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堂课总结:开始了事业品的学习。事业品科判分二: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二、以比喻了知。
己一、显示任运相续不间断分二:一、略说;二、广说。我们学习了佛陀事业任运且相续不间断的法义。略说已经学完,广说开始学习:
己二、以比喻了知分四:一、总标以比喻分类;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三、宣说必要并摄该处之义;四、又复归摄而说差别。
上堂课学完了“一、总标以比喻分类;”,将佛陀的事业用九个事物来比喻,内容为:帝释喻、妙鼓喻、云喻、梵天喻、日轮喻、摩尼宝王喻、谷响喻、虚空喻、大地喻。
已经开始学习“二、对应意义别别宣说”。即将分九个比喻分别宣说:一、应以帝释喻说显示种种神变之理;二、应以妙法鼓喻了知宣说教诫之理;三、应以云喻了知智悲周遍之理;四、应以梵天喻了知种种幻化相之理;五、应以日轮喻了知智慧照射之理;六、应以如意宝喻了知意之秘密;七、应以谷响喻了知语之秘密;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应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
上堂课我们学完了“八、应以虚空喻了知身之秘密;九、应以大地喻了知遍入之理。”两个比喻。前者用虚空比喻佛陀的法身,因法身如虚空般无所得见,然却从中生出报身与化身,无量无边救度众生。随报化二身因众生变化而变化,但法身却如虚空一般,无有任何变化。故曰:如来境界一味平等无有高下所有分别相完全是观待众生的境界而安立的。后一比喻如大地利益万物一般,形容佛陀度众无有分别且无分巨细。昭示法身无分别却为万事万物的根本。
这堂课内容:学习本论第四品“事业品”中后面的内容。
庚三、宣说必要并归摄该处之义分二:一、宣说必要并以喻义分类;二、别说以比喻表示之理。
辛一、宣说必要并以喻义分类分四:一、成就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理:二、摄彼等喻义而说;三、所立等三义之对应;四、该处无勤作之理。
壬一、成就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理:
由于未见无勤作,而能成办事业故,
为除所化之疑惑,宣说此等九譬喻。
于彼修多罗教中,广说此等九譬喻,
经名佛境智庄严,亦示此等之必要。
由闻此等所生智,广大光明所庄严,
具足智慧之菩萨,速入佛陀诸境界。
此宣说九种比喻的必要是断除疑惑,必要之必要是入于诸佛的境界。以下次第解释:
第一颂讲:在凡夫心识境界中,仅只见过有分别功用而作事业的情况,从来没见过无任何勤作分别功用而任运成办事业的境界。认为越是有分别、有功用、作种种加行,才能成办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假如看到某人不停地干这干那忙上忙下:又是生意又是应酬又是接见又是谈判,甚至于争分夺秒日理万机……会认为这个人真是不了起,又吃苦又能干,事业广大、年轻有为,往往奉为“商界鳌头”、“天之娇子”、“强人”等等,凡夫所感知的境界仅此而已。假使有缘看到佛陀不可思议的甚深难测无法想象的殊胜境界,恐怕会与寓言中的井底之蛙看到大海一样吓得脑袋爆炸猝死过去。以其所知量必然会对佛事业心生疑惑:如果佛没有任何勤作,怎么能够任运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因此,为了遣除所化众生的疑惑,诸佛菩萨善巧宣说了帝释影像等九种比喻,生动、细致、明确地开示了无勤作功用而能任运成办利生事业的道理。所以宣说九种比喻有直接断除疑惑的必要。
第二颂讲:意是在修多罗教契经中,广说九种比喻以及根据的经典是《度一切诸佛境界智光严经》,这部经中也明示了此必要以及必要之必要。如果听闻到佛陀的殊胜功德能够信解,通过无分别智慧以及大悲双融成熟自相续,可以直接趋入佛陀不可思议任运自成的境界。应当了知发菩提心求佛果,不是为自己摆脱生死求个涅槃的法门,而是为了成就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如此广大周遍、无任何偏袒,任运自成、无任何功用、加行、恒时不断的极其稀有的境界完全需要成就佛果,现前法身的殊胜境界时,才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功德。故以能入和所入解
释第三颂。
第三颂前三句讲:是能入。即由于听闻这部经以及解释经部密意的本论,所产生的清净智慧大光明所庄严的具慧菩萨。因为由清净智慧的广大光明“智光严”,这样才“能入”佛境界。
第四句“速入佛陀诸境界。”是所入佛陀境界。如是智光严具慧菩萨很快入于无勤作任运成就的佛陀事业境界。入的方式是先以了知趋入,后以修行证入,故而“入佛境界”是必要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