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罪满情器时, 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于众修大恩。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
四行胜方便, 所遇修道用。
全论的七个部分:1、前行;2、正行;3、后行(恶缘转为道用);4、终身行持要点;5、修心圆满的标准;6、修心誓言;7、修行学处。
上堂课回顾:
迷境观四身, 空护为最上:这两句为用胜义菩提心将恶缘转为道用。
迷境观四身:迷境即二元对立的所有现起,但这里主要指恶缘。四身即法、报、化、自性身。心和心的现起,经观察无生,即法身;经观察无灭,即报身;经观察无住,即化身;三身无别,即自性身。
金刚经:三心不可得,俱为法身。
大圆满:找寻不得为法身,光明不灭为报身,大悲周遍为化身。
自性身:本性自体的全方位具名。
五身:法报化三身,加不变金刚身、现前菩提身。或者说:遣除八识为菩提身,不变界体为金刚身。
何谓观察:1、思维观察;2、直接观察;3、确认;4、具体运用,对恶缘的观察由小到大。
总结:
上堂课思维观察的总结:
四身的解释:法身为空性本质,报身即本质之显现,化身为作用。汉传谓:体、相、用。
佛陀为三身一体,即自性身,报身和化身都应缘显现;菩萨法身同佛,部分清净,故而报身为本质部分显现,化身应缘或者应愿度众;凡夫法身同佛菩萨,不认知,报身即业报身,化身即念头和语言,可以有类似道家的化身出现,但都属于念头和语言。
A:思维观察的作用:1、哲学性思考,如四法印;2、祛除邪见本属思维修,如唯识;3、指导修行过程,如三十七道品;4、勘验修行结果,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等法语窍诀。
B:思维观察的方法:1、系统性;2、重点掌握;3、实用性;4、博采众长。
C:坚持阅读、上课和不断思考、辩论。
这堂课内容:
直接观察:1、四夺;2、梦幻观;3、观察和安住(觉照);4、觉照的盘剥;5、见地的形成。
空护为最上:遇恶缘用空性的思维和修行最重要。用缘起的对治方法,不见得管用,也不能长久,用空性的思维和观修是最好的护卫。
最后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进行结合起来观想:
1、 依靠恶缘,如害我之人、害我之境、害我之病、害我之非人,让我们生起出离心,让我们生起菩提心,故而这些恶缘,其实和上师一样,起到让我们解脱的作用。
2、依靠恶缘,让我能迅疾利用空性来思维和观修,因此恶缘是产生胜义菩提心的利器。
我们继续学习《修心七要》,现在已经讲到了全论的第三个部分,即后行的最后四句颂词,上堂课讲了“迷境观四身”,现在来回顾一下。
后行“恶缘转为道用”里的两个行为的内容,一个是以世俗菩提心将恶缘转为道用,一个是思维和修行胜义菩提心将恶缘转为道用,而“迷境观四身”说的是第二个内容。
上堂课解释了什么是迷境、什么是四身。还有三身、五身的概念。关于法身、报身、化身的解释有很多种,这里以不来、不住、不去来解释,不来为法身,不住为报身,不去为化身。不来,就是找不到本质,没有来没有去称为法身;去找它安住的地方也找不到,不住称为报身;不去,指各种各样的念头、显现,最终找不到去处称为化身,这是对三身的解释。还有一个叫自性身,指法报化三身等性的时候。这些解释非常术语化。
上堂课说了心和心的现起,观察无生,即法身就是不来;经观察无灭,就是报身;经观察无住,即化身;三身无别,即自性身。
当然,不来、不去、不住也可以只说法身的,比如《金刚经》里讲三心不可得。但是,不来、不去、不住和三心不可得是有差别的,三心不可得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是找不到本质的意思;三心实际上是指任何时候(过去、现在、未来),本质以及本质的现起都找不到本质(请大家记住这些词汇)。过去、现在、未来是指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现象。你除了过去、现在、未来,难道还有其他时间段吗?没有!
三心不可得的心,一定要将本质跟现起都包含在内。为什么?难道三心不可得是指三个现象不可得啊?显然不行,因为现象是心的现起。三心不可得,也就是心的本质以及心的现象不可得。心的现象指心的现起,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所有现象。意也算现象吗?想什么、感受什么情绪也算现象。能现起现象的本质以及现象本身,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找不到本质,叫做三心不可得,说的是法身。
“迷境观四身”,我刚才用不来、不去、不住来解释,其实也可以。但上堂课说的是心和心的现起经观察无生,其实就是三心不可得,这是法身。然后光明不灭,经观察不灭即报身。现象肯定是要灭的,心的本质虽然是空性,但它的光明是不灭的,所以是报身。化身是什么呢?无住,所有现象都是心的光明的一种游舞,游舞出来的样子(化身)是无住的。无住是什么意思?它不会恒定、固定在那里,但游舞本身是不灭的。现象虽然无住,也是无常、不停变化的意思,但诸佛菩萨应缘而做出的各种各样的化现是不会停止的,所以化身不是一个恒定的、实有的东西。
讲得通俗易懂一点,比如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会消失(涅槃)的,这个叫做无住。或者说心的各种各样作用,不会停在那里不动,这个叫无住。或者光明的游舞叫无住,光明本身不灭叫报身,光明的本质是找不到的空性,叫法身。从大圆满去理解,找寻不到为法身,光明不灭为报身,大悲周遍(呈现出的各种现象)为化身。自性身是什么呢?这三身处在等性的状态里面,三身的共具品质都是唯一真如的自性,或者叫平等的自性。
这些词汇听起来很学术,说得具体一点,安住在法身里,看到什么空性、光明以及大悲周遍都是一样的。这时候就处于自性身里面,唯一只有一个自性,用汉语的词汇来说就是“万法一如”,叫自性身。这个真如就是自性身;真如完全找不到本体,是空性的,是法身;真如不灭的光明,是报身;真如随缘现起,叫大悲周遍(化身)。
大家理解了吗?一定要讲一个“真如”出来,让大家的心有一个依靠的东西,真如本身就叫做自性身。当然还有其他的解释,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前八识的二元性被去除掉了,就叫做菩提身(菩提心)。什么叫前八识的二元性被去除掉呢?当你证悟本性、安住在大圆满的时候,前八识还在,能看得到、听得到,但这时已经不是凡夫以个体的方式去说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了,所有现起在你的觉知里面全都是菩提,那前八识就变成了现前菩提身。然后拿什么去现前呢?一定是拿本质的光明去现前嘛,这个光明永远都不会坏,叫不变金刚身。这是五身的观念。
不管这样身、那样身,实际上就是一个本体被你证悟了,以不同的角度一解释就成了这样身、那样身。真正开悟了,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横拉竖扯怎么都说得清楚,说的就是那个东西。要是真不清楚的话,这些就变成了知识、概念,不变金刚身跟现前菩提身都弄不清楚是什么。真正把这些彻底弄清楚的话,一定要开悟,有时候我都会把自己说混,并不是说我记不住这些东西,而是我根本就不记这些东西。我可能会说混,但是绝对不会说错,为什么?因为我学得好,我只能这么讲了。
“迷境观四身”这些概念说得出来,但到底要怎么去观四身,这才是闻思的重点内容。不能所有的迷境来了以后,你就说它是法身、它是报身、它是化身、它是本性身,身身身……而结果都是很苦的声音,这是没有用的,要怎么去修行“迷境观四身”才重要。
上堂课讲了观察的方法,也做了很多的总结,这堂课接着讲“迷境观四身”的“观”是怎么样的。总结性来解释四身,空性本身就可以称为法身,什么叫做报身呢?心处于那种状态或者那种本质的显现,在此,我们先解释两种“本质”。一个是真如本质,即万法究竟的本质;另一个是凡夫心的本体——阿赖耶识,叫世俗本质。所以,当说“本质”这个词汇时,头脑要冒出两个观念来,即二谛的观念。从胜义谛来说,真如显现的时候,真如是一切,这时候的本质指的是法性、真如、空性、光明,不管什么词汇,指的一定是最究竟的本质。还有,说到“一切境相由心现”时,这里的“心”指的是阿赖耶识(凡夫的心)。
两个的差别是什么呢?一个明白了,一个还没明白。从证悟的角度区分胜义和世俗的两种心——明白了的心,就是真如;不明白的心,就是阿赖耶识。从量上的角度来说,具有二执(人我执、法我执)种子的都不是究竟的心,而没有二执种子的、最究竟的心,即佛陀的心。
不究竟的心还要分阶段,比如八地以上的菩萨就比较清净,那时不能叫阿赖耶识,而叫阿陀那识。八地以下(从一地到七地的菩萨)没有遍计执了(遍计法执跟遍计我执都没有了),但是还有俱生执。初地以前叫凡夫,开悟了也叫凡夫(开悟虽然属于圣者的因地,但二执还具备)。要笼统来分,具有二执的心叫阿赖耶识或者阿陀那识,不具二执的心是佛陀的心,即究竟本质,所以本质有这两个观念。
回过头来说三身,所有心及心的现象,它的空性本质叫法身。报身就牵扯到两种心的报身,甚至是三种心的报身,在此我们就说两种心:第一个,佛陀的心的报身,报是什么意思呢?心处在那种本质时的那种显现,报就是显现出来的。法身对于佛陀、菩萨、凡夫,三者都是一样的,我们跟佛陀的法身一模一样,地狱众生和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也没什么差别,完全一样。但报身就不一样了,佛陀三身一体,唯一的报身就是光明(跟空性完全不离的光明)。佛陀的化身叫大悲周遍,佛陀的报身是应缘而起的,应什么缘呢?为什么分成报身呢?应不同菩萨的缘,显现各种各样的报身,十地菩萨有对应十地菩萨的报身,初地菩萨有对应初地菩萨的报身,一一依缘呈现;第二个,针对六道凡夫,佛陀就呈现为化身,其实可以统称叫报身。
密典说,佛陀所有的化身是从报身里分出来的,针对流转的凡夫而显现出相应的化身,这些化身不见得是释迦牟尼佛,有时候是一缕风、一座桥、一片虚空,也可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菩萨。比如大家最喜欢观修的黄财神,就是宝生佛的化身,但在普通六道众生面前可以呈现出很殊胜的样子。同时,也可以呈现出一个我们认为不好看的样子,比如无著菩萨最初看到的弥勒菩萨,是一条身上长蛆的狗,这也叫化身,化身是应缘的。
菩萨的本质是一半清净、一半不清净,什么叫一半清净呢?我们说的菩萨一般指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怎么清净呢?遍计执(遍计我执、遍计法执)这方面全部清净了,但俱生执还不清净。当然,清净是有程度的,一地到七地的菩萨我执还在,八地到十地的菩萨(三清净地菩萨)我执没有了,只剩法执。也就是说,他们的法身(本质)跟佛一样,报身是部分清净,所以他的报身呈现出来会变。初地菩萨可能只有十二个化身,他的净土就没佛陀那么殊胜,但是会逐渐变化,越来越庄严。菩萨报身的显现不可能像佛陀那么庄严、伟光赫赫,数目也没那么多,比如十二个百数功德,初地菩萨一刹那有一百个化身,到了二地菩萨就一刹那有一千个化身,而且样子也绝对好看很多,到佛陀就更加好看了。
所以,菩萨的报身部分清净,像一个非常巨大的本性,菩萨清净了一部分。汉传佛教有个说法:“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可以想象佛陀的法身彻底的清净,这里说的法身有部分光明的意思,本质是空性的。开悟的人所证悟的和佛陀都是一样的,但空性彻底的清晰度(“清晰度”其实就是光明力量展现的程度)是随着修行一步一步提高的,所以破一分无明,也就是破一分障碍、破一分执著,就得一分法身。(网上师兄问:半报身半化身的净土是什么?是圣凡同居土。)
菩萨实际上不是完全的清净,只有一部分清净,这部分清净的本质就可以显现出比较清净的报身。随着不断清净,他的报身就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殊胜。
菩萨的化身是什么? 是“应缘”或“应愿”来度众。什么叫应缘呢?比较厉害的,就根据各种各样的因缘去度众生。比如这一世你跟这个众生的关系很好,前世结缘很深,这一世就竭尽所能地去度化他。什么叫应愿呢?发愿去度众生,比如释迦牟尼佛就要在人寿百岁、世界非常肮脏的时候来度生,根据自己的愿力产生化身而度众。
凡夫的法身与菩萨、佛陀都是一样的,由于凡夫对法身完全不认知——凡夫的报身是什么呢?就是这个身体,叫“正报”。凡夫的本质是阿赖耶识,不清净的阿赖耶识呈现出这个身体来,这就是凡夫的报身;凡夫的化身就是所谓的语言、念头等等之类的。
还有一种状况,道家也有化身,他的阳神、阴神出去,有些其他人都看得见,其实天道的很多众生也有,但他们的化身跟佛菩萨的化身是不一样的。初地菩萨的化身是因为清净本质而展现的,清净本质是什么?本质里面没有二执,是纯法性导致的一种结果,叫“清净缘起”(你们要记住这些词汇)。普通的外道,譬如道家或印度教等等,他们通过修定也能产生化身,但里面没有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证悟,实际上是依靠定力(也就是比较坚固的念头)产生的一些妄想,而呈现很多的化身,还是属于念头和语言,这就是他的化身。
语言,比如千里传音,突然在你耳边响起一个声音,你左右一看,什么都没有,好吓人啊!通过道家的方法,而且定力修得很好,真能做到的。这个声音实际上就是他的化身,但他的本质还是不清净的,因为没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只是他的能力比我们强大,作为普通凡夫轻易做不到。其实凡夫的语言也一样,比如你在隔壁,虽然我看不到,但我叫“张三”的时候,你答应了,你听到的声音就是我的化身。念头也是如此,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想法,都可以称为我们的化身。
三身在汉传里叫体、相、用。体,就是法身、本体;相,就是光明的显现,清净的会产生清净的显现,不清净的会产生不清净的显现,叫报身或者相。
法、报、化,汉传佛教里对应的是体、相、用。法身是本体,本体有清净与不清净所产生不同的相是报身,这个报身的作用是所谓的化身,这样就很好理解了。
佛彻底证悟了本体,他的体是彻底清净的,所以他的相会非常清净。他的作用,比如佛的相就是光明,他的光明会根据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因缘而展现不同的作用出来,这个作用当然要以相的方式来体现,就是以报身的方式来体现,所以在菩萨面前就体现为金刚身和各种各样的本尊,在六道众生面前就呈现出不同的化身。六能仁,大家还记得吗?在人道面前是佛(释迦牟尼佛那样的能仁),在畜生那里是狮子坚固,在天人那里可能变成帝释天等等,就体现出不同的化身,这是佛的体、相、用。
那菩萨的体、相、用呢?菩萨的体(法身)其实和我们是一样,但是不一定证悟得彻底清净,所以他的相呈现出来是半清净半不清净,由于他不会退转,所以他的报身会不停地变好。而他的化身,会依因缘和愿力不断地轮回转世,所以就有了“活佛”一说。知道“活佛”是怎么来的吗?就是依这些理论来的。
如果不是依菩萨的因缘和愿力来的,而是依“业力”来的,那就是假活佛(这些理论还是比较好玩的)。菩萨的用是应缘而异,各种各样再来度生的菩萨就是他的化身,还有比较殊胜的化身,比如初地菩萨,一刹那一百个化身,到十地菩萨有各种各样无量俱胝个化身,菩萨的报身是相对清净的光明。
对凡夫而言,法身和佛陀、菩萨全都一样,但我们不认识。凡夫的报身就是被污染的阿赖耶识,呈现出现在这么一个形象,就是我们的报身。你可以这么去理解,因为有师兄来问,我回答他的理论思路大概是这样的。
划分这些东西一定要根据理和经论来,不能自己强行来划分,但是可以这么去理解,思维是没用错的,理解这些东西也挺好的。这只是一些概念的规定,这样规定、划分要合理,不合理就会引起以后交流的混乱。有些师兄会拿自己的一套语言去理解佛法,这也没问题,但是在沟通的时候要建立一个沟通的平台,就是大家共用的语言规范。不然说到一个词汇,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理解,这会打架的,不利于沟通。
这是对四身的理解,最后一个自性身,就是安住的时候,你会发现三身一体,一体的体就叫自性身,即所有的根本。唯物论者就认为,全世界所有的根本现在还没找出来,但却用了一个词汇叫“能量”或者叫“物质”。至于物质具体是什么,用人类的认知力去认知是做不到的,只是一个叫“能量”的观念,这个能量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作用和现象。不管唯物主义是不是真的找到了究竟的物质,但起码有这么一个观念,物质也好、能量也好,就是这一切的本质。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整个世界的自性身是什么?是能量或者物质,它是这样来概括的。
按照佛教的世界观去看,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自性身是什么?就是真如,或者叫空性、光明、法性,随便叫什么,或者叫佛——This is Buddha,这就是所谓的自性身。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你安住于法性,就会发现光明、空性以及显现,三位一体,这就是所谓的自性身。
大圆满的修行里面,因为这个自性身就得出了第一个见解的定——见解如山直定,就体现了三身等性,这属于比较后面的内容,在此我就不仔细解释了,因为我也不是很懂。
关于四身的一些解释,为什么花了那么多时间来解释呢?因为“迷境观四身”嘛,还是要先把目标(四身)大概确定了,四身就这样了。实际上要观什么呢?要观察那个自性身,走到目的地去,但去目的地之前,要先去找到另外的三身,实际上就是空性、光明,以及空性、光明的本质与显现的关系,要做这三个观察。
显现的本质是什么?一去找,会发现它没有本质,叫空性。但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一定会有光明。空性和光明是本质,那它跟显现是什么关系呢?原来空即是色。二转法轮叫空即是色,三转法轮说,当处在光明本质的时候,显现其实也是它,叫做显现跟实相一致——三转法轮胜义谛的定义还记得吗?这些概念如果不熟悉,我讲的时候,你会像听天书一样。你听得辛苦,我也讲得辛苦,何必呢?大家不如回去“饮啖茶吃个包”,我也回去“饮啖茶吃个包”,我今天精神就不好,还要憋着一股劲来讲法身、报身,现在我感到的就是一个老身。大家要记得这些词汇,不然就麻烦了。
(网上师兄说:“可以种个种子。”
那要求太低了,种种子何必那么辛辛苦苦来讨论呢?你就拿一副唐卡来,对着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种的种子殊胜得不得了!
网上师兄说:“天哪,这个我居然记住了,感动!”
你好会安慰人哦!你情商好高哦!
网上师兄说:“为什么《修心七要》讲得这么深?心塞!”
难道我要讲很浅吗?你们是不是需要我讲浅一点?讲浅很容易的,“哗”就过去了。佛的名号对于你来说属于化身,那是你的念头和语言,具体要看针对谁。)
言归正题,观察要分级别的,上堂课讲了几个观察,第一个是思维观察,第二个是直接观察,第三个是确认,第四个是具体运用。
直接观察就包含了修行,其实修行就是观察,何谓观察?你们不要认为观察就是想,想只是一部分。要有思维观察、要有直接观察、要有确认,其实确认就已经形成见地,甚至是开悟。然后是具体运用,具体运用才是“迷境观四身”,不具体运用,你观什么啊?为了具体运用,前面就要做一些思维性的观察。
上堂课讲了思维观察的作用,有哪些呢?
第一个,长期作思维性观察,形成哲学性思考,如四法印。
这是很不容易的,“哲学性思考”,我要专门提出来说一下。整个佛法从思维层面来说,就在学一门哲学,这里哲学的含义,包含的内容、程度、范围,跟上哲学课说的哲学有所不同。平常上课对哲学这门课程所定的概念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就是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察。
哲学的世界观就是思维性、总结性的,在概念的范围之内,比如根据我们六根这方面对世间的观察(西方哲学的观察):物质、现象的规律等等,形成对世界规律性的总结叫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有大有小,比如有个农夫观察他的泥土,说:“这个土适合种豆子,那个土适合种南瓜。”这也是一种世界观,但这种世界观的范围太狭隘。我们说的世界观是哲学性的,什么叫做哲学性呢?具有普遍性,我们得出一个观点:在这个世界上具有普遍性,所有的现象都要涵盖这些基础的要素和规律,它要具有认知性、普遍性、规律性,三个要素。
认知性要放在前面,如果不能认知,你说出一个世界观:世界是上帝的——但上帝是什么,上帝是你不知道的,这也算是一种世界观。上帝是你不知道的,你又说世界是上帝的,那到底是谁的?上帝是你观察出来的,还是你捏造的?它有这么一个问题,所以首先要有认知性。第二个具有普遍性,比如得出的规律,说世界是物质的,那任何东西都必须是物质的,否则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不是,那就不具有普遍性。第三个具有规律性,比如唯物主义世界观讲了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网上师兄说:“讲佛法懂,讲唯物主义不懂。”
佛法懂了,什么主义都懂,如果说“讲佛法懂,讲唯物主义不懂”的话,就表明你不懂佛法。佛法真懂了,是非常惊人的!
闻思佛法要养成哲学性思考,哲学思考其实沉浸在佛法的教理中。比如四法印中,第一个是“诸行无常”,行指现象运动的意思。诸行无常指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任何现象是普遍性,无常是规律性,而且诸行无常一定是我们认知出来的,不仅仅靠头脑想出的观念。这里牵涉到认知的标准,即比量跟现量的问题,比量要合乎逻辑性,现量要证实、要直接认知。为什么经常提到现量、比量呢?因为跟我们的修行很有关系,修行一方面是思维观察,一方面是直接认知(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就是修行。
所以,佛法一定有哲学性的东西,那怎么判断佛法的教义是否正确?就是这些人类普遍思维认知的规律和真理。如果谁能把这个推翻,我马上跟他学,那只能叫不可思议了。
四法印中的第二个是“诸受是苦”,所有感受都是苦,那我们的乐受是不是苦呢?它告诉你乐受最后也会变苦,这个你可以体验到的,非思维得出来的,想象不到的。很多世人说:“什么诸受是苦啊?我正在吃火锅,很舒服,这个不苦;我正带着我的爱人在马里布冲浪,你觉得这个苦吗?不苦!”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跟思维,最后才会发现这些也是苦。
有几种方式可以证明会苦,第一,你要老、你要死,哪怕是甜蜜的回忆,最后都是苦。第二,与禅定的快乐对比,在马里布冲浪算个啥?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是苦,现实生活中也会证明这些现象是苦。那么,这种苦具有普遍性,因此叫诸受;同时,也具有规律性,可以被认知。四法印是不是都具有这三个特点啊?请大家记住。
四法印的第三个是“诸法无我”,那就更精彩了——空性。“迷境观四身”就要实现这个,我们会发现所有法(即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现起)根本就找不到本质。我们学的中观就是要去分析、思维,得出这个结论,而这个结论是佛法的根本,般若智慧的立足根本就是诸法无我,不管是精神的法还是物质的法,都是没有本质,规律性、普遍性都具备。
由于没有本质,就会引发出有本性,本性虽然是空性的,但它不是没有。有本性,而本性不灭,所以轮回不灭,在本性上制造二元,轮回就不灭,轮回要怎么灭呢?没有二元就灭了,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生灭只是你的妄想,妄想停了轮回就灭了。然后会得出一个根本的结论:“涅槃寂静”,也是具有普遍性的,也是可认知、可实现的。所以,闻思佛法一定要形成这种哲学性的思考。
为什么叫四法印呢?每一个法都要打上它的印记,每一个现象都逃不过这个规律跟本质,所以叫“法印”。佛法思考的哲学性要我们去思维观察,这是佛法作用的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思维是一种修行,祛除邪见本属思维修,如唯识。
思维修为什么是一种修行呢?我们为什么轮回呢?轮回的根本是二元对立,因为无始劫来的无明,无始劫来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比如我说脏话,脱口而出,根本不加思考,在我这里不认为它是脏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体现了我前半生的印记,叫串习成量,比如我说“知道吗、扑你个街……”这些东西堆积成了习惯。
习惯上还有思维,我们对很多现象的一些本质性思维,比如唯物主义者经过思维,说这个世界是物质的——当然,这属于思维的错误,对本质和规律认识不清,这叫“邪见”。
思维修,就是要去除我们头脑中对世界、对本质以及对规律的错误认识。哲学性思考的规律性、普遍性、认知性,你都认知错了,就变成了邪见。当我们去闻思佛菩萨说的真理,就会祛除这些邪见,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当思维得很清楚的时候,身心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安放,身心安放就是修行(请记住“身心安放”这个词)。
我们现在的身心在被错误的认知、觉受和习气所支配。比如我说脏话,是我错误的习气堆积出来,我的出身导致我非常喜欢说脏话,不说脏话反而会挨打的,大家会认为你不是同类。比如一帮流氓见了面,难道还双手合掌:“君从何来?”我们不能搞这些,只能直言不讳的:“哎,你个王八蛋,怎么还不来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这种爱说脏话的习气,就算我学佛了,还是被这种错误的习气所支配,还带到了课堂上来。这只是举例说脏话的习气,我们还有很多习气,比如见到美女就流口水,见到别人的钱包不但流口水还流眼水——哭自己的钱包没那么厚。
我们有很多错误的思维,被这些错误的习气、错误的知见、错误的感受、错误的堆积带动着走,轮回不由自主,身心不知道怎么安放,所以叫轮回。通过思维修,慢慢就知道身心该怎么安放了。闻思得非常透的人,可以瞬间安住于大圆满,所以思维是非常厉害的修行(当然,不是每个人思维后都能这样)。如果真的把这个世界是空性的想透了,身体和外境都体现为如梦如幻,那么对外境的执著就放下了,身心也可以随之安放——一切如梦如幻,还去纠结它干嘛?一个假象嘛,就像挨了一棒后眼前的影子一样,它自己会消失的,关心它干嘛?从而你知道了如何对外境的身心安放了。
幻像的本性呢?也是找不到的,虽然是空性、是一种光明,但还是没有本质。没有本质,就不用找了,又放下去了,但总得有一个东西能产生这些幻像嘛,否则哪来的幻像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最后我们会发现是觉性,根本就没有找得到找不到的问题。你去找,当然找不到,因为它没有本质,但是绝对不会丢失,而且观察起来会发现什么都是它,刚才说的自性身——OK,全身心都放下了,大圆满就来了。
要完全思考透了才行,但这个“透”真的太难了,所以要长期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不要认为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就是修行,不一定的,这叫打坐、禅定。心定下来了,但不一定知道外境是假的、是如梦如幻的,以及本性是如何,心只是停止了,当停止的力量一消散,那些执著又生起来了。
所以思维的作用非常之大,唯识就是专门思维的,天天想、坐在那里想。还记得以前我告诉大家怎么学唯识的?把《百法明门论》的词汇一个个拿出来,坐在那里思维,与自相续一一对应。把这些词汇对应自相续的时候,就是一种观察,也叫思维修,所以思维本身也是一种修行。
第三个,指导修行过程,如三十七道品。
比如《入中论》讲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现观庄严论》讲大资粮道,看到这些已经头皮发麻了,再看到加行道,这是哪家神仙的事?感觉与自己没关系。但作为修行的指导路标是很有作用的,比如《前行引导文》就像说明书一样,再比如《三十七道品》有概括性又很细节性,里面有四正勤:“未生善令生,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已生恶令断”。
这些东西具有概括性又很具体,要实现这些概括性的东西,有很多具体的指挥方式。通过闻思了解这些东西,然后照着去做,会成为修行的指导力量,甚至可以当作上师,经书是佛陀的法身,它可以指导我们的身心做正确的运行、指导身心如何安放,所以思维观察有这样的作用。
第四个,勘验修行结果,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等法语窍诀。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修得对不对、修行到哪个阶段了。比如看《现观庄严论》,就可以知道自己修到哪一步。我每次看完《现观庄严论》之后,都觉得非常惭愧,上面说的东西我基本做不到,原来我还是个凡夫,所以,你可以通过闻思来勘验自己修行的境界。
我们还可以对照一些大圆满、大手印和禅宗的法语,勘验自己修行的结果。比如禅宗说“证悟以后,如松脱了千万层贴肉汗衫”——你检查自己的身心是否如此?当然,有可能误认,一点舒服的感觉就以为是“松脱贴肉汗衫”,最后发现这种感觉也会掉,所以还是一层汗衫。生起各种各样的感觉都在掉、都在掉、都在掉……最后发现掉无可掉了——诶!那个就是了!
大圆满的有些法语精彩绝伦,法身、报身、化身的说法,就会成为闻思透了之后修行的观察,特别是等下要讲的直接观察,即修行的方式。当基础做得很够的时候,大圆满、大手印的窍诀是非常有用的,但这些得通过闻思而来,比如可以勘验自己修行的结果,以及自己处在哪个修行阶段。
上面说了闻思的四个作用:第一个,哲学性思考;第二个,祛除邪见本属四维修;第三个,指导修行过程;第四个,勘验修行结果。
思维观察总结起来有四个方法,大家大概记一下就行了,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忘了也没关系。
第一:闻思最好要系统性。
闻思最怕读了前面反后面、读了后面反前面、读了那派反这派、读了这宗反那宗,对很多种说法,修行过程以及修行方法的闻思不圆满。比如修菩提心,要视众生为母;修单空,众生老母都不存在,二者看似冲突,其实是你闻思不具系统性,不去圆融,没有真正搞懂,所以一定要系统学习。再比如佛法讲了二谛,我们经常用世俗谛去打胜义谛,也有人用胜义谛的观点打世俗谛,这叫二谛互打。
佛陀讲法有四种意趣和四种秘密。四种意趣:平等意趣、别时意趣、别义意趣、补特伽罗意趣;四种秘密: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佛陀讲法有时不一样,甚至看起来有冲突,因为佛法是要那时、那人、那情、那景对应那话,我们搞不懂,就以为是矛盾的。
比如《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形容离我们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净土。其他经典里面又说:“唯心净土”,当下的心一转变,愿力一发,直接呈现出极乐净土。两个说法都是佛陀说的,到底哪个是对的?总不能说佛陀前后说的有矛盾冲突吧?这些说法其实是有别意意趣。
佛陀有时说自己是什么佛,有时又说自己如何如何,其实他可以是任何一个佛,这叫平等意趣(诸佛一体,当然可以是任何一个佛)。如果闻思不系统,就会出现很多的麻烦和冲突,你在逻辑上就无法顺畅,也无法指挥身心如何去安住和串习,所以闻思要有系统性。
在过程中间,不能因为在乎系统性,就把所有的书都读完,那会读死你的。不要说三藏十二部,就把汉传各派的经典读一遍,基本上都会头昏眼花。所以,闻思还是要有重点,掌握一套修行的东西,或者跟随自己的宗派,但不要排斥其他宗派。宁玛派的就学宁玛派,格鲁派就学格鲁派,不要去排斥其他。还有,学格鲁派的时候,就学自己所需的内容,如果把格鲁派的书都读完的话,也会读死你的。对于一些重点的经典,不管是学宁玛派还是学大圆满,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就必须读了。
中间还要学中观,至少要读完《中论》和《中观庄严论》,有兴趣的再读点唯识就行了。在学大圆满时,还要读《大圆满心性休息》,或者《四心滴》中《上师心滴》的某几篇文章,重点读一些你需要掌握的东西。你说:“我怎么知道自己需要掌握什么呢?”这时候你要去找上师,问他该读什么样的书。
聪明的上师会根据你的情况来,如果你就是个读书人,他会给你开出一大堆书单;如果不适合读书的,他不会让你读那么多书,只要听他的话就行了。当然,前提是真正的上师,如果找到一个傻上师,那他的花招就更多了,假上师都是嗐扯的。真的上师会教你如何掌握重点,教你必须要阅读和闻思的一些东西,这是思维观察方法中闻思的两个要点:一个是系统性,二是重点性。
第三个是实用性,你所读的东西一定要实用,能指导你的修行。特别是居士,别去搞非常复杂的、学术性的闻思。如果有多余时间,兴趣又大的人,可以把大五明、小五明全部搞通,把三藏十二部弄得头头是道,甚至比阿难还厉害,都没问题。但大部分人有阿难那样的本事吗?经常说要思维透了,可以一下就知道身心怎么安放,关键是很多东西不见得能思维透,读了那么多书也不见得能思维透,有时候对你的身心安放不见得有作用。比如有人读因明,读得头昏脑胀,但他的性情一点不变,仿佛是聪明了,实际是变傻了。
当然,没说读因明不好,因明如果读得很好、研究得很深,可以直接契入大圆满的。但对你来说就不一定了,而且你是个居士,又要谈恋爱、又要发财、又要生子、又要结婚、又要离了婚争房产,你还要读因明?闻思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一定要掌握实用性,读了就知道该如何做了,这是最好的。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就是直接教你怎么去做,还有《大圆满心性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大圆满禅定休息》、《三自解脱》、《心性解脱》、《本性解脱》,读起来太多了,还不如去找上师教你一个方法,然后去看这个方法的相应指导书,直接用于操作,慢慢有些体会了,再回头来看这些书,就像看小人书,很容易看懂。所以,闻思要有实用性。
第四个,善于读书的人一定要善于博采众长。哪怕是你不善于读书也要博采众长,为什么呢?并不是说你在这个宗派、这个系统或者这个团体里学习,就只学这个团体里教的东西——不是这样的,这个团体的东西可给为你培养基础,塑造你的心态和行为,甚至塑造你的见地,最后把你引向证悟,它有很大的作用。但其他的宗派和其他上师的一些说法,也不见得就没这些作用,说不定会撩动你的哪根弦儿,汇通你各种各样复杂的知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其他上师的一句话,或者一套说法很打动你,谁知道你前世是在哪个团体里面混啊?
所以不要排斥其他宗派,同时要善于博采众长。但也并不是非要把各个宗派的书读完,如前所说你能做到最好,但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要有重点和实用性。在实用性这一点上也可以博采众长,比如怎么去安住?可以去看很多其他上师这方面的描述和指引。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大上师,他们有一些对进入法性的要点阐述,你也可以博采众长,可以听顶果钦哲仁波切的,可以听宗萨仁波切的,也可以听大宝法王的,不能说你就只听自己上师的。就算你要听自己上师的,也可以听其他上师的,懂吗?不要那么不“利美”、那么狭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大上师们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都是一体的,不要老认为这个上师讲得好、那个上师讲得不好,那都是适合不同众生的需要,没有什么好和不好的。有些上师可能特别适合你,但有些可能听起来不太入味,每个人的因缘不同,不是上师们不一样,而是众生不一样。比如我上课脏话连篇,有些师兄听起来就嗨,有些师兄听起来就恶心。恶心没关系,你退出去就完了,嗨的人你要反观一下,为什么会嗨?为什么听到脏话你会嗨?你的心灵还纯洁吗?所以不能随便排斥,要博采众长,闻思也要这样。这是关于思维观察的一些总结,几个要点大家作为参考。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读好多书,还是需要有重点性和实用性。
——网上师兄说:“确认过眼神,都是同类人。”
你这样说,知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啊?你居然说佛法跟你是同类,所以很爽,你喜欢把神拉得跟人一样,这是一种鄙俗的心理素质。现在的人听到上面说话的那个人跟他是同类,他就很嗨、很开心。现代人专门为冠冕堂皇和高大上发明了一个词叫“装逼”,为什么现代人喜欢这样?因为受到人文主义提倡人人平等的影响,如果上面的人高大上令他自惭形秽,他就会说上面的人装逼。如果上面的人脏话连篇,他就会说:“啊,同类!”起码他没有恭敬这种强迫,所以会很嗨,但不见得利于修行。
上堂课一下总结了这么多,因为思维观察对我们有非常大的作用。
这堂课开始讲观察的第二个内容——直接观察,其实就是讲修行,这个非常重要。迷境观四身,上堂课讲了离一多因以及各种因,这些都是思维的内容,当然不仅仅这些,大家最好还要去看《中观庄严论》和《中观根本慧论》,我都讲过的,如果有机缘的话,中观这方面的内容,可能还会讲《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这些空性方面的经论。这些大家都可以去看、去学,思维多了,在粗大的逻辑和思维层面上会改变世界观,世界观变了就会慢慢影响你的直接观察,其实就是改变遍计执。
遍计可以分成两类:一个叫思维遍计,一个叫直觉遍计。思维遍计的执著要通过闻思来解决,直觉遍计的执著要通过修行来解决。比如我们看到这坨东西,直觉中就是一坨东西,这就是凡夫的现观。然后我们不停地夺它,它在直觉中慢慢变成梦幻,遍计就被改变了一点,这就是修行。
如前所说,观察分为四个内容:第一个思维观察;第二个直接观察;第三是确认;第四是具体运用(具体运用就是对恶缘的具体运用)。如果大家有兴趣,这几堂课真的要用心听,内容还是比较多的,也比较实用。
直接观察是什么呢?即我们经常说的修行,把学到的空性见解拿来具体运用。直接观察分为五个内容:
第一,四夺。这会讲得非常简略,因为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四夺是一种修中观的方法,虽然借用了禅宗临济四夺这个词汇,但不是禅宗所修的四夺,比禅宗的四夺低一个级别,基本上属于修单空的方法。
第二,梦幻观。我以前也讲过梦幻八喻,现在只把梦和幻拿出来讲,所以会讲得非常简略。大家一定要结合前面的四夺课程以及梦幻八喻对照来看。听打或者校对文字的师兄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抽出来发给大家。由于我讲课杂七杂八的语言太多,经常会扯得很远,扯不回来,所以听打的师兄们会做一些改动,没问题的,只要合乎要义就行了,我不是什么圣者,我说的话也不是什么教言,就是一些交流的语言。你们要去看合不合乎佛陀说的正法要义,完全可以依法不依人,说的不对就抛弃,说得对就拿来运用,不用客气,所以,大家要结合以前讲的内容进行参照和观看。
第三,观察和安住(觉照)的轮换。
第四,觉照的盘剥。这些词汇似乎不那么正规,但挺管用的,不管正规不正规,我从头到尾、从发型到内裤都不是很正规。也就是说,正规打架要先做一个抱拳,然后拉开架式再开打,姿势都很标准。而我不是的,我是从后面冒出来一板砖。你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就不是的,我是侠之大者,弄翻算数。所以,用的这些词汇大家不要计较,实用就行了,反正也不是很正规的。觉照的盘剥,实际上就是修行境界的步步递进,禅宗叫剥啄(剥,就像小鸡要孵出壳时,母鸡在外面拼命地剥,小鸡在里面拼命地啄,尽量把无明的壳打开,这是一个形容词),实际上指修行体会越来越深的一个过程。
第五,见地的形成。见地可以是单空的见地,也可以是究竟的见地(即开悟),这些都属于直接观察的内容。
总共分了五个步骤,以前也分过很多步骤,但不管怎么分,实际上就那么一回事,也就你要去修行。前面的四夺、梦幻观是方法,后面是进程,即观察跟安住轮换来,然后形成境界以后要一步一步递进,最后要形成准确的见地。
今天就讲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四夺,第二个是梦幻观。首先是四夺,这个词汇是从临济大禅师的四夺中来的。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这是临济禅师的四夺。首先解释“夺”是什么意思?即拿走的意思,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拿走,也就是空的两种方式。夺是破坏、拿走、遮破的意思,分为两种:
第一种夺,比如你面前的电脑、手机等东西,虽然放在那里,但你心里认为它没有本质——样子在,但没有本质。这是中观说的,色可以呈现,但是空性的。空性又是什么?它呈现为色,没有离开色的一个单独的空性。
第二种夺,修行的时候,我的境界中这些东西就不存在。这就引出了法性定,或者叫光明,或者叫非遮,非遮就是拿走、拿走、拿走,最后有个东西拿不走,那就是本质。
第一种夺是现象在,但我们认为它没有本质;第二种夺是心直接认为现象不在。我以前讲过这两种空,如果前面的课不听,现在听起来会有点困难。那四夺搞的是哪种呢?两种都可以。那临济的四夺呢?两种也都可以。临济四夺没说要用哪种夺,但落到最后,一定是后面那种全部拿完的境界性的夺。
见地性的就是第一种夺,它还在,但是我们认为它没有实质;境界性的就是第二种夺,真的完全没有了,进入法性定(网上的师兄挺牛的,说一个叫自续,一个叫应成)。
临济是哪四夺呢?
第一,夺人不夺境。
“人”指的是能(心);“境”指的是现起。夺人不夺境是什么?不管外境是否存在,不去把境拿走,也不认为境有没有本质,我们只朝自己的心去下功夫,去找自己的心就行了。
心是这样的吗?是那样的吗?它在左边?它在右边?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就像佛陀在《楞严经》中说的七处征心,去找自己的心找不到,就发现了心没有本质;心都没有本质,那心的显现自然就没有了。这叫夺人不夺境,只去搞自己的心,这是很厉害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
第二,夺境不夺人。
夺境不夺人是反过来的,不管心是什么,只去看显现。显现可以分两种:第一种,正显现的时候,我们认为心没有本质;第二种,我们通过禅定,显现慢慢消失。消失就是拿走的夺;显现的时候,用炮去轰、用光去射等各种方式不断地串习,让心直接觉得显现就是个假象,这也叫夺境。心把所有的显现都破坏掉,让心直接感到所有的显现如梦如幻,这叫夺境不夺人——我们不去管心,只管心的显现。
这是临济的四夺,跟我们的四夺有重叠,但是他的境界要高很多,指的是心和心的显现,这个范畴很大,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范畴,已经很牛了。他说的境包括全体的境,我们的心太小了,根本没办法去涵括全体的境。我们的心只能注意到面前的电脑,它是眼识的色法(看到的形状),还是意识的一种印象?
比如你觉得它很硬,把它夺掉,实际上夺的是触识(意识的印象),但你连自己夺的是什么识都搞不清楚。以前我教过一部分师兄单空的察知,就为了搞清楚自己在玩什么识。可能在玩弄心识,但你必须要先这样来玩弄,在没有证悟之前,你只能这么去干。
凡夫的心非常弱小、非常狭隘,如果像临济四夺这样来夺境,所夺的境如此广阔,各种识全在其破坏的范畴之内,这叫照见五蕴皆空。宛如一个大太阳,“哗”一照全明白了。但以个体的方式去认知则不是那样,一下就朝着一个对境去了,看到一个美女——“I love you!I love you!”把美女换成老太婆——“I don’t love you!I don’t love you!”态度马上就变了。凡夫的心的运行方式就是这样,虽然在思考中间有时会有点觉照或功能,但无法形成直接的觉照,得修行才可以。
——网上师兄问:“请问夺外境如梦如幻时,外境的色彩和形状会发生变化么?变透明或者变虚?还是现状不变?”
我一听就知道你没有真正的修行,等一下我再回答你的问题。我们继续说临济四夺。
第三,人境俱夺。
临济禅师的人境俱夺就是心的显现和心的本体,在他那里全被夺掉了。这个夺掉有两种,一种是见地性的,各种各样的外境还现起,心的各种情绪也现起,但已经确定心是没有本质了,现起也被拿掉了,那会变成什么?我们把各种宗派进行对照,如《定解宝灯论》说:“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必须深深而生起”。这就叫人境俱夺,乜都冇晒(广东话:什么都没有)。这种人境俱夺真的修熟了,就是前面那种夺——存在的同时认为它没有本质。然后夺到慢慢形成定、形成觉照,觉照中所有的显现完全像太阳中的雾散去一样,什么都没有了,这时候就是状态性的人境俱不夺,没什么好夺的,因为显现都没了,这是后面那种境界性的夺。
第四,人境俱不夺。见地性的人境俱不夺,指的是我们的心已经完全夺熟了,虽然它还在,但我们的心已经完全透彻确定了。大圆满的开悟就是这样,根本不会再有什么怀疑,它本来就是这样,然后坦然安住,这就是人境俱不夺的见地性的东西。
人境俱不夺可以是见地性的,也可以是境界性的。比如你内心的见地完全成熟了,但是外境还在,这就是第一种夺,见地性的、开悟性的,你也不夺了,坦然安住。第二种夺,境界性的人境俱不夺,全都消失了,也没什么好夺的。
总之,人境俱夺的时候就是人境同时夺,可以有动的,也可以一边在安住,但里面还隐含着夺,在觉照中间还有遍计(直接观察中还带着很细微的分别)——假的、空的,或者无执,甚至光明、空性,这些都算。这时候的心还没有完全坦然,彻底坦然的时候就会出现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夺有两种,一种是见地的实现,就是外境还在,但内心已经确定;另一种是境界性的,外境都消失了,进入了初地菩萨的法性定。
以下是临济禅师解释四夺的法语:
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今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
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曰: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
禅宗就是不会老老实实的回答,这也是禅宗的高妙之处。不像大圆满,藏人严肃、正直、循序渐进地来,而禅宗一般都是弄技巧的人。
——网上师兄问:“为什么不能明说呢?”
怕你模仿,不明说,你懂了就懂了,不懂就老老实实不懂。如果按照法语来讲,会发现满街都是圣人,个个都会说,但行为全都是凡夫,甚至恶毒。
为什么夺人不夺境叫“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呢?我们发现心没有本质,这时候就是初见本性。刚刚认识本性,会发现像婴儿一样,从来都不会生长,但又好像白发如丝的老人。它不生不灭,初初发现它像婴儿才生下来一样,实际上它一直都是这样,垂发白如丝。这是夺人不夺境,发现心的时候是这样的。
第二是夺境不夺人,“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王令就是空性的见解,已经在所有的现象中被你实现了,任何现象(境)已经被你夺得稀里哗啦了,不管是眼识、耳识还是其他识,以及它的对境,现起的时候都已经打上了王令的“大手印”——全都变成了空性,这时候将军塞外就绝烟尘。古代将军在塞外打仗要点烽火,“绝烟尘”就是烽火熄了,将军在塞外也没有用了,即不打仗了。意思是什么呢?修到这个时候,外境破坏得很厉害,外面的贪执、分别,因外境而引发的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情绪就丢失了。
有时候也把情绪叫将军,大圆满专门说意识就是“将军”,阿赖耶识或者心性叫“王”,念头是“臣民”,要折服国王、折服将军、折服臣民。也就是说,当各种各样的现起(境)被我们用空性的手印征服以后,内心的纷争以及对外界的不理解或者错误的执著就会消失,叫“将军塞外绝烟尘”。
第三是人境俱夺,“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在唐朝,“并”(并州)和“汾”(汾州)指两个地区。“并汾”指的是心和心的显现,两个完全不来往了——“独处一方”。怎么独处一方呢?心和心的显现必须同时没有本质才能独处一方嘛,否则它们就一定会有关联,有关联就形成相对(二元对立),心跟心的显现皆为空性的时候叫独处一方。
“并汾绝信”就是不来往了,怎样才能不来往呢?同在空性里面就没有来往,来往也是不来往,懂吗?不管心的显现是否生起,它完全处于空性的状态里。“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就是等性解脱,心境一如,他证实了这个东西。
第四个是人境俱不夺,”王登宝殿,野老讴歌”。“王”指的是法性、觉性,即证悟了觉性。不管是心还是心的显现,本质都是觉性——“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安住觉性以后,呈现的心境是什么样的呢?“王登宝殿”,就是觉性现前,完全都是觉性的时候,所有的现象全都是法性、觉性。“野老讴歌”,指在很和平、很安宁的社会中,普通老百姓在外面唱歌跳舞,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那种和谐是真的和谐)。呈现出觉性的时候,所有的现象俱显出觉性的本质——唯一明点。
前面的人境俱夺指的是本体,后面的人境俱不夺指本体的显现也是唯一的法性,这时候就是外境跟实相一致。把前面人境俱夺和后面人境俱不夺合起来,就是等性解脱。
——网上师兄说:“歌唱祖国!”
师兄们越来越幽默了,幽默就说明你快证悟的一些本质开始出现,你明白本性其实是快乐的。
这就是临济的四夺,境界很高,但我们说的四夺就不能那么高了。如果我们一上去就像临济四夺那样,根本操作不了,先来个夺人不夺境,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入手,所以我就降低级别,教给大家适合我们的四夺。
我们的四夺其实叫单空四夺,与临济四夺用的词汇一样,也是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但我们夺的“人”,指的是色法中的我们的身体这一坨。身体是我们最执著的东西,我们生病、痛苦、去挣钱,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让这个身体感觉到舒服、安逸,故此它操纵我们。
“境”是什么呢?身体以外的其他的物理现象。一般来讲,我们的四夺是从“夺境”开始,不是从夺人开始的,当然你也可以从夺人开始。为什么要从夺境开始呢?因为完全没经过修行的普通人,特别连加行都没有好好修的人,让他一下反过来夺人(夺身体),会夺不下去的,因为他习惯性地眼睛朝前看,要去夺眼睛所看到的东西。
当然,夺的时候可以选眼识的对境——看到一个东西,也可以选耳识的对境——听到一个声音。但对大部分人来讲,还是选眼睛所看到的一个东西,这是将就大家的习惯,不过并不是绝对的。
你说:“我就是喜欢夺声音,我一上来就是耳根圆通法门——‘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很多人都喜欢去背这些法句,什么叫“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啊?不要老是被这些语句所感动,最没用的就是感动,如果谁煽动你感动,很大程度上就是忽悠。不要老是感动好不好?感动是一种情绪,很快就没了,然后你还是要受苦的,所以一定要管用。
耳根圆通法门当然好,很多人听到以后汗毛直竖、眼泪直流,但你修得了吗?你要知道具体怎么去修才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获二殊胜……”,现在最大的殊胜就是你必须要去操作,直接观察实际上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引发我们对身体、外境、心灵的一种直接认知。
我们现在对身体、外境、情绪是无明的认知,我们感觉到身体就是一坨,外面就是物质,甚至连“物质”这个词汇都没有,就是一些东西在那里,接下来就在乎这些东西有没有用、舒不舒服、好不好看、好不好用……我们真的是实用民族,但这样是不行的,没办法真正走向解脱。
我们不能这样,一定要直接认知它不仅仅是好用不好用的东西,因为好就生贪、不好就生嗔,会在这些情绪中折腾。你看我们的生命是不是这样的?无论你多辉煌、多卑贱,无非就是好坏,再说广一点就是世间八风,在其中折腾一生,最后同归黄土、随业流转。佛教认为这样不行,你要获取解脱,那么就要去改变这种直接认知。世界观我们通过闻思可以解决,那直接认知要怎么修?观察。
经常说观察、观察,怎么观察啊?瞪着两个“二筒”(眼睛)看啊?观察分为思维观察和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就是修行。按照学术性的说法,思维观察是逻辑的顺畅,直接观察是遍计性的纠正。就像某天讲的,独头意识(思维)去改变我们的直觉意识(遍计),如果遍计全都改变了,那我们就把遍计执著全部消除了,从而变成初地菩萨。这个过程很长,但挺有用。
那怎么去做中观四夺呢?首先养成一个习惯,要去夺境。“境”包括什么呢?我们先定下一个范围,除身体之外,你能看到、听到的所有东西,夺这些东西就叫做夺境。首先练习的时候,首先要拿一个东西出来,电脑、瓶子、杯子都行,最开始不要拿佛像这些圣物。
很多人问:“我能不能拿佛像去夺呢?“其实佛像也可以夺,但在你的见解完全成熟之前,你会认为佛就是一个佛像,你去夺的话,就会把你对佛陀的恭敬、对三宝的信赖慢慢夺没了,那就会走入误区。当然闻思很好的师兄不会这样,但有些师兄闻思可能还未圆满就开始这些操作了,这时候最好不要拿圣物来夺。
你拿一个普通的东西,一个杯子、一个茶壶、一盆花,甚至一堵墙都可以,最好是拿同一个东西来夺,练熟了再换其他东西。也有一些师兄说:“我就是喜欢看到什么夺什么。”那当然好。但有些师兄最初要习惯在一个东西上,培养出这种观修的力量(夺是一种观修)。
如前所说,夺有两种:一种是它在的时候,我认为它没有本质;另一种是我让它慢慢地消失。现在你没有禅定力,没办法让它消失,那么只能说第一种——它在,我认为它没有本质。那么要夺掉什么东西呢?夺掉我心里直接认为“它就是一坨东西”的感觉,要产生另外一种它是“如梦如幻”的直接感觉。比如在这里有一盆花,我要采取一些方式,让自己直接觉得这盆花就像梦中的花,或者只有一个影像(像挨了一棒产生的幻影),而没有真正实质性的花,那么“有一坨东西在那里”的感觉就会消失。
——网上师兄说:“是不是梦幻,你一头撞上墙就知道了。”
胡说八道!你晚上做梦的时候是梦幻,一头撞上去还是会疼的。我经常梦见被人踩了一脚,疼得不得了,醒了以后发现这是梦,但真的疼啊!也就是说,在梦中有时也会有触受的。一听这些话,就知道你没有修过四夺,至少修得不好。
那怎么去修四夺?放一个东西在前面,开始的时候可以去思维,通过思维的方式养成这种梦幻观。比如一盆花放在前面,你就开始思考中观五大因(特别是离一多因):“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呢?哦,是分子。那分子分、分、分……分尽了以后,哇,什么都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怎么形成这么一坨呢?它一定是一种觉知形成的(觉知是什么先不管,如果把觉知搞清楚就证悟了),它是靠我的心直接把它显现出来的……”
反复这么去思维,坐在那里,面前放一坨东西,首先皈依、发心,念完后排气(做这种思维连排气都用不着,因为这是修空性,不是修禅定,当然你要排气也没问题),然后看着它开始思维:“这个东西完全没实质,分子、原子最后分析到什么都没有,没有一个外在的东西能产生它。那是怎么产生的呢?就像做梦一样,梦中也没什么东西产生,是我的意识产生了它……”
那这里是不是意识呢?实际上从唯识来讲,它有意识的加入,但还有其他心识种子的力量一起形成了这么一个东西。而这些种子本身是完全不存在什么形象和个体的,就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是什么?不知道,取了个名字叫“种子”。通过这样的思维来夺,这时候你可以想很多,之前的闻思就有用了。
——网上师兄:“只是心里觉得它是假的?”
除了心理上,还有物理上嘛,你一问就知道没有读过书的。“一切境相由心现”,心理上觉得它是假的,那物理上就假了,明白吗?没读中观的人,真的没法修四夺的(开玩笑的,没学中观的人也可以修四夺,但是一定要听话,慢慢地把它搞懂,你搞懂了,实际上就已经懂了中观的这些内涵)。
一个是思维的方式,一个是观修的方法。思维的方式走到后来,你想不动的时候,观修方法就出来了。观修方法以前讲过很多,这里拿一种出来讲。做观修之前先皈依、发心(偈子一定要很真诚地去念,以前我们讲过怎么皈依和发心的),然后观修上师瑜伽,观想上师出现在空中,先是无中生有出现了一个明点,明点上面出现了莲花,莲花上面出现了上师(上师可以是莲师的形象,可以是法王如意宝,也可以是你自己认定的根本上师)。
上师眉间发出白光,照到你的额头上,清净了你身体的恶业;上师喉咙发出红光,照到你的喉间,清净了你语的恶业;上师心口发出蓝光,照射到你的心间,清除了你意的恶业。然后整个上师化成一团光,从你的头顶进入身体,你就变成了上师;或者上师从你的头顶进入身体,就变成了一个上师坐在你的心间。随后他从你的心间不断射出像激光一样的东西,照射你面前放置的东西——不管是一盆花、一块石头或者你放置的任何东西,“嚓嚓嚓”射出很多洞,把它射得体无完肤,最后变成烟尘消失,不停地去观想这个过程。
这是通过修上师瑜伽的方式,先接受加持然后去做这样的观修。如果修得很熟练,你可以直接观修。有师兄说:“我用风去吹它行不行?”也没问题,你只要练习,在头脑里观想这些东西完全是虚幻的、假的。有些人甚至观想自己的身体幻现成一个金刚杵,穿穿穿,把它穿烂。一些密宗经典说,外界就像豆腐一样,有一个金刚杵在豆腐里穿穿穿,最后豆腐坍塌、消失,你要去培养这样的感受(感受就是直接认知),培养“这个东西完全不是真实的”感受,这种观修方式就是去配合我们在思维中观修“认为它没有本质”。
有些人通过思维培养不出虚幻感,就通过这样观修的方式去,也可以。有些人一想,虚幻感马上就来了,意识引发心的力量也是挺大的,所以思维本身是一种修,就是这个原因。但是有些人想和现实分开,想归想、现实是现实,现实中这些东西对他来讲还是一坨,那怎么办呢?破坏这种“现实里的东西还是一坨”的直观感受。
通过用光射也好、用金刚杵去穿也好,甚至有人用风去吹——像电影中的特效一样,一个塑像被风一吹,慢慢地化掉。这也可以,你能够把它想得出来也行,因为他是搞电影的,他就这么想。所以不要那么死板,好像一定要用光去射,其实风吹也行,目的是培养你直接感觉到这些东西是假的。
这是物理性的夺境,后来会讲到心理性的夺心,现在夺的是物理性的外境——眼识的一个对境。当然也可以去夺声音,怎么夺呢?比如“初于闻中”这句话,声音一响起,去思维这个声音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没有我的耳膜,是没有声音的;有了耳膜,外面没有响动,也没有声音。”
当一台收音机放出声音,那个声音是收音机放出来的吗?你们不加思考就会说:“是收音机放出来的。”我把电断了,收音机怎么把声音放出来啊?所以一定要有电的。或者我拿掉收音机里的任何一个零件,就不叫收音机了,也没法放出声音来了。收音机本身是一种很粗大的缘起物,如果收音机响的时候,我在空气中弄一面墙堵了它,声音在哪里?或者我给你耳朵塞上棉花,或者毒辣一点,直接把你耳膜捅破,声音在哪里?声音要响起缺不了任何一个因素,所以声音是一种虚幻的假象,“初于闻中”,这是一种夺法。
——网上师兄说:“没有声音,耳膜也在啊!”
没有声音,你的耳膜在哪里?声音根本就不存在,它不是一个独立、唯一、实有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幻象。声音的本体是不成立的,这是思维性的。感受性的是它一现起的同时,就觉得它不成立(要“觉得”它不成立)。声音响的同时,是一种众缘和合,而声音本身是不在的。
这个声音好像是响起来了,但同时,心会直接觉得是犹如挨了一棒看见幻影一样,千万不要再被这个声音撩起它的意义。人家说“I love you”,你就开始嗨;人家说“You are pig”,你就开始生气,这都是被声音的意义所撩动。还有被声音的旋律撩动,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就开始情绪激荡之类的。这都是我们对声音的误解,被声音撩起意义或者带动情绪都是不行的,其实带动你的就是一个假象。这叫做“初于闻中”,当然还没有“入流亡所”,达到很深的程度就会“入流亡所”。所以简单一句话,会弄死人的,最重要的恰好是前面被弄死的过程,你要是不被“弄死”,就会愉快地活着,那就叫轮回。
我们要培养对现象的虚幻感,虚幻感非常的重要。虚幻感有两种,一种叫梦观,另一种叫幻观,具体内容我下堂课再讲。前期要不停地拼命去夺境,兄弟姐妹们,这个过程可能要做很长时间。你不要做了两天,就期待有虚幻感,这很轻浮的。
我回答刚才师兄的问题:“请问夺外境如梦如幻时,外境的色彩和外形会发生变化么?变透明、变虚?还是外形现状不变?”
修行厉害的时候会发生变化,也可以变透明、变虚幻,外形现状可以变、可以不变。那种变化只是眼识在变化,不一定说明有虚幻感,虚幻感很厉害的时候,会对虚空都产生虚幻感。首先是对实物的虚幻感,然后对虚空也会产生虚幻感,因为虚空也是假的——你们会认为虚空是假的吗?德山禅师说:“虚空于我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
——网上师兄说:“我现在天天做,有时候夺得心累。”
这时候要停下来,休息和观修轮换。在修行过程中,夺累了就停下来,啥都不做。
——网上师兄说:“随着夺的程度深浅,外境会渐渐的变化吗?”
这不一定,外境可能会变化,也可能不会变化,但变化不代表你夺的程度深,如果产生了定,外境就很容易变化。或者是修气脉(气脉也是一种很厉害的夺),容易产生外境的变化。
夺分三种:思维的夺、觉知的夺、气脉的夺。最高就是觉知的夺,叫“照见五蕴皆空”;气脉的夺就是去修气脉,然后身体也会消失——气入中脉,身体就消失了;还有思维的夺,即我们现在的中观四夺,观修属于思维的夺。只有这三种方式,没有其他的方式了,再拿其他的方式来都是扯淡的。
今天就讲到单空四夺的第一个夺——夺境,只讲了一点点,下堂课会详细地讲,希望大家认真地听。这些是具体修行的方法,说得很复杂,实际上做起来非常简单。虽然做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要做很长时间,而且做的过程中一定需要强大的心力(佛教术语叫资粮)。资粮不够怎么办?去积累福报。做的时候,一定会有做不下去或者遇到什么麻烦事(佛教术语叫障碍),所以一定要净障,要修金刚萨埵之类去忏悔。
积资净障足够以后,四夺做起来就很爽,很容易产生法喜。法喜一产生,就很容易产生安住,心就喜欢在快乐里做下去。然后做着做着,连快乐都消失了,见地就开始形成(快乐不一定要消失,不消失也会形成见地)。最后一指引心性,就容易真正的开悟,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
《楞严经》卷九:“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原来《楞严经》也是这么说的,千经万论说来说去都是这些。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七要》第27课
- 《修心七要》第2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