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心净则所教化土净:
经文:“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分段诠释:
经文: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诠释:肇注说,“心直则信固,信固然后能发迹造行”。前面几段经文从正面阐述修净土行的因果,从此段始辨明修行次第。第一句,随其心直,是说正信心,有正信心,就能发起各种向道之行。因为正信心是万行的根本,所以可以发动万行。经中说,“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又说:“诸佛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所
以以直心正念真如,不以直心正念真如,纵然有修行有作为,全成有为法,不是菩萨行。第二句接上句文意以次渐进。深心,是广修万行的心,从思维甚深妙道生,从无量善根生。所以,万行没有正知正见就不能确立,妙理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真正落实。故此,深心也是解行具足的心,理智和善行,是相辅相成的互生关系,精修万行,法性便深入了。依次第说,这是十地中初地欢喜地菩萨的境界。
宝积是这样的:随着菩萨发起质直心,他就能发起万行;随他发起万行,他就能生起深心。
经文: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
诠释:肇注说:“道情既深,则意无粗犷。”其意说,对道法的体会既然生起深心,那么他的意念便驯伏了。意念之所以调伏是因为对诸法实相生起深心。吉藏义疏对此句的解释说,观心既明,则弃恶从善,就叫调伏。就是说以观照的功夫发明了自性,修道人自然会斩断恶流,增长善法,如若不以寂照功夫识心达本,无论如何也是不能“降伏其心”的。因为只有达本之人才在平常日用和生死紧要关头作得主。正如折衷疏所说:“六识妄意,如狂象野马,凡夫不能调伏者,不得其本也。今既得深心,如金丹一粒,点铁成金,狂象野马,转为露地白牛矣。”第二句,肇注说,既然调伏了其心,听闻了道法便会如法修行。凡夫众生有缘者也会听闻佛法,但不能依说修行,是因为妄识分别障蔽慧性。智慧和欲念交攻之际,智慧力弱不能战胜欲念和妄情。现在既然调伏了思想,听闻了佛法便能如说去实践了,没有滞碍才会这样。
意调伏,是十地中第二地菩萨的行境,是修待戒行离过绝非的结果;如说行,是第三地菩萨的行境,是除却昏沉掉举而得到真正理智并如说修行而得名。
随着修行人对佛法生起深心,就会降伏自己的心,随着其心的降伏,就会如佛所说去修行。
经文: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熟众生。
诠释:肇注说,既然听闻了佛法,能如所闻而去修行,也就能向大向胜回向其所行。吉藏义疏说,回其所行“趣向佛道。”能回向佛道,就不坠三有,所以叫权巧方便。什注说,方便有三种,一、善于自行而不取相,二、不取证,三、善化众生。从六度中加上“大慈、悲、觉悟、转不退法轮成十方便慧行。
回向亦有三种:一、回事向理。二、回已功德向众生。三、回因向果。
折衷疏说:“既如说修行,则不着事而向理,不着己而向人,不着因而向果”。
随着如佛所说去修行,就能回小向大;随着修行人回向日增,那么就增长方便慧行,有了方便,就能成就众生。
经文: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诠释:折衷疏说,土无净秽,净秽由机。现在既然成就了众生,众生清净了,众生既然清净,佛土自然清净。这句也是从正面回答宝积所问的净土之行。因为广修万行,成就众生,佛土得以清净,所以,欲修净土之行,不离万行度众生。第二句,比如娑婆秽土,说有“刚强苦切之言,不净苦空之教”,而西方净土,则唯一乘清净教法、更不杂以二乘。第三句,“辩论日益精明,则智慧日益开朗”,能观的智慧不净,所说的法也就无法清净,所说的法不净,智慧真体也被遮障。又,智慧是始觉的智,心是本觉的理,智慧得其清净,就能悟入金刚心。这金刚心既然清净莹澈,就能含容一切清净的无漏功德,直趣无上清净佛果。
成就了众生,佛土就能清净;佛土清净了,所说的法也清净;说法清净,智慧也随之清净;智慧清净,其心也清净;其心清净,那么,一切功德都无秽污了。
结论:唯心净土:
经文: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肇注说,此句是总结净土的真义,即“心净则佛土净”,净土是心的“影响”,所以要“响顺必和其声”要“影端必正其形”,这是报应的定数。所以《地经》云:三界五道,皆由心作,故欲得净土,宜净其心。又说: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故识净时,佛土便净。又如《华严经》所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为净土是心识上反映出来的影子,所以只要心净,净土自然也清净了。
从三心起,共十七行。行行彻果,果果该因。最初三心是根本心,也是大乘心,其次有六波罗密心,其次有四无量心,四摄法,其次为方便及道品,结归在回向心。
其下除八难自守不讥,修十善三心。最后融行归心,一切唯心,净心为因,净土为果。净众生心,得佛土净,因果不昧,如是如是。
经文: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jí)沙砾,土石诸山,秽(huì)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分段诠释:
因疑显净:
疑念佛土不净:
经文: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诠释:舍利弗,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佛把心净佛土净的道理说完之后,舍利弗就生起怀疑:我们世尊行菩萨道时,心意难道不清净,而他的国土这么不净?肇注说,佛土净秽,非二乘人所能够知道。这是世尊想显现佛土常净“净秽由机”,所以用威神力令舍利弗生起疑念,以生起教化言端。情见凡夫,法执圣众,对佛之圣境不能不疑,但又深藏心底,不敢起问,佛才以威神力加持,舍利弗才敢起问,以断众疑。
当时舍利弗,承蒙佛的威神力加持生起这样的念头——如果说菩萨心净佛土就能清净的话,我们世尊在因地做菩萨时,难道心不清净吗,你看他的国土这么不清净呀?
如来正告:
经文: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诠释:在此比喻中,日月比喻净土,盲人比喻罪业众生。所以,肇注说,“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暗含语意是,佛土实在是清净的,而舍利弗你们二乘人看不见,是你等的过失,不是此土不净,也不是他方另有净土呀!
在二十唯识论里说,譬如一条河,人见到是水,天人见到是琉璃,饿鬼见到是脓血,鱼龙见到是宫殿。同是一条河所见如此不同,这完全证明各自心力罪业的不同,所致结果各异。正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佛知道舍利弗在想什么,就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样呢,日月难道不白净吗?但是瞎子却看不见它的明亮。”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这是瞎子的过失,不是日月的过错”。佛又说:“舍利弗呀!众生罪业深重,看不见如来国土本来庄严清净,这不是如来的国土不净。舍利弗,我的国土清净,但是你们看不见啦。
梵王助证:
经文: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诠释:螺髻梵王,是初禅天的天主。螺髻,因他头上有发髻如海螺丝纹盘旋式得名。梵,清净义。自在天宫,有人说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宫;有人说,是色界大自在天宫;有人说,是初禅之上,即中间禅自在天宫。吉藏疏说,佛土真净,超绝人天,舍利弗在人间,而看到是人间丘陵坑坎不净之土。梵王居住禅天,而看到是天宫。《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肇注解释说:“夫同声相和,同见相顺,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
按理说舍利弗证四果,具慧眼,应见于空,而现在所述邱陵坑坎不净,说明其缠缚虽断,果缚犹存,所以肉眼所见就是这样。
当时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你不要这么想,认为这佛土不清净,为什么这样呢?我看见释迦牟尼娑婆国土非常清净,就象自在天宫一样”。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吉藏义疏说,舍利弗自已叙述所见,以答梵王。自述所见的目的,欲显二乘,是罪垢之人,“人小心之流,令欣大道”。舍利弗和螺吉梵王各以所见为证,舍利弗四果之人以观空为胜,而殃在所见,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是因为“子缚虽断,果缚犹存”。
舍利弗说:“我看见这娑婆国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充满了秽恶”。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肇注说,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不依照佛的平等智慧观待,所以,就看见娑婆国土不清净,丘陵坑坎由此产生。若能以平等心观待众生,深入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二乘人心既然不清净,所以所见国土不净,大士得于净观,故则见土清净。如果说论二人得失,共有四种情况:一、二人各有所得,舍利弗得秽方便,梵王得净方便;二、二人各有所失;舍利弗失净执秽,梵王失秽执净;三、舍利弗失梵王得,符合净土教门;四、舍利弗得,梵王失,有时须现秽土,不宜显净。
太虚大师总结说,示现净土,证实此佛土净,使在法会大众共见共闻。于是乃知见不净的人,确实是由自己的罪业;而随分见净者,亦由自己的福力,这正如诸天共一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佛土严净,尚非螺髻梵王所能想像,何说执为秽恶充满啊!佛现身于阎浮提人同业招感,同分妄见之秽恶充满阎浮提,亦为大悲愿力,现同尘事,摄化罪业深重志趣下劣之人。这和法华经穷子喻品,可相引证。
所以,此佛土本常清净,不是假造作而后清净。故一人心净,即一人见佛土严净。
螺髻梵王说:“仁者,你心存高下的想法,不依照佛平等智慧,所以看见这国土是不清净的。舍利弗呀,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全都平等,深心清净,依照佛的智慧,就能看见这佛土清净。”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来学习《维摩诘经》了。经过了好几个禅七,我想大部分师兄可能连维摩诘是谁都忘记了。你可以说:“不是我忘记了,是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谁,因为还没有讲到。”
这次禅七是每天四座,每座两个小时。很多师兄肯定不但感觉到了生活的艰辛,还突然感觉到了修行的艰辛。有两种人,一种人可能会觉得打下去真的很爽,特别是平常长期打坐的那些师兄;另外一种人坐在上面真的很辛苦,前面一两天可能还好一点,越到后面会越恼火。什么时候是个头呢?当你感觉愉快的那天就是头。现在我们的身体会痛、念头会乱。身痛有两种,一种是肌肉、骨骼痛,比如脚痛、屁股痛、腰痛,憋得恼火得不得了;还有一种是脉痛,比如打坐的时候心口会刺痛。这是修单空的师兄。
修禅定的师兄,没办法,你就松一下,不要太紧了,松一下再来过。身体稍稍摇一摇,痛就过去了。脉痛呢?比如心痛,你只要不再去着力观想,它就不会痛了。如果平常五加行的观修真的做得很好,比如修金刚萨埵时,上面的甘露牛奶顺着脉冲下来,反复这么搞,你就不会脉痛了。当然,要做得很好才行。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大部分人修五加行就像叫交投名状一样,简单地修过去就完了,并没有真正地、很好地去观。所以,到这时候你就会痛。这是修禅定的。
修单空的人,痛是好事情,单空的目的都变了。很多时候大家修单空都觉得自己要修出什么来。单空的目的是什么?心要发现所有的东西不真实,这就是单空。比如,你的姿势不真实,前一个姿势不真实,它才会痛嘛。然后你动一下,痛就消失了。说明痛不真实嘛。前一个姿势换到后一个姿势,后一个姿势慢慢地就变成前一个姿势了,都是不真实的。所以,如果真的是修单空,你不要怕痛。
你看嘛,你的屁股接触那个东西,触是假的,坐久了的姿势也是假的,所以它会痛。脉痛以及心口刺痛等等,脉走到那里也是假的,你要去观照到它,它是假的。所以,痛你就等它痛,你继续坐在那里观察它就完了。你心里面有这种正见就可以了。
修单空的人,绝对不要抱着“修出个什么来”的念头。你已经修出什么来了,因为它无常、它痛,所以它是空性的。或者说因为它是空性的,所以它无常。不要说“我要开悟”,不行,这叫“将心待悟”,要完蛋,不能这样。或者说认为痛不好,要舒适,那叫“渴爱”,即想追求更好的东西。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如果观修过深,即很静的时候,你会发现从一个姿势到另外一个姿势,或者动的时候,念头是走在前面的,即先有念身体才动。当然,要走到那一步才行,大部分人是不行的。大部分人没有观察到念头,动了以后才会觉得自己动了。那个“觉”好滞后啊。这就说明你的观力定得程度不够深。
那怎么办呢?不能说“我要观下去,深……”不能这样,这样又是将心待悟,叫将心待观深。我们不能这样,你只要等持下去就行了。身体的感受、思维随便它折腾嘛,记住,它不是你,它是心,没有你。它是心迷乱的作用,是心在看,心也不是你。心看的那些东西是迷乱的作用。从无常的角度来说,它们是迷乱的作用;从单空的角度来说,它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它是迷乱的作用。
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它们在出现、消失,那就说明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果真实存在,它就死在那里了。这时候你可以问:“那我看它的那个东西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其实也不是。但我们现在不用去搞那个。你要知道自己能够体会到的、感受到的、身体接触到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以及耳朵所听的声音全部不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单空的第一步。你会说:“这才是第一步啊?”有时候第一步就是最后一步,要看那个人的根器怎么样。
所以,出现这些痛苦的感受时,别去对治。当然,到了后期才这样。前期如果是为了修定,那要对治一下,不对治是不行的。到了后期,你已经在开始证实单空了,它们没有一样是真的。绝对不要渴求自己要修到什么二禅、三禅。如果头脑里面有渴求,那就是“缠”,即葛藤。“我”只是坐在那里,这个“我”只是一个身体,它并没有一个“我”,你应该这么想。不要像刚开始四夺那样,去夺夺夺,好像要等个什么东西,那是最初,现在不要这样了。
也就是说,身体坐在那里,心在看。你的心知道你的身体、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所有东西,甚至疼痛、轻微的移动等等。很静的时候,粗大的念头可能没有了,但你会发现细微的念头来得特别快。到了后期,甚至触受开始丢失,眼睛看到光啊、白茫茫一片、烟啊,耳朵听到的声音,就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样。比如,旁边的人衣服悉悉索索的声音就会变得很遥远。不要去理这些,你要知道这些东西全部都不是真实的。
你说:“那我该怎么办呢?”你不能怎么办,你一怎么办,那就没得办了。你继续坐在那里,那就是办。你会发现这一切真的不是真实的。这种发现不是头脑性的,而是你的心开始体会到了这种不真实,这称之为“智慧”。我这里只是说一下,说起来很简单,但你去做的话,要做很长时间,一个七严重不够。
大家记住,绝对不要去追求什么,老僧只是看,老僧就是那个心。当然,这种看就太厉害了。他是老僧在看,我们是小僧,也是看,所以我们是单空。老僧是开悟了用空性去看。而我们做不到,我们用单空就行了。
前面去夺,是最初的,到后面就不是这样了。后面我们要觉受到一切,一定要用觉知、觉受。当然,“觉受”这个词可能会引起误会,那我们就用觉知和觉照,要这么去练习。这是对一些人讲的,他们觉得自己打坐打得要坐出天际了。这是心法,我们一定要去做。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东西,发生任何事情,你都要不为所动。
为什么要不为所动呢?因为没什么好动的,它不真实。千万不要去追求喜悦、乐受这些东西。你觉得是喜悦,安住进去,那就是苦。没有乐,苦才是真的。但是,你只要看到它,知道它是苦,那就慢慢不苦了。当然,最后你会在观修中,彻底把能感苦的那个东西慢慢地磨净。
那是什么?那是“我”,那是要求。“我”体现为什么呢?即我要这样,我不要那样,我不习惯这样,我习惯那样。你会发现能观的心根本什么都不需要,它自己本来就是涅槃的。这是后面,前面不要这样。前面不要这么激动,好长一匹布啊,可以做很多身衣服。而你们现在做了条内裤就出来晃了。
但是,其实也很快,做衣服的时间多快啊!只要勤奋,一晚上能把所有的衣服做完。连带冬天的大衣,去地狱的避火衣,去天堂的不玩衣或者尽情玩衣(天人穿四两衣),也全部做好。这是我开玩笑哈。
也就是说,大家要慢慢去做,肯定会痛,会这样、那样。如果你是真正的修行人,你就要照着这样去修。而修定的人就不是了,修定的人要保持愉悦、安宁。修单空的人连安宁都不要,如果认为其他的都是坏的,安定是好的,那就完了。这并不表现在思维里面,因为那时候你已经不会去想了,而是你的心自然地喜欢在那里,那就出问题了。所以,这时候你要调起一种非常轻微的观照智慧——我不耽著它,它也是无常的,它就是苦,舒服、愉悦都是苦。
这是一些观修的要点,你可以把它扩展到任何状况里面。不然你的明知定一定会逮着一个明不放。哪有什么明啊?他们都是骗你的,哈哈哈。我是开玩笑的,大家听我说话要注意语境。
大家修行到第五天了,还有两天。我还没有收到你们报名的名单。报名的意思是什么呢?即在这七天里面,你的手机不是你的了,嘴巴也不是你的了,最后连人都不是你的了。你是谁呢?你跟三宝订了合约,你是三宝的,所以这七天你就要老老实实去修行。
有人说:“我听课的时候能不能拿来看一下?”不行。请主办方把报名的人集中在一起,放一个屏幕给他们看。不然拿到手机,本来我们期望在这七天之内,你能够体会到那种完全不接受信息的感受,结果一到晚上你就刷刷刷,而且还要上四天课,那样前面所有的全部被破坏完了,延续不了七天。其实连续七天都短了,应该要七七四十九天。我们就算了,哈哈哈。
也就是说,报了名以后,这七天手机就不是你的了。这也是无常的,手机本来是我的,结果没有了,但七天以后又是我的了。关键是“我”会不会没有呢?“我”永远都在,这就麻烦了。其实是“我”这种执著永远都在,“我”根本就不存在。
下一个七开始之前你们要报名,报名之后就要正规,要试一试。如果连这个都不行的话,那是挺麻烦的。如果一个人完全放松和真的有一定单空的修证境界,他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所以,我们能报就去报。但是,有事的人,或者就算没事,但进去觉得很苦,暂时扛不住的人,也不要勉强,以后有的是机会。如果大家真的修到了那种程度,以后不是一个七,弄得不好会是十个七。所以说,如果不行就不要勉强,不参加也没关系。
还有一种参加的方式是什么呢?你参加,但不要报名。你可以自律,尽量跟他们一样,也就是你还可以退。这就是中国人的“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我们最喜欢这样,这是我们汉族人最喜欢玩的花样。那么,暂时你也可以这样。也就是说,你可以退。但是,一旦报名,就由不得你了,那是你自己跟三宝定的誓言。
你说:“我不怕,跟三宝定的誓言算什么?”好了,那我没话可说,你得从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出去。因为你太伟大了,连三宝都不怕,谁能惹得起你啊?我们是个修行团体,不是救济团体,也不是那种可以随随便便以人文主义为大的团体。不能稍稍收拾你一下,你就说没有人权了,那你出去找人权,这里只有佛权。所以,发了愿以后,就一定要坚持。当然,是不是绝对要这样呢?你说:“我坐在上面万一羊癫疯发作了呢?”你放心,一定会让你出去。你都是羊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牵出去,哈哈哈。
所以说,我们还是允许自律的那种人,你去参加,但不报名,也就是你还有退路。中国人经常这样玩,大家最喜欢了。我们可以这样。有人会说:“这样好没意思啊!”其实修行都没意思,何必修行呢?你本来是佛,无修才对。现在你就是以“没意思”打“没意思”嘛。你想有意思啊?有意思就是没意思。你什么意思?我就是这个意思。你太没意思了。我要有什么意思啊?你这样就没意思了。中国人真的有意思,哈哈哈。
为什么我要扯这些呢?因为我要讲的内容太多了,要是像前面那两堂课,我绝对不敢扯。而现在要讲的内容太多了,多到没办法一个禅七讲完,所以就干脆扯了。不然我绝对不会给你们讲什么观单空等等。
《维摩诘经》太长了,第一品我们都没有讲完。下面我们还是要来回顾一下。大家还记不记得上一堂课讲到哪里了?肯定不记得了,这不怪你们,不但你们不记得,我也不记得了。基本上我的备课都是形式主义,我会把课文的原文摘下来,简单地整理一个回顾,看都不太看。
新讲的内容我是绝对不会去看的,讲过的内容我会稍稍归纳一下。即使我做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归纳,我都完全不记得了,你们也肯定不记得了。不记得也没关系,其实我们上课的方式,跟学院或者一些专业的场所还是不一样。在专业的场所学习是要考试的,还要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逼着大家去记忆。
而我们不是,我们是一种漫谈式、交流式的学习。大家知道里面的理义就可以了。记忆力好的人,如果能记得里面的一些概念,那当然是最好的。因为冷不丁地什么时候禅修或者在其他场合,那些东西可能真的有用。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相续里面堆积、串习,形成比较系统、细密的大乘佛教世界观,这是目的。
如果要让你们像学者一样完全记得,那有点难。我觉得现在的学者也不一定能记得住了,因为他们的工具多了,有电脑、互联网,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查看。甚至可以去问ChatGPT,即AI。我现在上课就问AI,哈哈哈。所以,他们也不见得记得。
但是,我们要大体上知道这些东西的内涵是什么。我们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以后,能够支撑我们修行,不断地矫正我们的世界观,以及指导我们的一些修行细节。所以,很多时候你要懂得自己去抉择。不然你就只能按照一些死方法去学。如果你所学的经论、教理与你的修行完全无关,那一定是有问题的。
比如,我前面讲了一大段关于单空修行的说法,那有什么好新鲜的呢?实际上就是单空理论在具体修行中的运用。你们自己应该就会啊。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你们对于这些理论的思维与修行没有串习到那么深。我们闻思这些东西也是一样的,特别是到了后来,真正说到空性时,真的没有什么真正的修行方法。哪有什么修行方法啊?我什么都不修,只是不散乱,这是大圆满的修行。
这个“不散乱”是什么?什么都不修,那不是个傻瓜吗?普通人就是什么都不修。那它到底是什么?如果你大量地学习这些经论,并且长期观修,那么这些简单的词汇在你那里,就是具体的指导修行的窍诀。它会变成境界语,乃至于修行语。我们现在是什么?我们是背诵语,连见解语都不是。所以说,我们要读经论。因为思维毕竟是我们人类最快,而且最常用的认知方式。
不多说了,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讲了什么?我们先回忆整个故事,佛陀在毗耶离城召集大家开会,一群城里的居士、长者过来送了佛陀五百个宝盖,然后佛陀把那五百个宝盖合在了一起,显示出周围的世界非常漂亮、美丽,出现了净土那样的相状。然后长者开始问佛陀问题,希望佛陀跟他讲佛国的清净是怎么回事。所以第一品叫《佛国品》,其实就是佛的国土---净土是怎么回事。
然后,佛陀开始跟他们讲了很多关于净土的各种各样的由来,以及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佛陀跟宝积长者说:“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佛国品》的品眼,关键就是这句话。也就是他说了一大堆,比如菩萨要修三十七道品,要修六度等等,但得到净土的关键是什么呢?得心净,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是佛陀给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净土是怎么来的呢?因为菩萨做了各种各样的修行,比如前面讲的修三十七道品、修六度等等。
后面的这一大堆,随其直心……要发行、要得深心,还要调伏,要随如说行,即要非常智慧地去行持菩萨行,还要能回向,方便成就众生等等。结论就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品的关键、核心点就是这句话。
这时候十大弟子中的舍利弗,听到佛陀这么说,心里就开始起疑了。因此,引发了后面的很多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前面的回忆大概就这样了,不可能再讲一遍。如果再讲一遍,几个禅七又过去了。
大体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只要简单地记住这个故事就行了。佛陀到了一个叫“毗耶离”的城市,一大群人一起开会。大家看到佛陀来了,就恭敬他,送了五百个宝伞给他。佛陀把五百个宝伞合为一个,显示了神通。然后宝积长者就去问他问题,想请他说一下净土是怎么回事。
于是佛陀说了净土的情况,因此得出结论,菩萨要得到净土的关键是什么呢?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人群中,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开始起心动念了。一定会有人起心动念的。我们看经文是怎么说的?
经文: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佛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翻译成我们现在能听懂的话,就是你的心清净了,你才会得到净土,即净土就是你清净的心。用我们经常说的行话就是“一切境相由心现”。舍利弗是小乘人,他不承认“一切境相由心现”这句话。他们只是说心面前的事物都是无常的。那心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心是涅槃。涅槃是什么呢?他们也不会深究。
大乘分析涅槃,说它是无分刹那。外面不清净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有无方微尘。由于众生的业力,组合成了世界、有情,这是他们的观点。所以,舍利弗不理解为什么菩萨心净就会佛土净,他想不通,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念头。当然,他有念头,佛陀马上就知道了,因为佛陀有神通嘛。
佛知道他的念头以后,就跟他说:“舍利弗,你在想什么?”即“于意云何?”(师兄模仿佛陀说话)佛陀肯定不会像我这样说话,我模仿不出来,没办法,但一定不会是我们普通人的这种声音。
佛陀说:“天上的月亮没有干净与不干净,但是盲者看不到。难道盲者看不到月亮是因为天上的日月不干净吗?”舍利弗说:“不是这样的,世尊,不是因为日月不干净,而是因为盲者没有眼睛,即盲者过。”佛陀又回答他说:“舍利弗,众生罪故,才不见如来佛土严净。”他这里用了“罪”字。也就是说,因为众生有业障,即有遍计执和俱生执两种执著,所以看不到如来佛土严净。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时轮金刚土。它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香巴拉时轮金刚净土。佛陀的整个净土就叫大时轮金刚土,它非常漂亮。因为你有罪障,所以看不到。也就是说,这不是我释迦牟尼佛如来的错,我的土本来是很清净的,即“我此土净”,但你看不到。佛陀说“我”的时候没有人我,这是一种交流性的说法。
这时候有位天王,叫螺髻梵王,他开始来帮忙了。在经论里面叫“梵王助阵”,即帮助释迦牟尼佛向阿罗汉表达见地。然后,他也对舍利弗说:“你不要这么想,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的佛土不清净。”即“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就像我们师兄之间说:“你怎么是这样的见地呢?”
“所以者何”,即为什么呢?接着他以自己的所证来证明这个东西。梵王住的地方叫“自在天宫”。他说:“我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土,就像我的自在天空一样,漂亮、殊胜、清净。”
舍利弗说:“有没有搞错啊?”我们广东思维一定会是这样的。舍利弗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也就是我看到到处都是丘陵,坑坑坎坎,又有荆棘,又有沙砾(很多碎石),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即到处都不好看。他们的这种说法,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会这样。我们会说:“祖国的河山,山清水秀。”
所以,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往往是依自己的立场来看的。自己的立场是什么呢?是你的文化、你的身体状况(物理性的状况),以及心理状况。比如,你在生病的时候,看到肯定不会那么爽;身体好的时候,还稍微好一些。所以,人是变化的,今天看到一个人是好人,明天一下就变成坏人了。即使在我们这种六根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况下,都会有那么大的差别。
我曾经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以前很年轻时,我在公司找了几个人,让他们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他们都是非常诚实的人,但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却截然相反。所以,即使在我们人类的六根范围内,对一个事物的看法都有不同。如果超过人类的认知系统,那根本就不一样了。比如一杯水,我们人类看到的是水,动物看到的是家,恶鬼看到的是脓血,天人看到的是琉璃,菩萨看到的是甘露、玛玛格佛母,佛看到的是法性游舞。所以说,如果能认知超出了人类的系统,那就更不一样。
梵王是天人,他用天眼看,觉得释迦牟尼佛的佛土像自在天宫。实际上在释迦牟尼佛的自觉里面,或者在十地菩萨那里,比螺髻梵王看到的要漂亮得多,是净土。自在天宫并不是净土。而舍利弗是阿罗汉,阿罗汉出定以后,他的认知方式——他的眼睛,跟我们是一样的。所以,他看到的东西就是我们看到的东西,我们看到的东西就是他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即使是阿罗汉,他也是这样的。所以,他看到的还是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这样的状况。
螺髻梵王评价舍利弗说:“你心有高下。”换成我们现在的说法是什么呢?你的认知系统还是普通人类的认知系统,修行人是会变的。所以,很多修行人修到一定程度,比如修脱噶的人,他会看到刹土,看到佛陀的相,看到金刚链。甚至不用修到脱噶那么高的程度,我们打坐打到一定时候,依靠风脉的调顺,加上一些观想,就会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现象。
但是,它不长久。因为风脉是飘动的,依靠风脉(气脉)修行出来的相,它也是动的,不稳固。不像我们的业力,是很稳固的。比如杯子,如果它不稳固,喝水的时候,水会漏下去,喝都喝不进去。有时候我们做梦就会这样。做梦用的是意识,它不稳固。你在一种状态时,它突然莫名其妙地就变了。
所以,我们在定中依靠风脉或者加持(内魔加持)看到的这些现象是不稳固的。什么叫做内魔加持呢?比如,我们特别抑郁,或者特别愤怒时,可能会看到一些东西,这就是内魔的加持。它跟我们靠修定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都是不稳定的。而依靠脱噶这种方式修出来的现象,它是非常稳定的。
那么,看到的这些东西是不是真实的呢?当然,从中观的角度来说,不管你看到什么东西,它都不是真实的。但是,随着认知系统的不一样,那就真的不一样。
螺髻梵王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不依佛慧”,即你没有办法用佛的智慧去看这个世界。其实螺髻梵王并不知道,他自己也没有依佛慧来看世界。因为净土不是自在天宫。真正达到菩萨或佛的境界,看到的根本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螺髻梵王比舍利弗要好一点,属于五十步笑百步。
螺髻梵王说:“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说得好高大上啊。他说这种见解,有可能他已经是菩萨了。当然,也有可能他是在背诵菩萨的见解,毕竟他只是一个梵王。梵王属于天人。
这一大段经文就是这样的,我们开始分段解释。我们依照一位现代僧人的解释来讲解。上面没有他的名字,可能是个学者。他把很多大德的解释都收集在一起,我摘取了里面的很多解释方法,比如《折衷疏》里面的内容。
大家还记得吗?《折衷疏》是什么?它是明代一位叫大贤的出家人为《维摩诘经》做的解释。他认为鸠摩罗什解释的《维摩诘经》非常简短,但非常深奥,不好读。我们也讲过很多关于鸠摩罗什的内容,鸠摩罗什是七佛之师,佛经翻译的第一人。翻译佛经的人,除了他还有唐玄奘唐僧。后来天台宗以教理的方式解释了《维摩诘经》,他又认为太繁复了。那怎么办呢?折衷,所以叫《折衷疏》。三论宗的祖师吉藏,也为《维摩诘经》做了解释。
《折衷疏》里面引用了很多这些大德们的解释,所以我会去它里面摘取。因为大德们的解释可靠一些。由于大量地引用这些解释,所以导致了一个麻烦,拖的时间太长了。如果我只讲意思,刚才那段已经讲完了,不用再学了。这样拉起来会很快,这样反而你们会对《维摩诘经》的故事有系统性认知,因为时间不长,一个禅七绝对能讲完。你反而会知道大概的意思。
但是,你可能会因此漏掉很多关于佛教理义知识的补充。我们现在实际上就是进行一些佛教的理义、知识、逻辑的补充。通过讲经的方式补充这些东西,所以才会拉得这么漫长。如果要讲《维摩诘经》里面的故事,两下就讲完了。而且很好听,它里面有大量的关于神通的故事,这些大家最喜欢听了。我们现在开始分段解释。
因疑显净:
疑念佛土不净:
经文: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这一段的段意叫“因疑显净”。因为舍利弗对释迦牟尼佛的这句话表示怀疑,从而导致释迦牟尼佛和梵王开始解释这件事情。反而让净土的见地,即为什么会有净土,它的理义表达出来了,所以叫“因疑显净”。
首先是疑念佛土不净。经文是什么呢?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什么意思呢?这时候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为什么呢?因为本来二乘对净土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他要生起怀疑,就一定要承佛的威神。
我们看他下面是怎么解释的。
诠释:舍利弗,佛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佛把心净佛土净的道理说完之后,舍利弗就生起怀疑:我们世尊行菩萨道时,心意难道不清净,而他的国土这么不净?
首先,他解释了舍利弗是谁,其实不用解释了。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佛把心净佛土净的道理说完之后,舍利弗就生起了怀疑,他说:“我们世尊行菩萨道时,心意难道不清净?”世尊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间做初地菩萨都做了很多劫,他用鲜血滋养过每寸土地上的任何众生。所以,我们跟他的因缘非常深。那他的心还不净吗?这样的菩萨行,而且这么长时间,难道国土还不净?应该很净了。但是,舍利弗说他看到的就是秽土充满,根本不净。也就是佛陀说的“菩萨心净,则佛土净”就不成立了,因为他看到的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世尊以那么清净的心,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那么长时间,但舍利弗看到的还是这样的,好像这个理论不成立。所以,舍利弗怀疑世尊行菩萨道时,心意难道不清净?因为他的国土这么不净。
肇注说,佛土净秽,非二乘人所能够知道。这是世尊想显现佛土常净“净秽由机”,所以用威神力令舍利弗生起疑念,以生起教化言端。
肇是谁?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他的注释是怎么说的呢?“佛土净秽,非二乘人所能够知道。这是世尊想显现佛土常净‘净秽由机’,所以用威神力令舍利弗生起疑念,以生起教化言端”。
什么意思呢?佛土的净秽,二乘人(小乘人)根本就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住在泰国的人可以去问南传佛教的人,他们承不承认净土,没有人会承认。现在南传佛教里面有很少一部分大乘人,有一位佛使比丘,他就承认大乘的理论。其他人,比如马哈希、阿姜查、阿姜曼尊者,他们其实就是让心看无常,然后解脱。他们走的是这条路,不会承认净土。所以说,二乘人不知道净土。
但是,一定要让他起疑。因为世尊想表达净土是什么来的,它是由人来的,而不是本身有个境在那里。所以叫做“净秽由机”,“机”是由心的意思,心机。佛土的净和秽是由心,而不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它不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在那里。他是想表达这个意思。所以他用威神力让舍利弗生起怀疑。然后借事发端,生起言教。也就是借舍利弗的怀疑,把这个事表达出来,从此才有了后面的那些东西。
情见凡夫,法执圣众,对佛之圣境不能不疑,但又深藏心底,不敢起问,佛才以威神力加持,舍利弗才敢起问,以断众疑。
“情见凡夫”就是我们,“法执圣众”就是舍利弗,他是圣众阿罗汉。他对佛的圣境没办法不疑。而我们肯定会疑,虽然我们现在说“不疑、不疑”,但是概念性的,你是宗教信徒嘛。如果是科学信徒,那就麻烦了。净土是什么?给我搞清楚。所以,学科学的人学佛法,必须要先去学中观、因明。因为学科学就是从逻辑这么学上去的。然后经过实验慢慢地一步步走上去。比如,小学开始学数学,1+1=3,是不对的,哈哈哈。然后发展到微积分、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等等。通过做实验,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这一套学习方法是从逻辑或直观、实验这么得来的,这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呢?叫做“次第学习方法”,你要先去闻思,然后慢慢地去修,产生感受,最后得到确定。还有一种方法是什么?宗教信仰性的。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因为老子愿意。也就是凭信仰去,他认为逻辑方法太麻烦了,没办法,他就是信。所以,一定要保证宗教自由。
有一部分人,你让他怎么去搞逻辑嘛?根本就搞不通。即使搞了逻辑,他也没办法应用到修行里面。不如让他放弃这些,直接去做。人的心朝着一个方向去集中,就会有定。集中在善事上,就会有善的作用;集中在恶事上,就会恶的作用。修行是一种善嘛,你集中在修行上,大量地闻思、念咒、念诵各种各样的仪轨等等,慢慢地相应的作用就出来了。这是我们对人心的一种直观实验,它不经过前面的逻辑推演。这是一种方法。
只有这两种方法,没有其他的。当然,你要念什么咒,用什么仪轨,或者做什么具体的修行,那就要根据传承来了,不同的传承会不一样。但实际上用的方法就这两种。虽然我们会讲很多内容,五部大论、三藏十二部,但是你要说哪个更殊胜,法本无殊胜,要看那个人。
其实大部分人是要交替修行的,意思就是两种方法可能都会占一些,但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了解道理的方法,是从上师那里听说就行了。而有些人就要去读五部大论,一部一部地去读,甚至三藏十二部也要读很多。前几天有师兄跟我说要阅藏,问我阅藏殊不殊胜,功德大不大?那我怎么回答他啊?阅藏肯定殊胜,但你读不读得下去呢?如果你读不下去,那就不殊胜了。所以,具体用什么方法要看人,要应机才行。
情见凡夫,法执圣众,他对佛的圣境肯定要起疑。但是,起了疑以后,又不好意思,所以就深藏心底,不敢起问。很多师兄就是这样的,当着众人的面他绝对不会问问题,因为怕别人笑他问的问题幼稚,还怕被怼。所以,他就很深沉地坐在旁边,冒充吃瓜群众。很多这样的师兄,巴不得吵起来,他在旁边听一点。但让他自己去问,他绝对不干。保护自我有很多种方式,有些人用攻击的方式,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上去就开始怼人。大家以为他很冲锋,实际上他在保护自己。
还有一种,柔弱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我不说,言多必失,人心真的很好玩。但是,即使再好玩,其实就是一个“我”,不用语言去说,永远在保护它。比如我们刚才说的修单空,其实单空有个最重要的要求,不是“我”在修,是心在修。是你的心在照顾身体、看身体,在夺它,和“我”没关系。“我”是一种心念,是一种误会。我们要随时随地提起这种见地,才叫修单空。不然修着修着就是“我”有了一种境界。这是不用说的,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相应的傲慢、自以为是这些东西就出来了。
所以,没办法,他们深藏心底,不敢起问。然后佛用威神力加持他。佛用威神力怎么加持他呢?难道佛还要做一个仪式加持他吗?不是。他起这个念头,就是佛在加持他。你会问:“佛是什么?”其实他就是你心中那种清净的势力。清净的势力,你是找不到的,但他会推动你做一些清净的事,这是菩萨。而佛会让你做什么呢?佛会让你做佛,佛只让你做这一件事。所以说,由于有这么一种力量,他本来不敢起问的,但他就是起问了。那就好了,佛陀开始回答了,借此问,而断众疑。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更厉害的说法,说舍利弗等十大弟子,根本上都是大菩萨。因为当时印度阿罗汉根机的人特别多,所以这十大弟子才化身为阿罗汉,跟释迦牟尼佛演这么一场戏,以此度化当时印度阿罗汉根机的人。大家肯定会马上想:“他们这么演戏累不累呀?会不会暴露啊?”他们没有演戏的感受,也没有演戏这样的思想。我们平常说二元,其实当你真正进入一元时,是没有二元的这些想法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很难领会。
当时舍利弗,承蒙佛的威神力加持生起这样的念头——如果说菩萨心净佛土就能清净的话,我们世尊在因地做菩萨时,难道心不清净吗,你看他的国土这么不清净呀?
舍利弗以自己看到的结果,反推释迦佛的心肯定不清净。也就是说,释迦佛的心清净,国土就应该清净,但现在国土不清净,要么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不清净,要么就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理论有问题。
如来正告:
经文: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佛陀告诉他不是这样的。日月在天上很光明,而盲者看不到,你不能怪日月。我的佛土很干净,你看不到是你有罪,不是我的佛土不净。大家真的会这么想的。以前有一次我在深圳跟大家讲中观,说我们的这个世界是虚假的,当你修证到一定程度,你会体受到这些东西是虚假的,我们平常的一切现象完全是梦幻泡影。然后有人回过头来问了一句:“万一你修证的时候是梦幻泡影,我们这是真实的呢?”
如果以感受来说,他赢了。如果单空修得不是非常深,进入单空定,只要出定,如梦幻泡影的这种感受就没有了。而现在你看到的山河大地很坚实,人我非常粗壮,这种觉受是很稳固的。说不定你去修行,就像吃安眠药,或者吃致幻剂一样,造成了那种虚假的效果。你的那种感受才是梦幻泡影、幻相,而我们的是实相。反过来可以这么说。
那么,那时候怎么办?你千万不要说,万一修到很好的程度见到净土了呢?那就不用说了。为什么?这叫依理论。我们学中观时,用理论分析它不是真实的,你感受到的好像很真实、很坚硬、很坚固的这种东西,它是一种幻相。所以,你要信这个理论是很难的。如果只有一点点感受,那真的不牢固。比如,你们现在的单空真的很牢固吗?不牢固。而且既不深入也不周遍。
如果不周遍,就不能到人我那里,不能到意识层面,非常细微的意识都不行,所以解决不了烦恼。然后色法上,由于你没有很深的定把它摧毁,所以手压不到岩石里面去。如果你的定能达到古代大德们那么强的深度,再遇到他这样的提问——单空的境界才是虚幻的,现实是坚实的,你就把石头拿出来,往他面前一按。如果他有福报看到了,你就问他:“既然你说它是真实的,那为什么会被按下去?”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密勒日巴跟一位格西辩论,那位格西要和他辩论因明,辩论虚空、岩石的坚硬,以及虚空的存不存在等等。密勒日巴就在岩石里面穿来穿去,在虚空里面翻筋斗。他用实际的、看得到的现量来证明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所以说,真正的虚幻不一定是你认为的那种虚幻。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吗?可能有些人没有读过。当你达到那种程度时,就可以这样了。
但是达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呢?你得以自己的正知正见去回答他,所以你要去闻思,不然真的说不过他。单空的那些觉受算什么啊?喂,傻瓜,吃饭了,境界一下就没有了。饭是很坚实的,还要用牙去咬。所以,他说修行是一种虚幻的感受,如果我们的修行达不到一定程度,你根本推翻不了。
那么,这时候你就要去闻思,以逻辑这样去。但是,慢慢地达到很深的程度以后,那就不是这样了。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浅尝辄止,或者根本修都不修,在头脑里面过个瘾,那是不行的。所以,现在开始让大家每座两个小时,有些师兄会觉得“哇,两个小时”?那说明你根本还没开始修行。而有一部分师兄又心中窃喜。
诠释:在此比喻中,日月比喻净土,盲人比喻罪业众生。所以,肇注说:“日月岂不明,不见,自由瞽目;佛土岂不净?罪秽,故不睹。”
“肇”,即僧肇,他是鸠摩罗什的弟子,非常出名。“日月岂不明”,日月怎么会不光明呢?“瞽目”就是瞎子。也就是说,日月是明的,因为你的眼睛瞎,所以才看不到;佛土哪有不干净的?因为你有罪障,所以你看不到。我们就看不到嘛。你会说:“我有罪障吗?我从来都没有犯过罪,我小时候连个针都没有偷过。”
所以,佛法执行的不是世间的法律、世间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我们是很奇怪的,经常会把世间的价值观、道德观拿到佛教里面来用,特别是拿到金刚乘里面来用。当然,有时候它也是一种观察手段,但这样用下去的话,整个金刚乘会被推翻。大家就不要学佛经了,去看《十日谈》《富国论》《社会契约论》等等。
这些书大家看过吗?虽然我说出了名字,但也没看过。其实我看过《十日谈》,为什么我会看《十日谈》呢?那里面有我感兴趣的故事。什么故事?你们自己去看。《十日谈》还是很好看的,但是《社会契约论》读得脑袋都大了。我把书借过来了,但翻到三页就不看了,哈哈哈。
暗含语意是,佛土实在是清净的,而舍利弗你们二乘人看不见,是你等的过失,不是此土不净,也不是他方另有净土呀!
并不是这个地方不干净,在其他地方有另外的净土。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想法,西方极乐净土在哪里啊?十万亿佛土,左边偏高一点。那把地球转一下,西方就变了,哈哈哈。所以不能这样。真正的净土在哪里?就是你的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就是你的心走到那一步了。所以,你才能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也就是说,并不是死亡的时候,你的灵魂搭上一只船,说不定还要冷冻,飞十万亿刹土,然后船打开,就像电影里面演的,输点氧就活过来了。它不是这样的,其实你不去哪里,就在这里,现今眼目下,死亡的当下,净土的净业呈现了,那就是净土。阿弥陀佛就在你心里,你会问心在哪里?这是非常哲学的问题。净土就是修它,禅宗也是要搞清楚心在哪里,大圆满其实也一样。我们认为心是一切的根本,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这是整个佛教要说的问题。
现在说菩萨的心会产生净土。而舍利弗说不是,我们的佛祖心那么净,但却建了一个看起来那么糟糕的土。现在佛陀和梵王要告诉舍利弗,不是这样的,是他的心不净。反过来我们也一样,我们看不到净土,看不到那些殊胜的现象,就是因为有罪障。这些罪障并不是世间的法律、道德律,而是我们的认知方式和无数劫来心运行造成的那些所谓的业障、分别势力。
人的分别势力真的是太强大了。而且根本没办法用我们这种简单的逻辑去概括、认知它。就如我经常说的,当我们走进一个电梯时,一瞬间概念就上去了,看到一个长得粗大的大汉,马上就是“坏蛋,小心”,安全距离就拉开了,各种判断。
如果男的看到一个美女,马上就问:“小妹妹去哪里了?加个微信?”身体不停地靠近,根据感知就上去了。但是,如果是个女的看到,马上就想:“穿成这样,妖精。”由于生理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反应。还有心理上的不同,比如,这个女的一看是熟人,马上就会说:“你今天穿得好可爱哟。”如果不是熟人,就会像刚才那样说她是妖精。如果是受过伤的女性,就会说:“就是这种人,败坏了社会风气。”
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心在搞。如果是一位圆满次第修得非常好的大德,进入电梯看到一个女的,就会是:“哇,这里有一大堆坛城,而且是金刚亥母的。”如果是大圆满脱噶修到后期的成就者,黑暗中就是刹土,根本不借助太阳,走到哪里都是。所以说,一旦认知系统变了,全部变完。净土就在我们这里,不在哪里,它在你心里。心在哪里?那就是我们要去追寻的一个问题。
在《二十唯识论》里说,譬如一条河,人见到是水,天人见到是琉璃,饿鬼见到是脓血,鱼龙见到是宫殿。同是一条河所见如此不同,这完全证明各自心力罪业的不同,所致结果各异。正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我跟大家共同学习过《唯识二十论》,希望大家翻出来看一看。现在有人搞网站,网站上面会发表一些东西。我看到上面的很多东西,这是我讲的吗?是哦。看到它里面的很多脏话被删掉了,我就觉得是的,哈哈哈。我的这句话有问题哦,删掉的很多脏话,我怎么看得到啊?语句不通顺,哈哈哈。因为它中间有被删掉的内容,删掉的肯定是脏话,哈哈哈。
我还讲了《唯识三十论》《五重唯识观》《百法明门论》《八十规矩颂》,大家可以去看,不一定要背。慢慢地它也是在给我们铺设世界观,而且也会影响到我们的修行。你的心里面要开始从逻辑上、概念上堆满佛陀对世界的看法,这样才行。不能一方面在学佛,一方面心胸里面滚动着的还是世间律。你不能堆满这些东西,如果堆满这些东西,你可能会是个好人(也不一定),但绝对没办法成就。
所以,我们要去看这些东西。然后慢慢地,你就会知道世间律也有它存在的道理,但绝对不是真理。世界都是变的嘛,比如明朝时期,女孩子们敢坐在这里盘着腿听课?绝对不行,拖出去,女性怎么能这样?而且你们的脚都不裹,严重影响了审美。你们不要笑,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哦。我们的传统里面有很多让人难以启齿的东西。你打不赢就打不赢嘛,却让妇女裹脚,太没气概了。所以说,有些世间律不能搬到我们的修行中来。
但大家不在意这个问题,你们平常讨论的还是这些。你得以一个佛教徒的世界观、佛教徒的戒律、佛教徒的正知正念来运行你的心、安置你的生活。这是很重要的,它对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作用。现在佛法推不动的原因,其实也是因为世间律太强大了。而且说起来都很好听,比如“爱”这些东西。整个社会都提倡所谓的爱,有各种各样的爱。所以爱情片成堆,爱的一种表现方式就是爱情片嘛。还有父母对儿女的爱,逼着人家读书,从小读到大,读成个憨批,还说“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啊?”都读成神经病了,还在为他好。
谈恋爱也是一样的,到处都是露丝、杰克。每一个露丝都要去找杰克,找到的杰克都把她推下水,现实就是这样的。它以爱的名义,以让我们感动的名义,行使的东西让你苦,苦才是真理。所以打坐的快乐都不准你粘著。佛教的理义要落实在我们的修行、生活里面,如果按照世间的这一套去,你一定会死。
当然,你会说你是个好人。谁说你不是好人啊?你好好人又咋啦?好人的平方,好人乘好人等于多少好人?也没什么,解脱不了啊。当然,不是说我们要去做坏人,那更惨。我是说我们的价值观要上升到佛教的价值观、佛教的认知系统,这样才对。
在《二十唯识论》里说,譬如一条河,人见到是水,天人见到是琉璃,饿鬼见到是脓血,鱼龙见到是宫殿。同是一条河所见如此不同,这完全证明各自心力罪业的不同,所致结果各异。正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即众生心里面的障垢清净以后,菩提就出现了。“人见到是水,天人见到是琉璃”,藏传佛教宁玛派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里面的第六个问题专门说了它。那些理论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索达吉堪布和益西彭措堪布都讲解过《定解宝灯论》,还有其他很多大德的解释。
《定解定灯论》里面有七个问题,基本上都是我们佛法修行中要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不修行的人,看到可能会觉得很理论性。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修行息息相关,特别是修到后面。如果你联系不起来,就说明你的修行不够。要么是深度不够,要么是广度不够。那到底是深度还是广度呢?其实这两个是套在一起的。
如果你修到很深的程度,你的心智一定会触碰到这些东西。如果你涉猎很广,后来又不再继续下去,那你就会变成头脑性的思维者、寻思者,只是一个学者。而且很广的东西,落实到后面就会深。“深”和“广”其实是一个东西,是心的深度和广度。要问有多深呢?深心,深得不得了,深到没有,叫“如所有智”。广到多少?广到无量,叫“尽所有智”。所以“深”和“广”其实是一样的。
佛知道舍利弗在想什么,就告诉舍利弗说:“舍利弗,你的意思是怎样的呢?日月难道不白净吗?但是瞎子却看不见它的明亮。”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这是瞎子的过失,不是日月的过错。”佛又说:“舍利弗呀!众生罪业深重,看不见如来国土本来庄严清净,这不是如来的国土不净。舍利弗,我的国土清净,但是你们看不见啦。”
这是原话的翻译,我读过去就行了,你们大概理解了就行。
梵王助证:
梵王助证,本来舍利弗已经被佛陀教育了一番,梵王还来递一刀。在我们这个环境里面,大家最讨厌这样了。本来一个人正在被说、被骂,旁边有人又说“原来你是这样的”,心里面的疙瘩马上就出来了。心就是在这时候不像虚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背后递刀子。梵王递了一把刀子,把舍利弗的二乘杀成了一乘。
经文是怎么说的呢?
经文: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你不要这样想,你不要认为这里的佛土不清净。为什么呢?我看到的就不是你看到的那样。我看到的很清净,像我的自在天宫。”是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啊?但毕竟人家级别高一点。“高一点”,就不是大圆满见了,是次第见。大圆满没有高或低,中观也没有高或低,中观见就兑现了嘛。
如果你在修证中真的突然看到了佛,只要你凝神一看,把它当成外境去看,马上消失。脱噶里面就是这样的。所以,梦修里面看到很漂亮的佛像,一看马上就变了。什么叫执著啊?你不会想“我执著你,你是实有的”,你不会这样的。如果你在修证中真的看到了魔,又不取舍,完全安住在觉性里面,立即是佛。随其心净,则外境净,我们不要说佛土了。
当然,你们的单空达不到那种程度。那要怎么办啊?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你看着它,它是不存在的。即外境是幻相,但内心是空受。空受是什么呢?它有相出来,不是没有,但你完全觉得它不存在。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什么?自续的外境,应成的见地,现在暂时只能这样。
这是单空,它是不究竟的。但你要这么去做,这样才对。哪怕你遇到了这些状况,千万不要觉得这个就是了。当你觉得这个是的时候,马上要否了它。这种“否”不是粗大的思维,而是在观里面发生。有一种背景性的非常细的思维,在做调伏、调正。这要修到那时候才知道,否则说了等于白说。
但大家要记住这些,在实际修行中它会发生。要弥漫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念头。比如屁股和垫子的触及、风、呼吸的凉热等等。你不要故意去找这些,它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如果不发生,你就进入灭受想定了,不可能。
我们再看梵王是怎么助阵的。
诠释:螺髻梵王,是初禅天的天主。螺髻,因他头上有发髻如海螺丝纹盘旋式得名。梵,清净义。
我看到网上有一篇文章,有人把螺髻梵王头上的髻,拿出来跟希腊男子的头来做比较,他说螺髻梵王其实就是希腊的古人。因为希腊古人头上弯曲的螺髻头发很像螺髻梵王。世间的人就是这样的,什么都要拿来分析。恨不得直接上去把天人教育一下。然后说“我就是要刺激你,把我弄上去”,哈哈哈。他乱分析,很多都是这样。这是说闲话。螺髻梵王是初禅天的天主,他头上有螺髻。“梵”就是清净义,即清净的意思。
自在天宫,有人说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宫;有人说,是色界大自在天宫;有人说,是初禅之上,即中间禅自在天宫。吉藏疏说,佛土真净,超绝人天,舍利弗在人间,而看到是人间丘陵坑坎不净之土。梵王居住禅天,而看到是天宫。《法华经·寿量品》中说,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肇注解释说:“夫同声相和,同见相顺,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
什么意思呢?这一大段的意思就是说,螺髻梵王在很多注疏里面是不同的,有人说他是初禅天的,有人说他是欲界他化自在天的,还有人说他是色界大自在天的。关于他到底是哪个天界的,有很多争论。至于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明说,但肯定是天人。吉藏疏,吉藏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三论宗是以《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个宗派。吉藏是他们的创始者。三论宗就是诠释中观。而中观的思想和《维摩诘经》几乎是一致的,所以吉藏特别喜欢注释《维摩诘经》。
“吉藏疏说,佛土真净,超绝人天”,其实比天宫还要厉害和清净。舍利弗看到的人间不干净,但是梵王住在禅天,看到的就是天宫。《法华经》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什么意思呢?如果有因缘把梵天王带到我们这里,他看到的绝对不是一间房子、一张凳子和一帮奇奇怪怪的人,他看到的是天宫。这些人在他的认知里面呈现出的样子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是一坨乌光或者黄光,这就说不清楚了。
其实认知系统是很容易变的。举个例子让大家容易理解,晚上在黑暗的旷野里面,或者街道上没有灯光时,我们看不到人。但是,如果我们戴一副夜视镜,你就会看到一个影子,人在你这里就变了,跟你白天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我就买了个夜视镜,在我住的地方的楼上真的看到了下面的动物。刚刚买的时候很新鲜,现在不看了,看了也抓不到,拿了枪也不敢打。这就是由于认知系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但它的范围有限,还在人类的认知系统内。如果完全超越人类的认知系统,天眼看到的就完全不一样了。大菩萨看到的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不清净的地方给你看,然后他们看到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清净。错的,随其心净,则外境净。“外”这种说法都是不准确的。你们告诉我,什么叫内?什么叫外?门里面是内,门外面是外啊?哈哈哈。
三能动是“内”,五识加上一部分意识的显现是“外”。阿赖耶识算是“内”,末那肯定是“内”,意识的一部分是“内”,呈现出来的叫做“外”。并不是说心里面叫做“内”。心是个什么东西啊?心里面是什么?这些词汇模模糊糊。心里面就指那些种子,或者心里面不易说出来,也不能说出来,或不容易说出来的一些微细的心的运动,这些叫做“内”。
然后,造成这些运动的一些帮忙的东西叫做“外”。什么是造成这些运动的帮忙的东西呢?比如,我们通过人的眼睛去看,就一定要人类的根---眼根;如果通过天眼去看,那天人的净色根就要出来。再比如,脱噶里面根本就不是用肉眼看。当然,它要借助肉眼,脉通过两个眼睛去看。所以,我们的眼珠子看起来水汪汪的,叫“远通水光”,那是因为心脉上来的原因。它要借助不同的因缘去发挥心的作用。
也就是说,认知系统内外的说法,我们要搞清楚。认知系统是一种缘起现象。除了佛、大菩萨以外,我们都是缘起现象,但是程度有高有低。程度高低怎么区分呢?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不受时间的限制、越来越没有痛苦,谓之为“高”。越来越痛苦、越来越局限、越来越呆滞,谓之为“低”。最低的是什么?地狱。你的认知全是痛苦,一点快乐都没有。
在我们人世间也一样,本来人类是半苦半乐,但如果经历太多痛苦,业报太不好时,你就会说:“人间就是地狱,地狱在人间。”你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说话,因为都是痛苦。其实不是,人间的痛苦和地狱的痛苦比较起来,那人间简直是天堂。
“此净秽同处而不相杂,犹如下一器中有二种食,应二种众生”,一个器里面有两种食,有不同的众生。什么意思呢?就是同一个器物里面装了两种食,其实是一种食,不同的众生吃出不同的味道。
“肇注解释说:‘夫同声相和,同见相顺,梵王即法身大士也,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他说,其实梵王即法身大士,他是显现出来的梵王。实际上并不是六道轮回里面梵天的王。梵天的王是凡夫,但这个梵王其实是菩萨,法身大士称为菩萨。所以,依佛净慧,故所见皆净。虽然他是梵王的身,但是内在是菩萨。所以,他能够依靠佛陀清净的智慧,即他的所见是清净的。当然,他的清净和佛陀的清净还是有差别的,但至少超过了自在天宫。
按理说舍利弗证四果,具慧眼,应见于空,而现在所述丘陵坑坎不净,说明其缠缚虽断,果缚犹存,所以肉眼所见就是这样。
这里马上就牵涉到修证的问题了。我引用的这段文章的作者,他是什么观点呢?他说,舍利弗证四果,具慧眼,应见于空,即他认为阿罗汉见到是空。阿罗汉见到的是什么空?这在藏传佛教里面有很大的争论。藏传佛教格鲁派经常说,阿罗汉见到的空与菩萨见到的空是一样的,只是没有菩提心,不能广大化,所以他成了阿罗汉。
《定解宝灯论》里面的第二个问题就在说它。这里的应见于空的“空”,他没有仔细去说。那么,从这段文字里面就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模糊了,要么是故意不去说,要么是他的见解不仔细。
他说,具慧眼,应见于空,就不会见到丘陵坑坎不净。其实不是,那个“空”是什么?按照我们的说法,阿罗汉是不是能够见到无方微尘、无分刹那呢?不是这样的,阿罗汉有出入定。他入定的时候,其实完全什么都看不到。出了定以后,是不是能看到无方微尘呢?不是,他也要和我们一样。
比如,阿罗汉出定以后,他也要吃饭,也要去和人交往,他要显神通。如果空真的是什么都没有,那他怎么显啊?他看到的肯定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不会是丘陵坑坎。但是,组成丘陵坑坎的细节,他是知道的。由于知道这些细节,比如明点、虚幻等等,他会从里面穿过去的。所以,非常厉害的阿罗汉绝对可以从悬崖上飞起来,在里面穿来穿去。
他这里说了什么呢?“缠缚虽断,果缚犹存”。意思就是他的人我执减轻了,比如生气、烦恼这些东西没有了,但是环境他还不能自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立的,这个“果”指什么样的果?指那些很定业的果,阿罗汉的很多业都没有报完,所以目犍连才会被外道打死。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莲华色比丘尼被提婆达多打死了,她是阿罗汉哦。再比如小驼背阿罗汉被饿死了,因为他还有一些果缚,还有一些业没有报尽,叫“果缚犹存”。“缠缚”是什么呢?即烦恼没有了。
那么,果缚的“果”是指没有报的业,还是指他看到的现象还跟我们一样呢?其实这是有争论的。他说是什么?所看到的还是丘陵坑坎。有些阿罗汉看到的是丘陵坑坎,但他知道它的质地。如果他不知道质地,他就没办法在空中飞翔。那就跟我们一样了,看到这些丘陵坑坎,也飞不起来,同样会感觉到这些丘陵坑坎会伤害人,也恐高。所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阿罗汉绝对不会这样。
那么,果缚犹存的“果”到底指什么呢?是指内在的一些种子(业),还是指他面前呈现出来的东西跟我们完全一样?其实不是完全一样的。他会呈现出跟我们一样的相状,但是这些相状的质地,对他来说是什么?无方微尘。而对于我们来说,概念上是无方微尘,但感受到的是什么?“地、火、水、风”四大,以及它们相应的作用。
也就是说,他们的呈现也是由地、火、水、风组成,组成的方式跟我们是一样的,但组成的内核,在他那里是直接感受。所以他能够飞起来、穿过去。但是,他们会不会看到无方微尘?那是不可能的。无方微尘怎么看啊?不会。
而且这些非常细微的微尘是由业力形成的,他认为自己没有业力了,所以他能够直接觉受(看)到这些东西。我用了“看”字,其实是觉受。“看”好像只是眼识,其实不是,他是觉受。所以,他能够穿过墙壁、飞在空中。比如,目犍连曾经把两座山挑在天上,有很多这种神乎其神的事。因为他心的认知方式已经跟我们不一样了。但是,他这里表达的还是丘陵坑坎、不净这些东西。如果要去较真的话,那就有得较了。我们要明其意。
所以,他说肉眼所见的还是这样,跟我们看到的一样。但其实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就如我们所说,即使菩萨入了法性定,所有的庸俗现象都没有了,出定以后,他看到的跟我们一样。但其实都是不一样的,菩萨看到的是如幻。他体会到的如幻和我们体会到的如幻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如幻是概念性的,而他的如幻是实修性的,他真的可以飞到天上去。
我们的感受,其实是地、火、水、风四大相应的作用。在头脑里面,或者偶尔在禅修里面觉得如幻,这叫“觉受”。汉传佛教里面的懒瓒和尚,有一位当地的官员(太守)去请他,他都不去。他还给那位太守表演了一下,把自己枕头的鹅卵石煮着吃了。有时候在一些觉受中,我们也会觉得鹅卵石可以吃。他写了一首诗,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境。
那首诗是怎么样的呢?“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常秋。山云当幕,夜月为钩,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很潇洒自在啊,他表现了一种功能,就是他真的把鹅卵石在水里面煮着吃了,这就叫做“境界”。我们只是感觉它能吃,实际上你去吃,牙会崩掉,这叫“觉受”。我们不能把觉受当证悟,可以当证悟的助缘。
当时螺髻梵王告诉舍利弗:“你不要这么想,认为这佛土不清净,为什么这样呢?我看见释迦牟尼娑婆国土非常清净,就像自在天宫一样”。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吉藏义疏说,舍利弗自已叙述所见,以答梵王。自述所见的目的,欲显二乘,是罪垢之人,“人小心之流,令欣大道”。舍利弗和螺髻梵王各以所见为证,舍利弗四果之人以观空为胜,而殃在所见,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是因为“子缚虽断,果缚犹存”。
“吉藏义疏说,舍利弗自已叙述所见,以答梵王。自述所见的目的,欲显二乘,是罪垢之人”,他自己说,我见到的这些地方都秽恶充满。这里其实就是要让舍利弗说出二乘实际上有很多障垢。我觉得罪垢的“罪”字说得太严重了,他已经没有罪了,因为他没有人我执了,应该是障垢。
“人小心之流,令欣大道”,什么意思呢?这是《吉藏义疏》上面的一句话,就是小乘心太小了,要喜欢大道,要大心,入大乘。大乘里面经常说阿罗汉是小心或者偏空、担板汉。大心是什么?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要救度一切众生,不要只为自己求安乐。所以,汉传佛教里面有一句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我们有时候读烦了,就会忽略不记。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菩提心。它恰好是我们修行里面要建立的最重要的一种心态。当然,我们不会去建立这种心态,我们要建立我们的“修证”。如果没有刚才说的菩提心,那最多证成阿罗汉。
“舍利弗和螺髻梵王各以所见为证,舍利弗四果之人以观空为胜,而殃在所见”,舍利弗达到四果阿罗汉了,他以观空为胜,这是他的观点。这种“空”是什么空?应该是人我空,不是真正的法空。“殃在所见”,这种观空为胜的“空”肯定达不到菩萨和佛的那种空。如果达到那种空,就不会见到丘陵坑坎这些秽恶。但他还见得到,所以他的这种“空”应该是人我执空了,即没有人我了,但看到的色法还是这样的。实际上我刚才说了,色法都应该不太一样(不会跟我们完全一样),不然他就不会有神通。
所以说,殃在所见,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是因为“子缚虽断,果缚犹存”。“子缚虽断,果缚犹存”是汉传汉佛教的说法,就是人我执被解决了,但法我执还没有解决。他不会像我们这样表达,我们会说人我执没有了,法我执还在。“子缚”就是小的缚,初期的缚,“缚”就是烦恼、约束、结缚。也就是说,结缚断了,但结果还没有达到,即真正的果缚、究竟的解脱还没有达到。“缚”就是不解脱,被捆起来的意思。
舍利弗说:“我看见这娑婆国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充满了秽恶。”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肇注说,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不依照佛的平等智慧观待,所以,就看见娑婆国土不清净,丘陵坑坎由此产生。若能以平等心观待众生,深入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
这里说得很笼统,什么叫佛的平等智慧?对我们人文主义世界的人来说,一定要解释这个“平等”。我们的平等是什么?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说的平等是什么?是认知平等。佛的认知是诸法皆一,皆觉性,所以是平等的。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照着佛的平等智慧去看呢?不行。我们在概念上可以。所以,我们经常会要求大家用净观。
什么叫真正的净观?万法皆空性才是真正的净观。但落实到具体的次第上,我们就会说“你们都是菩萨,唯我一个人是凡夫”,这叫做“矫枉过正观”。如果他真的是菩萨,你还会是凡夫吗?你是菩萨,你才会看到大家都是菩萨。但是,也可以这么去矫枉过正搞一搞。
佛的平等智慧,“平等”是空性的一种特征。空性有四大特征,从大圆满彻却里面说空性,有哪四大特征啊?无有、自成、唯一、平等。平等是什么?站在空性的角度去看所有的现象,它们都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是平等的。大家记住,空性还有很多层面,比如彻却的层面,显现出的这些东西,我们认为它们是空性的、平等的。而达到脱噶的层面就不一样了,它是光明,会显现出各种刹土、金刚链等等。
那么,真正佛的智慧,他看到这些金刚链、刹土跟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乃至于地狱,都是平等的,这是真正的大平等。这是能境平等,所境还有相。在佛的智相里面,能所完全是一致的。大圆满修的是能境平等。即使是单空,我们都要朝着大圆满这个方向去。所以,看到好的不能追,坏的不能太拒绝。
不然你的单空修不成,就会变成能境的智慧没有单空,所境的智慧好像得到了一个什么东西。但你还不知道它是所境智慧,就变成把所境智慧当成了单空,而不是能上的单空执著。你们能听懂吗?修单空的人一定能听懂。听不懂就说明内观太浅了。其实我刚刚说的已经很浅了。
所以,若能以平等心观待众生,深入佛慧,净业既同,则所见不异。如果达到这种观修程度,内心里面都充满了清净之念和清净之观,那你的所见就会一样,即所见就不异了。
二乘人心既然不清净,所以所见国土不净,大士得于净观,故则见土清净。如果说论二人得失,共有四种情况:一、二人各有所得,舍利弗得秽方便,梵王得净方便;二、二人各有所失,舍利弗失净执秽,梵王失秽执净;三、舍利弗失,梵王得,符合净土教门;四、舍利弗得,梵王失,有时须现秽土,不宜显净。
“大士”就是法身大士——菩萨。“如果说论二人得失,共有四种情况”,即螺髻梵王和舍利弗两个人的得失,共有四种情况。“一、二人各有所得,舍利弗得秽方便,梵王得净方便”,他们认为这两个都是方便。
“二、二人各有所失,舍利弗失净执秽,梵王失秽执净”,认识的高度不同了。舍利弗得秽方便,利用秽来得福慧。梵王得净方便,利用净来得福慧。两个人又各有所失,舍利弗看不到净土——失净,执著秽土。而梵王失掉了秽土,执著净土。
我们的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因为平常有很多不满、不舒服,所以上座就很愉悦——执愉悦,失掉了不爽。我们平常很散乱,上去就定——执定,失掉了散乱,抗拒散乱。另外不修行的人,恰好跟我们是倒过来的。但是,如果从大圆满和佛陀的角度来看,即从能境上去看,两个有时候差不多。当然,还是要鼓励你去修行。但实际上从见地上来看,它其实是一样的。
“三、舍利弗失,梵王得,符合净土教门”,即舍利弗丢失的梵王得到了,这就很符合净土教法。我们要得净,要舍弃娑婆,欣慕极乐。其实是一种二元性的,但修行需要这样,所以符合净土法门。
“四、舍利弗得,梵王失,有时须现秽土,不宜显净”,舍利弗得到的是梵王丢失的。舍利弗得到了什么?得到了秽土,失掉了净土。有时候须现秽土,不宜显净。所以,有时候要把密勒日巴弄去修塔,要揍他。我们修行时不能一直追求舒适、愉悦,以及各种殊胜的境况,那是渴爱,不是解脱。只不过是把铜锈的手铐换一个好看一点的而已,上面贴着很多小标签——这是爱、这是幸福、这是愉悦、这是解脱。所以,你们修单空的人要记住,单空是天王老子都不认的意思。那大圆满呢?什么都认。
但我们不是这样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修行在舍喧闹而求净,抗拒散乱而求静,舍平常的不妥而去追求感受。在修行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开始就是要这样。首先开始打坐的时候,就是要快乐、安逸、法喜,到了一定的时候,那就对不起,要开始收拾你了。不收拾你怎么解脱?藏传佛教里面说,沙砾掉进眼睛,眼睛会不舒服,金沙掉进眼睛,眼睛同样会不舒服。眼睛要怎么样?空无一物最舒服,那样才能够自由地看。如果带有任何一种东西去看,那就是阴影。
太虚大师总结说,示现净土,证实此佛土净,使在法会大众共见共闻。于是乃知见不净的人,确实是由自己的罪业;而随分见净者,亦由自己的福力,这正如诸天共一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太虚法师是近代很出名的法师。他说示现净土,证实佛土净。首先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净土,可以证实佛土是清净的,但是知见不净的人,看到的就是不净。那证明确实是自己的罪业,因为有罪业的人看到的不清净。
“而随分见净者”,即有些人清净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看到一定程度的清净。比喻就像自己的福力,因为福德而享受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天人的福德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用同样非常好的宝器(珠宝做的食具),装上同样的供养,随福德饭色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去供养,其实诸天很多时候会来受供。有天人、菩萨,他们都会来接受供养,但他们看到的供养是不一样的。
而我们肯定要用最好的去供养。我们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才会有大福德。如果我们拿吃剩的去供,你试试看,你会五百世吃剩的。所以,这种心是非常不好的。我们供养时候,哪是在供养嘛?特别是供护法去买供品。为什么我不准大家吃供完护法以后的供品呢?其实每一次供护法,大家都想自己要吃,买的心都变了。这样一点也起不到供养的功德,而且造很大的罪业。诸天享受这些也是一样的。享受就是说他有那么大的福德,那呈现的饭食是不一样的。所以,“诸天共一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佛土严净,尚非螺髻梵王所能想像,何说执为秽恶充满啊!佛现身于阎浮提人同业招感,同分妄见之秽恶充满阎浮提,亦为大悲愿力,现同尘事,摄化罪业深重志趣下劣之人。这和《法华经·穷子喻品》,可相引证。
那么,同样地,佛土清净不清净,看你的罪障。所以“佛土严净,尚非螺髻梵王所能想像”,即佛土的那种清净,即使是螺髻梵王也没办法想象。“何说执为秽恶充满啊”!更不是舍利弗说的秽恶充满。
“佛现身于阎浮提人同业招感,同分妄见之秽恶充满阎浮提,亦为大悲愿力,现同尘事,摄化罪业深重志趣下劣之人”,什么意思呢?即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阎浮提)里面,是因为我们和释迦牟尼佛有共业,所以他会来度我们。这种共业称之为我们跟佛陀有因缘。
“同分妄见之秽恶充满阎浮提,亦为大悲愿力”,即佛也能知道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但佛自己看不看得到这些东西?那不是。他有智净和化身净。化身净能够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如果不知道,他怎么教导我们?但他的内心里面和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毕竟他能够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叫“同分妄见之秽恶充满阎浮提”,而这恰好是大悲愿力。如果他没有这种大的愿力,那他来看你看到的这些东西干嘛?因为大悲愿力,他甚至愿意化身出一个人的样子让你看到,即三十二相的释迦牟尼佛的样子。同时他以这种样子来跟你同分妄见这些东西。
他这么去做,一是因为我们跟他有同业感召,二是因为他的大悲愿力,要来度我们。所以,现同尘事,摄化罪业深重志趣下劣之人。也就是跟你混在一起,然后摄受和化道罪业深重、志趣又下劣的人。
“罪业深重”就不用解释了。“志趣下劣”我们要解释一下,就是专门喜欢做一些不解脱的事。比如喜欢旅游、喜欢谈恋爱、喜欢写诗、喜欢读哲学书、喜欢成为阿罗汉、喜欢打坐、喜欢修单空,这些都叫志趣下劣,一网把我们打尽,哈哈哈。一步一步地把你往上抬。大家要听懂我说话的意思,不要以后不修单空了,那志趣更下劣。
“这和《法华经·穷子喻品》,可相引证”。《法华经》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穷子家里面本身有很多珠宝,他就跑出去旅游等等,大家可以去读。也就是你本来是佛,你却跑出去东找西找。就像那个穷人,本来家里面有很多钱,但他不知道,到处去找钱。
实际上我们就是这样的,我们真的就是佛。你能认知嘛,你能看到这些丘陵坑坎等秽恶的东西嘛,即你有认知能力,所以你肯定是佛。但我们的注意力和心的力量,基本上都在我们所看的这些东西上。究竟的能看——“念佛是谁”,我们没办法明白。如果明白了,我们就会知道我们是佛。
所以,开悟就是你确证自己是佛。不能叫确信,因为你通过闻思也可以信。而证就不同了,证的时候一定是非分别的、现量的,而相信是概念性的、情感性的——“我信你”。信是想象性的,但实证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一定是非分别的状况下实证。
所以,此佛土本常清净,非假造作而后清净,故一人心净,即一人见佛土严净。
其实佛的土根本上就是清净的,常寂光土就是我们的法性,每个佛、每个人都一样。常寂光土是净土四土中最清净的土。即使我们有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修行程度,我们也会看到佛土。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清净了很多的佛土。但是,这些次第所见到的佛土,虽然相对于前面的较清净,但是相对于常寂光土,都不是那么完美和清净。
所以,当一个人彻底清净到成佛时,佛土是绝对严净的。“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怎么解释庄严呢?我们说的庄严就是很多花、很多金银器具、供养摆得很庄严,其实就是好看。我们的净是什么呢?没有灰尘,供养的东西可以吃,这其实叫干净。
真正的庄严是什么?光明。真正的清净是什么?空性。明空双运谓之严净。究竟的常寂光土就是这样的。但是,明空双运被我们用烂了。很多人都证悟了“明空双运”,这是讽刺,不是真的。其实你不知道那个东西有多牛。如果用禅宗的话说,有什么牛的?你压良为贱。
螺髻梵王说:“仁者,你心存高下的想法,不依照佛平等智慧,所以看见这国土是不清净的。舍利弗呀,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全都平等,深心清净,依照佛的智慧,就能看见这佛土清净。”
为什么有人说螺髻梵王是显梵王身的菩萨大士?因为他说了依照佛的智慧。如果真的是梵王,他不会这么说的。他会像我们一样说:“你为什么生活在那个国家呢?你运气不好嘛。”一定是这样的。所以移民都那么难。佛教徒会说:“你福报不好嘛。”其实他也不知道福报是什么。
我们依照的是什么智慧呢?我们依照的不是智慧,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说法、观念。如果真正依照佛的智慧,能够看见佛土清净,它有很多层面的。比如我们大圆满修行时,不一定要看到净土。修大圆满时,凡是看到的东西,都是觉性,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引发不同的感受。但在大圆满的观里面(实际上那时候说观都不准确了),它完全就是觉性在游舞,不管好坏。好坏是分别,而那时候真的是没有分别的。
即使单空也是一样的,他只是执了一个空,他不知道心本身是不需要去执。当然,他的那种执不是像我们这种很粗大的执,他的执很细微。但也一样,他不会有好坏、是非、对错、强烈的贪嗔这些,甚至细微的贪嗔都不会有。所以,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憎爱太细太多了,我们不能够只局限在一个点上,比如色法或者某种感受上。很多比较粗大的感受,集中在非常多的细节里面,形成我们的观智——“单空的观智”,或者叫“单空的明智”。我们要长期这样去观修。
而要达成这种观修,走到比较深、比较广的程度,就必须要去修菩提心。不修菩提心是不行的。菩提心不是一种观念,它是一种心态。它会导致我们的观修有力量、准确、不走偏,特别是有力量。什么叫不走偏呢?慈悲不会让人走偏的。走偏的人一定缺少慈悲,甚至没有慈悲。有人会说:“慈悲也会有人走偏啊,不是有悲魔吗?”你先悲魔一下好不好?你是有悲魔,但你为自己悲。你会为自己的亲人或自己而悲,那叫做悲魔。如果为众生悲,很难有悲魔的,你悲都悲不起来,偶尔感动一下自己。
那么多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有那么多苦难,俄乌战争打得那么凶。如果俄乌战争中你站立场,你的悲魔就没有了。站俄罗斯立场的人会说:“为什么不投降呢?该死。”站乌克兰立场的人又会说:“你是侵略者,就该死。”这是把世法的规律带到佛法里面来了。你的悲哪里去了?你的心大量地就在这些世法里面起伏游荡。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菩提心,单空才会修得很好。
而且我们要借助三宝,为什么要借助三宝呢?你不行,你得皈依三宝才行,不能让三宝皈依你。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获得某种三宝的见地,偷了就跑,那是让三宝来皈依你。让三宝皈依你,你就是魔。三宝会皈依你吗?不会,是你想象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修这些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非常重要的东西,别再去追求各种各样的境界、细微的觉受等等。这些真的多到数之不尽,你们修的时间长了就会知道,那些觉受此起彼伏。有时候真的会形成很多很刺激、很爽、很高阔的东西。但它跟你平常见到的粑粑、狗屎、人屎会一样吗?它跟你看到散乱的、有罪业的人一样吗?你觉得你真的有所不同吗?所以,我们要去观这些很粗大、很明显的事实。
如果我们所谓的修行违背了,或者跟这些明显的事实不一致,我们就要告诉自己,这只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些状态、一个阶段而已,它不是目的。目的是我们要真实地证悟,真的能够对于一切众生全都平等,深心清净,依照佛的智慧。全都平等要怎么样啊?除了空性,其他的没办法全都平等,这些感受是不平等的。这种感受和那种感受都不一样。深心清净,什么叫深心?深到空性才能真正地清净。然后才会真正有佛的智慧,才能够看见这佛土的清净。
具体修的话,要么就是净土,欣慕极乐,厌弃娑婆。这里螺髻梵王说的是舍秽取净。这是净土法门。而真正的单空和大圆满不是这样的,特别是大圆满,当下即是,根本就无修,这是结果。怎么去达到这种结果?这些话都好说,你真的要在内心里面兑现才行。我们经常说“认识自心”,认识自心那么容易啊?心根本就不用认识,凡认识都是假的。你心里面要去执,它自明。
怎么去执呢?贪著世间要修出离心,贪著自我要修菩提心。贪著存在,要修空性。有很多存在,比如境界的存在、感受的存在,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唯一空性。所以,这些非常简单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去做。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看见佛土清净。如果我们能够明了自心本性,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我们的心已经知道常寂光土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可以净到那种绝对的清净,绝了对的清净,没有二元对立了。
当然,它的呈现也会呈现出净土这些东西。所以,彻却修好了以后,再去修脱噶,就可以看见净土,就这么简单。当然,它是有一些方法的。整个佛法其实都在说这些东西。
时间到了。其实没有讲很多术语吧?你们应该听得懂。因为听课的人,品相太杂了,既有婆罗门,也有刹帝利,还有首陀罗,种性非常分明,讲起来好复杂啊。
现在我们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