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于众修大恩。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
全论的七个部分:1、前行;2、正行;3、后行(恶缘转为道用);4、终身行持要点;5、修心圆满的标准;6、修心誓言;7、修行学处。
上堂课回顾:
观察:1、思维观察;2、直接观察;3、确认;4、具体运用,对恶缘的观察由小到大。
直接观察:1、四夺;2、梦幻观;3、观察和安住(觉照);4、觉照的盘剥;5、见地的形成。
总结:四夺的夺境和夺人:1、思维的夺;2、觉知的夺;3、反复串习;4、夺住轮换。
1、 人境俱夺,需要到觉知比较全面和稳定的程度;2、人境俱不夺,需要到对觉知和觉知的内容有一定单空观才能形成;3、单空成觉照,即是幻观和梦幻的深入,而后逐渐演进,即觉照的盘剥,最后形成空性见地,标准就是开悟。
总结: 迷境观四身的具体解释:观现起的无生(光明无来处)为法身,现前的无灭(光明不失)为报身,现起的无住(光明无去处)为化身,明悟本质光明并安住为自性身。
本质和现起的区别:1、于现起的思维和觉受中,现起离不开本质,但现起不是本质;2、于本质的安住中,现起就是本质,本质表现为现起。
1、坚持闻思;2、坚持串习;3、准确开悟;4、悟后起修。
空护为最上:遇恶缘用空性的思维和修行最重要。用缘起的对治方法,究竟上不见得管用,也不能长久,用空性的思维和观修是最好的护卫,最好能够保持空性或者单空境界。
护轮:内外密三种护轮:外护轮为各种经成就者加持过得圣物或者经论、塔庙等;内护轮为各种缘起层面的观修,密护轮即为空性的观修、觉受及境界。
最后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进行结合起来观想:
1、 依靠恶缘,如害我之人、害我之境、害我之病、害我之非人,让我们生起出离心,让我们生起菩提心,故而这些恶缘,其实和上师一样,起到让我们解脱的作用。
2、 依靠恶缘,让我能迅疾利用空性来思维和观修,因此恶缘是产生胜义菩提心的利器。A:将迷乱的对境,直接观为法、报、化、本性四身;B:将能损害者、被损害者、损害过程三者观为空性,以此作为最无上的护轮。
大总结:迷境观四身,说法上用的是三转的立;空护为最上,说法上偏重于二转的空。
迷境观四身的具体解释:观现起的无生(光明无本质)为法身,显现的无灭(光明不灭)为报身,显现的无住(光明无去处)为化身,明悟本质光明的空性,故而三身合一,为自性身。
安住时本质和现起的认知区别:1、安住时,于安住时的现起之思维和觉受中,现起离不开本质,但现起不是本质;2、安住时,于本质觉性中,现起就是本质,本质表现为现起。用于解释无垢光尊者认为“显现不是心”的意趣。
未认识本质前,思维和觉受中的“空”,只能是单空,这时候说“色即是空”的“空”,就是单空,可以理解“色即是空”,但可能无法理解“空即是色”,会将“色和空”如黑白绳子一样混杂,认识本质后,能够真正色空一体,从而也能够知道如何修行。解释闻思空性的意义。
临济四夺之见地和境界的差别:
1、夺人:见地即心空,境界谓心空境有(变化)和心境俱无;2、夺境:见地即外境本质空,境界谓境有质空和心境俱无,如未证心空,则陷入小乘;3、人境俱夺:见地即心境俱空,境界谓心空境幻和心境俱无;4、人境俱不夺:见地即心境一如,境界为心空境幻和心境一如。
夺有过程和终点两重意义,虽然心境实际上是一体,当由于修行人执著点的不同,修行的侧重点也不同,才会造成人和境的差别。夺的过程用思维、觉知、觉照,最后悟明空双运。
四行胜方便:在无法完全用空性境界应对恶缘时,有四大方便需要修持,既可以帮助迅速达成证悟空性,也可以既此利用恶缘。四大方便分别是:一、积累资粮;二、净除罪障;三、布施魔鬼;四、供养护法。
一、积累资粮;
供养之理:相续中积累指向菩提心成熟的种子;
供养对境:a、供养父母;b、供养上师三宝;c、供养修行人。
供养方法:1、七支供:a、顶礼;b、供养;c、忏悔;d、随喜;e、请转法轮;f、祈请住世;g、回向。每一个供养都可以分别完成,平时可用七杯水做供养仪轨。和普贤十大愿比较:a、礼敬诸佛;b、称赞如来;c、广修供养;d、忏悔业障;e、随喜功德;f、请转法轮;g、请佛住世;h、常随佛学;i、恒顺众生,j、普皆回向。
2、 修五加行中的菩提心、曼扎和上师瑜伽。
3、 闻思和修行各种大乘修法。
供养之发心和回向:由于是针对恶缘的菩提心修行,故而在发心和回向时,不能单求世间福报,应求菩提心成熟的顺缘,即无论世间顺逆缘,若为众生成佛即可。
二、净除罪障;
除障之理:对治和清除相续中障碍菩提心成熟的种子;
除障对境: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除障方法:1、以忏悔为目的,念佛、念咒、观想、观修都可以。2、修金刚萨埵如意宝珠。所有修行必须具备四对治力:a、破恶:自己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就像误喝了毒药一样特别后悔;b、恢复:发誓今后纵遇命难,也决不再造此恶业;c、所依:皈依三宝,或在上师、佛像前发菩提心,以其作为忏悔的所依对境;d、现行:观修空性,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以及传讲大乘菩提心的甚深经典、造佛像、供养、持名号······等等以忏悔为目的之大乘佛法修学行为。
除障的发心和回向:和积累资粮一样,不能单求祛除世间恶缘,如能成熟菩提心,成熟世间恶缘,祛除世间顺缘也可以。
三、布施魔鬼:
布施之理:消除修行中的违缘,是除障的有情具体化。
布施对境:非人、鬼神与饿鬼道众生。
布施方法:藏传有火供、烟供、水施······等等。汉传有盂兰盆节、拜忏(梁皇忏)、焰口······。我们修菩提心的呼吸法和施身法,以及密宗的断法。
发心和回向:不能求魔鬼消除逆缘,而是以成熟菩提心为目的,即使制造恶缘也行。
四、供养护法:
供养之理:积累成熟菩提心的因缘,将其具体化为护法。
供养对境:出世间护法和世间护法之分。供养出世间护法:格萨尔王、紫玛护法、日阿哈拉、单坚护法、一髻佛母、黄财神、莲花生大士、观音菩萨、度母、地藏菩萨、韦陀菩萨······
供养方法:各种仪轨和具体观修方法。密乘戒必须清净。有大乘菩提心。
发心和回向:不求护法带来世间顺缘,而是以成熟菩提心为目的,制造恶缘也行。
所遇修道用:
总结性句子:全部恶缘都转为道用。
方法:1、如果遇到恶缘让自己痛苦,应观想:这些给我制造痛苦的众生,其实和也一样具有痛苦和痛苦因,愿将其痛苦和痛苦因全部以我现在得痛苦将其代受,另外,这些伤害我的众生,是帮助我修习菩提心的善友,它们就像上师一样,对自己有着极为广大的恩德,应该对其感恩。2、如果遇到众生正在痛苦,应该观想将其所有的痛苦代受,遇到众生烦恼丝,也应该观想将其烦恼代受。
作用:消除个体爱我执,强化利他心,灭除我们相续中的希望与疑惧。
我们继续学习《修心七要》,全论分为七个部分:前行、正行、后行、终生行持的要点、修心圆满的标准、修心的誓言、修心的学处。
现在学到了第三个部分——后行,后行共有八句颂词,上堂课学完了第五和第六句:“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今天要学习第七和第八句:“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
“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这两句颂词,已经讲了很多内容,今天要对其进行大总结,也就是回顾一下上堂课的内容。这里的“上堂课”不单止是上个礼拜,可能是上上个礼拜,反正与此有关的内容都叫上课堂,或者是对前面课程的一个总结。
“迷境观四身”的“迷境”指什么呢?二元对立的所有现起,就是以二元对立这种方式去现起世界,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的所有现起,都叫“迷境”。既然是恶缘转为道用,我们可以把“迷境”狭隘的理解为恶缘、逆缘、违缘,我们不喜欢的现起,实际上你喜欢的现起也是迷境。“迷境观四身”,就是把所有的现象观成佛的四身——法、报、化三身,加上自性身,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三转法轮密的方式。
佛陀说法四十八年,转了三次法轮。一转法轮说的是小乘的四谛,苦集道灭、因果轮回,如何修成阿罗汉,令自己获取解脱的法;二转法轮说的是般若空性;三转法轮说了光明如来藏,其中也有一些唯识的内容。
二转法轮主要讲般若空性——万法没有实质。佛陀讲法四十八年,二转法轮花了二十四年,也就是佛陀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讲般若。三转法轮主要讲本性的光明如来藏。而“迷境观四身”主要用的是三转法轮的观点,四身(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中的自性身包含了光明如来藏,报身和化身完全就是光明如来藏的一种显现。
“空护为最上”,说法上就偏向于二转的般若(空性慧),遇到任何的环境,都把它观成空性,叫做“空护”。那么,把所有的外境都观想为空性是最大的护轮,是对自身慧命的一种保护,也是究竟的保护。还有一种是缘起上的保护,如果有一定的观想水平和能力,能把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所有显现都观成空性,这对缘起性的个体生命也好、记忆也好,伤害也是最小的。
这有案例的,密勒日巴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有一次,他住在一个悬崖的山洞里,回来时发现洞里有一个小鬼坐在里面。密勒日巴马上对它修法,各种各样的咒语、驱魔的方法念了很多,但小鬼丝毫不惧怕,眼睛转动、不以为然,那时候所有的修法、咒语都不管用了。于是密勒日巴就想:“反正你也是假的,我也是假的,我们都是空性的”,这时候什么都不管,直接往洞里冲。小鬼实际上是魔幻化出来的形象,结果一看到密勒日巴在般若慧的观想之下冲进来,小鬼转眼就跑了,这就叫“空护为最上”。
当把所有现象观想为空性的时候,对自身也有一种缘起性的保护,不管是你的身体还是你的情绪,真的是可以的。比如一些人孤独痛苦,或者在为一些事情纠结的时候,其实都不用深观空性,只要观想这些其实都不真实,像梦一样,哪怕就是想,一些不好的情绪就会被冲淡。
如果觉受这个世界完全不真实,如梦如幻、如镜中花水中月、无一成实的感受很强烈,即使还是单空层面,都已经很管用了。当生活或修行中遇到一些难受、恐惧或者不情愿的时候,就想“哎呀,梦幻一场”,沉浸在梦幻一场的这种直接感受中间,你就会发现这些情绪会被冲淡。如果如梦如幻的直接觉受很强的话,恐惧、不安、痛苦会烟消云散,这仅仅还是单空初步修行的阶段。当这种觉受达到很强烈的时候,很多人世间认为非有不可的东西,绝不能遭遇的一些违缘,即使遇到了也不会害怕,这就是“空护为最上”的现实运用上的意义。
当然,这要靠修行的,不是知道了“空护为最上”这句话,平常也不修行,然后遇到违缘就想一下“空护为最上”——哎,怎么情绪还没消失呢?这种人连愚蠢都谈不上了,就是傻瓜。懂了这么一个观念,没有经过训练是不会有用的,根本就没有力量。
比如,我们都知道一个观念,钱能买到东西,但前提是你要去挣钱才行。不能说你知道了钱能买东西,然后跑到商店里说:“我知道钱能买东西”,这样就能把东西买回来了,显然是不行的。一定要长期的闻思修、戒定慧,然后产生相应有力量的觉受,才会真正管用。到了后来,你就会真正的安住在法性里面,这时候就无所谓痛苦和违缘了,遇到恶缘反而会很开心,可以直接去看恶缘的本质是空性,这是偏向于二转法轮说“空护为最上”的一个总结。
“迷境观四身”主要偏向于三转的密,说了法报化三身和自性身。在观想上和觉受上是次第的,先有观想再有觉受,觉受也有次第的不断改进,最后达到像佛陀那样真正的法身、报身、化身,那就非常厉害了。我们虽然走不到佛陀那么高的级别,但是初步仅仅只知道一些观念的人,也可以这么去观想,把所有的迷境(也就是所有的现起)观成四身。
观成哪四身呢?所有的现起,不管是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或者是自己的身体,生起的各种念头和情绪,都观成是无生的法身(没有本质的法身)。现起没有本质,其实跟“空护为最上”有同等意义,空性为法身,但这是相对“迷境观四身”中一个身的观法——所有现起完全没有本质,我们可以去思维它没有本质,也可以去觉受它没有本质。当它还存在,但是我们认为它没有本质的时候,用个比喻就是“如梦如幻”,即以前讲过的幻化八喻。
虽然现起,但就如梦一样,梦醒了,这一切就消失了。这时候我们不要问梦醒了是怎么样,这必须要开悟以后才知道,甚至真正进入了法性定的人,心才会有这种经历——完全消失了的法性是什么,或者开悟得很深,知道本质是什么的时候,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梦醒,这叫开悟或者证悟。我们还没有开悟也没有证悟,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去观想它,直觉它就像梦,梦醒以后是什么呢?我们不用理,我们知道像梦就行了。
从境界上来说还是单空,从见解上你可能执行的是空性的见解,甚至是应成派的见解——什么都不存在。以前经常说到修行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状态,用学术性的术语去形容就是“应成的见解,自续的境界”。境界是自续的,一切现起如梦如幻,见解认为像梦,一切现起会消失。实际上,当进入了法性定的时候,一切现起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梦醒的时候,现起根本不存在。这就是观现起无生,即四身的第一身——法身。
然后观现起的无灭,也就是“光明不灭为报身”,或者叫“现起不灭为报身”。现起怎么会不灭呢?它在无常的变化,它在灭。但不管它怎么灭,前灭后生,始终都有东西在那里,有一个能够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是空性,其实是跟空性一体的光明。当我们去观所有的现起,也就是“迷境观四身”的迷境,现起的同时,我们去观察时,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些相,而要看成是光明的一种游舞,是本质性的光明。
你说:“我都不知道光明是什么?”你有觉知嘛,可以暂时把它看成觉知(记住,是暂时看成觉知)。觉知有究竟和不究竟之分,有些人动辄就说:“哎呀,觉知、觉知、觉知……”其实绝大部分的觉知都是缘起性的觉知、二元性的觉知。觉知就是直接认知,意识的一种直觉认知能力叫觉知。其实眼识、耳识都是直接认知,也可以称为觉知。当谈到觉知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把它学术化,对很多概念都很笼统。
其实,觉知很多时候指的是意识的直觉性,或者叫直觉意识。有时候直觉到自己身体的一种触受,也叫觉知,有时候觉知到一种情绪,也叫觉知。那么,你会发现所有现起都离不开你的觉知,否则这些现起去哪里了呢?这是唯识里的明知因,学过唯识的师兄们还记得吗?唯识有两个因,一个叫明知因,还有一个叫俱缘定因。
这些因虽然在思维上是一些逻辑性的东西,佛法中的所有逻辑性的东西都有现量作为基础,如果仅仅拿纯逻辑去编的话,会编出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根本没有现量作支撑,就会成为胡思乱想的分别念。比如想象中有一个永不变化的物质,或者有一个永不变化的客观精神,或者思维中间有个东西永远分不完,如果这么理解会完蛋的。
当我们发现觉知中的东西时,觉知的对境在变化,但跟我们的觉知是一体的。虽然这个觉知相对于那个东西的另一部分觉知,会因为那个东西的消失而消失——这里有点拗口,举例来说明,比如你观察这个电脑,觉知这个电脑的“觉知”,会因电脑的消失而消失,是不是?如果你把这个电脑拿走,相对于这个电脑的觉知就没有了,这个觉知可能是眼识或者是触识(手去触碰它),甚至是直接跟随着眼识和触识的直觉意识,这部分觉知也会消失,但是,你的总觉知会消失吗?不会!这时候再去观察这个电脑,它的本质实际上是你总觉知的一部分,是不是这样的?
我们以总觉知的方式去看外面的现象,就会说现象不灭,虽然外在的一些相在灭,但是它的明不灭。我以前经常说:“把这些现象看成是光明的时候,它就不灭了。”相在灭,因为它根本就不是个真实的东西,谈不上生和灭,如果站在纯光明的层面去看,这些相从来都没有生过。
那么,站在光明的层面或者证悟的程度,去看“这些现象从来都没有生过”,是什么意思呢?醒了以后,你会认为梦中见到的事物生过或者灭过吗?做梦的时候,你会看到很多的现象,有人、有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山川大地……当你醒了以后,再去回忆这些山川大地,真的有过吗?比如梦中杀了人,醒后会判刑吗?你杀过那个人吗?大家思考一下,梦中是显现过,但真不是实有的。针对于你醒了以后,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比如你梦中杀了人,在醒的层面就可以坦然说自己没杀过人。
也就是说,证悟之后,我们不会认为现在所做的事是真实的,就是一场梦。所以,已经彻底证悟的人,说起自己过去的那些事,就像描述梦中的事一样,他不会承认梦中那个自己怎么样,甚至会说:“我早就成佛了”。他说 “我”的时候,这个“我”已经变成法性了,他的立场移到了证悟者法性的层面去了。而人我的立场,会把我们拉到具体的个体中来,并把这个个体发生的所有事说成是“我”遇到的事,因此才有了恶缘和逆缘这样的东西。大家要去思考这些的道理,会帮助我们证悟。
这里说的“如梦一场”,不能当作听流行歌曲一样——“过去和未来如梦一场”。歌曲中的意思是这些东西留不住,带着一种惋惜和痛苦,实际上是八苦之一的爱别离苦。特别是过去很幸福的东西不见了,就回去感叹一翻,尤其那些烂知识分子,而其中的根本动因是爱别离苦,借苦难来写诗,写出来的诗最讨人看了,显得比较深沉、有味道,就像方方写日记一样。
如果以很深沉的智慧者的心态和智慧去看这些事物的话,不管是痛苦还是甜蜜,都像梦。你身处梦境的时候,当然希望作好梦,而对于醒了的人,好梦、坏梦都是梦而已,从来没有出现过。虽然这些梦的现象没有出现过,但能做梦的光明始终在,这叫光明报身不灭。
这些相本来就是光明的显现,只不过经过我们二元对立的方式去认知,就变成了痛苦或者快乐一个征象。如果处在光明的角度,那就是光明的一种游舞。光明本身是不灭的,可以显现这个、显现那个、显现地狱、显现天堂,甚至显现佛陀的刹土,比如极乐净土、药师佛净土、文殊净土……,也可以显现无间地狱、金刚地狱……什么都是它的显现。
不以个体的方式去观察这些刹土或地狱,而以光明无执、无个体的方式去看的时候,这些东西永远都只是光明,而光明是不灭的。也就是你的立场变了,不站在与事物相对的一个个体的层面上,而站在所有事物的本质——光明的层面上,不管是天堂、刹土、地狱、饿鬼,实际上都是光明。
再举个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大家都没有体受,只能是理解),就像镜子里照出各种各样的事物,有好的、有坏的,对于镜子来说,都是事物。这些事物生生灭灭,但镜子是不灭的,这个镜子叫报身。而显现的那些事物是离不开镜子的,离开了镜子,就显现不出来。这与后面讲的话题也有关系,就是“迷境观四身”里的“光明不灭为报身”或者“显现不灭为报身”。
然后,显现的无住为化身——显现的无住是指对境,指某个具体的因缘、现象。不管是恶缘也好,顺缘也好,迷境消失了以后,只能回到光明里面去,就像梦醒了之后,任何一个事物一定会回到意识里去的。
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历经几千年,消失以后去哪里了?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去,不是平常人想的: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很多独立的星球,它们一个挨着一个——这是唯物主义观点,或者是不究竟的小乘观点。实际上这些现象全都是一个心,心一灭,这些东西全灭了,从来没有真实的存在过。所以,现象消失了以后也没什么去处,这就是显现的无住(没有去的地方),即光明无去处为化身。
你可以去观察这些显现,它消失了就消失了,如果要观想得比较顺畅一点、比较贴切一点,消失了就回到自己的觉受里去了(觉受的原处)。用术语来表达,回到阿赖耶识,以种子的方式存在,那种子是什么?种子只能是一种光明,是心的一种倾向性。倾向性又是什么?所以,现象完全没有去处,真的如水中月、梦中花,像头挨了一棒,空中显现出的幻影一样,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这个叫化身,但是,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断灭性的“没有”。
这三个东西说得那么复杂,要怎么去体会?你只要知道自性身就可以了,法报化三身合一(三身为等性)的时候,就叫自性身。三身等性于什么呢?等性于你开悟的那个本质,即你明白的那个自心本性。心的本性是什么?你明白就完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它。你只要明白了自心本性,你就知道自心本性的本身是自性身。自性身没有本质,但可以现起,是一切法的来源,叫法身。自性身本身会不停地现起,如果没有明白自性身,这样的现起就是二元对立,轮回就会一直这么下去,所以轮回是不会灭的。
如果你明白了现起和本性是一致的,就变成了刹土。菩萨的刹土会逐渐变好,佛陀受用的刹土是不会灭的,比如常寂光土,自然就体现了光明不灭为报身,化身就随缘安住在自性身里面。缘,可以是你自身的缘,也可以是其他众生的缘,始终在自性身里面随缘不停地呈现出来。它没什么去处,永远都在自性身那里,从自性身里出来,也回到自性身里去,它本身就是自性身。
所以,只要明白了法性、安住于法性,三身就自然具足。只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描述自性身的不同侧面,就表现为法报化三身。要明白自性身,也就是开悟,安住于法性,就很容易明白了。把它发展到极致,就是佛陀的法报化三身,真正的佛陀就是这个自性身,即万法的本质——一切事物的究竟本性。
“迷境观四身”的解释就总结到这里,为什么要说得那么详细呢?因为这属于空性层面的事情。以前我们用了很多时间来讲“观”,要怎么观呢?首先要思维观察,然后要直觉(直接观察),即所谓的修行。
直接观察有哪些呢?第一,四夺;第二,梦幻观;第三,观察和安住(觉照)轮换;第四,进行境界的逐渐增上,叫觉照的盘剥;第五,形成见地。
四夺又有哪些呢?第一,思维的夺;第二,觉知的夺;第三,反复串习;第四,夺住轮换。慢慢地,最后会真正的开悟,这个过程就是“迷境观四身”的“观”,而“观”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修行和结果都可以用一个“观”字来说,观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过程的观;一个是究竟的观。比如“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观”就是究竟的观,也就是结果了,五蕴已经空了。如果在观的过程中,那就不一定了,可能是单空,或者是单空的渐进,单空的渐进就叫觉照的盘剥。真正的空了以后,就“度一切苦厄”——整个佛法修行就是这个,并没什么了。
若要用最简单的句子来描述整个佛法的修行,那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OK,不管你做什么,都是这个。什么密法也好、显教也好,大手印、大圆满,大中观,随便什么法,这一段话全部包含完,就是一个“观”。无非有的是思维观,有的是觉照观,有的是用气脉建立了以后再来观,反正都是要观。
“观”就是要去发现这一切,生命、物质、宇宙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无非就是五蕴以及五蕴的显现,然后五蕴的本质是什么?是空。照着这么观下去,观到极点,能观和所观完全汇聚于空,一切苦厄没有了,然后就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成佛。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方法,简直浩如烟海,书籍汗牛充栋,尽其一生也无法全部读完,即使管中窥豹读一部分都很困难。若要总结概括起来,内容也真不多,但要当真去实现,确实要耗尽一生的力量,起码大部分人是这样的。
当然,有些转世活佛或者大成就者,一句话就开悟了——那是转世活佛的事(指真的转世活佛)。普通人真不是这样的,确实要一点一滴闻思修、戒定慧,尽其一生的努力去做。但是,这个事真的值得我们去做,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明白佛法的珍贵与真实,便会觉得这一生除了做这个,其他做什么都等于零、都是浪费。暇满人生珍贵的原因,在于遇到了佛法,而且能够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否则再满、再暇,都不是暇满人生,只是一个福报比较好的世间人。
作为人,世间福报再好,也好不过天人,天人都还有很多种。如果遇到了佛法,而且在佛法上是暇满的话,那天人的生命跟我们相比根本不值钱。所以,作为一个大乘佛子是挺牛的,是无垢尊贵种,这话真的不是自赞自夸。
尊贵和不尊贵是比较而言的,佛陀因为遍知宇宙的一切因缘、一切现象、一切有情无情的情况都知道,他在遍知的所有现象中进行比较,从而说出:轮回中,众生中最珍贵的无垢尊贵种就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佛子——学到了大乘佛法,并且愿意精进修行下去,还具足这样的条件修行下去的,称之为“暇满人生”。
而并不是以长得美与丑,有才华与否,或者家里的亲人是否很富有来评论的,与佛法相比,这些根本不足一提。这是一个价值观、立场的问题,普通人的立场一般都是人类的世法立场:有钱、有才华、长得漂亮,以这些作为标准。所谓粉偶像,无非就是他们长得漂亮一点、身材好一点、穿衣服好看一点,以至于能够经常带货,号称“带货女王”。或者有些才华的,这个科学家得了诺贝尔奖,得了这样奖那样奖,对人类作出了一些贡献,我们就认为这些人了不起。但是在佛陀看来,这些叫可怜人,反而那些大乘佛子,可能比较穷,长得也不好看,境遇也不好,可能吃了很多苦,倘若真的有菩提心,具足能够修行解脱的条件,才是非常珍贵的生命,“无垢尊贵种”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迷境观四身”的“观”,我们讲了几堂课,要点是坚持闻思、坚持串习、准确开悟、悟后起修。在此,我回答一下大家对于这个颂词的问题,可能有些内容讲得比较含糊,有人通过微信、QQ来提问,我才知道大家听不懂。其实我觉得挺好的,有时候我上课很随意,简单的备一下课,把要讲的内容写在电脑文档里,看着这个讲解就随意发挥,一发挥就天南地北,讲了一会儿都不知道自己讲了什么。有些内容我哗啦哗啦就讲了,我自认为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但下面的人一头雾水,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所以,我不知道大家听懂了没有,但是有人一问,起码我知道了你问的这部分内容,我没说清楚,然后我会作出回答。
大家不要害怕提问,比如有人说:“师兄,我要问您一个很幼稚的问题,您不要笑我哦!”唉!你都还没问,先把自己以幼稚来定格了——你以幼稚来保护自己,免遭嘲笑,何必呢?隔得那么远,面都见不到,在微信上我怎么嘲笑你啊?我最多说几句刻薄话,但根本伤害不了你的,所以不要怕嘲笑,勇敢来问。
当然,我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如果问的问题太扯淡的话,我便不回答了。
总之,提问是挺好的。那问题有哪些呢?第一个,安住的时候本质跟现起的区别?这本来是修行时区别现起的一个讲法,是比较深的,但我稀里哗啦就把它讲过去了。课后马上就有人来发问,搞不懂是怎么回事。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讲得非常深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是区分意识跟明知的内容。但是,我们不可能讲得那么深,而且我也不懂,只能简单地从理论上跟大家说一下。安住的时候本质跟现起的区别——我们怎么去区别?说老实话,大部分人说什么安住,安住在哪里啊?安住在法性的时候,这样的区别已经属于大圆满的内容,这个我就不懂了。
我们连安住什么都搞不清楚,所以只能讲安住于单空的时候,怎么去区分本质跟现起。其实你安住在单空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什么是本质,怎么去区分本质跟现起啊?这本来就是扯淡的,但我们只能这么去说。
如果你证悟了本性,比如已经被上师直指证悟了本性,那这个单空就变成了本性。如果你被上师直指了以后还没证悟,但你的修行很多时候都有单空的觉受,那这个时候就是单空。或者你连修行都没有,那就思维呗——如果你连思维都没有,你来干嘛?你听我一个名词接一个名词、一个名相接一个名相,唾沫横飞,南天北网一起扯,你吃饱了撑着吗?不如回去洗洗睡,多喝点水把病毒冲到胃里面去,何必来让耳朵受苦呢?
我们现在来讲安住,普通人在没有认识本质之前,在思维中觉得的“空”一般指单空,比如如梦如幻,甚至觉受的空、明,反正始终会觉得有个东西,不管那是什么,其实都是单空。有时候仅仅是意识的指向,那就更蠢了——“我就是找不到啊!”其实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没有现量,但是意识知道这个东西找不到本质,好像没有对境——因为空性是无境之智,没有对境的。不能说一个对境或者一个相状、一种情形是空性,这样一说,那其他的都不是空性了?
也就是说,有时候为了满足没有对境这种说法,他就用意识指向一下它没有对境。其实你意识指向的时候,你要观察:意识还在动,意识指向“找不到本体”,其实就是你的意识。而意识不会是证悟来的,它不是本性,如果只有意识是本性的话,那触识呢?这样的话,触识就不是了、眼识就不是了?所以,说有对境的;或者没有对境,只是意识的指向,都不是真正的本性,只能够是一种单空。
普通人在没有证悟本性之前,说“色即是空”的“空”,往往是一种思维或觉受性的东西,这时候也就是单空了。但我们可以理解这个“空”是什么,甚至会说空跟色是一体的。由于你没有真正明白“空”,就会像《定解宝灯论》里面所说的“把空跟色像黑白绳子一样捆在一起”,虽然没有完全体会到色空一体,但它们两个好像体现在一个现象上,至于“空”是什么,你还是不知道。
所以没有证悟之前,空往往是一种单空。色即是空,你可以用单空去理解,在思维里面能够把它想通。空即是色,如果你用单空去理解,那就会想不通,如果本性就是色的话,那把色一打烂,本性就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可以反观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空”,那前面理解的“色即是空”的“空”,可能是单空。这种理解实际上就是所谓的黑白绳子捆在一起,造成这个的原因,是你没有真正明白色即是空。
如果真明白了,哪怕是一点触碰,这时候你就真的能够理解色空一体——虽然直觉中的色空一体要通过修行才能够完完全全达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能在觉受中呈现出来)。也许做不到这个东西,但你在思维上能够真正明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心里面不会有想不通的,或者一问就黄了。比如经常有人说自己开悟了——“现起就是这一切嘛”,这时有人“砰”的一下摔了个杯子,问:“杯子粉碎了,那空性也粉碎了?”如果他一脸迷茫,就说明他根本没有理解。真的理解的人会笑的,可以说:“空性就粉碎了,咋啦?”。但空性是不会粉碎的,它不生不灭的,怎么粉碎啊?
其中的差别,一定要真正的明了,触碰了以后,这些疑惑就开始丢失。黑白绳子捆在一起,这些比较麻烦的在理解层面弄不通的事情,会因为我们有一点触碰(还不是真正的开悟)而能理解。
触碰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范畴,有的触碰深一点,有的触碰浅一点,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去深参(一直参下去,禅宗里面称之为深参),穷追不舍,这个状况会形成以前大慧宗杲讲的“狗舔热油档”。大慧宗杲参到快明白的时候,吃饭拿着一双筷子,拿到空中就放不下去了,头脑里想的全是师父圆悟克勤向他提的一个问题:“拖死尸的是谁?”随着这个问题,他一直参下去。
大慧宗杲形容这种状态叫“狗舔热油档”,心快要明白了,但是又不明白,这个时候不让他去追是不可能的。就像狗喜欢吃油,前面有锅热气腾腾的油,你要它离开是不可能的,它拼了老命也要去吃,但实在太烫了。禅宗里面也有另外的形容,叫“伤锋犯手”,斗机锋的时候伤锋,意指从证悟的领悟回到二元对立的状态。说到本性的时候,就用思维去,想一个名词、一个状态,或者去觉受一个现象、一种境界等等之类的,这些都是出问题的,统称为伤锋犯手,形容你从悟境里面被逼出来了。
般若之火,禅宗里面形容叫“吹毛剑’,一丝分别都不能有,一有分别当下就落草为寇,丢失了那种明悟。所以,禅宗里面对证悟本性的要求是很深的,要求你非常踏实地、深入地安住在里面,你要出来,那就不行了。我们不要想着安住就是死死地坐在那里不动,那是样子来的,他的安住等于没安住,没有安住的一个东西,心始终处在非二元对立的智慧里面。安住一个东西,就是套在一个对境里面,这个对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脉轮(密宗里面观脉轮)、也可以是单空、也可以是平静(单纯的禅定)。心安住在它自己的本质上面,不需要一个死的状态,可以有一个安静的状态,也可以没有。这个时候反而谈不上安住,但也可以叫安住,什么都没修,但绝不散乱。
修的时候,总有个对境给我们去修嘛,要有个事情让我们去思维、让我们去参详,似乎有一个东西给我们去修。但是大圆满真正明悟了本性的人,他什么都不会去修,心有什么好修的?本来就是这样子,永远都这样子,不生不灭,怎么修都与它无关,所以不用修。要是你明白了它,始终处于那种状态里面,它是不存在散乱的,为什么?因为散乱一定要有个体的、要有无明的,而它没有,所有的现起,不管是什么样的,其实都是本质,这样的话,怎么谈得上散乱呢?除非离开这些状态,出现二元对立才谈得上散乱。
这里讲得有点深,内容不太容易懂,特别是对于没有听过前面的课的师兄来说,完全是天方夜谭。不过没关系,虽然不一定听得懂具体的内容,但大家会知道佛法不是拿来玩的、不是拿来扯淡的、不是拿来开Party的,或者仅仅拿来崇拜和迷信,并非如此,真是可以实现、兑现的。那些机锋故事,不是前人给我们捏造的雷锋叔叔故事,真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对世界本质(真相)的真实探究。听到这些以后,如果你真的听得懂,生起了相应的感受和想法,我就很满足了。
在认识本质之前,在思维和觉受中间的空,不一定是真正的“色即是空”的“空”,基本上是单空。如果我们开悟了,安住于本性里面的时候,怎么去区分什么是本质、什么是现象呢?这个时候一定要去区分的。
当然,你会说安住在本性的时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境一如,没什么好说的,唯一就是法性——“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见诸法皆觉性”,就一个觉性,有什么好说的?其实,这是修得很深的人才会这样的,初步的过程中,有很长的阶段去区分各种各样的状态。这个内容不太适合公开讲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神经突然走岔了(用广东话说:“黐咗线”,黐就是粘的意思,粘错了线。广东人这个话呀,简直太毒了。脑神经有很多的线,本是很有规律的,不知道怎么一撞击,生活的违缘一冲击,两条线就粘在了一起,叫“黐咗线”。黐就是粘,咗就是了,线就是电线,黐咗神经线。)
我们安住在本性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念头了?不是说本性是非思维跟语言所能触及嘛?大家想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时候,肯定不说话了、想法也没有了。事实并非如此,很容易把人引入误区,当你安住本性的时候,言语永远没办法描述它,思维也永远没办法指向它,但言语和思维的本身就是它。你不用去指它,一指就错了,一指就二元,说的永远是一个名相。
所以,我们在安住的时候是可以有想法的,可以有念头的,只是念头起来的时候,觉性是主要力量——念头一起来,直接就觉得它是觉性。我们平常的念头随随便便就跑了,或者完全没有念头——心强烈要求自己没念头,这叫禅定。这个时候,可以有念头,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觉受。
不是说本质不是觉受吗?是的,因为觉受是各种各样不同的觉受,跟念头是一样生生灭灭的。比如有点抑郁、有点欢喜,这是心理上的觉受。或者身体的感受有点沉重,或者进入了很深的定里面,感觉身体很轻,轻得好像没有重量一样,这个也是觉受,是触识的觉受。这样的觉受,其实跟念头是一样的,当你安住在法性里面,这些也是可以有的,不是没有的。
我们怎么去区分现起和本质呢?我们安住的时候,用思维去认知觉性跟本质,会发现我们的思维也好、生起的各种各样的觉受也好,都是没办法离开本质的。但思维里面应该知道,思维的东西和觉受,这些世俗的本身都不是究竟本性,但它离不开本性。就像现象离不开光明(明知因),但每一个现象的相本身,不应该是光明。用思维去就会这样,也就是说,安住在本性的时候,还是用思维去检测。
大家听得懂吗?没有安住过,肯定听不懂,就是一些话。在安住在本性时,去看心觉知到的各种各样的体受,总的状态来说,你还是安住在法性里面。这个时候,你是用很轻微的思维去看的,如果思维过重的话,就会从本性里面出来。轻微思维的时候,本性还在(领悟还在),这还是一种大圆满的修行。这个时候,你用思维去衡量思维和各种觉受,它不会是本质,但它离不开本质,这是一种方式。
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样的,用思维去衡量思维,以及一些念头和各种各样的觉受不会是本质,它离不开本质。安住的时候,如果不用思维去,而是直接用觉性去觉知这些念头以及本质,你会发现:现象就是本质,本质就是现象,本质就是觉受,本质就是念头,念头就是本质,觉受也是本质,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全部色空一体,现象跟本质就是一体。这个时候的认知方式是用觉性去了,不是用思维去。听得懂吗?
这是一种衡量认知的方式,而且有个大的前提是你必须安住在法性里面。当然也有轻重。在纯粹的法性里面,这个时候也可以有念头,如果以法性的层面去认知,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体、现象跟本质纯然一体。如果用思维去看这些现象以及觉受,会发现现象跟觉受不是本质,但是它离不开本质,这就变成了所有的现象不是心,但是它离不开心。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过这样的见解,很多学唯识的人听了以后很不满——“现象居然不是心?明明现象就是心嘛!”其实,有很多层面、很多不同角度去理解,大家别那么死板。
我只能给大家说到这里了,其实大部分人是听不懂的,你认为自己听懂了,基本上也是不懂的。也没有必要故意去追求这些东西,真的很没必要。很有必要是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修单空,对于密宗行人,还要去修上师瑜伽,日积月累,总有一天会明白的。不要听到风就是雨,那些文字里面蕴含很多东西,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从你修行里面来的,修行经历各种各样的千觉万感,结果一句话就说完了。而你完全没有经历过他的心同样的或类似的经历,那些话就只能带动你无数的联想,那些联想全都是非证悟性的,都是扯淡的,跟他说的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捞摸不到”,于是大家都想什么叫捞摸不到?这句话很容易引起误会,以为空荡荡就是捞摸不到,认为那个东西是本性,这个叫做寻章摘句,死于文字之下。我们不能这样,那听不懂怎么办呢?也没什么,我们大概知道就行了,然后去修习。每个人一定要去经历心灵的变化,或者心灵的宁静,或者见解开始在内心里面产生作用,然后慢慢逐渐形成见地。
所以,也不用过分在这方面拼命想用想法来把它想通。当然,也不能说绝对想不通,包括禅宗,很多时候也是用很轻微、很深入的思维去的,叫“精思入微”。
沩仰宗著名的祖师沩山,跟仰山说:“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原,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句话跟很多师兄解释过很多次,“以思”就是思维,“无思”就是修行、直觉。这是心的两种作用,要么思,要么不思,你还找到心的其他作用吗?还有一种就是睡觉,但睡觉也可以叫不思。“反思灵焰之无穷”,去发现光明的不灭,心的觉知性、本性都是不灭的,因为它不生不灭,所以无穷。“思尽”,所有想的东西全部想尽了,学唯识就是这样的。“还原”,回到能想的本质里面去。结果你会发现“性相长住”,本质跟现象都不灭,观为报身。“事理不二”,事跟理是不二的,这个时候就是自性身——“真佛如如”。
这是通过思维去的,但大部分现在的人要去思维唯识、中观,最重要的是,你要去帮助你的思维更加地缜密、更加地准确,那用什么去帮助呢?修行!修单空、修菩提心会帮助你思维,你会发现你的思维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广博、越来越清晰。如果你没有修行,你的思维就缺乏了很多现量的体受,抓不住重点,经常会二谛混淆、二谛互打,会把一些话胡乱的用名相去解释,然后变成名相解释名相、法语解释法语,一头脑的文字、逻辑,但就是不知道那些文字和逻辑指向的具体事相是什么。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去做。
“性相”,可以是性本身的相——性的相,性相就是光明。“常住”,并不是指所有的外相常住。这个问题我就这么解释了,大家不要再问了,再问的话我就不懂了。有好几个师兄来问,问得最浅的就是我身边的师兄,网上的师兄问得最深。
还有一个问题,有人把讲课的音频整理成文字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问题——临济四夺的见地跟境界的差别。这个没人问,但是做文字的师兄来说了下,我也看了他们听打的文字。上课的时候,我讲出来,他们就根据那些音频听打出来,我自己看起都费力,其他人怎么看啊?回过头来想,对这些听打的师兄,我心里既是感动又是惭愧。我讲课的时候,说脏话都不算什么了,关键有些话让人听不懂,比说脏话还肮脏,我看完听打出来的文本后,也觉得很有必要再跟大家解释一次。
什么是见地?什么是境界?我再把见地和境界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家肯定听得懂,但是听懂了的东西也不见得是真懂。比如我说:“有钱能买东西”,你肯定听懂了,关键你有钱吗?所以不仅要听懂,还要有钱才行。
现在讲一下临济的四夺(临济的四夺就不是单空的四夺,而是空性的四夺),我经常说见地是这个样子、境界是那个样子,到底见地和境界的差别是什么呢?见地是你内心里面的一种认定。境界是你认定修得很厉害的时候,跟心的显现逐渐一致,就会形成境界。
比如“心是空性的”,现在你已经确定了,但显现的一切还是房子是房子、人是人、身体是身体、痛苦是痛苦、欢乐是欢乐,林林总总照样显现。如果修行的程度不够的话,触碰的见地一下就没有了,也就是最初的见地力量很弱,用我们常说的法语来形容——“分别敌携犹如沙场童”。境界就是见地经过修行,慢慢地,就影响了外显,外显逐渐跟你的见地一致,最后变成境界。
最终的境界,比如《现观庄严论》有初地菩萨的究竟境界、二地菩萨的究竟境界……佛陀那是绝对究竟的境界。按照《入中论》的说法,就是消灭了二执的种子(二执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或者遍计执和俱生执的种子,位次越高,消灭的程度就越来越高,种子会形成相应的外境)。
临济四夺的“夺”字,其实分有过程和目的。夺也是心的一种运动(去破坏),比如开始夺境的时候,我们从心里放光,去夺面前显现的一个事物,去照射它,让我们直接觉受它是虚幻的。这个夺的过程是心的一种运动,也是目的,夺到很深的程度时,直接显现的就是梦幻,根本不用想了、不用再夺了,心不动了,这时候的“夺”指的就是目的、终点 。
那“夺”到底是终点还是目的呢?要依据前后语义来看。有修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没有修行的人,就容易搞混淆,不知道那是目的还是过程。以前曾跟大家讲过三种语:见解语、修行语、境界语。以前讲的东西跟现在讲的东西,真是环环相扣的,并非胡乱编造,这些对我们的修行都很有用的。
现在就说一说,临济四夺的见地和境界的一些差别。夺人的见地就是心空,所谓的“人”就是心,不像单空的四夺,指这个身体,身体实际上是一坨触受。见地是心空;境界是说心空境幻或者心空境有,以及心境俱无都是夺人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达到的一种程度。
什么叫做心空境幻呢?心完全空了,心性大休息,但外境就像幻影(幻化八喻)一样自解脱。达到很深的时候,外境全都消失了、进入法性定了。有时候夺人很深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进入法性定的,当然也可能是单空。直接夺心,夺啊夺啊夺,夺到厉害的时候,不修其他的,只修心性大休息,也可以修到法性定去。
一般临济禅师不会说得这么深,临济禅师说:如何是夺人不夺境?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煦日发生铺地锦”,初初好像太阳初升一样,到处都是朝霞映照,外面的山河大地像铺了一层锦绣一样。初初触碰本性,像婴儿一样,但它不生不灭,永远都是那样的,所以白发如丝。这里并没有把它说得很高,说的是刚刚触碰。
实际上,夺人一直修下去,夺到最后境界的时候,可以直接走到最后的人境俱不夺那里去。人境俱不夺的最高境界是进入法性定。为什么呢?这是一种修法,禅宗的修法就是这样的,根本不管外境,一直去参本质,一直安住在本质上,一根筋这么走下去。
大圆满也有这样的修法,比如心性休息就搞心。禅定休息、梦幻休息,以及心性休息,合称为三大休息。还有三自解脱:心性解脱、法性解脱、等性解脱。你会发现,大圆满跟禅宗说的话很多东西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禅宗不像大圆满以经论的方式有各种各样的术语、各种各样的法句,循序渐进来讲、分类分门来讲,禅宗就用一些故事,甚至玩笑话就讲出来了,但是两类对照起来,就会发现很精彩。
临济四夺之见地和境界的差别:
第一,夺人:见地即心空,境界为心空境有(变化)和心境俱无。
夺人的见地就是心空,进入了心的空性。夺人的境界是心空境有——心已经证悟了空性,但是它的境可以变化,可以变成烟、火、消失都可以,或者叫心空境幻。最后是心境俱无,心境都消失了,即进入了法性定。
第二,夺境:见地即外境本质空,境界为境有质空和心境俱无,如未证心空,则陷入小乘。
见地就是外境,本质空,就是我们去感受所有的显现都是空性,目前很多人的修行都是这样的。建立本质空的时候,错误的可能是单空——还没有证悟心的空性,但是心的所有显现都空了,如果没有走到心的空性那步去,就会变成单空。如果证悟了心的空,那外境的空也就真的空了,见地就是这样的。
境界就是境有质空和心境俱无。境有质空的见地是什么呢?虽然有现起——境有;但它是虚幻的现起——质空,本质是空的。如果没有证悟心空,就堕入小乘。堕入小乘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是一种单空。有深入思考过中观的人,或者修行过中观的人,才会听得懂这个。外境都空了,空了实际上是如梦如幻甚至消失,上自续跟下自续都在说这个,但心本性的空却还没证得。
有一种阿罗汉叫圆觉阿罗汉(也称为圆觉佛),他们就证悟了外境是不成立的,但是心的刹那的空性没证悟,即没有证悟心空,这就堕入小乘。具体是怎么样的?可以安住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中的现起完全是没有的,然后就进入小乘的法性定了——身体也没有了,五蕴也解散了,就是没证悟心本身的空性。如果心证悟了本身的空性,就不会去安住小乘的法性定了。所以,境界是境有质空,如果未证心空,那就陷入小乘;如果证悟了心空,那跟前面的夺人是一样的,心空境幻或者心境俱无都可以。
第三,人境俱夺:见地即心境俱空,境界为心空境幻和心境俱无。
人境俱夺的见地是心境俱空,即证悟了,其实大圆满的证悟就是这样的——心和境都没有本质,如前所说,夺有过程和目的,完全达到目的,就会变成人境俱不夺,都夺空了,我何必再夺呢?但是,还没有夺空之前,就会用觉照去照它、去夺它。人境俱夺的见地就是这样的,心和境都是空的,他有这样的见地。
人境俱夺的境界是心空境幻和心境俱无,其实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四种夺(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如果一直走下去,境界都差不多。但从讲述的层次来说,层面就越来越高,特别是最后的人境俱不夺。
第四,人境俱不夺:见地即心境一如,境界为心空境幻和心境一如。
人境俱不夺的见地是心境一如,全部都是法性。如果完全没有证悟,人境俱不夺也可能是单空的状态——他未证悟心空,但觉得一切都是空性。这个空性其实是一种单空,如果他没有明白真正的本性,就没办法抛弃这种单空——明白本性才是抛弃单空的唯一方式,否则永远都是单空,只不过有高级和不高级、细腻和粗糙的差别。
那怎样才能抛弃单空?好像是一种方法,实际上,没有一种方法能抛弃单空的,你故意去抛弃它,会变成狗咬尾巴团团转、飞鸟追影、一个分别去掉一个分别、扔掉一个空再来一个空,永无尽头。以前我经常说要“歇即菩提”,说是这么说,如果不明白,歇下来又是一种空,所以这时候就要直指心性,由上师去指引你、反复在上面打磨(这是对于普通人而言,有的人可能一句话就明白了)。
人境俱不夺的见地是心境一如,因为说的是临济四夺,所以一定是心境一如,不是心境一单空。境界也是一样的,前面也是心空境幻,但后面是心境一如。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可能是人境俱不夺,我们的心再也不动了。不像前面还要去觉照,而是纯粹的觉照里面都是法性。虽然境如幻一样的现起,但它还是法性,这个时候心和境完全是一致的——心境一如。第二种情况,就是真的进入了法性定,这种心境一如就是实相和现象彻底一致。
这是见地和境界的一些差别。见地和境界在概念上的区分,见地就是在心里触碰了、认定了;境界就是在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不同的境界(当然,最后有个究竟的境界)。
夺也一样的,有过程和终点两重意义。虽然心和境实际上是一体的,但由于修行人的执著点不同,修行的侧重点也不同,有些人就去搞心的执著,有些人的执著就体现为外境,于是他就去搞外境。夺的过程也一样,有思维、觉知、觉照,最后有真正的明了——明空双运。
所以,这些词汇(例如夺)真的不能仔细再去分,一分的话会永无尽头。这些东西有没有意义呢?师兄们,说老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夺”这个词汇是破坏、遮破的意思,这个词汇也不是我发明的,是临济禅师说的,只是被我借用了。
好了,“迷境观四身,空护为最上”这句话,现在就讲完了,剩下半个小时,接着继续后面的内容。光回顾就用了一个半小时,但真的没办法,内容就有那么多,而且我讲得挺节省的、挺粗大的,如果展开来讲,还可以讲很多,因为牵涉到二转、三转、世俗谛、胜义谛……会长篇大论、永无止境,所以,暂时就不再展开了。
这堂课我们讲后行的最后两句颂词——“四行胜方便,所遇修道用”。什么叫“四行”呢?指四大类行为。哪四大类行为呢?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布施魔鬼、供养护法。
你问:“不是说‘空护为最上’吗?怎么会用这四类行为去跟上面的内容对应呢?”因为普通人没办法一上去就用空性境界去对付恶缘,哪怕单空我们都做不到,所以。为了快速的达到单空,就需要去做这四大类行为。这四大类行为是达成空性非常殊胜的方便行,而且方便行本身也可以拿来将恶缘转为道用。也就是说,这四大类行为既可以帮助我们迅速达成证悟空性,也可以借此利用恶缘转为道用。
第一,积累资粮。其实就是经常说的,要在相续(阿赖耶识)里面积累一些利于我们达成目的的种子,即心的倾向性或者能力。由于这里训练的是菩提心,所以,希望在相续中积累让菩提心迅速成熟的种子。那怎么积累资粮呢?就是去找殊胜的对境进行供养。
你问:“修行是不是积累资粮呢?”所有修行都是积累资粮,闻思也是、打坐也是、看书也是……但这里特殊的只讲供养。
供养的对境有三大类:第一个是供养父母;第二个是供养上师三宝;第三个是供养修行人(这是特别要讲的)。
你问:“为什么不讲布施呢?”布施也是的,但这里专门讲供养。如果修菩提心,真正积累资粮的方式应该是用大悲心指向悲田,去布施穷人、去救助痛苦的人,但这里只讲我们平常认为朝上的供养。
第一个供养父母,其实就牵涉到悲田了,同时也是恩田,但菩提心要求把所有众生当成父母,所以,布施其他众生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供养。我们经常说的“上供下施”,好像对相续比我们殊胜的,或者对我们特别有恩惠的人叫供养;对乞丐或者穷困、病痛的人,去帮助他们或者做有利于他们的事叫布施。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在菩提心训练的层面,把所有众生都当成父母的话,那么布施他们也是供养。
供养的具体方法有哪些呢?首先,供养三宝的七支供。供养父母就不用讲了,因为前面讲了很多,比如发大悲心、孝顺这些都是,如果讲得太多,今晚就讲不完了。还有对一切众生父母的供养,其实就是发菩提心,但现在只讲对一些殊胜对境的供养。
七支供有哪些呢?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住世,回向。
那我们要怎么去完成呢?我讲得很具体,在此就不讲理了,而讲方法。如果有条件的话,每个人每天早上起来供七杯水,每一杯水就代表七支供其中的一支——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住世、回向。当然,你也可以用一杯水就代表了七支供,也可以用七杯水各代表一支。总之,每天早上要去做,学院里也有专门的仪轨。
七支供跟普贤十大愿比较起来就少了三个:它把普贤十大愿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变成了七支供中的“顶礼”,就少了一个;把后面的“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就变成了“祈请住世”,又少了两个。所以,普贤十大愿就变成了七支供,实际上本质都是一样的。
普贤的愿力应该是所有菩萨愿力的总汇,汇成普贤十大愿,现在变成了七支供。我们每天早上要去做一次,实际上就是把普贤十大愿的核心宗旨在心里串习一遍。我们经常读的《普贤行愿品》,就是讲普贤十大愿的,如果以后有机会,还可以把普贤十大愿学习一遍——内容会非常精彩哦!
其次,修五加行。修五加行中的菩提心、曼扎和上师瑜伽,都有积累资粮的作用,它也是指向供养众生父母、供养上师三宝、供养修行人。
最后,是闻思和修行各种大乘佛法。
总结,供养方法共有三大类:第一类是具体的七支供,这是我们每天要坚持去做的;第二类是具体修行五加行,特别是菩提心、曼扎和上师瑜伽;第三类是闻思和修行各种大乘佛法,哪怕你念一个咒语,长期念下去,也是在积累资粮。
这些方法太多了,我们不能仅仅认为早上供水才算是积累资粮,难道放生不算吗?也算,放生就属于布施这一类。放生不是包含四个最重要的布施吗?你去花钱买生,是财布施;你费很多力把它运出去,是身布施;你给它念经,叫法布施;然后让它解除痛苦,叫无畏布施。这些都算是积累资粮的方法,闻思和修行各种大乘的修法。
“四行胜方便”最关键的是什么呢?这些修行中最重要的是,你积累资粮时的发心和回向是什么。因为我们是针对恶缘的菩提心修行——用菩提心把恶缘转为道用,我们积累资粮的目的,也是为了当恶缘出现时怎么去成熟菩提心,将恶缘转为道用。这种方便一样是为了成熟菩提心,同时也是为了将恶缘转为道用,所以,我们去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发心和回向。
什么叫清晰的发心和回向呢?回向和发心的时候,不能够再去耽求世间福报或者顺缘,应该求菩提心成熟的顺缘,而菩提心成熟的顺缘,就很有可能是世间法的逆缘。既然你为了求菩提心迅速成熟,那护法或者魔鬼一看:“哦,你积累资粮是为了菩提心迅速成熟,那我就用你放生、供水的福德,给你制造点违缘,让你生一场病。”我们平常求的都是“我要健康、不能生病”、“我要有钱、不能穷”、“我要这样顺、那样顺,六六大顺”……这些不一定是菩提心成熟的顺缘,是世法的顺缘,而世法的顺缘有时候是修行的逆缘。
所以,做这些没问题,但最根本的是要让“四行”和《修心七要》中的“将恶缘转为道用”结合起来。“四行”怎么结合《修心七要》的修法?那就是你在做这些事时的发心和回向是什么。发心和回向应该是一致的,一个是做之前的发心,一个是做完以后的回向,但它们的指向、宗旨都是一样的——不能求世间福报,要求菩提心成熟的顺缘。
这时候甚至要恶缘来了都可以——“如果我生病,菩提心能够成熟,我就生病;如果我倒霉,菩提心能够成熟,我就倒霉。”要这样去发心,大家敢吗?你会发现自己连发心、回向都不敢,为什么呢?你心里根本就在害怕,你有希求、有恐惧。如果有比较厉害的菩提心(还不算真正的空性),就不畏惧违缘了。当然在空性层面上,“空护为最上”真能实现的时候,是绝对没有违缘了。
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前面做的七支供、修菩提心、上师瑜伽、闻思各种大乘佛法等等都没问题,关键是去做的时候,发心(动机)是什么,做完以后的回向(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不能求世法的顺缘,要求菩提心成熟的顺缘,而菩提心成熟的顺缘,就有可能是世法的违缘,比如身体不好、缺钱等等。
比如你去发愿:“我愿菩提心要怎么成熟就怎么成熟。”结果护法一看:“哦,有钱对你菩提心成熟不好,好,让你穷!”这时候你就会说:“哎呀,算了算了,佛菩萨,我觉得我还是一边有钱、一边成就比较好……”这一下就跟我们所说的修行宗旨冲突了,但现在大部分的人是不是都这么想的?我们又要有钱、又要好的家庭,什么都好,然后还要以大乘的方式解脱——你休想!所以,这是“四行胜方便”的一个根本,积累资粮这些已经讲了很多年了,大家都知道。这是“四行胜方便”的第一个,积累资粮。
第二个,净除罪障:对治和清除相续中障碍菩提心成熟的种子。这跟前面的积累资粮刚好倒过来,前面是积累菩提心迅速成熟的种子,现在是清除障碍菩提心成熟的种子,就是要把贪嗔痴慢疑等的自私习气消除掉。那么除障的对境是什么呢?“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大家记得《普贤行愿品》中的这段话吗?忏悔是净除罪障的一种方式,当然,你去做各种各样的修行也是。
除障的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种,以忏悔为目的,念佛、念咒、观想、观修都可以。你说:“那是不是只修金刚萨埵或者百字明呢?”不是的,其实你念阿弥陀佛也可以,比如你说“我现在念阿弥陀佛,目的是为了忏悔”,那么它就是一种除障的方法(除障就是消除我们相续中障碍菩提心成熟的种子,这里专指菩提心,因为我们讲的是以菩提心的方式去对付恶缘)。比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时候就变成了忏悔法门,并不只限于念金刚萨埵,当然念金刚萨埵更好。
第二种,修金刚萨埵如意宝珠。不管你念药师佛、阿弥陀佛或者其他的佛,还是念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修金刚萨埵如意宝珠,只要是修忏悔,你就必须要具备四对治力——修金刚萨埵时讲的四对治力。
四对治力是什么?第一是破恶力,对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就像误喝了毒药一样特别后悔。非常后悔过去做的事,这样才会对过去做的恶业种子有摧毁的能力,如果你都不后悔,那它发作起来就很顺畅。第二是恢复力,发誓今后纵遇命难,也绝不再造此恶业。第三是所依力,忏悔罪业一定要依靠三宝、依靠上师,在佛像面前发菩提心,以其作为忏悔的所依对境。第四是现行对治力,就是具体的观修空性、念诵金刚萨埵心咒或百字明,传讲大乘菩提心的甚深经典、造佛像、供养、持名号等等之类的修行,只要你以忏悔为目的的大乘修法都是,但是都必须具备这四对治力。
你平常去做这些事,最关键的是什么?与积累资粮是一样的——你的动机(发心)是什么,你的回向是什么。你去忏悔,不是为了做了坏事不受报,或者求点世间顺缘”。实际上不能这样的,这是很自私的,而是要求能够迅速成熟菩提心。当然,你做了恶业要忏悔,如果能让你的菩提心迅速成熟,哪怕这些恶业显现出来也没问题,而且求这个样子——只要菩提心能成熟。“我忏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不受报(为了不受报是一种逃避的方式),而是报也行。”这跟我们平常修金刚萨埵的发心都有点不一样了,回向也如此。
“四行胜方便”的“胜”在哪里呢?就胜在你的发心和回向上,你去做这些事,不是为了让自己顺、让自己好,而是为了成熟菩提心。只要能够成熟菩提心,那世法和显现上是违缘也好、是顺缘也好,都没问题。
说老实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且有时候做起来会怕。如果不怕的人,就说明你不信,不信你做它干什么呢?好怪圈啊!真的要去做,我们要真的相信菩提心是如意宝,真的能让我们成佛,真的能让我们摧毁在成佛过程中的一切违缘,我们不要一听到“违缘”这个词,就觉得好像是世法上的违缘,你有钱有势,说不定就是成佛路上的违缘。
所以,如果能够迅速的成佛、能够迅速的利益到众生,不管是什么外境都行,这才是利于菩提心的发心。很多人学佛是为了获取一些好处,“Oh my Buddha”,这是不行的,这样的发心从某种程度上是自私的,导致你的修行很多时候都不管用,根本就体会不到自私在松脱时的觉受。
那些觉受达到一定程度,你才能知道没有自我的法性是怎么回事,否则你用佛号、经论、名相、禅定的觉受包裹起来,就是那个可怕的、看不见的、坚固的我执,这叫保养轮回。
保养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你的发心不对,而发心是要通过慢慢观察的,慢慢地发现自己发心不对,而前期你都不知道的,你还觉得自己很高大上,实际上却很龌龊。所以,所有的不对,根本的原因是愚痴。愚痴就是觉察不到或者不清晰自己的心以及外境的情况,所以愚痴是原罪。这是“四行胜方便”的第二个,净除罪障。
第三个,布施魔鬼。布施魔鬼实际上跟清除罪障是一样的,但清净罪障只是对治和清除相续中的种子,而布施魔鬼就把它具体化、有情化——把相续中障碍菩提心成熟的种子变成了外境。大家听了布施魔鬼以后会疑惑:“哎呀,我们怎么会布施魔鬼呢?”很多师兄晚上都做施食,那就是布施饿鬼。布施的原理是什么?无始以来,我们做了很多恶事、得罪了很多众生,这些众生不一定会呈现出人形来对我们造成违缘,他有可能呈现为非人、鬼神或饿鬼道的众生,所以我们要去做这些事。
我们平常做这些事,比如施食等等,就是为了让饿鬼不来骚扰你或者帮你的忙。饿鬼布施多了以后,你的身边就会有鬼军——这个不假,如果长期如理如法的施食,很多相应的饿鬼一到时间就来了。还有布施世间的护法神,也有人把饿鬼的大力鬼神作为护法神来进行供养(当然你也可以叫布施)。
那么,布施的对境是什么?非人、鬼神以及饿鬼道众生。总之,布施的方法有很多,藏传有火供、烟供、水施等等。很多人都参与过这类的活动,虽然不懂是什么,反正大家跟着“嗯嗯啊啊”一阵瞎念,又把什么东西往火上扔、点什么焦烟等等之类的。汉传也有很多,有盂兰盆节(鬼节)、拜忏(梁皇忏)、焰口等等。
这些都是布施的具体方法,还有更厉害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做的——菩提心座上修法的呼吸观想法和施身观想法,其实也是布施魔鬼,在观想中消损自身来布施魔鬼。还有密宗的断法,那就更厉害了,直接到坟地去念仪轨,然后真的看到它们出来——当然,这是对于密宗修行很好的人,我们可以在观想、思维中进行修行,但都属于布施魔鬼。
修布施魔鬼的方法,要变成“四行胜方便”成熟菩提心的方法,一样的,又是发心和回向。发心的时候,不能依仗着布施了魔鬼,就求它们不要伤害自己或者不要给自己制造违缘——这样的发心就错了,而是要以成熟菩提心为目的——“如果能够成熟菩提心,给我制造违缘也行。”这就是“四行胜方便”的特殊之处,特殊的就是发心和回向,大家要谨记。
我们平常的任何修行,骨子里面都是想自己好、自己顺,不知不觉就把修行变成了保养轮回。如果修行团体很顺利、得到护法的帮忙,就欢喜得不得了;稍微遇到一点违缘,就垂头丧气:——“佛法怎么能这样呢?我都修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是不顺呢?”这是彻底的非佛法的修行。
所以,我们真的要深深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我们修行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其实很多人真的就是这样的,师兄们,是不是?大家没有意见吧?这是“四行胜方便”的第三个,布施魔鬼。
第四个,供养护法。供养护法一样的,也是积累成熟菩提心的因缘。前面积累资粮是种子,现在是因缘,也是把它具体化为护法了。前面讲了积累资粮,只是大量的修行、内心里种子性的积累,而这里就把这些种子具体化为护法,要供养这些护法。
供养的对境,分为出世间护法和世间护法。对于我们来讲,一般不要去供世间护法。当然,很多人都在修施食,那不是求护法,只是一种无所求的布施。如果你要所求的话,动机就要变成如前说的——成熟菩提心。
一般来讲,普通人要供养出世间护法,世间护法可能在一些小事上帮到你,比如发财或者化解遇到的一些麻烦等等,但在一些大事上帮不到你的。可怕的是,如果你不恭敬或者供养欠缺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麻烦,他们真的很有能力,最后你可能会出事。
出世间护法有很多,藏传佛教主要有格萨尔王、Ra哈拉、单坚护法、一髻佛母、黄财神、莲花生大士、观音菩萨、度母、地藏菩萨、韦陀菩萨……黄财神不是世间护法,而是出世间护法,他是宝生佛的化现;莲花生大士,他是上师、本尊,也有护法的作用,加持和护佑的作用都特别大;还有观音菩萨、度母、地藏菩萨;还有一位我们汉地最出名的韦陀菩萨,他们都可以称为出世间护法。
供养方法,有各种仪轨和具体观修方法,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承,这些很容易找,网上就能找到。供养护法的时候,要念一些仪轨,还有酒、各种各种的食品、鲜花、茶等等的好东西去供养。具足这些固然很好,但要让护法真正对你起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大乘菩提心;第二,密乘戒必须清净。
首先,必须要有大乘菩提心。如果你没有大乘菩提心,这些护法不太理你的,如果有了大乘菩提心,你不求他都来,真会这样的,所以大乘菩提心非常重要。你说:“我供养护法,本来就是为了成熟大乘菩提心,为什么我还没有成熟之前,你就要求我有呢?”你可以尽量去有,这是互相帮助的。你有大乘菩提心,他就更容易来;他来了以后,你求他让你迅速成就菩提心,那么你的菩提心就成熟得更快,这是不矛盾的。所以,必须要有大乘菩提心,起码你在发心的时候,要以大乘菩提心去摄持。
其次,密乘戒必须清净。如果是密宗弟子,密乘戒必须清净;如果是显宗弟子,显宗的戒律必须清净。如果戒律不清净,也是不起作用的,护法都会离开你。戒律不清净,相续往往会搞得很烂。当然,大部分人的密乘戒都是不清净的,那怎么办呢?忏悔!所以,我们要经常的、大量的修忏悔,密宗弟子每天二十一遍百字明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你就要安住在法性里面,以法性的方式去清除你犯戒的恶业。
总之,供养护法必须具备两点,有大乘菩提心、密乘戒要清净,还有显宗普通的戒律——别解脱戒或者菩萨戒要清净,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主要是看发心和回向。
我们求护法,一般都是为了不要遇到世间的违缘、不要生病等等,而这时候求的是什么?同样的,要以成熟菩提心为目的,要告诉护法们:“如果得这个病,能帮助我成熟菩提心,那就生病;如果遇到麻烦,能让我成熟菩提心,那就遇到麻烦。”不要老是求顺,求世间的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不能让我们成就的,而且还不一定求得来,因为你这样求的时候,往往就丢失了大乘菩提心,护法才懒得理你。
你说:“我这样求不顺,会不会直接就不顺死了呢?”这是护法,他有分寸的,一般就是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后面这句是玩笑话,大家不要当真)。我知道你会很害怕,但是没关系,既然是护法,专门给你造成违缘,两下就把你搞死了,那是护法有问题——你觉得护法、大菩萨们真的这么low啊?不是的,那是你想太多了,把他们想得太low。如果你老是求世法的顺,真的挺糟糕,这就不是一个修行人,连出离心都没有。
所以,“四行胜方便”就是这样的,具体的方法我就不讲了,大家都学了很多,最关键的要点就是发心和回向——动机。发心和回向一定是要以成熟菩提心为目的,不是求世间顺缘。
“四行胜方便”和前面六句颂词所讲的内容,就汇集到最后一句“所遇修道用”——所有的一切,你的境界、生活、修行里出现的一切,全部转为道用。禅宗里面叫“往道上会”,任何事情往道上会,生活就离不开参详,参详本质是什么、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那我们呢?全部的恶缘都转为成熟菩提心的道用,也就是“所遇修道用”,这句颂词其实就把前面的内容全部囊括了,当然也会形成具体的方法。
第一类方法,如果真的遇到恶缘让自己很痛苦,应该观想:这些给我制造痛苦的众生,其实也和我一样具有痛苦和痛苦因,愿将其痛苦和痛苦因全部以我现在的痛苦将其代受,另外,这些伤害我的众生,是帮助我修习菩提心的善友,他们就像上师一样,对自己有着极为广大的恩德,应该对其感恩。
如果他没有痛苦,怎么可能给你制造痛苦呢?有人说:“他没有痛苦,只有欢乐,但他欺负我啊!”他这种欺负就是一种痛苦的因,他现在带给你痛苦,将来也要痛苦的。我们平常一受到伤害,就会想:“你欺负我嘛,你要受报的,走着瞧,苍天又饶过谁?”或者“人在做,天在看!”
现在你不能这么想了,那要怎么想呢?“是的,他是给我制造痛苦的众生,他也在制造痛苦因,也许他本身就有痛苦。”有些人就是在生气的状态来欺负你,那怎么办呢?愿将其痛苦以及痛苦因全部以你现在的痛苦将其代受——他欺负了你,但你愿意把他痛苦的因都代受了,不要因为他欺负你而去想“人在做天在看”,甚至去威胁别人,这样的话,你的发心就变了。
这是内心的思考方式,不要认为好像很简单,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了,你的心会越变越良善、越变越宽敞,很多由于别人给你带来痛苦、然后你拼命去痛苦的力量就消失了。你反而会想——“好了,我愿意以这种痛苦代替他的所有痛苦,以及因给我制造痛苦而将来可能陷入痛苦的痛苦因,我也全部代受。”你的嗔恨会消失,心里受委屈的纠结会消失,这是一种观想方式。
还有,这些伤害我们的众生,是帮助我们修行并成熟菩提心的善友,他们像上师一样,对自己有极大的恩德,应该对其感恩戴德。这就更胜一层了,不但要帮他承受痛苦,同时还要把他看作像上师一样,对其感恩戴德。
话说如此,但知道做起来的时候肯定很难。他得罪我们,一般都是揍他嘛,或者说“哼,走着瞧!”“哼,因果又饶过谁?”“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好邪恶啊!但这个时候要倒过来想:“他给我制造痛苦,像上师一样,我对其感恩戴德。”刚开始做的时候,大痛苦可能做不到,你应该习惯性的从小痛苦开始。生活中经常就有点点滴滴来给你制造痛苦的人,你一定很烦,就算勉强遏制住自己的愤怒,但心里对这个人其实也是很讨厌、很烦,这个时候你要改换思维了,要把他当上师一样感恩戴德。
师兄们,听到这些是不是有点难受啊?但没办法,修习菩提心就是这样的。修行不要老是为了获取好处,这样的话,立足点都错了。这是第一类的观想方法,当众生、环境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去思考。
第二类方法,如果遇到众生正在痛苦,应该观想将其所有的痛苦代受,遇到众生烦恼时,也应该观想将其烦恼代受。
我们还会在各种场景中遇到众生正在痛苦,虽然他没给我们带来痛苦,但我们会看到很多众生在痛苦。比如这次新冠肺炎,很多众生就因此而遭受很多痛苦。那么应该观想什么呢?应该观想将其所有的痛苦进行代受。这是众生直接的痛苦,还有众生内心的痛苦,也就是烦恼。既然称之为“众生”,他跟烦恼就几乎是同义词,众生其实就等于烦恼,他们内心里面的烦恼,我们也应该经常观想将其代受。
一个人哪怕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修,他只是愿意以自己所有的一切去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和烦恼,经常这样想,这个修行都会不得了。具体的观修方法就是以前讲的呼吸观想法和施身观想法——把众生的痛苦以黑气的方式,吸到自己的身体中并化空;然后把自己修行的功德、人天美好等等所有的好东西,全部以白气的方式回向给众生,散出去给众生。你长期这样观想,这真的是非常殊胜的修行!
这是文字性的总结,但也可以换成具体的方法。前面一种方法是思维性的,后面一种是代受性的,可以用观修的方式,也可以用思维的方式。
这就是“所遇修道用”,所遇的所有恶缘,全部都可以转为道用,它是总结性的,把前面的所有东西都包含了。它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的爱我执慢慢开始消失,利他心越来越强大,然后真的会让我们逐渐开始明了,最终成佛,它会达到一种结果——灭除我们相续中的希望与疑惧(希与忧)。如果长期这样修,你就不怕痛苦(没有恐惧),也不会老是希望都是顺缘、好的东西,就没有贪求世法的希求。
证悟了大圆满,在证悟的状态里面就是没有希忧——没有希忧,是不是孤独寂寞冷?个体才会带来孤独寂寞冷,而法性里是没有孤独寂寞冷的。孤独一定要针对个体,寂寞也一定要针对个体,如果你处在法性里面,连皮肤都没有,冷什么啊?大圆满里面没有孤独寂寞冷的,但它真的没有希忧。有希、有忧,你解脱不了的,你的心就会执在希和忧上。无希、无忧,纯法性,坦然自在,这就是大圆满。
但是你做不到,怎么办呢?先以菩提心的方式去训练,这种训练有时候比我们讲的色法上的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都还要重要。色法上的东西很好消除,虽然是虚假的存在,至少还有个存在好像在那里,但我执是什么,你找不到的。最初你可以用身体来代替我执,我执的施设点可能在身体上,但身体消失以后,里面的情绪、人格、自尊,各种各样的纠结、面子、冷漠、不关心别人……真的很复杂,而且你还找不到。
色法是代替不了这些的,而菩提心能消灭它们,当它们没有了,你的心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无我。所以,这些内容都非常非常的重要,看起来好像是很普通的修法,其实真不是普通的修法。“所遇修道用”,是个总结性的话。
OK,今天这堂课就把《修心七要》的第三要——后行讲完了,下一堂课就开始讲第四个要。明天要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明天的课程也非常重要,会讲到很多比较深一点的修行,希望大家踊跃参加、讨论。
现在开始回向。
——网上师兄提问:“呼吸的时候,分别念更多,怎么办呢?”
初初修行才会这样子,初期的时候,观呼吸会分别念多,但是修到后来就不会了。
———网上的师兄问:“那二转的空性是不是单空?”
二转法轮的空性当然不会是单空,肯定是指大空性,但是凡夫去理解和修行过程中,那些空才能叫做单空。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30课
- 《修心七要》第3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