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文:
前行皈依与发心,正行观修空性义,
后行深愿印摄持,即是无误正道要。
了悟实相无需说,仅生合理之怀疑,
能坏三有之根本,故勿轻视常观想。
诠释:说明三主要道及其功德。
颂文:
外境观空是中观,内心观空印圆满,
若未知空实相见,则无大圆满见法。
诠释:说明显密教理的核心,即空性的修行。于外境空性是中观,于内心是大手印和大圆满。但若无空性的明悟,则无法证悟大圆满。
颂文:
古代圣者传承教,依如真佛之上师,
意传加持入心中,顿悟心性者众多。
当今佛法渐衰微,具证成就持明师,
具缘敬信弟子俱,如昔事迹实罕见。
诠释:现在说第二种证悟方法,即依靠传承上师加持而证悟的方法。古代和现代差别甚大。
颂文:
然于如理而传授,灌顶引导根本师,
以视真佛之敬信,智心融一中入定。
此时莫多妄念观,犹如大海无波浪,
以此方便师加持,有缘证悟实相义。
诠释:讲解依靠上师瑜伽证悟的要诀。下面摘引索师的讲解:
那如今是不是就没有成就者了呢?也并不是。如果我们在如理如法传授灌顶、传授大圆满引导文的那些上师面前,把他们当做什么呢?以视师如佛的心来恭敬!
好像这个上师的前世并不是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即生当中也并不是非常著名的人,但他是一个具有法相的,灌顶也可以灌顶,传法也可以传法,这样的一个非常具相、具有资格的上师,把他当做佛那样来恭敬。
虽然上师不是佛,但是我们求任何一个法,如果对上师有佛一样的恭敬,那佛的加持也会得到;如果对上师是菩萨那样对待的话,那菩萨那样的加持会得到。如果把上师当做凡夫一样的话,可能凡夫一样的力量也会得到。如果这个人特别差、特别坏的话,可能自己相续当中也带了一种邪见,那就有一些不好的力量。
所以如果我们用敬信来恭敬顶戴的话,那上师无分别的智慧和自己的心融入一体,开始修上师瑜伽,这样入定的话,那这种修行应该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我们并不要求像古代那样,人人一碰就马上成就了。但只要把自己的上师观成文殊菩萨,观成观音菩萨,就像我们上师瑜伽里面修的一样,上师的智慧和自己的心无二无别,这样修行的话,一定会是成功的。
那么这样入定而修行的话,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下面紧接着说,有缘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开悟。
在这个时候,经常修上师瑜伽,上师跟自己无二无别,就像我们《文殊大圆满》里面讲的上师瑜伽一样。修行的时候你不要有很多的起心动念、分别妄念:“我修的对不对啊?这是智慧还是分别念……。”不用这样的,应该是上师的智慧跟自己的心融为一体,没有任何的分别念,就像没有波浪的大海一样,在非常平静的状态当中入定。
这样的话,这种入定的方法,还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力,有缘人依靠这种方式可以证悟究竟实相的意义。
这里要求我们还是要好好的修行,要么好好的像前面通过学中观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心,或者认识一切万法;要么通过修上师瑜伽——这个教言总的给我们讲了两种。要么用思辩来开始观察,证悟空性;要么通过信心修上师瑜伽,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这样修行。按照这两个修的话,绝对会成功的。
颂文:
如是深细理证析,或修上师之瑜伽,
乃见心性二方便,不相脱离轮番修。
诠释:两种方法轮番修行,是证悟的关键。
颂文:
众生之中有老幼,意乐差别有种种,
纵未如是应机教,亦非无机修妙法。
此大乘法之精华,称为慈心与悲心,
于诸不同高下众,永怀利心善之最。
诠释:因为根基不同,可能无法作上述两种修行,但一样可以修行大乘佛法。因大乘佛法的精华,是慈心和悲心。平等善待一切众生,是为舍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
颂文:
身处低位欲苦大,身居高位忧恼多,
皆为生老病死迫,轮回之处无不苦。
欲一有情离痛苦,一次生起悲意乐,
能净重如须弥罪,福德等同大海量。
诠释:众生皆苦,无论高低。但只要生起悲心,欲除一切众生苦痛,则能够净罪如山、积福如海。此为修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利益。
颂文:
此世间界皆无有,胜爱自命之一法,
于惨遭杀鱼类等,恒常放生今来乐。
诠释:对于放生利益的教言。
颂文:
苦乐善恶交替行,轮回法尔无可改,
常常祈祷三宝尊,敬信不懈定庇护。
从此生生世世中,需有专注一本尊,
观师本尊无有别,持诵心咒多为妙。
诠释: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法做到。那祈祷三宝,也能获得庇护。祈祷最好的方法,应是专注一位本尊,并将上师于本尊观为一体,多多持诵其心咒。最好持有上师、本尊、咒语三无差别的见解。
颂文:
一旦临于命终时,由此世间大搬迁,
日常明观弥陀尊,向往西方极乐国。
死时并非如现今,众多修法难实行,
心中不忘此教言,阻断恶趣胜方便。
诠释:倡导极乐净土的修法。
颂文:
如是所说之忠言,汇集显密法心要,
以诚挚信如理修,即成殊胜利益教。
所谓法深或不深,唯依是否相应心,
教言本体无差别,了知此义当修行。
诠释:空行母上面的教言,囊括显密修法的心要。如果虔诚和如理相融而修,定有殊胜利益。法之深浅,在于是否应机,法之本体并无高下之分。
颂文:
愿以所说之善根,读诵思维受持众,
依无等师之加持,明现解脱正道相。
诠释:此为回向文。将上述教言的功德,回向给读诵、思维和受持的信众,并希望信众得到无等传承上师的加持,明现解脱之相。
后记:水虎年(2022 年)四月初十,应汉地学法信徒们再三恳求:“非常希望您赐予有益于我们内心之教言。”释迦沙门尼门措于成都四业任运自成宫撰写,喇荣降魔胜利洲堪布益西彭措立成文字,善哉!
译于 2024 年 2 月 13 日
诠释:此教言是门措上师于2022年4月10日应汉地信众祈请而作。成都四业任运自成宫为上师的住所。益西彭措堪布记录成文字。索达吉上师于2024年2月13日翻译。
【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强烈建议结合音频阅读】
我们接着前天的课,继续学习门措上师的教言《白法螺妙音》。上堂课,即这个禅七的第一天,我们已经学完了一半,今天要全部学完。我讲得非常快,一般上课之前,我都要扯一通闲话。但我现在好正规,上来都没有闲话了,因为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把里面的内容掰开来讲,讲出它应该有的内容的话,我觉得起码可以讲半年。当然,也要看这个人怎么去讲。
我们不是有很多种讲法吗?有集要式的、剑尖式的、剑柄式的,还有波浪式的。如果用波浪式的讲法推开来讲,只有三十一个偈颂,一个偈颂四句话,我觉得讲半年、一年都很正常。但我们这次只能是集要式的讲法了,而且有针对性。
我们这个团体里面学佛的绝大部分是居士,有些出家人会来听课,但他是来考察的,哈哈哈哈。那是极少数,主要还是居士。我们居士有我们的特征,而且我们居士群体也是不同的,学的法门不同、传承不同、理论体系不同、修行方法不同,甚至个性都不一样。所以,这是针对我们这个团体的一些说法,它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堂课基本上讲了一半,接下来这堂课我要把它讲完。后天就要开始《维摩诘经》的学习了,大家有空去复习一下。《维摩诘经》讲了好几个禅七了,但第一品都还没有讲完,我后来也会很自觉地加快速度。
好,我们闲话少说,没有多少时间再来说闲话了,我们接着把这个课程学下去。上堂课学到了关于修证的问题,修证会出现一些误区。颂词是:
若未遣除诸疑惑,初自以为具定解,
如是造作觉受心,视为开悟极荒谬。
我们经常会把一些觉受当成证悟。其实把觉受当成证悟都还可以了,这是误区,但其实很多人会把头脑里面的一些直觉意识当成是证悟。这是由于观心不绵密,止方面的修证比较粗大。观的时候主要是用意识在观,心平静下来的那种静观,即止,他做得太少了,所以就容易产生这样的误会。
止观,往外观和往内观还不同。往内观,慢慢地开始知道自己的心念以后,就不会那么轻而易举下结论了。当然,这也不是非常大的问题。为什么说不是非常大的问题?如果你因此绝对肯定自己成就了,然后以此为傲,做一些不如法的事,那才是大问题。但是,如果你真的只是很真诚地出现了误区,那往往是修行的路上大概率会发生的事。
你说:“真的会这样吗?”是的,只要不长期依止上师,基本上都会发生这样的事。而长期依止上师,一定要靠到一个成就者旁边,不能走得太远,要经常伸脖子去挨刀,要这样才行。如果你不伸脖子,自以为是,脖子会越搞越硬,所以就容易出事。
大概率来讲,我们一般不会出现这些东西。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因为各种开示到了这里就非常严肃了,会说到“魔”这些词。一般情况是不会说“魔”的,最多说你不清净、分别念多、习气重,但说到魔,就上了一个台阶了,所以大家还是要重视这些东西。但也不要觉得不得了了,天塌下来了,要成魔了。
你要成魔,那得有点水平、有点本事才行。说老实话,像我们这个团体,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的魔。怎么可能嘛?修行才十来年,而且是作为居士这样轻轻松松地修。成魔是要有水平的。但是,我们可能在往“魔”的路上观望,这个有可能。
所以,一旦杀断回来,魔和佛是一个东西,有执的就是魔,没执的就是佛。但是,我们在去执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情况,在汉传佛教里面叫“化城”,即看起来好像是,但实际上不是,只是路途中间的一个休息的地方、一个客栈,我们把它当成了目的地。这说明你起码走在路上,只要你不把它当成目的地,见解上去了,一下就不是了。我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这个团体里面,依据这种情况来做坏事的人不多,几乎没有,但自认是一个修行人很容易发生的事。
OK,好了,我们先不说了,接着看下面,时间不多,两个小时要把它学完。如果提前讲完了,我们就提前下课。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每座两个小时,一天四座,我估计他们已经感觉到生活和修行同样不易了,哈哈哈。
一般人刚刚开始会很兴奋——“哇,两个小时”,一般都是这样的。就像没打过仗的人,看电影看多了一样。电影院里面的音响播放出来的声音又好——“呯呯嘭”,主角在上面东跳西跳,而且那些电影里面一般都有漂亮的女主角,然后你就当真了。那你真的上战场去试试看,你会发现女主角都走到后方去了,你在银幕上看到的所有浪漫都没有了。鲜血在银幕上看起来是发出光的红色,但是在现实中就是腥臭,你看到的是肮脏和恐惧,体会到的也是这样的——疲惫,所以这是不同的。
我们在讲修行,怎么跟战争说到一起了?其实很多时候修行也是一样的,我们想象:“哇,闭关,打坐,爽啊。一会儿又看到了什么远通水光、法界净光,”那你去嘛——输个精光,哈哈哈哈,不知道天高地厚!
今天才第三天,当然,有些师兄常年打坐,他也不太会觉得有什么。但有些师兄应该有不妥的感觉了,还有些人腰、胯都不舒服了。他会想:“为什么屁股也有分别念呢?”哈哈哈,所以他也要出现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提前讲完了,就早点下课。网上的师兄肯定没有意见,有意见也没办法,因为你们没坐两个小时,你们不知道厉害。
好,我们继续开始看颂文:
前行皈依与发心,正行观修空性义,
后行深愿印摄持,即是无误正道要。
了悟实相无需说,仅生合理之怀疑,
能坏三有之根本,故勿轻视常观想。
诠释:说明三殊胜和观修空性的功德。
这里已经开始说到修行、说到观修了。前面说,如果你仅仅做了一点小小的修行,做得不究竟,把一些觉受拿来当成空性,这是很荒谬的。那么实实在在、踏实的修行是怎么样的?现在就要开始讲了。首先就讲了三殊胜。
三殊胜我们可能耳熟能详了,像我们这个团体的师兄们,可能耳朵都听起茧了。但我想问一下,修行时大家真的在做三殊胜吗?比如,你们打坐之前,每个人上去就很真诚地发愿——皈依、发心,然后打坐(我们等一下会说),最后下了座以后回向。其实不是,据我观察,大家打坐打久了以后,上去奔着就是坐——“我要安静,我要舒服,我今天要打得好”,发心就这样发了。这种发愿殊胜吗?这种发心跟利益众生、普度众生有关系吗?不是,你普度的是你不打坐就不舒服,上了座就舒服。
“正行观修空性义”,你在观修空性吗?其实很多人下座以后,他只记得自己那一座打得好不好、舒不舒服、静不静。其实这不是真正的观修空性义,大家误认为这是修行。那这是不是什么大罪过呢?不是,修行中有乐很好,我们也可以叫做“法喜”。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你真正要去观修的还是空性,乐可以,甚至连乐都要把它观成空。
乐有很多种乐,身体的舒服、愉悦、暖流、清凉等等,身体的舒适和心里面的愉悦都会有。但是,那些都要观空。我们修四夺很少到心念里面去,眼识、触识等色法往往是很粗大的,这一坨(身体)是关键,但这一坨里面产生的一些细微觉受,我们都可能忽略掉,不记了。也就是说,色法都没有观得那么细。
原因是什么?没有等持,或等持太少了。当然,也牵涉到修行时,我们很多人真的会忘记三殊胜。首先是发心殊胜,你一定要养成一个习惯,每次修行之前,你要告诉自己:“我修行就是为了成佛,利益一切众生。”你说这样虚不虚伪呢?开始什么都是虚伪的,但虚伪就虚伪嘛。
那要看以什么为标准?当你真诚地去发心时,对于意识来讲,在那一刹那就是真诚的。可能遇到事以后,你做不到。发愿时很真诚——为利众生愿成佛、舍生忘死,可能人家拎把刀来,你马上就忘了。也就是说,遇到很多激烈的事时,你可能会忘记它,但你发愿时就是真诚的。你要长期这样真诚地发愿,心是会慢慢变的。因为我们不是那种顿根,一说变,马上就变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一次一次很当真地去发愿。
我发现我们这个团体的人很喜欢打坐,但其实发愿非常不当真。有些时候甚至忘记发愿,或者“哦哦哦哦”就过去了。这就叫“熟溜病”,虽然你做了,但是不起作用。所以要很真诚地去发愿,告诉自己要变成这样,你才会慢慢地真的踩进资粮道。否则,无论你打坐有多厉害,乐、明、无念等境界有多高,你都是个外道,就是个魔鬼。所以,大家要观察一下自己的修行有没有这样。如果“正行观修空性义”真的观得很好,你反而会倒过来强调、要求自己发心和回向。
后面的回向也一样——“后行深愿印摄持”,即回向自己修行的功德要用来干嘛——为利众生愿成佛。你们有没有这么去思考过,或者这么去做过?每一座之前都要观察这些。有些人会无所谓,随随便便念一下或者想一下就开始打坐,有些人连想都不想,上去就开始打坐。我已经观察过很多次了。
其实他追求的不是真正的在理论里面所学的东西——要成佛,他随着心里面的要求就去了。心里面的要求是打坐舒服,而且暗藏着一种心态——通过打坐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功能。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这是他的发心。这样下去,你是修不上去的。即使你修上去了,那也是外道。大家能够记住吗?
每一种修行都是一样的,甚至日常生活中都要经常提起来。它并非是一句空话,就如我们经常说的,汉人养成了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于把教言和课堂上的一些话说得冠冕堂皇。什么意思呢?你说的话我听,但我绝不反对也不认同,实际上是按照自己心里面的需求来运行。
我们大家都这样,而且把这种行为叫做成熟、智慧。生活中你这么做,还勉勉强强可以,不然你出头会被打嘛。但你修行是对自己的心修行,你玩这个干嘛呀?这叫自欺、傻。它跟你的初心,不是不相应的问题,是相违、冲突,所以我们要去思考这些。
这些细节看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可能会决定你修行的质量、速度,甚至决定你的对错。所以他提出了这些东西——“前行皈依与发心,正行观修空性义,后行深愿印摄持”。
那么正行也一样,它会出现乐、明、无念,但我们经常要从这些状况里面拉回来。如果你真的修到有乐、明、无念等很多内在的感受、外在的境界了,你要知道它们都是无实的。或者修得比较好、气脉比较顺时,你会看到很多殊胜的让人感觉很厉害、看着很好的东西,身体也会发生一些很奇妙的触受的变化。千万不要当真,那些都是觉受,它们也要被观空。它们算是修行的一种成效,但绝对不是成果。
成果是什么呢?成果是两种执的瓦解。当然,两种执的瓦解,说得太学术化了。如果你要不学术化,说得仔细一点、具体一点,你就要开悟。那到底什么叫开悟?你要把它弄清楚。哇,那要弄清楚就花哨了。为什么会说“花哨”呢?禅宗那么多机锋你都听不懂,哈哈哈。为什么呢?它就是花哨嘛。因为那个东西不好辨认。
如果你坚持了这三殊胜,“即是无误正道要”。也就是说,前行我们一定要皈依、发心,还要真诚。修正行时,产生各种各样的觉受都要观空。目前来讲,真正去观大空性,我们是做不到的,但单空做得到。所以,你要始终记住,你在观单空。我们经常说单空的要点是什么?心面前出现的任何状况,即你认知到的、你感受到的,全皆无实。
这句话很笼统,但运行起来很具体。我们在新加坡讲了整个过程,而且讲得很细。但是,它还是概念性的细。讲了九个名词,那些名词要再细化下去,具体的细节就会很多。说得那么复杂,如果你真的去修,就是观修单空,也没有什么。到后来,一些细微的观察、觉知、安住,要在你的自相续里面产生。不管怎么产生,不能离开观空。这里说的就是观空。
但实际上,三殊胜不仅仅在观空上面,任何修行都必须要有三殊胜。但从观空来讲,它合乎三主要道的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见。要实现空性正见,你就要去观。达到这种程度,就是“即是无误正道要”,不然你真的会误。这件事情大家要引起重视,十多年了,很多人都不明白,慢慢地都不知道修行是什么。因为没有三殊胜,甚至会慢慢地庸俗化修行。以为修行就是产生这样、那样的境界,忘记了“为利众生愿成佛”才是正道。甚至把修行当成一种技术、一种才能。
其实不是这样的,修行不是技术,也不是才能。我们需要技术、才能去做这些事,但真正的目的不是才能,是你本具的佛性。它施展开来有慈悲和无执两种特征,而不是什么真正的才能,比如有些什么境界、看到什么、觉到了什么,或者会讲课、会打坐。这些都是手段,别把手段当成目的地,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如果没有修行,我们会觉得这些话听起来很空洞。当你真的去修行,遇到很多事情以后,你就会知道它不是空洞的话,而是和修行息息相关。
“了悟实相无需说,仅生合理之怀疑,能坏三有之根本,故勿轻视常观想”,这里主要是针对观修空性的。他说,如果你了悟了实相,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你绝对解脱。了悟实相有很多层次,先是初悟,然后越来越清晰,慢慢地彻悟,最后甚至圆满初地菩萨的功德。接着再修到八地菩萨,再到佛。一个人即身成佛可不可能呢?在禅宗、大圆满、大手印里面都说有可能,确实有可能。
大圆满里面说即身成佛,还有很多种状况,修得最好的是脱噶,修到四相都成熟了,最后一个法性灭尽相。那时候肯定成佛了,活着就成佛了,那是最好的,实相现前。再次一点(稍稍次一点是十地菩萨),人我执断掉了,那就到了八地菩萨。这在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呢?修脱噶时,那时候有可能修到八地。再往下走,就是初地菩萨,修彻却和修脱噶都可能做得到,禅宗也做得到。
如果这都没有做到,那怎么办呢?还有一个中阴,这是对中根的人。前面三个说的是上根人,现在说再次一点的中根。中根可以在临终时融入法性中阴去成佛,这个做得到。也就是说,如果你修彻却已经开悟了,而且很稳当,那么临终你会看到母光明出现。我用了“看到”这个词,其实是心在看,就像我们经常说的“用心眼去看”。
其实每一次修大圆满,都有个子母光明会。但子母光明会在《椎击三要诀》里面叫什么?叫做“前谙母子光明会”,大家还记不记得这句话?“谙”就是熟悉的意思,指反复去熟悉子母光明会。你说:“这怎么叫子母光明会呢?”那时候的子母光明会是什么?你证悟了觉性,它是你各别自证的,然后你有各种各样的显现。那时候这些显现称为“子光明”;你证悟到的觉性,称为“母光明”;每次各种显现和觉性混在一起,叫“子母光明会”。
但是,到了中阴又不是这样了。那时候你证的觉性是子光明,死亡时所有显现消失以后,呈现出的那个东西叫“母光明”,那是真正的佛陀的光明。那时候你会知道母光明和你的子光明是一样的。然后,就像你活着时那样,把分别融入到不分别里面,即把你各别自证的觉性——子光明,与母光明汇合,马上成佛,一瞬间经历一地到十地这么一个过程。
你会说:“啊,怎么可能呢?”真的有可能。为什么有可能呢?因为无论什么分别念,它终究都是法性。如果你融到母光明里面,法性的力量会非常大,你历劫的那些种子、趋向性,只要一动,立即就是觉性。这就像第一位佛——普贤王如来一样,他一动,马上就成佛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一旦开悟,就成了普贤王如来的什么?跟他同种性。你们在大圆满的书籍里面,一定会看到这些东西。你跟他是一样的,甚至说和他获得同等福分。真正开悟了就是这样的。因为里面没有执,融进去以后,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水融入水、牛奶融入牛奶、光融入光等等,所以叫“子母光明会”。这是中根。
那么,下根怎么办呢?保持戒律,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们死亡以后(在中阴)转生时,能忆念起上师,忆念起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去化身刹土。我们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化身刹土。当然,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报身土。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证的过程中,可以呈现各种各样的实相。
实相可以解释为觉性,也可以解释为一些相应的功德。不要说到实相,就觉得是究竟实相,即马上就成佛的那种实相。那种实相确实有点困难。但要获取这一生解脱,那是可以的,比如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在中阴去成佛。
中阴成佛和活着成佛,在结果上其实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想活着成佛,那确实要大精进,你得去闭关,你得修脱噶。历代藏传佛教里面,修脱噶即身成佛的人不在少数。据说噶陀寺以前有十万虹身。一个寺庙里面有十万虹身,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修行方法真的合理,而且当时的人真的很虔诚,信心具足、分别念少,不像我们现在那么散乱,所以他们成就的人非常多。
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毛病,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优势。他们那个时代,如果要修行,一般都要在一个寺庙,或者围绕一位上师接受学习。
稍等一下,网络出问题,你们听不见声音了。按照我们佛教圈里面的常规说法,就是“哎,业障深重啊!”其实业障深重是什么?不来听课才叫“业障深重”,你来听课,出现了这些情况,就消了一次业,你要这么想,哈哈哈。
动辄就说业障深重,又不知道什么叫做业障。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不想修行是大业障,违背戒律、不守戒律是大业障,没有出离心是大业障,没有菩提心是大业障,没有证悟空性全都是业障,还是智障,哈哈哈哈。所以大家不要动辄就说业障重,真的好无语啊!
好,我们继续说。了悟实相有各种各样的实相,比如我们念佛,有没有实相可以了悟呢?念佛也可以了悟实相,不然怎么会有一心不乱。一般来讲,念佛主要是以信愿为主,求往生,你不要求其他的。但是,其实你在信愿求往生,努力念佛时,自然会形成定。你越是没有杂念,要去往生,就越会形成定。形成定以后,又有念佛积资清障的功德,如果加上窍诀,你就有可能做到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即开悟。
有些念佛念得很好的人,都已经看到蓝光了。蓝光叫法性光,毗卢遮那佛就是蓝色。但那是不是真正的毗卢遮那佛呢?不是,脱噶里面的才是。念佛看到的是相似的毗卢遮那佛。因为念佛会把气调得很匀,又虔诚,所以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但并不是像真正的脱噶那样的,那就厉害了。
也就是说,念佛都可以做到这种程度。如果大家真的舍弃今生,用一生去修行,不管做得怎么样,绝对功不唐捐。最关键的是,很多人三心二意,有些人急于求成,有些人胡思乱想,最可怕的是什么?根本就不舍世间。
不舍世间不是一句话,我已经讲过很多了。不舍世间就是我们会耽著很多我们要耽著的东西,那会耗尽你的精力。这都还是次要的,关键是你的爱在那里。即使它不耗尽你的精力,在中阴,爱就是一种力量,它可能会因此把你诱到其他道上去了。而在活着时,那种爱也会影响你证悟,你摆脱不了。动其他的都可以,但一旦动到你的那种爱,你就不行了,你的空性在那里就不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这些,首先要舍弃今生。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面讲的那些内容,大家可能当故事看了。不能这样,那是真正的修行!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说念经、绕塔、打坐都不殊胜,问他什么法最殊胜,他回答说“舍弃今生”。我们这样的居士团体,它会有个大毛病,即舍弃今生成为一种概念,其实骨子里面不舍弃。这又形成了我们的文化习惯——说的不当真,心里面的密行(密意)才当真,而密意就是喜欢轮回。大家观察自已,是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你的心里面没有真正地舍弃世间,你又说你想获得比较彻底的证悟,这是不可能的,它们是冲突的。
好,他这里说了悟实相不需说。然后“仅生合理之怀疑,能坏三有之根本,故勿轻视常观想”。“仅生合理之怀疑”,怀疑什么?对空性怀疑,但要合理地怀疑。很多人对空性怀疑,即对世界的本质是空性产生怀疑,基本上都是不信。
我们很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彻底信,要么就是不信。我们将我们的价值标准、行为标准与信捆绑在一起。比如我们信一个上师,那么这个上师就要按照我们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来做事。如果不是那样的,这种信就崩溃了。这样的信是很可怕的,但我们就走这样的极端。
要么就是非常信,信他的后脑勺一定会冒光,踩在水上一定会凌波微步,任何时候都会慈悲,还得有神通——知道明天的股票、后天的地震等等,有很多这样的观点、要求。而且行为必须要如理如法、很端庄,我们看他像看演员一样——“他的眼神好慈悲啊”。其实有很多骗子在利用这些东西,所以他们不愿意和弟子密切接触。因为演起来很累,而且很容易穿帮。所以说,要么信,要么全部不信,这样是不对的。
当我们怀疑时,现在我们先不说怀疑上师,先说我们对空性的怀疑,有些人一怀疑,他就完全不去读了。怀疑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理,但我们的老师、同道都认为它是真理,而它的真理性体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不知道。它的逻辑性、真实性没办法体现在我的相续里面。也就是逻辑的自洽引发的解脱的觉受——愉悦、自在我们没有,这叫做合理怀疑。
一旦在合理怀疑,心对此有所追逐,其实种子已经种下了,即“能坏三有之根本”。《中观四百论》里面有这么一句偈语,“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如果一个人没什么真正的福报,他根本都不会怀疑。要么就是接触不到,要么就是即使接触到了,也不信,或者认为佛法没趣、没意思,这就叫“薄福”,薄福的人遇到中观就是这样的。
“若谁略生疑”,即你会去想:“呀,是这样的吗?好像对哦,分尽了真的没有了哦!”其实这是断见,但你只要那么去想,好了,说明你在心里面种下了一颗观察世界的趋向于解脱的种子。而且这颗种子很彻底,发展下去慢慢地有可能破坏三有。“三有”即轮回,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所以,大家不能轻视中观、轻视空性,应该常常去观修它。一方面是要阅读、讨论,一方面还要观修。我们的观修就是修单空。你说:“我想直接修空性。”可以啊,那你修嘛?实现空性最好的方法,要么是大手印,要么是大圆满。
你说:“大中观行不行呢?”大中观也行,大中观的果中观,其实就是大手印、大圆满。但前面要有观修、要有分别念,要通过思考、觉受去制造一些东西。制造一些东西就是观修,你观想用光穿透自己,用金刚杵穿透自己,或者观修上师化光融入自己、自己化光融入上师,这些都是捏造的。所以,它要有一定的观修。到了大手印,后来观修就越来越少了,要去看自己的心。到大圆满就开悟了,悟后起修叫大圆满。所以我们经常要去观修它。
那么,大手印、大圆满,马上上手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呢?真的要去闻思空性,反反复复去搞。所以,我希望大家要经常讨论,你们以前不是组织了讨论中观的群嘛,你是去讨论的,怕什么?不会有什么的,大家真的要去讨论。
为什么我要说讨论呢?如果你只是把那些概念记住了,比如五大因、四大因、能破、所破、要不要破境、自续中观等等,但很快就忘了。而你们去讨论,在那个过程中会有个特征,你们一定会攻击。有攻击就太好了,有攻击就有反击,要反击就要回去读书,那样智慧就会越磨越锐利。
你会说:“攻击人不是不好吗?”为了学好中观,先攻击一下没关系。当然,在闻思、辩论时,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要求法义,不是为了人身攻击或者炫耀,那就更厉害了,会有很大功德。所以我们要去讨论。
讨论了以后都还不够,哪怕你在逻辑上全部通顺了,也不够。其实这是很容易的,聪明一点的人,一年半载绝对溜溜熟。比如什么自续中观、应成中观、大中观、破不破外境、破了外境又怎么样等等,以前我们讲的那些课里面的内容,他很快就背熟了。但有什么用呢?并没有什么用。当然,也能坏三有,哈哈哈哈。
但是,如果要这一生就有用,要怎么办呢?要去观修。开始你就去安住法性、空性不太现实,你安住的一定是定。我们现在的观修就是单空,其实单空很绵密、过程很长,团体里面有系统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家要交流。然后经常去观修,慢慢地就会走向解脱。
这个过程开头特别缓慢,而且很苦,很多时候你会搞不下去。因为你有大量的世俗挣扎,它会破坏你的修行。比如没有钱、和周围的人关系不好、对未来的思虑和恐惧、生病,诸如此类的东西,它会干扰你的修行。但是,只要你沉浸下去,拼命地求解脱,三宝会帮你,这种人才是无垢尊贵种。
所以,大家要相信三宝。如果真的相信三宝,慢慢地就不会有这些事了。当然,并不是说现在你相信了,明天马上就好了。三宝那么傻啊?你连自己都糊弄不过去,你糊弄三宝?扯淡!但是,你要是真的当真这么去做,他一定会帮你。否则这些护法违背誓言啊?他们在释迦牟尼佛面前发过誓的。
大家真的要当真,我们可以欺骗别人,也可以欺骗自己,但绝对欺骗不了三宝!我们要经常去思考这件事。如果三宝可以用来欺骗,那我们学他干嘛啊?学习成为一个被骗的人,那不是矛盾吗?荒诞!所以我们要去观想这些东西。
OK,我要加快速度了,这个偈语就讲完了。下面一个是什么?应该开始说怎么去观了。
颂文:
外境观空是中观,内心观空印圆满,
若未知空实相见,则无大圆满见法。
这是强调了中观的作用,外观是中观,内观是大手印、大圆满。但不管是大手印,还是大圆满,如果没有体会到空性,大圆满也没有用。它的要点、核心是空性。你会说:“不是光明吗?”空性和光明就是一个东西,但我们进入时要从空性进去。如果上去就搞光明,你一定会执实。空性才是解脱,光明出来的那种胜观,它是空性本具功德的一种阐发、一种显现。
诠释:说明显密教理的核心,即空性的修行。
这一段很重要,说的是显密教理的核心。不管是显教还是密教,它的核心修行或者核心理论,都是空性。你说:“大手印和大圆满呢?”大手印、大圆满是空性的实现。当然,“空性”这个词汇内涵很多,它有时候单指自续的空性,有时候指应成的空性,有时候指大中观,有时候空性本身就是大手印的光明。有时候大圆满里面也说,领略空性就是大圆满,即安住在空性里面就是大圆满。
安住在空性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彻却,它主修空性,所有分别念和觉性融为一体;一种是脱噶,能现和所现一致。但是,不管怎么复杂,核心点就是空性。那么他具体是怎么说的?
于外境空性是中观,于内心是大手印和大圆满。从理论来说,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都有外观和内观。
中观不仅要观外观,还要内观。但往往我们上去就要修外观,因为我们没办法,没有能力去观心。比如,我们现在修单空,夺的就是色法,如果你上去就夺自己的心法,你是夺不了的。真正夺心法时,慢慢地要趋入大手印,静下来看着自己心的各种念头和情绪消失。
但是,这种能看的能力要从哪里来呀?能看的能力有两种,一是你能定下来的能力;二是定下来也不是纯粹的定,定里面要带有空的直觉,要这样才行。否则那些念头,你看着它,最厉害也就是看到它无常,那变成小乘了。而且,即使你没有观点,你看着它,它也会消失,哪个念头不消失啊?再比如情绪,即使你完全没有观点,它也要消失。你说你愤怒,要一直愤怒下去,哇,你厉害啊,那得很有气才行,是不是这样的?所以一定得有观点。
那么,观点是从哪里来?就是去夺空夺出来的——夺身体,养成那种习性。然后再去看着我们的心,就变成大手印了,这就是我说的“印”。我以前说了个“印”字,他们都理解不了,理解不了叫“射”嘛,其实就是去看。这种看是心在看,实际上就是你觉知到了,或者叫做“觉”。当你觉知到了一个念头、一种感受,或一种暗藏的情绪时,同时你知道它是空性的,你可以不理它,也可以让它消失。
不理它可以吗?到了高级层面就是不理它。你说:“那不是跟空性的修法——大圆满是一样的吗?”操作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前面单空的不理它,你没有明白心的空性,你不清楚用来不理它的东西是什么,就差这么一点,其他操作方式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夺它。
这里说的这些方法,和我们说的是一样的。“外境观空是中观”,其实,不管是中观,还是大手印、大圆满,都有外观和内观。并不是说我们的大中观就不观内了,要观的。
但是,从修学次第来讲,就如我们刚才所说,一般是用中观观外境,大手印观心,那大圆满是什么?大圆满是自知自明,即清楚了最后的心的本质是什么。大家记住,心的本质绝对不能用意识去清楚,或者用感受去清楚。因为意识、感受,以及禅定里面的东西,全都是捏造。用捏造的东西,去找一个不捏造的东西,那是找不到的,没办法自明,它永远都是对境。所以一定要自明。
而怎么去自明,就要大圆满窍诀。大圆满的窍诀有哪些呢?如果是彻底的上师瑜伽,就不用太多什么大中观、大手印这些,它要求彻底的信心。等一下我会讲这些,这上面也有讲。
如果我们不具备这样的信心,不是那种根器怎么办呢?我们就要大量地一步一步地熟悉我们的心,熟悉到达到那种程度,让我们的心具备听受窍诀而全然放下、坦然自明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那些窍诀才管用。不然那些窍诀就是一句话,你要么去思考它,要么拿你的觉受去对照它——“哎呀,这个是”,你只要说“是”,那就不是,根本就没有是不是,那它就是了,哈哈哈。用人类的语言,一说就是二元,没办法不对立。但是,如果你真的走到那一步,你会体会得很深。
所以说,就理论来讲,其实都有外观、内观。但是,由于修学次第是这样的,所以空行母是怎么说的呢?“外境观空是中观,内心观空印圆满”,其实是很修行性的东西。我们在思维中观时,也会说心是空性的,我们是怎么分析的呢?刹那刹那不能结合,即心的每一个刹那可以被分空。中观一般是从思维开始去分空。然后,每一个刹那不能结合——有无生因。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道理去思考我们的心。心要运行,就一定要有刹那、有时间性,而每一个刹那的心都不是真实的,所以所有的心都不是真实的。
禅宗、大圆满都有去找心的一些方法,比如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里心不可得、那里心不可得。大圆满叫“觅心法”。当然,还有具体的方法。大手印也有,要去看着自己心,那就更精彩了,通过禅定这么去。大中观要分析,慢慢地分析到你去观察它,然后安住,就变成大手印了。大手印走到后来,对心的本体自知自明,就变成大圆满了。
但对于修学次第来说,一般先用中观观空外境,而后用大手印观察内心,用大圆满自知自明的智慧保任觉性。
自知自明,即我们发现心的本质、万法的本质都是觉性。这时候就叫做“我大圆满瑜伽士,彻证诸法皆觉性”。这种“彻证”不能是我们用意识、感受去认定的。意识和感受会在一定时候帮忙,特别是初悟时。所以说,初悟时有朦胧之感。然后你要去找钦则益西多吉,把你摔在地上,骂你一声老狗,你就清晰了,哈哈哈。原来的故事里面钦则益西多吉骂的是华智仁波切。
为什么骂的时候会清晰呢?一、遇到了殊胜对境;二、证悟真的不是你捏造一个什么东西,它是去掉执以后的明现(明显)。所以去执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觉得你得到了什么,证悟了什么,那没办法不是误区。所以,证悟以后,他们会说鼻子是朝下的;禅宗里讲“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屠夫说“我的肉哪一块不是精肉?”
禅宗里面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南泉禅师去祭奠马祖,问良价禅师:“马祖来了没有?”良价禅师答:“待有伴即来。”南泉禅师赞叹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良价禅师回答:“和尚莫压良为贱。”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是马祖,他来了,你看到我们不是马祖是不对的。他们这是见地的交锋,证悟了的人就是这样的。
大家想象好像证悟就是一种东西,那证悟的人,他能不能看清这些人的鼻子、眼睛啊?难道吃饭喂到耳朵里面去啊?不是嘛。他会特别清晰缘起的情况,恰好因为证悟了如所有智,他对缘起的观察会非常深,就会变得非常聪明,至少调理自己会很得力。如果连自己都调理不了,谈何解脱啊?
我们说自己证悟了,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让烦恼和觉性一致,那你的证悟一定有问题。你可以对付烦恼,你睡一觉烦恼就会少,但那是不对的。烦恼是觉性,为什么是觉性?你要问自己。你会说:“它的本质是觉性。”那是一句话,谁都会说。你要在修行中,深深地明了它是觉性,那你首先得明了什么是觉性。当你真的明了觉性、安住在觉性里面时(其实没有个东西给你安住的),没有什么不是觉性,不管是烦恼还是喜悦。它说的是一种结果,你要真的做到才行。
我很害怕,在空性修得好的时候,我们会用意识去产生一个觉性,想一下或者故意去感受一下——它是觉性。然后就觉得自己烦恼即觉性了。那是不对的,这些造作是很扯淡的。但前期都会有,没关系,努力去做。
有时候你强行去观烦恼是觉性,比如用意识去,或者用单空去,烦恼也会减轻。但这真的不是觉性,中间的一些细微的境界,自己不要轻而易举就放过了。真正的修行是什么?禅宗里面讲,“大须审细”,它非常需要仔细地观察和辨别。我把大家说蒙了没有?蒙了继续蒙下去。
还有一些人很容易轻浮,他会觉得这个东西他懂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人证悟了,相应的智慧和慈悲一定会出来。那是自然的,因为那个东西本具那些特点。不要一说到本具,我们就觉得是这样神通、那样了不起的神迹。最起码就这两点——慈悲和对三宝的恭敬,它是因我执和法执的减轻油然而生的。我们经常会感觉到的尴尬、不自在,或者过分强调自己的个性,这些东西绝对不会有了,那都是自我的东西。
你们说,菩萨的个性是什么?观世音菩萨——慈悲,好像他没有智慧一样;文殊菩萨——智慧,好像他不慈悲一样;大威德金刚就只知道打架,哈哈哈。他们没有个性,只有一个共性,叫“空性”。因为你需要,他才展示他的个性。大家要记住这些东西,只有人我才会有个性。这一大段就是这样的。
因中观思维和观修成分居多。
开始是思维、观修,到后来其实也有安住。但是,在安住的时候,其实已经踏入大圆满了。
大手印安住成分居多,大圆满以智慧为道。但若无空性的明悟,则无法证悟大圆满。
“大手印安住成分居多”,那是不是纯粹的、完全的安住呢?初修大圆满的人不行,他要对治和安住轮换修。但是,不管是中观,还是大手印、大圆满,都要对空性有深深的明悟,要透过去——透彻。如果对空性没有透彻的明悟,是没办法证悟大圆满的。
什么叫“透彻的明悟”呢?不能只体现在思维或者觉受上。你要说什么是空性呢?这就麻烦了,非常难说,说也说不了。它体现在光明上。那光明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真的要去看一个结果,你会发现是无执。当你无执时,你就能够体会到它。当你体会到它时,你肯定自然就会无执。这种无执表现在任何一个事物上,好像单空也做得到,但单空不是,那时候对空都没有执。
对空没有执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用思维去想,后来完全就没办法回答了。但是,当你真的去安住、去修,你会明白没有什么比那个更简单,那个是最简单的。所以,走到后来直指心性时,《大圆满基道果发愿文》会怎么说?——“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自心”其实就是自心的空性,“自心简易难信之秘密”,上师跟你讲时,如果有绝对的信心,一听就很容易明白。但绝对的信心还要配合一些条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信,你是什么样的信心很重要。我们下面会讲,因为空行母她也会讲这些。
禅宗也一样,具备三个方面的修行路径。
禅宗也一样,其实我们说的中观、大手印、大圆满三个方面的修行路径,在禅宗里面都有。只是每个宗派不以文字这样来说。禅宗本来就反对文字葛藤,反对耽著教理,所以它没有把这些教理搞得那么次第化、那么严密、那么繁复,它甚至用偈语、公案这些东西来表达。
但实际上,你去看禅宗各派记录下来的公案,还是有他们的理论的。不管是临济宗,还是曹洞宗,都有它的理论。比如曹洞宗,它里面大手印的成分很多;而临济宗很多是棒喝这些东西——德山棒、临济喝,很多时候它跟直指心性很相像,甚至是持明表示传。当然,它不是真正的持明表示传。所以他们都有这些东西。
你说:“中观的没有吗?”有啊,他们经常会说空性,他只是问你什么是空。不是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吗?我们讲过的,大和尚问小和尚什么是虚空,因为虚空捞摸不到,小和尚就这么捞了一下。他其实是把眼前眼识或者触识的虚空当成了真正的虚空。老和尚就把小和尚的鼻子拧了一下,说这才是虚空。小和尚说:“好痛好痛,太粗生!”如果是我们,我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粗暴啊?学佛的怎么能这样呢?你不慈悲,我不跟你学了。”这是讽刺我们现代人。
他拧他的鼻子,说这是虚空,他们对虚空的理解好深啊,这就是真正的中观说的空性。禅宗有很多公案、偈语,以及他们自己建立的理论,而且修行的阶段、过程也都有。所以,实际上他们具备大圆满脱噶以下,即彻却里面的全部内容。但禅宗不像大圆满和大手印,有那么多方法和那么次第、绵密的理论,层层叠叠这么上去。这和文化有关系。
它和文化有关系是什么意思呢?佛法从来都没有成为过我们文化的主流。而且我们好简,什么都想简单,每个人都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完了。而藏地不一样,藏地全民学佛,从皇帝到下面的乞丐都在学佛。而且他们主要的文化都在寺庙里面。所以,他们不怕繁复,而且很多时候密宗以繁复、堆积为胜。
以前你在禅宗寺庙里面看到过这些经幡吗?而藏地的寺庙到处都是佛像,密密麻麻,禅宗的寺庙里面应该不多。但现在的寺庙不是了,现在寺庙也堆积了很多佛像。比如,我在台湾看到那些寺庙,天哪!以前的禅宗就是搭个茅棚,屋子里面一个佛像都没有,大家简简单单凑在一起修行就行了。禅宗好简,而且单刀直入。
所以,对于那种完全舍弃了今世、下定了决心,而且根器不错的人来说,真的就是这样的,搞得那么繁复干嘛呀?他们直接朝心脏就去了,拿下了,其他的迎刃而解。但现在的人怎么行呢?现在的人不可能。所以说,禅宗也一样,它具备这些东西。
但是,那些方法、系统具体要怎么去弄,现在还不知道。每个寺庙可能都有他们自己的传承方式。大部分现在采取的是打坐参公案或参话头的方式。其实什么叫参话头?实际上参话头到后来就是大手印观心的层面。但是,大手印观心的层面,很多人走得到那一步吗?走不到的。如果没有前期单空的修行,要么修成禅定,要么根本都修不下去,念头乱飞。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更谈不上。
所以,其实我们现代人,需要学习这些理论。特别是像我们这个民族,唯物主义文化已经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生活、思考的方方面面。如果不通过大量地学习去除这些污染,说老实话,你说你没有怀疑过佛法是假的吗?嗯?我不信!偶尔自己修行不好,遇到困难时,什么都来了。为什么会怀疑呢?其实有很多影响因素,唯物主义是最重大的一种污染。
好,我们再看下面:
诠释:现在说第二种证悟方法,即依靠传承上师加持而证悟的方法。古代和现代差别甚大。古代人专注且具信,现代人散乱且多疑。
什么意思呢?我们先看颂文:
古代圣者传承教,依如真佛之上师,
意传加持入心中,顿悟心性者众多。
当今佛法渐衰微,具证成就持明师,
具缘敬信弟子俱,如昔事迹实罕见。
古代的圣者传承,他们真的是圣者,比如玛尔巴、密勒日巴、八思巴、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oh, my Buddha!太多了,他们真的是像佛一样的上师。那时候的人,他们是很有信心的。她说的是藏地,藏地没有其他文化,就是佛教文化,想怀疑都找不到理由。你拿苯教的东西来怀疑,苯教也变成佛教了,哈哈哈。苯教没有变成佛教,起码从佛教里面拿了很多东西,所以没办法怀疑。而我们现在怀疑起来,那就多了,一上互联网,有很多攻击佛教的内容。他们不敢去攻击拿刀的宗教,专门攻击佛教。为什么?因为没有什么危害,真扯淡!
所以说,那时候当然就有很多圣者了,可以“意传加持”,其实就是上师瑜伽,一讲、一指,很多人就悟了。其实唐朝也是这样的。禅宗有祖师禅和如来禅之分。祖师禅就是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是六祖讲的。到了后期就要参话头,现在连参话头都参不下去了,衰微啊。所以说,“当今佛法渐衰微,具证成就持明师,具缘敬信弟子俱,如昔事迹实罕见”。
现在佛法太衰微了,不像当年那样有很多具证成就的持明师。“持明”,即已经开悟了的上师。而且像过去那样具缘又敬信的弟子也太少了。现在的弟子像老鼠一样会偷东西——“嗯嗯,真的吗?”“哦,真的哟。你知道他昨晚化身出去救人吗?”“你去问一下,明天的房子怎么卖?”“上师,明天的房子……”“喂,他说准了!信!”“呯”地一下就掉进坑里面了,好傻啊。我是举个例子,这些事情有很多。
大量的人不是真正想求解脱、求佛,都不知道在干嘛!或者是混到一个派对里面这样、那样,东边是魔鬼,西边是鬼魔。哎,生活在那种环境里面你不累吗?很扯淡。
另外,我们对上师的信就更难了。汉人对上师基本上很难信,因为我们既散乱又多疑。散乱就不用说了,你看我们大量地从手机、电脑等各种各样的系统里面接收信息。多疑是什么呢?自私啊!你会说:“不是要检验上师吗?”你真的是在检验上师吗?听到哪里有灌顶,翻个筋斗就过去了,孙悟空都没你快,你多疑什么啊?因为那个东西不用付出什么,灌个顶嘛,坐在那里几个小时,喝点什么东西,“啊啊”就走了。因为没有损失,你就去了。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有没有损失。
所以,很多传法的骗子会投你所好,比如几天就成就啊,一个礼拜就修成了拙火啊。我修了很多个礼拜,都只有肚皮温温热,没有什么太大变化,真的是鬼扯!有很多这种人,而且说一些神乎其神的事。并不是说没有这些神乎其神的事,确实有,但很多都是拿来糊弄人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有那种上去加持就能成就的人。所以“如昔事迹实罕见”,即像当年那样,上师一指就开悟的事情很少。
但她这里还是要说。她要说两种方法,前面讲了一种,即如理分析、次第修行。还有一种是什么?依靠上师瑜伽。现在她要讲的就是上师瑜伽,即直接这么去。前面讲的中观等,是如理渐次修行这么上去。直接的修行方式,在大圆满里面,就是指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像古代那样的不多了,但有没有呢?还是有,看颂词是怎么说的:
然于如理而传授,灌顶引导根本师,
以视真佛之敬信,智心融一中入定。
此时莫多妄念观,犹如大海无波浪,
以此方便师加持,有缘证悟实相义。
典型的上师瑜伽。这个颂词的意思是什么呢?虽然说像古代那样的事情不多了,但还是有的。那怎么个有法呢?上师要能如理而传授。什么叫“如理”呢?至少这些经论、法理上师要讲得通。不一定要五部大论都讲完或者都精通,至少修行的法理要能讲通。如果连修行的法理都讲不通,那怎么教弟子啊?不能说是“你拿钱来,让我去修寺庙吧”。这是上师教弟子,还是弟子教上师啊?扯淡!所以说,要如理而传授。
然后,密宗还要灌顶,要逐步地引导。不是说有信心就行了,信心有很多种,我们的很多信心都不真实。所以,没办法,上师要引导弟子,让他的信心慢慢地变得真实。最后指示心性,就变成了根本上师。
但是,对如理传授和灌顶引导的根本上师,弟子应该怎么做呢?像真佛一样敬信——“以视真佛之敬信”。这是接受灌顶和直指时,绝对要有的心态。但是,我们不会这样的。我们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学技艺的那种心态,学到以后就怎么怎么样,后面的我就不想说了,你们自己怎么想的自己观察。我们把它当成一种技术,偷过来、拿过来。这跟视师为真佛是反的,我们不会去想这些东西。
你说:“我没有这么想?”绝对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认真修行,五加行“哗哗哗”数字凑完了以后,就去听窍诀,他以为听到了窍诀就能怎么样。如果你不认认真真修行,让相续走到那一步,你去听窍诀会毁了你。你听了以后会想:“哦,原来就是这个啊。”然后根本就不起作用。如果没有后续的修行,大概率会退。如果不听窍诀,你还有个念想。
而听了窍诀,你会想“我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就是这种心态,最后大概率不学了。所以“以视真佛之敬信”很难做得到,要引导。视师如佛的道理我已经讲过很多了。它是上师瑜伽里面最关键的一个东西。等一下我会具体讲。
“智心融一中入定”,那时候没有什么真正的、究竟的智慧,是一些相似的智慧。比如怎么视师如佛,这就是一种智慧。“心”,即当时的心境要平下来,汇成一种状态,在这里入定。
那时候不能有想法,念头要少,这样观、那样观要停下来,各种感受要全部放下来,即“此时莫多妄念观”。
心要变成什么呢?就如我经常所说,大圆满指示心性时,上师一定会让你“不改自心”。这里她是怎么说的呢?“犹如大海无波浪”,就心很平静,这时候就方便师来加持、引导你——什么叫做阿赖耶识,什么叫做觉性,怎么放下,怎么自认,怎么自明。这种情况下,“有缘证悟实相义”,即在指示心性时,有可能会证悟自心本性。
上师瑜伽是任何密宗学人都要修的,但我们不是这样的。如果有人谈空性,我们会很认真地听,但我们并没有当他是上师。我们想着有什么东西听了以后能马上拿来用,我们不是来接受加持的,而是来偷窍诀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你们听饭(指大师兄吃饭的时候去听他讲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心态——“哪天我听到以后超过你了,嘿嘿”。
当然,你不会这样想,这样想就太卑鄙了。但骨子里面的心态就是这样的,你没有视上师为真佛,根本不具恭敬。这是挺幼稚的,又幼稚又搞笑,这样你能证悟吗?也就是说,证悟了的人都是这样的,那证悟有什么用啊?很多人都不懂这些。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变成了这样,好像一点不费力就能拿到所有的好处。这种心态其实已经堕入魔道了——我要连佛法的好处都拿完,而且免费,所以我能怎么怎么样。你只要起这种念头,其实就在魔道里面了。而且你还做不了魔,因为你没本事做魔,你是堕入地狱。如果我们不去纠正这种心态,你又说你想证悟,那怎么可能呢?绝不可能。她这里说的是什么呢?
诠释:讲解依靠上师瑜伽证悟的要诀。上师瑜伽的根本:1、上师具德;2、弟子具信。具德才有传承和证悟的引导力和加持力,具信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分别念而现前本性。关键信心必须真诚,内含相应智慧。
上师瑜伽,分析起来有两个大要点:一是上师要具德,二是弟子要具信。上师具德这个不用解释了,如果上师自己都没有证悟,他让你证悟的可能性不大,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说没有这种可能性。上师要具德,他才有传承和证悟的引导力和加持力。而且除了他自己证悟,他还得有一定的智慧。因为有解脱不一定有解脱智、解脱慧。他要看到你的毛病,一步一步把你引过去,这样才行。
也就是要有相应的加持力。但加持力管不管用呢?这就不仅仅靠上师了,有时候弟子可能更重要,即弟子要具信。你要具信了,才能放下分别念,而放下分别念是本性现前的必要条件。什么叫做分别念呢?不仅仅是妄想,一些暗藏的心态其实是最麻烦的。要灭掉暗藏的心态,就只有一种心态是管用的——you are Buddha.只有这一种心态是管用的,其他的所有心态全部要完蛋,所以必须要具信。
它不是乱来,好像要哄你怎么怎么样,否则你放不下的。你用意识去放下是不行的,全体放下不容易,还要有其他智慧,所以一定要具信。你要的是他引导你去证悟,而不是你在这里判断他是怎么样的。判断这件事你应该提前就做好。而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前面根本不判断,上去就拜师、灌顶。这表明我们根本就不重视,也不把密宗的戒律当回事。然后,事后又在那里天天怀疑,你吃饱了撑着啊?这是很蠢的。
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和商业思维造成的,把佛法修行、解脱当成一桩生意,这是很糟糕的,所以我们要具信。而且信心还必须要真诚,要内含相应的智慧,要跟上师相应。你会说你信,但为什么有些人讲了以后还是不明白呢?信心是有差别的,有些信心就是“我要在你那里拿个窍诀,你就是一个我拿窍诀的对象而已”,就像刚才我说的那种,那是一种商业思维。
为什么我们破坏这种商业思维,就要上师化光融入我,或我融入他呢?就是为了培养这样的心态,破坏“你是你、我是我,我只从你这里拿东西,然后我还要赢过你”的这种荒诞思想。这种人彻底把自己和觉性分开了。你一定要视他为法性,因为没有什么不是法性。如果他是具德上师,你视他为法性,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才能通过这么一个管道加持到你,你才会体会到法性。这和他本身的证得有多大,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你说初地菩萨和十地菩萨的加持力有没有差别?有差别。但最大的差别不在于他是初地还是十地,最在意的是你对他的信心。你不能视他是初地或十地,你要视他是佛。你视他为十地,他就以十地的功德加持你;你视他为初地,他就以初地的功德加持你;你视他为凡夫,他就以凡夫所有的力量加持你。凡夫也能加持吗?我们经常受凡夫加持嘛。比如,你老婆骂你一句,你立即被加持了,加持你生气嘛!所以,信心有很多层面,真诚的信心很难。
还有一些人的信心是这样的:“我相信你是佛,但我还是要……”他要保留。各种保留太多了真的不行,没得保留。所以汉人很难,汉人保留太多了——我既要证悟,还要保留我自己,我要不吃亏,我还要这样、那样。各种算盘打了那么多,怎么证悟啊?很搞笑!这是说上师瑜伽。
她这里讲的是靠上师瑜伽证悟的要点——“以视真佛之敬信,智心融一中入定。此时莫多妄念观,犹如大海无波浪,以此方便师加持,有缘证悟实相义”。靠这种方便师加持,如果达到那种信心,有时候一讲,你真的会当下体会到。有可能是触碰,但触碰的次数多了,就会形成很稳固的觉受。然后,通过打坐,慢慢地就会变成境界。最后,境界一旦透脱——鼻子朝下,就这么简单。真的会解脱!
你说:“这是不是一下就透悟了呢?”即使是被指引,也有很多层次。有些人可能是触碰一下,而有些修得很好的人,一指认,一下就完了。真的是人不一样啊,内证本身就不同。但不管怎么样,不管哪个层次,需要的就是信心。
而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算计。佛法最忌算计,明白吗?如果你要算计,前面你就先算计个够。到了后续,你得对自己真诚,同时对三宝真诚。但我们很多时候把算计当成智慧。确实是,算计算世间智慧,三瓜两枣,这个可以算,但没有人会占得了便宜。为什么呢?你们学的四前行的第一个叫什么?因果不虚。我们很多时候连它都没有学好,都不能用到自己的修行里面。
好,下面我就摘引一下索师的讲解,他的讲解更有说服力:
那如今是不是就没有成就者了呢?也并不是。如果我们在如理如法传授灌顶、传授大圆满引导文的那些上师面前,把他们当做什么呢?以视师如佛的心来恭敬!
这是索师解释空行母教言的原话,不是其他文章里面引来的,就是解释门措上师《白法螺妙音》的开示。
好像这个上师的前世并不是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即生当中也并不是非常著名的人,但他是一个具有法相的,灌顶也可以灌顶,传法也可以传法,这样的一个非常具相、具有资格的上师,把他当做佛那样来恭敬。
这是他针对藏地的情况说的。其实我们汉地也一样,看见有活佛,就觉得活佛前世怎么怎么样。其实你们别上当,“活佛”这个词汇就是个翻译错误。而且现在的这些活佛,大家真的要小心,不能以这个名头来判定。我们这里有藏人,对活佛了解很深。你一定要看他能教你什么,怎么指导你的修行,他是不是在帮你鉴别误区,指导你怎么去做,这才是真正的上师。而不是因为他是活佛。
对传说中那些所谓的活佛、大德、仁波切的崇拜,是一种基于安全感、求便宜、好奇欲、不明觉厉的表现。比如好奇,想贪便宜——“哇,加持一下,证悟了”;还有些人不明觉厉——“我一投靠他,轮回就结束了”,这是安全感,都是基于这些心态来的。如果有这样的好事,哪轮得到你呀?
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都是在想象。我们去学佛,要怎么学、要怎么解脱,是很具体的事。它不是迷信,不是头脑里面想象的东西。它一定要落实到真实的、真切的体会和真正的证悟,产生真正的智慧和解脱。靠这种想象,初期作为靠近佛法的一种方便无可厚非,但若长期这样,那永远不行。所以,索师才说,上师不一定是前世要怎么样,也不是后世要很出名,他具德就可以了。
虽然上师不是佛,但是我们求任何一个法,如果对上师有佛一样的恭敬,那佛的加持也会得到。
其实这些话以前你们学过很多,但从来不当真。
如果对上师是菩萨那样对待的话,那菩萨那样的加持会得到。如果把上师当做凡夫一样的话,可能凡夫一样的力量也会得到。如果这个人特别差、特别坏的话,可能自己相续当中也带了一种邪见,那就有一些不好的力量。
也就是你把他当凡夫看,他加持你的话,他的坏处你也会得到。是啊,人都是会互相加持的,比如夫妻,慢慢地脸都会长得差不多,叫“夫妻相”,往往两个人也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毛病。真的是这样的,凡夫都会互相加持,我们叫“影响”,不叫“加持”,加持一般是说好事。所以,你看他是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样的加持。其实你看他是什么,你的心就会处于那种接受的状态,实际上是这样的。
那为什么要去找一位上师呢?因为他具德嘛,我们刚才说了。他具有传承和证悟的力量,即三宝的力量,就像用折射镜折射太阳光去点燃火一样,它才有聚焦力。而且你视他为佛,不免要受他的影响,被他带动。如果是一个没有成就的人,他能把你往哪里带啊?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里,能把你往哪里带?所以,要找一个证悟的人。
我们都说视师如佛,那是不是他一定要证悟到佛呢?你到藏地去找一个三十二相的佛出来?所以说,并不是他已经是佛了,你才视他如佛,而是他不是佛,你要视他如佛。当你视他如佛时,他就已经是佛了。你们懂那个心理过程吗?前提是他不是佛,你要视他如佛。当你视他是佛时,他就是佛。这是心理的变化。达到这样的程度,你才可能去接受这些东西。
所以如果我们用敬信来恭敬顶戴的话,那上师无分别的智慧和自己的心融入一体,开始修上师瑜伽,这样入定的话,那这种修行应该是非常成功的。
前面的那种修行方式是通过中观如理修行这么一步一步来。这里是直接通过上师瑜伽这么来,这种方式其实适合很多人。很多人说要修中观,学了十几年,离一多因都还没有分完,这是很恼火的。单空夺半天,其实也夺不下去,或者夺到后来也没什么感觉,慢慢地就变成定了,或者堕入误区。其实这样是不行的。
我们这些根器需要上师的加持,上师是三宝的总集嘛。往往大部分人都要换着来。还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文字能力、分析能力,也没有时间,你就纯粹去修上师瑜伽。有时候反而那种力量会强大很多。
我们这里有念佛念出一些殊胜境界的人,你让他去懂什么离一多因,根本不可能。密宗的修净土就是上师瑜伽,很多时候就是把上师和阿弥陀佛观为一体。而我们很多时候就是信自已,你自已是什么?不知道,但就是信自已!很多都是这样的,怎一个“蠢”字了得?
所以我们并不要求像古代那样,人人一碰就马上成就了。但只要把自己的上师观成文殊菩萨,观成观音菩萨,就像我们上师瑜伽里面修的一样,上师的智慧和自己的心无二无别,这样修行的话,一定会是成功的。
这也是上师瑜伽的一些要求。
那么这样入定而修行的话,需要什么样的因缘呢?下面紧接着说,有缘者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开悟。
在这个时候,经常修上师瑜伽,上师跟自己无二无别,就像我们《文殊大圆满》里面讲的上师瑜伽一样。修行的时候你不要有很多的起心动念、分别妄念:“我修的对不对啊?这是智慧还是分别念……。”不用这样的,应该是上师的智慧跟自己的心融为一体,没有任何的分别念,就像没有波浪的大海一样,在非常平静的状态当中入定。
这是纯修上师瑜伽,不接受指引。你不要去想太多,就把上师融在自己心里面,安住就行了。长期这么去修,然后再接受指引。长期这么修了以后,在那种状态里面去接受指引,你很容易开悟。这是一种不经过大量分析的修行方法。
但其实对汉人非常难,因为汉人一定要怀疑,一定要想,认为靠自己可以。我告诉你们,你自己除了想和打坐,没有其他办法。而你自己就是不可以,要没有自己才可以,大家记住,这是个要点。
如果一个人稍微触碰了法性,还不要说真的透彻地证悟了,他一定会非常重视上师瑜伽。如果不重视,那一定不是真正地触碰法性,往往可能是作用触碰。他体会到了那种舒适、愉悦、放松、明了、哇,统摄宇宙。这其实很多时候是作用触碰。然后他就开始追,一追就死,基本上都这样的。
这些都是修行中真实会发生、真实会具备的东西,大家慢慢修行,一定体会得到。也就是要没有分别念这么去修。
这样的话,这种入定的方法,还有传承上师的加持力,有缘人依靠这种方式可以证悟究竟实相的意义。
看嘛,上师瑜伽。我们的五加行,说得高一点,它其实就是一种大圆满证悟的方法。修五加行,首先你得皈依。皈依是什么?你得明白你要去哪里,真正的皈依,即究竟皈依,就是你要去跟上师三宝合在一起。但究竟皈依做不到,我们就通过念大量的咒语、偈子这样的方式来修皈依,还要加上磕头,也就是要完全放下。
你仅仅明白了方向——要皈依,那也不行。我们是大乘佛法,你得发心,你的心得具有很大的力量。你希望一百个人解脱,你的修行就有一百个推动力。这不是想出来的,心真的就是这样的。你心系一切众生,就有一切众生的推动力,这是菩提心的具体作用。真的是这样的,如果你修行体会不到那一点,说明你陷在自我的圈子里面,基本上已经开始腐朽了,你该受罪了。这是第二个,要发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还是不行啊,业障太多了。怎么办呢?修金刚萨埵。其实这里就开始利用上师了,金刚萨埵就是上师嘛,利用上师来清净我们的业力。所以,慈师说我们大圆满的修行百分之九十九靠上师,金刚萨埵就是上师。
还要供曼扎。我们只是清净了业障,又有动力,但火力还是不够,即福报不够因缘上总是有麻烦。那我们要取得好的因缘,就要供曼扎。供曼扎也是供给上师三宝。你说:“这是不是交易呢?”不是交易,你供那些玻璃珠子,三宝怎么跟你交易啊?你供了还要放回去重新再供一遍,所以根本就不是交易,是训练你的心。要慢慢地养成这样的东西,内在和外在相应的因缘才会顺。
方向明确了、动力有了、积资清障也做完了,接下来该干什么呢?真的要去瑜伽了,即上师瑜伽,就开悟了。整个就是一个圆圈,后面的可以不要了。
因为你不行,所以才要修五加行。你还是不行,就要修大圆满的前三个加行。再不行,就要来次第引导。你要是真正行的话,直接上去就完了。五加行修完一次,你就可以开悟了。所以,五加行修不到位是不行的。
五加行修到位的人,他们为什么要将自己观成金刚瑜伽母,上师观成莲师啊?他要去相应才行。而不是说:“你是你,我是我,嘿嘿,我最多是你的大将。”这是不行的,你就是他,你就是莲师,你也可以是金刚瑜伽母——益西措嘉。
你说:“我是男的。”他要把你的一切都拿掉,不要说个性,连性别都要拿掉。觉性有性别之分吗?所以说,我们受不了了——“这个我受不了,这是底线!”人是没有底线的,人要有底线,那就永远做人。这些都是执著。大家听到是不是受不了啊?回去慢慢受,哈哈哈。
这里要求我们还是要好好的修行,要么好好的像前面通过学中观的方式来认识自己的心,或者认识一切万法;要么通过修上师瑜伽——这个教言总的给我们讲了两种。要么用思辩来开始观察,证悟空性;要么通过信心修上师瑜伽,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这样修行。按照这两个修的话,绝对会成功的。
我以前经常跟你们讲,修行就这么两条路。当然,这两条路又可以分很多条,但大体就这两条路。这里空行母也是这么讲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颂文:
如是深细理证析,或修上师之瑜伽,
乃见心性二方便,不相脱离轮番修。
太正确了,这两种方法要轮番修行,这是证悟的关键。首先要如理去分析、去看、去了解;然后五加行、单空这么次第修上去;再去接受窍诀,其实窍诀就是上师瑜伽;最后证悟。平常修行也要和上师瑜伽轮换着修,这样进步会很快。
但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座上要么就是追求舒服的感觉,要么就是要自己去找一个觉性出来。这样你把地球弄穿了都不行!因为地球不是全部,还有宇宙,而且心比宇宙还大。想以分别念的方式获得觉性,那等于是对整个佛教的否定,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一定要轮换修。
有些人说修上师瑜伽也可以,但次第修行不行。其实“深细理证析”,不一定要通过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因为很多人都读不了中观这些,仔细的思维、观察根本都搞不下去。那时候就要去上师那里接受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或者让上师把那些理融成一种修法告诉你。
然后你自己去修,修到一定的时候又变了,或者有问题了,你就去问他。他在跟你讲解过程中,慢慢地不通过这些具体的名相、概念,就会一步步地把你引上去。这也叫“深细理证析”。
只是没有中观、唯识,甚至因明的那些各种各样的概念了,他不会大量地讲这些理了。那时候往往是觉受型或者禅修型的,即你坐在那里应该要怎么样。如果加上气脉,还有气怎么样引等等。如果不加气脉,就是你产生这种感受应该怎么样,或你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等等。这也是非常深的一些分析,往往很实用,但这也需要信心。
如果没有信心,做两天你就不干了。好像上师说了以后,就要马上兑现。其实不是的,上师说的话,你要去做,你就是试验品,你要自已去试。试了不行,你要去讲,他会说:“噢,这个不行,你要换一种。”要这样逐步去把觉受一步一步修稳定。
当然,前期的积资清障是一定要有的。如果积资清障够了,往往直指心性就证悟了。如果不行的话,就要回去再积资清障。达到绝对的深度时,真的直指心性就可以了。如果不行,就要次第引导。如果次第引导都做不到,就要大量地去积资清障。
在这个过程中,上师瑜伽和次第的修行引导要轮换,这样是很好的,这样才能真正地成就。如果偏到一边去,都要出问题。如果我们只修上师瑜伽,那也不行。因为你修上师瑜伽是有感受的。如果修出一些感受,又没有人教导,那要出事的。比如,蓝光现前了,你就觉得怎么怎么样了。它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所以要轮番修才行。
诠释:两种方法轮番修行,是证悟的关键。
轮番是什么?上师瑜伽和次第修行轮番。次第修行可以有如理的分析和上师引导的修行这两种,记得住吧?
好,我们再看下面。我的天哪,要拖堂了,有意见吗?拖堂,拖不拖?只能拖堂,不拖堂我就不讲了。没办法,下堂课一定要讲《维摩诘经》,我们马上看颂文:
众生之中有老幼,意乐差别有种种,
纵未如是应机教,亦非无机修妙法。
此大乘法之精华,称为慈心与悲心,
于诸不同高下众,永怀利心善之最。
诠释:因为根基不同,可能无法作上述两种修行,但一样可以修行大乘佛法。
也就是闻思、观修,再到空性,这么次第修行的方法,与直接修上师瑜伽去证悟,这两种方式都不一定做得到,因为根基不一样。但是,这些人一样可以修行大乘佛法,即“亦非无机修妙法”,也不是说没有机会修妙法。为什么呢?
因大乘佛法的精华,是慈心和悲心。
虽然你修不了空性那样的妙法,但是大乘佛法真正的精华是慈心和悲心,即我们经常说的菩提心。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你不能接受高法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不具菩提心,或者菩提心不甚。如果一个人菩提心很甚,是很容易证悟的。菩提心太重要了,但我们很多时候会忽略它。
为什么呢?菩提心不好修,太伤自我了。人家是伤自尊,你是伤自我!伤自尊还好一点,我不要脸就行了。但伤自我就不行了,不要脸都不行,哈哈哈。它是很难修的,因为会痛,所以很多人不愿意修。
有些人会说:“在不伤自尊、不伤自我的情况下,我再去修个空性,多厉害啊!”他不知道这其实是在朝魔鬼的路上狂奔。没有菩提心不可能具备空性,如果你说你具备了所有的空性,那一定是个魔鬼。它一定是部分的空性,即对色法的掌握,外道都有,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也都有。所以说,大乘的精华是慈心和悲心。
那么,如果你修不了前面的那两种,即修上师瑜伽你也麻烦,通过闻思中观次第地、如理地这样修行你也麻烦,那怎么办呢?修菩提心。所以,一样可以修大乘佛法,因为大乘佛法的精华就是慈心和悲心。
平等善待一切众生,是为舍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
她说“于诸不同高下众,永怀利心善之最”,即要平等地善待所有众生,任何人都一样平等——舍心。然后“永怀利心”,利心低的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高的就是菩提心。这个谁都可以修,即使没有那些有利条件也可以。比如,要想通过中观,渐次观修这么上去,要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才行;或者你要去接受上师瑜伽的次第引导,要有一位具德上师才行,这是很难的。真的很难,比读中观还要难,要有各种有利条件真的不容易。
很多人依止上师是怎么依止的呢?去看看碟就完了。修行的过程中的很多东西,如果没有真正的具体的指导是不行的,所以说很难。那怎么办呢?可以狂修菩提心。以前阿底峡尊者的噶当派已经给我们做出了示范,他们是怎么修的呢?“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把它进行到底,不可能不成就!这样修了还不成就,那是不可能的,真的不可能。
有时候我觉得这样修比你去修那一点点空性感人得多。这样修,你若不成就我都不信!那些去修空性、去证悟、去参的人,修不下去的、走入邪道的、堕落的、不成就的成片,到处都是。但修菩提心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当然,你不能说修了三天你就成就了,那是不行的!从古到今,菩提心真的修成了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他会经历一些乱七八糟的因缘,但强烈的菩提心会让他继续修行,“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重罪”。
福德是什么?发菩提心供养一杯水给一个动物的功德,超过你用无量的珠宝去供养三世诸佛。以成熟的菩提心为基础,积资清障可以达到这种程度。但我们根本就不想这样做,因为修菩提心苦啊,真的很苦。特别是“失败亏损我领受”,这个受不了啊。话虽好说,说起来很感动,要让你当真的时候,你就不干了。这是非常麻烦的事。
为什么麻烦呢?我们听完教理就忘了,只选取我们感觉有用的、舒服的去听。方法也一样,只选取我们感觉舒服的。而菩提心很多时候会让我们不舒服。所以我们会忽略它,也不反对它。因为反对它不太好,大乘佛法,你怎么能反对菩提心呢?所以我们就忽略它,这导致你没办法成就。
先不要说成就,修了很多年,你都还在自私、猥琐,你怎么可能修成什么真正的空性?所以,大家要记住,“永怀利心善之最”,它是所有善法中最好的。“于诸不同高下众”,即不管是有权势的人、有钱的人,还是穷人,乃至于坏人,我们都要“永怀利心善之最”。这里说的是四无量心和菩提心,它不需要我们刚才说的那么高那么复杂的条件,谁不会修啊?但是,恰好谁都不愿意去修。
我们看下面的颂文:
身处低位欲苦大,身居高位忧恼多,
皆为生老病死迫,轮回之处无不苦。
说得太好了!低位时欲苦大,满足不了欲望嘛,没钱啊、生病啊(没钱医嘛)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是欲苦大。
“身居高位忧恼多”,我们可以看看,一些当官的人,生怕别人推翻他——总有刁民想害朕。一样地,他会有很多忧恼。作为个体一定会有苦,你要保住这个个体,不可能不苦。而这个个体一定会老,一定会病,一定会死——“皆为生老病死迫”,哪个人不接受这些?
我们的观念是我们会忽略这些,不去想这些东西。不想就不发生啊?这就像鸵鸟把头插进沙子里面想“你看不到我”。周星驰有一部电影里面,一个人学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面,把屁股露在外面说:“看不到我,看不到我。”我没看到你,我看到的是鸵鸟,“啪”,一巴掌打下去,哈哈哈,你们知不知道鸵鸟是什么意思?(这里师兄开玩笑说了粤语)我们采取的是这样的方式,这是不行的,我们要经常思考这些东西,你的痛苦都要少很多。
当你有很多舍不得,很多忧恼时,就想一想人都是要死的,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修行去!慢慢地习惯了以后,痛苦就会逐渐减少,修行的法乐就会开始慢慢滋生。不要总是被这些东西带走,每次带走之后,你就修行了一次轮回!所以,开始各种念头一定会打,打到后来,正念才会占上风。但是,我们都忽略,尽量逃避,利用好因缘来逃避这些东西。
但是,人不可能总在好因缘里面,你的身体就是个大因缘,它一定会病、一定会老,怎么都逃不过。而且你心里的烦恼怎么逃得过啊?有些人会说:“我要有钱就不烦恼了!”扯淡,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你又会说:“钱不行,那我有权利就好了。”其实高官显贵也是一样的。被人支配很苦,你去支配别人也是很苦的。你支配别人,万一别人报仇呢?你会有很多恐惧。你看那些当官的,哪个不恐惧啊?它一定会以各种各样的东西报回来。
只要你是个体,其实没有一个人会过得好。所以,解脱就是没有个体了。心自身是没有个体的,但它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个体,这叫“人无我”——空性。你说:“我怎么体会不到呢?”怎么会体会不到呢?你看看你的心,有什么个体嘛?就是没有嘛。你说:“那是人。”其实那是你心呈现出来的一种假相,你的肉体、你的受想行识全都是假相。
刚才我说的那句话,如果你真的落实到观修里面,死死地一直这么观下去,你就会解脱。但是,你能观得满三分钟吗?我觉得很难,三分钟都不容易,两分半钟的时候,看一看手机,就会这样,你根本搞不下去。
欲一有情离痛苦,一次生起悲意乐,
能净重如须弥罪,福德等同大海量。
诠释:众生皆苦,无论高低。但只要生起悲心,欲除一众生苦痛,则能够净罪如山、积福如海。此为修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利益。
他说所有的人都非常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修行慈悲心——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人,哪怕你希望一个有情离开痛苦,生起一次这样的悲心,则“能净重如须弥罪”。当生起这样的悲心时,你就夸奖一下自己——“我生起了悲心”。在前期是可以的,每次生起悲心就夸奖自己,生起嗔心就讨厌自己。
大家会问净罪的方法是什么?其实能境上净罪最厉害的方法就是菩提心。这叫什么力啊?依止金刚萨埵叫依止力,发起菩提心叫什么力啊?对治力。所以你要发起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菩提心去修金刚萨埵,那四对治力就少了一个东西,力量就不够大。一样地,除了能净罪以外,它还能够积福。所以,只要对一个有情生起这样的悲心——“福德等同大海量”。
大家不要认为这是老生常谈,不是哦,其实大量的修行就是这些东西。很多人你说你去修空性,你修什么空性啊?很多人来跟我讲空性,我听都不想听,我的慈悲喜舍心都被他给搞没了,菩提心更是谈都不敢谈。但是,如果你修这些东西,一个人很容易会变,福德会增加。
但大家都不这样做,每个人都重视空性,想迅速拿到一个什么解脱,哪有那么大只癞蛤蟆满街跑啊?你会说:“古代人都可以参出来。”古代人没有你那么自私。很多东西你都舍不得,你还想把它参透?参透就是把这些舍得,那就完了,就这么简单。舍不得你怎么参透啊?这是矛盾的。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颂文:
颂文:
此世间界皆无有,胜爱自命之一法,
于惨遭杀鱼类等,恒常放生今来乐。
诠释:对于放生利益的教言。
你去修菩提心,其中一种具体的行为,就是你要参与放生。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生命,对于普通人来讲,超过爱自己生命的法,一个都找不到。你会说:“不是啊,我爱我自己的女儿、爱我自己的儿子、爱我的亲人超过自己。”这是有可能的,但它还是基于你爱自己。你为什么不去爱一个其他众生呢?而且你还是通过修行才达得到。
很多人说自己爱亲人超过爱自己,平常是这么说的、想的,但真的遇到情况时就不一定了。历代有很多饥馑灾,发生灾难时,父母把孩子弄来吃了的都有很多,“易子而食”,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所以,没有爱自己的生命超过爱一切的人。当然,经过一些训练的心,比如人文主义的训练,包括佛教的训练,都有可能牺牲自己,但大部分众生爱自己超过一切。
而且,对于我们佛教徒,很多时候你说你不爱自己,爱众生、爱亲人、爱上师,那是因为危难没有来,来了以后就不一定了。以前在西藏,大家都爱活佛、爱上师,红卫兵进来的时候,就变了,所以并不是真的爱。所有众生都爱自己。爱自己也没关系,我们要明白,在一定程度上,菩萨要给予众生暂时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去放生。这样能够积大福德,同时能给予众生很多快乐,这叫做“无畏施”。
就世间法来讲,放生的福报非常大。我们先不讲出世间法,因为出世间法是菩提心、出离心等。但是,如果你以出世间的发心——菩提心来放生,那就更吓人了,它既有世间法,又有出世间法。纯放生是世间法,但都已经非常厉害了。如果发心正、发心好,那就是真正的修行。所以,希望大家坚持放生、经常放生。
好,我们再看:
颂文:
苦乐善恶交替行,轮回法尔无可改,
常常祈祷三宝尊,敬信不懈定庇护。
从此生生世世中,需有专注一本尊,
观师本尊无有别,持诵心咒多为妙。
如果我们连放生等善法都没办法参与,或参与的机会不多,我们不可能天天放生嘛,我们平常还有很多时间,那怎么办呢?要经常祈祷三宝。祈祷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我们每天供水、跪拜,这些都是祈祷三宝。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专注一个本尊念咒。哇,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
很多人会说:“发菩提心也很艰苦,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实施,我要具体一点。”或者是“我随着大家去放生,也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参加不了,还有什么具体的修行呢?”专注一个本尊,念他的心咒。
就如门措空行母,她念她自已的本尊念了十亿声,十亿哦,大家记住!当年我们禅修中心说念莲师心咒念两千万,大家都倒抽了一口凉气,十亿和两千万有差别的哦。所以说,要专注一个本尊去念。当然,你可以自己选你自己的本尊,哪个本尊都可以,专注念他。而且念一个就行,不要今天念这个,明天念那个。
我们有个习惯,特别是刚刚学佛的时候,这里去结缘一张唐卡,答应念什么什么本尊两个亿,然后那里去接受个灌顶,又念十万声,又再去接受一个传承,又念多少声。好像交投名状一样,所有的山头都要拜到。有没有搞错啊?所有本尊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你瞄准一个去就行,这样容易形成定、容易生起功德。
阿弥陀佛也可以成为本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师、大威德金刚,全部都可以,你最喜欢的黄财神,也可以。你说你念黄财神要发财,没有菩提心是发不了财的。黄财神呈现的是十地菩萨,但本身是报身佛。你想发财就发财啊?他一看你发了财会干坏事,就不让你发财了。但是,你发起了菩提心,发财就容易了。因为发起了菩提心,你一定会成就。那时候给你钱,你也不会乱来。
当然,还得有布施、供养。如果没有布施、供养,想发财也不行。他不可能凭空制造东西出来,他只能转移因缘。如果他能凭空制造东西出来,众生就不会有穷人了,逢人就给呀给呀。他要给你,必须要你自己的相续里面有这些东西。他有两种作用:一是转移时间,在适当的机会弄出来给你;二是在转移因缘的过程中,有可能会把它放大。
所以,你念的时候一定要朝着一个本尊去,一定要发菩提心。另外,作为密宗弟子,还要做什么呢?“观师本尊无有别,持诵心咒多为妙”,即要将本尊与上师观在一起。你会说:“为什么总是跑不了上师呢?”你这么讨厌上师啊?哈哈哈,这是汉人的麻烦,因为本尊不伤害你,上师会伤害你。
上师为什么会伤害你呢?因为上师会指出你的缺点,而且上师来了以后会有压迫感,而观想本尊没有压迫感。观想本尊没有压迫感,这样你怎么能成就呢?本尊是他想象的东西。你不懂自己,不懂修行,不懂观察自己的心态,你说这样你要成就,怎么可能呢?怎么都想讨轻松、讨便宜。所以,上师和本尊一定要观在一起。
关于上师和本尊有很多藏传佛教的例子。比如,有一天玛尔巴看到本尊出现了,他的上师那洛巴就问他:“你是要先拜上师,还是先拜本尊呢?”玛尔巴说他要先拜本尊,结果一个头还没有磕完,“忽”地一下本尊就消失了。他就问上师是怎么回事?上师说:“本尊就是从我心里放出来的。”这是藏传佛教里面一个很出名的故事。
大家不明白这些东西,认为上师就是个肉体。你不能把上师看成肉体,他像虚空一样。如果你认为上师的肉体像虚空,这已经是自续派的空性了。如果你认为上师的心和你的一样,你已经开始心境一如了,这是合乎法理的。本尊是什么啊?本尊是心的光明体现。如果不是那种纯净的心、证悟到真如的心,它不会是光明的。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大量地观唐卡这种方式观出来的光明,是强行用意识去的,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的光明。所以有时候它会坏,不观就没有了。或者是你观的时候没有左胳膊,现出来的就没有左胳膊。本尊没有左胳膊怎么得了啊?哈哈。所以,我们要“观师本尊无有别”。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会有很多麻烦,它会冲击我们固有的一些习性。
诠释: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法做到。那祈祷三宝,也能获得庇护。祈祷最好的方法,应是专注一位本尊,并将上师于本尊观为一体,多多持诵其心咒。最好持有上师、本尊、咒语三无差别的见解。
什么意思呢?咒语就是本尊。念阿弥陀佛时,我们会觉得阿弥陀佛在远方,我们在呼唤他,好像“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字而已。其实不是,那六个字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起这样的殷重、敬重之心,要有信心,还要持有这样的见解去修、去念。长期这么念下去,不开玩笑,真的会成就。
上师、本尊、咒语三无差别。但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觉得咒语是我的声音;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有十万亿刹土;本尊是我用我的想象观到面前来的。这样你就不行了,这在见解上是不对的。所以,要持有三无差别的见解,这样去观修才行。
OK,这是讲这一大段,我们看后面:
颂文:
一旦临于命终时,由此世间大搬迁,
日常明观弥陀尊,向往西方极乐国。
死时并非如现今,众多修法难实行,
心中不忘此教言,阻断恶趣胜方便。
诠释:倡导极乐净土的修法。
这里是讲往生的。前面讲的上师瑜伽是要证悟的,但若将它和净土结合起来修,你临终时可以往生。一旦临于命终时,就是世间大搬迁、大移民,不在娑婆世界了。如果是一个好的修行人,死亡反而是要入学了,要去大学里面学佛了,那绝对会成佛。
那么,要想达到这种程度,就要“日常明观弥陀尊”。藏传佛教里面要明观福田。往生四因是哪四个啊?发大心、发清净愿、积资清障、明观福田。我们汉传佛教净土宗的明观福田是什么?念佛,再加上一些观想。
然后要“向往西方极乐国”,得有信愿。死亡时,最好把平常的信愿和念佛的心提起来。因为那时候不像我们现在,一会儿修这样、一会儿修那样,好像很随意。那时候是不行的,转瞬即逝,而且各种各样的苦难会现前。“死时并非如现今,众多修法难实行”,你没办法再修了,那时候念佛就是最好的。
“心中不忘此教言,阻断恶趣胜方便”,就是我们正在学的。什么叫“不忘此教言”?即平常你能够想起念佛、明观福田,而且串习成量了,那么在临终或中阴时,若能够想起这些,你就一定能往生。往生以后,就阻断恶趣了。这是说净土的方法。
你们看空行母是不是把所有的东西基本上说完了,我们的修行基本上全部在里面,我看到真的是心中很崇敬!
颂文:
如是所说之忠言,汇集显密法心要,
以诚挚信如理修,即成殊胜利益教。
所谓法深或不深,唯依是否相应心,
教言本体无差别,了知此义当修行。
空行母自己说,她所说的这些忠言,即这些教导,汇集了显密法的所有心要。也就是说,不管是显宗,还是密宗,它们主要的要点,即核心,都说出来了。如果我们以诚挚、真诚的信心,再加上如理如法的理解和修行,当真去做,这些非常殊胜的教言就真的能够利益到我们。
她说“所谓法深或不深”,其实法没有深浅,关键是跟你相不相应。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一定要修大圆满,我不修净土,净土太简单了。”你是谁啊?真的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净土是很深的一个法。还有些人会说:“我就要修净土,大圆满太复杂了。”你不知道复杂和简单是一样的吗?所以,我们要看相不相应,而不是哪个法好或不好。
相应有很多情况,比如跟你的心相不相应,跟你所处的环境、条件相不相应。你都跟不到一位具体的上师,又天天说要次第引导,那是很难的。当然,次第引导也不需要太长时间。但是,依止的时候要接受打磨,这是很多修大圆满的人都需要的。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办呢?你可以自己去修单空,如理去修行也可以,实在不行就念佛嘛,你可以修这些方法。
也就是说,既要跟自己的心相应,还要跟自己的条件、环境相应,这样才是好的法。而不是说哪个法好、哪个法坏,这种说法是非常没有道理的。所以,她说“教言本体无差别”,即教言本身是没有差别的,要应病与药。你明明就是个感冒病人,吃个康泰克就好了,结果你说:“太便宜了,我要吃贵的。”有毛病啊?所以要相应。“了知此义当修行”,你要看你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诠释:空行母上面的教言,囊括显密修法的心要。如果虔诚和如理相融而修,定有殊胜利益。法之深浅,在于是否应机,法之本体并无高下之分。
最后一点了,终于我们还是没有拖堂太久,把它讲完了。
愿以所说之善根,读诵思维受持众,
依无等师之加持,明现解脱正道相。
这是回向文。她说把上述教言的功德,回向给读诵思维和受持的这些信众,即对她有信心的信众。并且希望信众得到无等传承上师的加持,“无等”就是最好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上师就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认为我们的上师是无等上师,千万不要说“我的上师不如这个上师”,这样一说,那就真的不如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心里面产生这种乱七八糟的辨析——这个上师怎么怎么了。所以,我们会在见到一位我们认为功德更好的上师以后,马上就抛弃以前的上师。真的很可怕呀,这是要堕地狱的!这跟世间的奸臣是一样的,佛教徒里面的这种风气是很可怕的。并不是说你不能到其他上师那里去,而是你不能抛弃前面的上师。哪怕他对你有一句话赋予你的利益,你都不能抛弃。否则你在那里在干什么啊?很扯的,这跟佛教里面要求的平等心、慈悲心、菩提心,完全背道而驰。
你说:“我不相应,可不可以找其他上师呢?”当然可以。但是干嘛要抛弃前面的呢?而且,即使不相应,你的内心里面也要认为他对你有像佛陀一样的恩德,要这样才行。然后,你可以去找其他上师。并不是说不能去找,万一他真的不行,又不能去找其他人,那也不行,有些人会有相应的上师。相应的法也有相应的师嘛。
但是,不管怎么样,你都不能抛弃原来的上师。不能像黑社会一样,从A哥那里到B哥那里,回过头去就带领B哥的兄弟杀归原处,夺了鸟位。搞什么啊?这是很搞的,佛法绝对不能这样,它跟世法是冲突的,是反着来的。所以说,她希望“依无等师之加持,明现解脱正道相”,即希望大家通过这样的修行、思维、读诵,慢慢地显现出解脱之相。
好了,整个颂词就完了。后面有个后记,后记是怎么说的呢?
后记:水虎年(2022年)四月初十,应汉地学法信徒们再三恳求:“非常希望您赐予有益于我们内心之教言。”释迦沙门尼门措于成都四业任运自成宫撰写。
这是门措上师在成都的一个居所里面写的,这个居所叫做“四业任运自成宫”,四业是“息、增、怀、诛”四业。
喇荣降魔胜利洲堪布益西彭措立成文字,善哉!
它是益西彭措堪布记录下来的,是索达吉堪布翻译的。
译于2024年2月13日
哇,才翻译出来两个多月,还不到三个月,这个不用我解释了,已经解释完了。
诠释:此教言是门措上师于2022年4月10日应汉地信众祈请而作。成都四业任运自成宫为上师的住所。益西彭措堪布记录成文字。索达吉上师于2024年2月13日翻译。
我们现在是5月2号,已经过了两个多月了,我们把它学完了。学完以后,希望大家去看索达吉堪布的解释。如果有时间也可以读诵。我相信以后有些上师们可能还会来解释它。她真的把我们所修的东西、相应的心态全部写完了,真的很厉害啊,只有三十一颂,她非常了解我们汉人。这是一篇非常殊胜、非常具有加持力的教言。
OK,在这里我们也祈祷门措上师能够长久住世,长久地利益我们汉地众生。好了,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维摩诘所说经》第28课——《白法螺妙音》01
- 《维摩诘所说经》第3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