仍是二元!
那如何实现自明?这需依赖殊胜窍诀,仰赖具德老师的直指。禅宗也有诸多方便法门,如参话头、参公案等。有首禅诗这样说:"从缘荐得相应疾,就此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禅门开悟有多种途径。有的是通过外在因缘而顿悟,如香严禅师因听到石头击打竹子的声音而开悟,又如僧人听妓女唱"你既无心我便休"而豁然。这种依靠外缘刺激而顿悟的方式,禅宗称之为"从缘荐得相应疾"。虽然这种开悟方式也可能扎实通透,但多数情况下也许并不稳固,仍需打磨。
而"就此消停得力迟"说的则是渐修的途径。如曹洞宗的默照方法、大手印的以心为道,都是通过持续不断地觉知,去体会觉知本身,剔除觉知中的无明执着,用觉知返观觉知,最终实现返本还原。这种觉知并非单纯的造作行为,而是要直透觉知的本质。在汉传禅宗中称之为"反观"、"内照"。这种方式虽然进展缓慢,但更为稳固扎实,可以逐渐成熟相续。大部分行人都需要通过渐修的积累,才能有顿悟的契机。
"瞥起本来无处所"则指不依赖外缘,也不局限于渐修,而是直接明了本性。"瞥"即观照,"本来无处所"指我们的不生不灭之本性。如何了悟本性?"吾师暂说不思议"这里指出了一个关键的认知方便:首先要停止思维,放下分别。因为我们的思维和感受都带有指向性,必然形成二元对立,无法真正开悟。
通过中观和唯识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精神与物质都无本体可得。"无本体"并非说它完全不存在,而是说它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个根源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它不是心的二元认知对境。
开悟之后的修行,可以称为转化相续。用经论的语言来说,即实相与现相的一致,这将产生净见量,使自心本俱的功德得以开展。这一部分内容正是大乘佛法中"如来藏"学说会详细阐述的内容。
当我们明了本性后,尤其是在成为初地菩萨之后,开始以智慧清净俱生执,将逐步呈现出清净的刹土、本尊等殊胜境界,最终圆满佛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功德。
根据佛法的世界观,这一理论不仅在逻辑上自洽,在实证上亦可兑现。修行将实现不同程度的离苦得乐,最终达至究竟之乐——一种超越快乐与痛苦对立的本质本俱的快乐,即所谓的"极乐"。
其实,佛法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知识或学说,而是每个生命的必修课。如果佛法指明的是真理,而且这个真理跟离苦得乐有绝对的关系的话,那佛法其实就是每个众生的必需品。
因为作为个体生命,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活得明白,渴望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并摆脱痛苦的纠缠。这是生命最深层、最本真的诉求,而佛法正是为此而存在的。
所以,佛法其实是每一个想要离苦得乐的生命的必需品。它真实而切实,跟迷信无关。
第一章 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小结
本章粗略地探讨了佛法的三观: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全章分为七个部分,逐步展开对佛法思想和实践体系的理性探索。
我们首先借助量子纠缠、普朗克尺度、缸中之脑和标准模型等现代科学与哲学概念,开启了对世界本质的深度思考。继而探讨了如何建立正确的推理方法,强调遵循因明学说中"因三相"的重要性,以确保推理的可靠性。
在认知论方面,我们深入分析了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明知因和俱缘定因的本质,揭示了"万法唯识"的深刻内涵。我们还对比了东西方哲学的认知工具,特别强调了禅定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在理解和印证佛法世界观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于生命观,我们从旁证、理证和修证三个维度,阐明了佛法对生命本质的独特见解:在相对层面承认因果轮回的存在,而在究竟层面则指出可以超越轮回的局限,最终证悟成佛。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佛法所指引的获得真实快乐的多层次途径。
通过本章的系统论述,相信你已经对佛法三观建立了更为清晰且理性的认知框架。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聚焦于中观学说,深入探讨它如何精深地诠释佛法的世界观,以及如何将这些深邃的智慧落实到具体的修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