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空的修行,很像禅宗里面如来禅的修行。禅宗的祖师禅是直指心性,见性成佛,一下就告诉你本质是什么,然后依据这个本质去修行。但单空并非如此,单空为什么像如来禅的修行呢?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我经常跟大家聊起——香严禅师证悟的故事。
以前,香严禅师拼命想要他的上师沩山禅师告诉他什么是本性,沩山就偏不跟他说,香严禅师搞了很多的机锋跟他斗,每次都斗得灰头土脸的,落得大败。最后实在是把自己斗得过分伤心了,他就说,算了算了,我再也不跟你搞这些斗机锋了,我以后再也不学经论,也不搞什么参禅了。我就回去做一个喝稀饭的老僧人,种种地、修修竹子就好了。很是灰心丧气地走了,回到家后,就老老实实每天干农活。
实际上,他这种串习了很长时间的人,你要让他停下来,根本就不可能的。他就是最后那个关没有破而已。恰好他这么一回去,身心一放松,以前那些东西一下就逼上来了。他有一天偶尔拿着一个石头往竹子上一丢(这有点像虚云老和尚开水冲到手上,杯子掉到地上),“啪”一下,身心脱落,一下就见到了。
见到了,他就给沩山写了一首偈子: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忘所知”,一击,就是击到那个竹子,“啪”一声。“忘所知”,或者亡所知,意思是消失了所知,心所面对的对境全部消失。可能只有一刹那,但他一下就体会到了。
“更不假修持”,就是那个玩意根本不用修的。你明白了那个本性,真的是不用修的。很搞笑的,我们天天都在搞搞搞,搞什么呀?但是你不搞又不行!
“动容扬古路”,“动容”就是动来动去,他的行为。“扬古路”,在他们当时的语境里面,“古路”就是古人的道理、宗旨,就是本性的意思。你无论怎么动,都是法性在游舞,是古路在飞扬。
“不堕悄然机”,他说无论我们做什么,实际上拖死尸的都是那个。即使这么动的时候,那个寂然空然的本性从来都不会丢失,只是你不认知而已。
他当然是说,他那个时候已经认知了,他写这个的意思就是告诉沩山:“我已经知道了,你不告诉我,我还是知道了。”当然,这里有个细节,他知道了以后,他就在竹林里面点了一炷香,对着沩山的地方猛烈地磕头。他说:“原来你当初不告诉我,这么伟大!要是告诉我就完蛋了。”
告诉他什么是如来藏,他就追着“如来藏”去了;告诉他般若,他就“般若、般若、般若”……他从来不会看自己那个东西,他就是要找一个对境去认知;告诉他不执著,他就执著“不执著”……
以前禅宗的大德说我们这些修证的人,告诉你般若,你就执著“般若”;告诉你不执著,你就执著“不执著”;告诉你本性,你就执著“本性”。总之,我们一定要在心面前找一个对境,拿得到我们才安乐,但这恰好就是轮回的本质。
“悬崖撒手”、“放下”,其实就是把对境丢掉,一击忘所知。但是我们击了那么久,还是没有忘所知。被别人也击过很多次,但就是忘不了所知。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他说这玩意到处都找不到的,处处都没有踪迹。以后假如有上师给你们传大圆满,一定会说:“你去找,外面那个山石壁里面肯定没有心,心不在那里;然后又回过头来找自己,把身体分成很多部分,心也不在那里;在虚空里面?不对,虚空没有知觉,也没有心。”到处找啊,《楞严经》里面还有七处征心,内内外外找了个遍,都没有心。这个就是“处处无踪迹”。
但是“处处无踪迹”不等于什么都没有,它有作用。作用是什么呢?就是“声色外威仪”。声,声音的声;色,眼睛看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触觉……
最后一句是“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最后这一句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他说,知道了这个就是最厉害的,上上机。诸方达道者,因为当时他们有很多湖北、江西各地的修行人,诸方,就是很多的意思。明白这个东西,咸言上上机,都说这个就是根本,抓到这个就可以了。
他就把这首诗拿去交给了沩山,得意洋洋地就说:“你看,我开悟了!”沩山就很高兴了:“对,就是这个!”然后拿给仰山看(沩山和仰山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仰山也是非常大的祖师),他说:“你看,你师弟开悟了,香严开悟了!”仰山拿着一看:“这个谁不会写呀?慧业文人,稍稍头脑发达点的都会写。”
事实上也是如此,禅宗到了清朝的时候,很多人都靠吸鸦片来写这些东西。吸了鸦片以后,身体的感受有时候会消失,有很多的幻觉出来。云里雾里,很飘、很爽,而且感觉很快乐。所有的证悟者都有一个特点,他很欣悦、很快乐,而且他穷开心。
为什么叫“穷开心”呢?我们开心一般都是要有钱、要有权,要有人恭敬我,要得到拥护,要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他才快乐。而那些真正的成就者,很多都是穷开心。你看西藏的一些修行人,穿着稀烂的衣服,缺着一个牙齿,我们可怜他,他反而可怜我们。古代很多禅师也是这样的,穿得稀烂,他们的心完全不再依靠我们所希求的这些东西来获得快乐,他们会很喜乐。
清朝末年,为了把一些禅语写到公案里面,就故意让秀才去吸鸦片。首先,他是秀才,有点慧业,可以写这些诗,然后让他吸鸦片,处于那种云里雾里,身体的觉受几乎消失的状态里面,很多人都可以写出这些东西来。
所以仰山说:“这个有什么?不算!”特别是禅宗,它一定要讲究你是不是真的证悟了,靠写这些东西不算的,所以就出现了斗机锋。大圆满里面也有的,学大圆满的弟子到上师那里去,是不准背书的。不准拿着一本书来说:“如来藏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把它背熟了,然后对这个词汇解释。上师肯定不会说:“出去出去,先把它背熟了再说。”绝对不行!你一定要用你自己的语言说那是怎么回事。
既然这个不算,仰山就说:“和尚,我去帮您勘验一下香严。”他们不叫“上师”,他们叫“和尚”。“和尚”是个称呼,但我们现在叫“和尚”的意味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们称呼“同志”一样,“同志”以前是多么神圣的一个称呼啊!但现在它的意思是怎么样的?什么都是无常的,连称呼都是这个样子。
仰山跑下山找到香严,他说:“你说你证悟了,凭什么了?”香严就把那个偈子拿给他看,他说:“这个我已经看过了,不算不算,再来一首。”
香严说,好,我给你再来一首:
去年贫,未足为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去年我穷,但是还没穷到极点,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我片瓦无存。
什么意思?他说,去年我已经很没有执著了,但是还留了一点点东西在那里。我老是搞不懂,我一定要老和尚跟我讲,老和尚他就不跟我讲。把我气坏了,跑回来对着竹子出气。结果“啪”一下,它提醒我,我开悟了。今年穷,片瓦无存,我什么都没有了,一丝不挂。绝对的心无所住,证悟了心的空性,我开悟了。
下面一句是比较关键的,这是我们的禅宗典籍里面唯一对祖师禅和如来禅的一个定语。后代的说法,许多是学者们乱说;当然,教界有些大德们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但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出处,就是《五灯会元》里面的仰山跟香严的故事。
仰山说,恭喜师弟会了如来禅,但是祖师禅你还没搞定。
也就是说你逐渐减少执著嘛,我们讲的就是怎么逐渐减少执著的方法,所以叫修单空。而真正一下抓到那个本质的时候,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减少不减少,多余不多余,修或不修,没有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法性。你修什么呀,有什么好修的?全部都是法性。修出来的东西全是要坏的,所有的修全部是造作,但是你不明白,这不行的。(不明白,你也可以不修,那是睡觉,或者叫昏沉、无记,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如来禅是一种渐修的方式,祖师禅是直指心性的方式。
香严为了表明他懂了祖师禅(就是说已经知道心性是什么意思了),说: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眨着眼睛看看你,叫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如果有人不明白是谁在眨眼睛。谁在眨眼睛?是它(身体)吗?这么一个胖东西,烧了以后就没了,肯定不是它。那是什么,意识吗?意识也不是,一定会有个东西在操纵意识。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就是如果你不明白眨眼睛这个是谁,念佛的是谁(眨眼睛跟念佛是一样的),拿这个手机的是谁,那么你就没有资格使唤沙弥。因为以前那些大德成就了以后,往往有一些沙弥来给他做侍者。如果你的级别不够的话,使唤沙弥会很倒霉的,那个要还的,还起来挺吓人的。
一座寺里面有一个对联,我们去打禅七,每次吃饭我都看一眼。它专门在吃饭的地方写这个东西,你说让人心里怎能不纠结嘛?它说:“一念清净,日用千金非分外。”一念清净,念念清净,你证悟了一念空性,所有念头就全部空性了。日用千金非分外,就是你每天用一千两黄金也可以,随便你。“老僧一打坐,能消万担粮”,这也是一个大德说的。你随便怎么享受都可以。“三心未了,时进一粒亦难消。 ”如果你三心未了,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没有搞清楚的话。时进一粒,就是你一个时辰吃一粒米,也难消。还经常威胁你:“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搞得那些吃饭的人很纠结的。
这不是开玩笑,有一年,我跟深圳的一个师兄去打禅七,吃包子。吃包子之前,那个班首开示:“你们在这里打禅七,吃这些施主们供养的包子,如果不证悟,那会变畜生的。吃一个包子长一只脚,两个包子两只脚,三个包子三只脚。”这个很刺激!结果搞得那位师兄只吃两个,他长两只脚。我实在忍不住,两个确实吃不饱,我吃三个。吃了三个后想:三只脚长出来不太合适,再吃一个,大不了四只脚。结果我每顿吃四个包子。
如来禅跟祖师禅的区别就是如此:如来禅是个渐修的方式,逐渐破去执著;而祖师禅是一下就明白本质。明白本质以后,在本质的状态中,让所有的执著消融于本性,因为执著本身也是本性。
但是我们不行,我们一定要靠逐渐破除这种方式,就是所谓单空的方式。如果单空修不好,你说你想一下就去……我们经常会自鸣得意地说一些很高的语言,说一些很高境界的话,那是骗人的,骗自己的!而这个骗是很凄凉的一种骗,我们在论坛上经常看到的,这个叫“未证言证”。
当然“未证言证”有几种情况,一种就是明明自己没有证悟,但是去告诉别人或者暗示别人你已经证悟了。说这种话的同时,你在地狱下面造了一口锅,而且这个锅的质量非常好,很不容易烧烂,你要在里面煮上很多劫。
“未证言证”还有一种情况,他只是在说法义。这个也没关系,他没有说自己证悟了。我只是在说书上的东西,你不能说没有证悟就不可以看如来藏的书,不可以看《楞严经》、《圆觉经》、《维摩诘经》或者公案。
还有一种,他是误认,他很真诚地认为自己开悟了,但这是有点问题的。当然这个问题还有层次的,一个是蠢的那种;还有一种是非常聪明的,而且是很认真的修行人,但他就是误认了。哎,最悲凉的就是这种!
明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证悟,就说自己证悟了,这个叫做未证言证,这真的是直堕地狱的一个因。当然,绝大部分人也没这么傻,他肯定说自己只是在读书,只是说说这些话,没有证悟。
所以为了不下地狱那口锅,我跟大家慎重声明:“我没有证悟,我只是在说书上的东西。”
——摘录并整理自《2011年五一禅七第4天——四夺与人无我》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怎样对治修行中的怀疑?
- 学习佛法理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