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为何是真的》
第一章 三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第六节 佛法的生命观
我们大众认知中,都好像觉得:生命就是只有一次,所谓“人死如灯灭”。而佛法里面却说有六道轮回。那到底有没有转世轮回呢?死后还有生命吗?
这个关于我们生命观最大的都市传说,到底有没有切实可信的定论呢?
以下,我们将通过旁证、理证和修证三个层面来讨论,到底有没有转世轮回。
旁证
首先来说旁证。其实这里说的旁证,都来自科学家的研究。
早在1967年,美国佛及利亚大学医学院成立了DOPS研究组(The Division of Perceptual Studies),就专门研究转世轮回这个课题。
他们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四个:
1.能记起前世生活的小孩(到目前为止,这个研究组已经收集到3000个左右真实案例了);
2.濒死经验;
3.特异功能相关的研究;
4.打坐、入定、体外经验等特异意识状态;
英国BBC专门做过一个关于“濒死体验”的专题节目,证实濒死体验确有此事,而非幻觉,因为濒死状态者说出了很多他们不可能知道的事实。而不少濒死体验者说出了,类似灵魂出窍以及前世回忆的内容。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教授,花了四年时间把他进行的有关催眠回忆前世的研究,写成了《前世今生》(ManyLives,ManyMasters)一书。他表示,花了四年,才鼓起勇气,透露这些看似“不正统”的讯息,以让公众了解到生命的不朽与真义。
但这些在佛法面前,都只能算是旁证,也就是你似乎没办法百分之百肯定,但足以让你慎重考虑选择存疑或“不否认”的态度。因为科学界没有办法证明没有转世轮回,而佐证存在转世轮回的研究结果却越来越多。
其实佛法在理论上有自洽的逻辑推理,也有实践上可以证实的实验方法和结论。
理证
接着让我们探讨理证方面的论述。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思维,我们可以从道理上进行论证。在佛法的智慧体系中,有三门重要的学问,它们都提供了系统而深入的推理方法。我们在此做个简单的说明。
第一种是叫做因明的学问。它的推导方式是:同类因生同类果。总体而言,就是没有明知的物质只能生成物质,有明知的精神生成精神(同类因生同类果),而没有明知性的物质没办法突然就能生成有明知性的精神,这样的话,世间万物因果会错乱。就比如,把盲人凑起来,不可能突然就看到东西一般。
其实现代的科学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找寻灵魂的现代人》中说:“与脑的关系不能证明心灵乃是副现象——因果性地依赖生物化学历程的次等功能……脑之结构与心理学对于心灵历程未提供任何解释。心灵具备不可化为其它事物的独特性质。”
当代脑科学权威、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艾克尔斯教授,通过多年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他说:“精神或自我意识精神像物理世界一样,也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虽然居住于大脑中,有其依赖大脑的一面,但本质上并不具备物质性。”仅仅把大脑和精神活动有某些联系作为理由,就声称精神是由大脑这些物质产生的,是一种武断的说法。他还说,“这是一个超越科学的问题,科学家应当忍住作出明确的否定的回答。”
直到现在,科学家也无法解答物质到底是怎么生成精神的这个问题。比如著名的量子力学科学家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他试图用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但在机械化的物质上,是如何产生具有自由选择、具有控制和主宰性的意识主体的问题上,也陷入迷思。
其实也有很多哲学家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生与死》中说:“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那组成有机体实体的化学构成部分,再不留下什么东西;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的本原,即某种或多或少地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有机体都活得更久。”他表达的也是一种存疑的态度,毕竟精神和物质现象,是两类不同的现象。
其实因明的推导,也保留了物质和精神的二元性。
更深层而言,佛法中精深的唯识哲学体系通过"六尘绕中尘"的巧妙推理,揭示了物质非实有的本质。同时,又运用"明知因"与"俱缘定因"这两种严密的推理方法,建立了"一切境相皆由心现"的根本见地。
如果这个世界是物质组成的,那我们必须要找到最小的物质才行。这个最小的物质,科学家叫做最小粒子,而佛法中称为微尘。
追溯至两千五百年前,希腊哲学家就已提出了"原子"的先驱性概念。原子派认为,物质经过无限分割后,终将达到一个不可再分的极微状态。"原子"(atom)一词源自希腊语,字面含义即为"不可分割"。然而,这一观点直到18世纪才获得科学实验的有力证实。随后,科学界陆续发现了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但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如今,科学家们正借助高能粒子对撞机,深入研究高能物理领域,探寻更为微小的粒子,以期揭开宇宙的终极奥秘。
然而,关于物质的本质究竟为何,科学界至今仍在寻觅那最基本的粒子,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揭示了物质与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深刻真理。然而,能量的本质是否具有物质实体?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科学界。二十世纪兴起的弦理论虽然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弦",但弦的本质为何、是否具有实体,依然悬而未决。由此可见,物质的根本实体这一命题,在现代科学领域仍未寻得确切答案。
而当我们转向唯识哲学的"六尘绕中尘"推理法,会发现这一古老智慧同样致力于探寻最微细的物质本源。这里涉及一个基本逻辑:若要谈及最小的微尘,它必然是不可再分割的,因为一旦可以继续分割,就意味着它并非最小单位。
何谓不可分割?设想这个最小的粒子有体积,那它就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那么其上下之间必然可再分,左右之间亦可再分,这就与"最小"的定义相悖。
另一方面,如果最小的粒子毫无体积,那这个最小的粒子的六个方向上各置一个相同的粒子,这七个粒子必然会融为一体。毫无体积的东西怎么堆积都不会有体积,如此一来,就无法构建出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
凡有体积者必可分,故非最小;若为最小则无体积,而无体积则不复存在。
由此,唯识哲学得出结论:物质的实体性是不存在的,所谓最小粒子终究难寻,物质世界不过是心识投射的影像。这恰如梦境,梦中的宝马、电脑、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无一是由实质物质构成,而仅是梦心显现的幻相。
在破除了物质本源论之后,唯识哲学更进一步运用"明知因"与"俱缘定因"这两种推理方法(详见第一章第三节的论述),建构起了"万法唯识"的宏大理论体系。通过这般严密的论证确立了"唯识"的真义:心识既不会骤然断灭,也不会凭空生起,而是刹那刹那地相续流转。由此探寻:我们今生第一刹那的心识,其因从何而来?依据因果律,它必然不会无因而生,唯一合理的推论是:它源自前一生(或中阴身)最后一刹那的心识。这便是唯识哲学论证轮回存在的基本理路。
再者,中观哲学如何以理证阐释这一命题?对于中观的五种推理方式(五大因),我们将在第二章详加探讨,此处暂且不详细展开。
实则,佛法的究竟观点也是不承认轮回的,轮回只是一场幻梦跟错觉。正如永嘉禅师所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唯识宗主张万法唯心,而中观更进一步指出:心体本身亦不可得,既无实体即无生死可言,然此亦非顽空断灭。
心的另一个特质是明知,当此明知分化为能知的主体与所知的客体时,幻相随之显现,大千世界由此铺展,如梦接梦般的轮回便次第展开。
当下的我们仍处于"梦里明明有六趣"的境界中,那么该如何论证轮回的存在?中观哲学虽提供了诸多推理方法,此处我们择其一端,略述"离一多因"的推理要义——即透过观察,发现所谓的"一"与"多"皆不可得。
物质是否构成世界的本质?最小的物质实体能否找到?
以毛衣为例,它由毛线构成,毛线又由更微细的粒子组成。顺此追溯,我们发现原子、原子核、夸克等粒子。科学家试图通过大型粒子加速器寻找最小的物质单位,却面临一个根本性难题:这样的最小粒子是否真能存在?若其具有体积,必定可再分割,便非最小;若无体积,物质存在的根基便荡然无存。
这一思路与先哲庄子不谋而合。庄子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即一尺长的物体,每日取其一半,次日再取余下之半,如此循环,万世亦不穷尽。然此论实有误:若物体可无限分割,则一尺之物须由无穷多个最小粒子构成。这就意味着最小粒子必为无穷小,而因明哲学早已揭示,“无穷小”“无穷大”“无穷分”都是观念指向,现实中不可得。
只要去分,分到后后阶段,就知道前前阶段的事物只是假相,实际得不到。一直分到最后,会发现物质存在的根本并不存在,那整个世界就如同一场幻梦一般,物质并不是世界的来源。
那么,世界从何而来?唯有精神性的心识。而心识在相对层面上遵循前刹那引生后刹那的规律,由此推知,今生第一刹那的精神必源于前世。
以上仅是管窥蠡测,略述因明、唯识、中观三种学问论证轮回的理路。详细的辨析,我们还有专门的课程论述讨论。
那实践中如何证明呢?其实佛法提供了系统的实践方法,任何人只要正确地以身心为实验室去操作,都能得到笃定的答案。
修证
这个以修证来证明的方法,其实主要是禅定。
心禅定下去后,会发现眼识、耳识、身识等都会消失,但心的明知不会消失。没修过禅定,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可能很难想象,但修禅定定到很深的人可以了解——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心清清楚楚的状况下”消失了,身体也消失了、念头、情绪和分别力都消失,但依然有个“清清楚楚的明知”,出定之时,又见心识之力重新显现世界、身心、念虑与情绪,恰如梦境展开。结合前述理证,我们得以确知:世界之源非关物质,实乃心之所现。
而更稳定、更深入的禅定,可以发展出宿命通,能忆念前世因缘,觉知多生累劫的流转历程。由此印证:一期生命接着一期生命,如梦续梦般的轮回确实存在。
这些都是通过正确的见地和方法可以训练达成的,如同做实验去验证一般。
综上所述,我们从旁证、理证、修证三个维度,勾勒出了"缘起层面的轮回转世"之存在。深入思考此理,或将颠覆我们既有的三观。若原有三观不契真理,那么推倒重建实为明智之举,亦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若执"人死如灯灭"之见,实乃悲观的生命观,乃至会造成巨大和持久的苦难。若知轮回之理,则需重新思考生命意义,重构世界观与价值观。由此,佛法的现实意义愈发彰显。其中义理,既系统专业,又科学务实。
若有同道愿意探讨,我们可继续深入下去,看看佛法的世界观下,如何获得快乐?
- 1.5 世界观跟我们的苦乐有何关系?
- 1.7 佛法的快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