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稿为初打内容,未经仔细校对,仅供参考】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入行论·智慧品》。这堂课要先把153课最后一段讲完,接着回答问题。问题有很多,我们会花大半堂课的时间来回答。
大家不要轻视回答问题这个环节,这其实是对我们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如果我们上完一节课就把它扔到一边,马上去上下一课,其中一些重点的内容我们可能压根来不及记忆。所以我们可以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总结,大家要重视。
辛二(遣除争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争论;二、遣除胜义之争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争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为果不观察。
有些人说:“假设一切法均无实有、如幻如梦,那求菩提、得佛果就没有用了,也不必为菩提而行持善法、放生、念观音心咒、转经轮了,我好好睡觉就行了。”(师兄:难道睡觉就不如幻如梦了吗?)
驳斥: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无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故为获得佛果而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打个比方说,幻化的军队来危害你时,你也应该遣除这种幻化的怨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你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同样,为了获得如梦般的佛果,需要积累如梦般的资粮。《入中论》云:“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经过详细观察后,地道修行虽无有真实性,但就像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一定要精进求取利乐之方便道。
事实上,很多初学中观的人都会对这段话有疑问,既然都说了这个世界不真实,如梦如幻,自己、外境一切都不真实,那我们还求佛果干嘛,干脆睡觉好了。堪布老人家对此回答说:“难道睡觉就不是如幻如梦了吗?”这样问的人其实是想说既然一切如梦如幻,连成佛果都是,那我们就不用做什么了。
学佛,如果你真正学到证悟了大圆满,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这叫大圆满心性休息。这时你就是要放下,去休息,什么都不做。而现在你没办法不做。就算是睡觉,老人家说那也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意味着你会醒,醒来肚皮会饿,饿得受不了就一定要去找饭吃。我不相信你到那个时候还可以什么都不做地休息下去。
怎么解释“虽然在如梦如幻的环境里,但我们还是要做”呢?首先,我们的如梦如幻仅仅只是概念,其实我们的心没有真正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的心真觉得一切如梦如幻,就可以任意控制,甚至可以让它消失。这就叫“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如果我们的心真的能够将面前的显现(即“物”)随意变换,为“自己”所用(那时其实没有自己),“即同如来”——这时其实你跟如来一样。但我们根本做不到。概念上我们会认为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没有实质,但实际上心根本不认同。面对大粪一定会觉得它臭,面对美女会流口水,面对刺刀,面对外境被破坏会害怕,我们的我执和法执都非常坚固。我们可以在概念里认为自己不存在,外境(法)也不存在,但是心不这么认为。我们不能在只是概念认同了如梦如幻的情况下就去睡觉,我们要在这个状态中去修行,把如梦如幻真正深入到相续里面,这样才能慢慢摆脱显现,真正觉得这些如幻。
其次,我们没有办法在有执著的情况下做到不努力。完全放下来,什么都不管了行不行呢?其实大圆满的修行中,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本性,他就是让你什么都放下来。因为你放不下来,才去修行。比如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了吗?不行,因为你有作为人的执著。这个执著并非概念,不是想象——要吃饭、要睡觉、要穿衣,会孤独,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确实如梦如幻,但你能放下来吗?不能,能放下就好了。所以大圆满修到后来,证悟了所有显现的虚假,等心真的相信了,再告诉你“心也是虚假的,也是离开戏论的,你不要去找它,放下就可以,歇即菩提。”当你真的歇下之后会发现,原来什么都不做就是如来。这时由于你的心已经真的排开了执著,所以能够感受到彻底放下的愉悦和快乐。会真的没有希忧——没有希望、忧虑和痛苦,这才叫真的放下来了。
连初初开悟的人都做不到。刚刚开悟的时候,你在那种无执的状态里面坐一会儿就不行了,相续里过去种下的种子要翻出来,会把你从完全无执,彻底放下的状态里逼出来。
所以你现在根本做不到什么都不做只是睡觉,真做到就牛了,你是“真人”。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执著,所以我们要去行持善法,例如放生,念观音心咒,转转经轮,去打坐……目的就是要用这些造作的行为来对抗我们以前因为造作而制造的执著,这叫做“以执著对执著”。
《圆觉经》里面讲“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空性的,是虚假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但它能够摧毁我们无始劫来,通过造作而堆积下来的这些执著。执著是假的,摧毁执著的佛法也是假的,但他们有性能,可以以假打假。
执著的性能就是产生痛苦,造成轮回,而佛法的性能是专门摧毁它。所以要先用佛法把执著摧毁后,你才能真的放下。从本质上来说,佛的法身有意度人这种说法不成立,他根本不会故意度谁或者不度谁,他像太阳一样普照。凡夫的业障就像细花洋伞,佛光普照的时候,拿它一下就挡住了。有信心的人,就像在洋伞戳了个洞,一束阳光就照进来了,这就是法身度人的方式。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彻底放下,但根本做不到。
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为什么虽然在如梦如幻的环境里,但我们还是要做。遇到有人说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干,也可以这样回答他。
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你只是概念知道如梦如幻,心并不这样认为,所以你没办法真正的放下来。第二,你如果真的放下来了,那就达到了目的,但你放得下来吗?做不到。要真的放下,就要彻底了解什么是放下,需要消除很多执著。我们现在所有的修行,实际上就是为了消除这些执著,所有的痛苦全部由于执著。
苦,是因为有人我的执著;痛,是因为有法我的执著。有些人可能没有了人我的执著,他们的心因此不再苦,不再难受了,不再因为情绪——各种贪欲、仇恨而引发痛苦,但他还有法执,还会痛。比如果位还不高的阿罗汉。有六种阿罗汉,除了最后一种“不动法阿罗汉”外, 另外五种还有法执,用刀去戳他可能还会疼,遇事不一定能透得过去。
所有痛苦皆由人我执和法我执造成,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摧毁它们。在没有消除之前,你也能睡觉,但其实也是在人我执中睡,而睡觉本身也是一种法执。你被法执所控制,所以并不能真正放下来。所以再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这样回答。
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千万不要误入歧途,认为“既然一切如幻如梦,就不用修行学佛了”。要知道,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如梦如幻的境界中受苦,乃至梦未醒来之前,梦中的一切都可以给自己带来苦乐,如梦如幻的痛苦,也要依靠如梦如幻的修行来遣除,为取证佛果而精勤修行并非无有意义。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胜义谛和世俗谛,分清楚了修行的境界才会越来越增上。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要分清楚胜义谛和世俗谛?轮回虽然如梦如幻,但我们有执著,学佛就是用如梦如幻的佛法摧毁轮回这种执著。在摧毁的时候属于世俗谛,等到完全摧毁了,佛法也不要了,这个时候能所俱灭——能摧毁的佛法和所摧毁的执著都没有了,这就称为胜义谛。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当能证和所证还没有完全、绝对地泯灭时,没有绝对的胜义谛或世俗谛。比如一地到七地的菩萨,他进入法性定的时候,能和所全部消失,但是他会出定,出定了以后他跟我们一样。在这个阶段,他一会是胜义谛,一会是世俗谛,这时的胜义谛还不能算绝对的胜义谛。
还有一种是修大圆满的人,在能上,在内心里面彻底领悟了法性,但由于大圆满的修行方式是不管外境,心里面认定这些都是心的显现,任它自然解脱。这个时候很难说他是能所完全灭绝的胜义谛,还是能所完全对立的世俗谛,都不是,有点模糊。所以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法门,因为它果地起修——果本来是胜义谛,修是世俗谛,果地起修则是把二谛混在一起。修大圆满快就是这个原因,殊胜也是这个原因。
大手印、大圆满都是在能上下功夫,在心上下功夫,真的认识本性之后,是不理外境的。在我们的所学中,一切境象由心现,但无垢光尊者在著作《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却说外境的显现根本不是心,就像被打了一棒眼前出现的金星一样,根本不用理会。他可是宁玛派最重要的祖师之一。他的说法很多人不理解,以前我用唯识中“一分唯识”的观点解释过,但它其实还有更深的意义:在修大圆满时真的不理外界。修大手印的时候也是这样。帝洛巴曾经说过,“显现不会束缚你,执著才会束缚你。”大圆满的修行也是,山存不存在根本就没有关系,心认为它存的这种认为,和心分别它存在与否的分别,这才需要消灭掉。一旦消灭,他的心就彻底放下来了,同时又有显现。在他那里显现全都是法性,所以自解脱。由于心直接觉得它是法性,所以显现呈现出光明和解脱的样子。
这个时候他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他并没有达到初地菩萨的法性定,更没有像佛陀那样达到最高的证悟,但是他在能上,在心的层面上又认定这是法性,这叫做果地起修,禅宗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硬要扣学理的话,只能说是胜义谛和世俗谛混杂。
但是你去问那些禅师,他就不这么认为,他会说一切都是如来,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其实看到了黄花,就是看到了庸俗显现,为何却说它是般若?实际上,看到的黄花是所上的东西,在能上他已经确定了它是般若,所以这个时候郁郁黄花才是般若。这是果地起修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修行,但由于能上没有执著,他又说他没修。所以“修即不修,不修即修”,“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这些理论很精彩,和修行完全扣在一起。讲到这里跟大家谈到了一些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但大家可以借此了解到:第一,佛法中的各种理论都是圆通的;第二,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是指向修行的。
我们在学习时可能会有些毛病:拼命地看书,读理论,深陷在对名相和法相的理解和辩论中间,却不把理论用到具体的修行中。其实这两者都需要。我们要去读书、去理解、去辩论,同时也一定要把它们拿去指向修行。不然闻思和修行一但脱节,会使闻、思、修无法连接起来,闻思是闻思,修是修。你看很多人,即使读了很多年的书,到了打坐修行时,还是把理论忘得一干二净——他以为打坐就是半眯着眼坐在那里,像棒槌似的一动不动。更有甚者,连打坐修行都不做,纯粹在概念里面打圈。
是佛教徒就一定要把这些毛病纠正过来,否则真的很浪费。奇怪的是文字般若很强的师兄们,例如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他们往往最重视修行,并不想听别人讲太多,想要拿到窍诀直接去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轻率,挺糟糕。但文字般若并不强,以前根本就不会读书的那帮人,他们对文字根本就不敏感,记忆力很差,对名相的辨析能力也很差,这帮人反而拼命去读,兴趣盎然。当然这种兴趣也没有不好,毕竟在闻思佛法,但是他偏偏在自己最薄弱的方面用力,忘记了自己闻思的目的。我们要当心这两种情况,如果自己就是文字般若不是很强的人,并不擅长理解和记忆文字,这种也要读书,但不要太多,把读过的内容弄精通,然后用于修行。而文字般若比较强的人,可以去多读书。
至于那些想完全不读书,直接去打坐修行的人,不要以为修行是练“九阴白骨爪”。佛法实际上就是了解佛陀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怎么去实现这种看法。了解佛陀对世界的看法,叫教法,实现这种看法,叫证法。“证”就是实现、证实的意思。佛法是这样,离开了哪一边都不行。离开了教法,做不到证法;离开了证法,教法就成了纯粹的理论。所以二者必须要结合,这种结合要体现在修行者的相续里面,也就是又要闻思,又要去打坐修行。
我们现在来回答153课的问题。希望大家对这些问题不要轻视,它实际上是对153课的一个总结。我们以前一晚上可以学两课,到了《智慧品》三晚才上得完一课,因为确实有点复杂。很多师兄到这一品就不想再听了,说以前不管是《静虑品》还是《安忍品》都能听懂,但到了《智慧品》就听不懂了。这样的信息我已经收到了十几条。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讲解得太多了,一股脑讲了太多名词,把很多人搞昏了。另一个原因,可能很多来学《入行论》的师兄没有中观的基础,这会让大家学习这一品有点困难。但是我还是要这样讲,因为反过来说也有很多师兄学过中观,甚至已经学过了《智慧品》,如果还是把它简单化地讲,我觉得好像有点对不起大家。所以哪里讲深了,讲复杂了,导致部分师兄听不懂,就委屈一下你们慢慢听。
希望大家重视回答问题这个环节,因为其实一些比较深邃的内容在问题里可以得到体现。
803:《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因为我们这一品讲的智慧就是空性智慧。但“智慧”这个名词,我在上堂课讲的时候将它分了很多类,有世间智慧,有说空性的世间智慧,还有纯粹的空性智慧。我们现在上课所说的就是说空性的世间智慧。我们去分辨万法的本质,分辨人我执、法我执、自续派、应成派,这些其实都在我们的分别念里运转,学的是说究竟智慧的世间智慧。但分别念所指的目标是佛菩萨的究竟智慧,叫空性智慧,这是我们学习的究竟目。如果要把它彻底分清楚,“说究竟智慧的世间智慧”其实还是世间智慧。
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其实好几个人在学习本品之前都问我《智慧品》能不能仔细讲一下,结果说听不懂的也是他们几个。也许是我讲得太深了,我也想办法以后尽量讲得通俗化,但其实我已经在这么做了。
很多内容如果用熟悉的法句,可以比较流畅地一带而过,但如果将它通俗化,就很容易说错。但是我说的又是空性智慧,我得对此负责,所以这样做压力挺大的,搞得我觉都睡不好。
很多师兄可能在学本品之前打算好好地学,但是到后来因为学不下去就不学了。其实这样很笨,很蠢。学习中观等学科就是靠两个字:坚持。学佛法都是一样的,一定要坚持。刚刚开始你就是会听不懂,模模糊糊的,通过慢慢地浸润,慢慢地分析,越听越多,甚至要听到你烦。把中观听到烦了以后,好消息就来了。烦的时候你就稍稍把它放一放,隔段时间又捡起来,连续三五次,基本上你就会慢慢喜欢上它了,有点像受虐狂。
就这样拼命追求,中途经受很大的阻碍,感到沮丧、失望后,重新抬起头继续追求,然后又失败……如果我们没有反复经历过这种心理挫折,基本上学不好中观。因为我们的根器不像六祖,他就不用学中观,只要听到一句“亦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搞定。也不像惠明禅师,《坛经》中记载他去追六祖,六祖躲到一旁,留下衣钵在石上,他想去捡但拿不起来,六祖出来让他坐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箇(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让他什么都不想了,再反观一下,“那个东西”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惠明一下就悟了。
这句窍诀我们听过好多次,每个人也都在观心,看来看去为什么还没悟呢?因为我们不是那样的根器。我们需要的是反反复复地磨砺,反反复复地体味。中观的体味是个很长的过程,首先要闻思。那些对中观的理论非常有兴趣的人往往可以怔悟。证悟者有两类,一类是对中观理论非常有兴趣,在里面反反复复研磨的人,还有一类是一来就对上师有信心,且这种信心不退失的人。
问到信心,每个人都会说自己有,但是这种信心经不起过细的分析,否则我想大家只好捂着脸往厕所里面钻。但是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对中观非常有兴趣的人。其实中观就是研究上师,因为研究的是法身,而法身就是我们真正的上师。
证悟可以通过对一位上师的身像或者语言的崇拜,由他把我们带入真正的法身,也可以由描述“法身”的这些语言把我们带进去。最好两样都有,无法做到的话,起码得有一样。如果你一样都没有还想证悟,不可能,不如早点钻进厕所永远不再出来。
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把它弄懂,特别是我们如果没办法天天跟着上师,那就要把上师传授的这些经典,拿来反反复复地学习和研磨,怎么能够听不懂就算了呢?这就说明连希求解脱的心都不够,够的话咬着牙也会学下去。
当然如果你的文字般若确实太差劲,记也记不住,分析起来更是云里雾里,每次都做“空行母”或者“空行勇士”,那怎么办?你还是要坚持听,因为发过愿。听完大概懂了后再去找上师们要一些具体的窍诀,或者照着《慧灯之光》里修空性的方法反复去做。
特别是没有闻思的人,如果不修好五加行就去观修空性,几乎做不到。原因就是你不是六祖那样的人,如果你是那就好办了。既然不是,就要把五加行好好地修好,把菩提心彻底地发好,甚至要去训练视师如佛这些心态。在此基础上,用简单的方法来观修才容易证悟。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你就要把中观的理论在相续里面反反复复地咀嚼。这不是一两天的事,需要很长时间。首先是理论在逻辑上的通达,然后是通达的理论在相续里面的运用,这才是真正的复杂。说要“破”,但怎么破?是什么在破?在所上破还是在能上破?能上又怎么去破?破的过程和结果是怎么样的?破的时候会不会跑偏?这样的问题会接踵而来。如果不是经过长期的浸润,你说自己一下就懂了,那我只能说你就是六祖。但照一照镜子,发现又不像。所以我们要坚持下来。很多人在学习本品之前有过很好的计划,都说要好好修行,一定要解脱,很多人发消息来让我把《智慧品》讲得更详细、更深邃一点,我按照他们的指示去办了,结果他们却跑了。
当然我在讲这一品时会拓展开来讲很多内容,也会跟大家分享我学习的一些经验。正确与否我自己也不敢保证,对的话,能够利益到大家一点点,我心里面就很舒服了。如果是错了,就请上师三宝原谅我,我天天念金刚萨埵心咒忏悔。
804:“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别?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如果是我们来理解这句话,应该是麦彭仁波切的解释更准确。因为“一切支”应该是指六度中的前五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六度中只有“般若”是真正导致我们解脱的,最根本的智慧。也只有般若,是我们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根本的特点,或者叫做要旨。而前五度其实其他宗派也有,当然他们的内容可能跟我们有些不一样,不了解佛教的人甚至会觉得他们的更厉害。
比如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弟子叫提婆达多,曾犯三大逆罪。他推行“提婆达多五法”,不被释迦摩尼佛接受,于是另立僧伽,又犯了 “破和合僧”。他的“提婆达多五法”比佛陀制定戒律还要严格,显得好像他比佛陀还要慈悲,但他是真正的外道,甚至可以说是邪教。提婆达多的禅定功夫也很好,神通大过阿罗汉,莲华色比丘尼被他杀害。他也持戒,持戒、忍辱这些“度”他都有,(虽然最后破了一些最根本的戒),就是没有最后的般若。
佛陀的另外一位弟子善星比丘,伺候佛陀二十四年,受持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也非常厉害。后因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并对佛生邪见,最后堕阿鼻地狱。他与佛陀差距是什么?就是没有根本的般若智慧。
所以说般若慧才是最根本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般若慧。一旦拥有了般若慧,再回头看其他,就简单了。因此我们汉传佛教这边曾经有这样一个说法:“任何一个法,只要被般若摄受就会变成佛法。不管是持戒还是忍辱,哪怕是外道的法”。其实我们现在学的藏密佛教里面,好多画像、仪轨都来自印度当时的外道,因为被佛陀的般若智慧所摄受,所以变成了佛法。例如“灌顶”这个词就来自婆罗门教。很多攻击佛法,特别是攻击藏密的人就说它是外道,但他其实不知道佛教最根本的就是般若,一旦有了般若,其他都可以被摄受为般若。即使在我们佛教内部,如果只有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没有最根本的般若智慧,那也是外道。
所以我们区别内外道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最简单的,看是否皈依;第二种就是看否真的了解般若智慧。如果对般若智慧没有真正了解,那么即使你外在的行为做得再好,内心里面也有很深的悲心,但依然是外道,甚至称不上有真正的菩提心,因为你没办法把别人引上佛果。缘不上佛果,就不符合菩提心的标准。所以宗萨仁波切甚至说:“菩提心一分是大悲心,九十九分是智慧”。很多人听到这里心都碎了,其实不用,因为宗萨仁波切的这种说法是从其中一个角度去分析的,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想:虽然大悲心的体积只占百分之一,但是分量占了百分之九十九,它比较重。但无论如何,六度中大家要重视真正的空性智慧、般若智慧。
805:有些人对修及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是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为什么?请回答。
这一题我觉得其实跟上一个题的内容差不多。这样的结果就是永远不得解脱。你可能因为修及世俗善根而转生三善道——人、阿修罗、天人,享受无尽的妙欲,但就是不得解脱。可能会因为积累了善法来世得了一个好的去处,比如成为天人、阿修罗或者是人类的国王、富豪之类,但在这一世中很快就会享尽福报,接着你无始劫来所造诸多恶业便在相续中显现,这就意味着你会堕入三恶道。
所以说如果只修及这样的世俗善根,不去闻思空性法门,这些善根有多大的作用呢?事实上,无始劫来,不管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阿修罗,国王、富豪,三界六道中任何一个善趣、任何一种美妙的身体、良好的环境,我们全部都经历过。甚至《俱舍论》里说到的梵天王、帝释天我们都做过。
梵天王会认为所有众生都是他的显现,他能了知所有众生的心念,能享受到所有众生的快乐,但就是没有无我的智慧,因此无法解脱。连这样的身体,这样的世俗果位我们都得到过,即便如此还是会堕落,现在依然是这样。如果这一生我们不遇到佛法,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轮转下去。
需要记住的是即使你修及世俗善根,也不能保证自己每一世都往生三善道。因为善根会被消耗,消耗的同时我们会不知不觉积累恶业。你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好人,不会积累恶业,但因果不以你的认为为标准——你走路踩不踩死蚂蚁?哪天一不小心瞪了别人一眼,结果那个人恰好是个菩萨,你咋办?这类的恶业很容易造,特别是在没有值遇佛法,不讲因果报应的社会里。
福报越大,造业就越厉害。一般福报小的人造不了多大的业,但如果是国王呢?匹夫一怒,只能“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但如果是国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福报大的人,使用福报时一不小心就会造很大的业。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聪明也是一种福报,动辄就能写书,但如果不好彩,书里有攻击佛法,或者诲淫诲盗的内容,那就惨了,也许很快就因此堕入恶道。所以若没有闻思般若空性法门,只是积累世俗善根,从某种程度上根本就不算佛法,最多是依据三宝积累了一些世俗的功德而已,不叫真正的修行佛法。修行佛法一定要有出离心。我们应当承认“人天福报”,但也要明白它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就是要我们追求解脱,最起码得证悟一个阿罗汉。但对于密宗学人,立志做阿罗汉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连想都不要这样想。如果我们灌了顶才来说想做阿罗汉,对不起,你先在地狱里面“玩几天”再说吧,那个地狱叫“金刚地狱”。
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是灌过顶的密宗教徒,意味着你守了三味耶戒,现在去做阿罗汉就丢失了大乘菩提心,犯了三味耶戒中的“违如来教”。很遗憾,因为违反了这条戒律,你的心会依据这个因缘造一座名为金刚地狱的监狱,你要在里面待十万亿大劫。时间也不长——相比于无穷无尽的轮回来说也不过是一刹那而已,你从那里面出来后可以直接去净土。
我觉得人这一生,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发大乘菩提心、修行菩提心、利益众生,闻思空性和修行空性,其他真的没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真的信佛法,把佛法的理论读透了,相信了佛陀所说的世界观,就会明白。
这句话不能嘴上说过就算了,要拿来对照自己的行为。我们每天坐在这里,是在发菩提心,闻思空性吗?要想一想,特别是跟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女同修们,当用眼睛弯酸别人、说别人闲话的时候,想想自己的行为和刚才说的话是否一致?发没发大乘菩提心,是不是在修行空性?去观察一下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真的把“闻思空性智慧”和“发菩提心”这两个要点运行在我们生活中间,那这一生要获得解脱应该不难,这个人身才有意义,除此之外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因为无论做什么你都要死,死了以后不知道会去哪一道。即使你修及世俗善根也不见得真的能去得了三善道,即使去了,再下来会怎样你也不知道。所以如果轻而易举地放弃,不去把空性法门弄清楚、搞透彻,两个字形容:愚蠢,一个字:蠢,一个字都没有:无语。
806:“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么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回答者问了一个问题,但问题遗失)
答:因为他恰好有修成阿罗汉的福慧,但没有修成大乘菩萨的福慧,其实就是没有菩提心。索达吉堪布曾经讲过,连修人天福报或者修阿罗汉都要有菩提心。他的意思是说,这些人需要菩提心,需要用菩提心去修行,但是量不够,就修成了阿罗汉。
阿罗汉有四无量心,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修成阿罗汉,但他的福和慧都不够量。福——没有菩提心,不是圆所有的众生,也无法圆;慧——可以圆阿罗汉,但圆不到佛果。圆阿罗汉——证悟了人我确实不成立。他们通过很深的禅定觉受到人我不成立,然后在这个认知里面一直安住下去,于是在没有人我执的同时,灭尽了“受”和“想”。一定就是一万个大劫,然后再被佛陀唤醒去净土修大乘。他们修大乘也很慢,因为有了这种定的习气以后,动辄就会入定,一定很长时间。而且这种定对修大乘来讲毫无意义,所以挺慢。
阿罗汉的福慧跟大乘菩萨没办法比,特别是“福”。“慧”也一样,阿罗汉只证悟了“人无我”,并没有证悟“法无我”,他也不太管它。他觉得人的身体是由叫无方微尘的微粒组成,所以这个身体是假象,真实实质只是微尘;人的精神是由觉知的刹那堆积而成,实际上只有一个一个的刹那。当他了知了这些以后,就把身体和精神的这种堆积都放弃了。这个一放弃,末那就不再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唯识里面说:心去执著阿赖耶识的见分,其实就是执著心能够储藏和显发的能力,执著这种能力为“我”,为主宰者。这种执著就称为“末那识”,也就是我执。
阿罗汉证悟了阿赖耶识无非就是刹那,心的觉知就是刹那,外境这些物质是极小的、没有方分的微粒,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人我。心彻底明了以后,就放弃了末那这种执著。如果他还有过去的余业,就还会显现出人的各种感受,因缘果报还会在他身上兑现。但是如果他在放弃了末那执著后产生的感受中入定,定到很深的时候,过去的余业随着生命的消失也没有了,此时他的心就定在这种完全没有执著的定里面,连“受”或者“想”都没有,一定很长时间。但实际上,他在这个定里面没有证悟“法无我”。这种情况是不是真正的解脱呢?
从“人我执”这方面来讲他解脱了,但“法我执”没有解脱,所以这个相续就还没有解脱。他的心还是被捏造了一个点,没有汇到真正佛的法身那个大海里面去,没有汇到那个无形无相、无边无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法性里面去。他始终在法性里面捏造了一个点。让这个点的消失容易,他要去净土里面修很多年。
然而我们不这样修,根本不考虑这个,直接就去证悟原来外境的微尘,内心的刹那其实都是一个光明而已,一个空性而已,然后在这里面去入定和修行,消尽无始劫以来所有的业力和习气。其实只要心无执的这种习气很深,那么所有的业力习气即使显现,也算消尽。在种子的层面上我们可能无法对付它,但只要一显现就能马上解脱,那么实际上这个人已经相当于解脱了。修到佛的时候,连这些种子都没有了,显现出来的内外一如全都是法性,这就是佛陀。
就算没有修到佛,只要无执的习气足够深——我勉强把它叫做“习气”,其实不应该这么叫,实际上就是心保任在法性里面——这时任何外境,没显现出来时是种子,无形无相,只是心依缘而起的一种倾向;显现出来也不过是种子在依缘而起,随便它,一个不够多来点,起得越多越快乐,全都是法性,这时候他实际上也是解脱的。
当然这也要有很强的力度,比如万一有人在千刀万刀剐你,或者出现一些特别激烈可怕的状况,你还能不能够觉知到它是法性?这个和你心的修行有关系,叫做训练大圆满修行的妙力。
像我们这样的修行就比阿罗汉快很多,也不需要一个定,叫作“定而不定,不定而定”。阿罗汉一定要封绝了外界,封绝了受想,心好像缩成一团定在里面。但是大乘,特别是大圆满的修行就不是这样。说他是定,但他根本没有一个定相;说他不是定,但他无时不定,无处不定。所以禅宗里面很多证悟了的人就会说自己已成佛,《坛经》里面讲“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他用“是否悟”来区分。其实如果较真分析,初悟其实都不算,比较踏实、脚跟点地的悟才能这么去讲,所以禅宗里面又建立了“初关”、“重关”、“牢关”这些次第。由此可见禅宗也有次第。
回过头来回答这到题,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修福慧。为什么?我们成佛,“佛” 被称为是两足尊,即福德跟智慧都具足,如此才是佛。
意味着一方面,我们相续里面的智慧一定要达到佛陀的程度,要能够摧毁所有的现起以及种子。我们刚才只说了现起,现在把种子都包含了进来。怎么叫做摧毁呢?不是把它拿掉,而是它在你的相续里面呈现出来的全部都是法性。如果它还有形有相,是区别于法性的他法,那它和法性就成了“二”,就变成了二元对立。这时叫作慧达到了极点。这个要通过闻思中观,做大量的修行达到。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福。如果没有福,我们连获得一个好的身体,好的未来都不行,根本不可能领悟法性。这是件很大的事,需要很深的智慧和很大的福报。汉传佛教认为一个开悟的人须有:“三世帝王福,九世状元才”,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明白法性,可见需要多大的福报,如果我们不修福根本就做不到。这体现在哪里?如果你不做供养布施这些来修福,根本就没办法打坐。从内缘来讲你坐不下去,闻思也闻思不进去,在内总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把你从禅修里面拖出去。在外不修福的人也老是不顺。例如两本书摆在面前,一本是非常好的书,一本是邪书,你就是会选到邪书;去拜师,一百个老师里九十九个都是好的,你偏偏就选中唯一一个不好的;一个道场里面,环境好,其他人的修行也好,就你各种不舒服,自己也找不到为什么。这些都是不修福的恶果。
福要怎么去修?发大乘菩提心,供养,布施,放生,绕塔,念经……就是做这些。如果大家只去闻思空性智慧而不修福,天天去读中观,中观就会成为概念性的智慧,称为“干慧”或者叫做“乾慧”——这种智慧没有支撑,成为一个干瘪而没有力量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定要既修福又修慧,两样都不能偏颇。
修佛最忌讳走极端,有些人非常喜欢中观、唯识,于是天天去读这些,对供养,布施,磕头,供灯这些不屑一顾,他的智慧最后一定很干,瘪着嘴巴跟人噼里啪啦说两句还可以,落实到自相续上根本就不行,也没办法具足各种修行的外缘;还有些人很热衷于供养布施等,天天都做,却对慧一点不关心,这两种都不行。
所以我们修行人要注意,随自己的因缘缘分尽量去做一些供养布施的事,发起菩提心去做。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生命需要我们去爱护和帮助,也有很多很伟大的上师、僧侣需要我们去供养。尽自己的能力,发起大乘菩提心,能做多少是多少。当然我认为最厉害的方式是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上师和众生,献给佛教事业,这样一来全都做完,福德、慧德全有了。但是有几个人做得到呢?如果总是嘴上说,没有当个真,随便你怎么说都等于零。而且这种话如果说了却不当真,从某种程度上说等于欺骗三宝,后果挺严重。说来说去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了,事实也就是这样。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这个公案大家应该知道,是说曾有位阿罗汉,虽证得阿罗汉果,但由于福报修得不好,每次出去托钵都不容易讨到食物,经常托空钵。有师兄疑惑他连阿罗汉都修成了,为什么还是没有福报呢?他没有积累外缘上的福报,修成阿罗汉修只说明他内相续里面认定了人我执是没有的,是虚假的,他把它放弃了。这真的可以做到。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是说你这一世如果只是供养布施,不去修慧,导致智慧很差,昏昏昧昧的,有时候还会造业,那来世可能变成一头穿着很好衣服的大象。这在我们社会上能看到很多,现在家里面养的狗待遇之好。我一个朋友的狗,每个月大概要给它花四千到五千元,用来买吃的、梳妆的各种各样东西,还会给它喷香水。我的天呐,比起他妈更爱他的狗。这就是修了福的狗。大家愿不愿意来世成为一只喷上香水的贵宾狗?很贵的香水哦!大家不要这样。
网上师兄问:如果证到所现都是法性,那是随便现还是缘起现?如果是缘起现,那所依的因缘如果和业无关又是怎么来的?
答:哇,这真是分别念炽盛啊!“随便现”就是“缘起现”。缘起的意思是说当某个事物显现,它是由两个东西和合在一起的,叫做缘起。既然是法性,这个时候就没有缘起。证悟了大圆满的人,在能上认定了一切法实际上都是一个东西,不存在缘起,但在规律上,他还是跟过去的因缘业果有关系,他的显现都是缘起,还是以一种和合的方式显现。但是这种和合,是水和水的和合,法性跟法性的和合,明跟明的和合。显现的样状其实还是跟修证者过去的业力相关,但是业力在他那里已经呈现为法性了。这个时候就是我刚才说的:能上是胜义,所上是世俗,是这个层面。
这个问题如果非要像你那样绝对地区分开会很麻烦,既然你这样问,就说明还没有理解到我刚才所说。证到所现都是法性的人,他的显现是不是业力现呢?从能上来说,他不认为这是业力现,全部都是法性;从所上来说,还是要依靠过去世的业力,即种下的种子依缘显现,但是这些种子一旦在他的六根层面显现出来 ,又皆是法性。
807:智慧有哪两种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智慧分“世俗谛”和“胜义谛”两类,一个是凡夫的所证和能证,一个是圣人的境界、状态。
他们的本体不能是绝对的不一样,也不能是绝对的一样,非一非异。如果二谛的本体完全一样,我们就不用修证了;如果二谛的本体完全不一样,我们怎么修证都等于零,两种情况都不行,所以“不一不异”。
实际上应该说胜义是世俗的本体。胜义所追求的状态——空性,是世俗显现的本体。但是世俗有时候要说世俗的本体,比如说唯识的时候,说世俗的本体是自证分,阿赖耶识,是心识;如果站在单空的立场上去讲时,就可以说是空性(自相),——如果把单空认为是世俗谛,空性成为自体的时候算世俗谛。不管是单空的空性,或者唯识说的心识,他们的本体全部都是真正的大空性。可以这样去理解:世俗的本体就是空性。色即是空,色的本体就是空性。这是把二谛混在一起来讲,或者叫二谛双运。
但是大家还记得吗,如果我们不看胜义谛,只说世俗谛,世俗谛有他本身的本体。比如以唯识为世俗谛,那么所有显现的本质就是阿赖耶识,是心识,本体是这个。但是再往胜义追下去,心识的本体又是什么呢?还是空性。因此如果把二谛混在一起讲,可以说全部世俗的本体都是空性,这就变成了应成派的说法,不分世俗跟胜义,全部都是空性,本体都是空性。
明白了这一点后会怎么样?其实不是会怎么样,而是把这些都弄清楚了以后,对我们的修学非常有用,不再二谛打架。
二谛打架非常可怕,首先弄清楚二谛决定了空性的理论如何在我们相续里面运用。当我们搞不清楚的时候,可能会把空性理解为单空,因而拼命在心里面去追求一个空——其实这是单空,我们不明白这是单空,可能会以为这就是胜义,那就麻烦了。如果我们只是耽着“离开四边的空性、无戏论的空性、没有执著的空性是最究竟的”这些文字,却不明白修行其实需要世俗谛,以为不思不想的就是最究竟的东西——只掌握了这么一个见解,于是马上去追这个见解,一上座就开始不思不想,哦豁,修成畜生。在修行上会打这些架。
在生活中,如果二谛分不清楚也会打架。比如一些圣者的境界和行为已经超越了世俗谛,你不懂于是开始攻击。还有一些人,老沉浸在世法里面不去追求真正的解脱,也是因为没有搞清楚二谛。
所以说掌握二谛,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明白最终的目标,控制我们处在世俗谛时的行为和想法。如果不明白目标,我们没有办法超越;如果我们只有目标却不明白处在世俗谛中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不知道在修行的过程中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就达到目标。所以说明白二谛的这一点非常的重要,一个真正能把整个修行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落实到自己的禅修中的人一定是二谛很清楚的人。否则一遇到问题他就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808: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这个问题好简单,认识二谛的两种人就是圣人和凡夫。凡夫在世俗谛的境界里面,圣人在胜义谛的境界里面。他们的区别是,凡夫的境界只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这个境界有戏论,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存在;而圣人是在绝对的、没有戏论的、二元消失、能所一如、万法皆是真如的状态里面。他们各自的范围就是这样。
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这句话是在说宗派的见解,其实圣人也分好多种,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个级别。最厉害的圣人是佛陀,接着是菩萨,菩萨又分十地,菩萨下面还有阿罗汉和辟支佛也叫圣人。真正达到完全没有二元对立的只有佛陀,其他一些相续有部分的二元对立,就像刚才说的那样:胜义谛跟世俗谛混在一起。而我们的相续是纯粹的二元对立。
有人问:“会不会我们也不是二元对立的相续呢?因为我们心里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在我面前呈现的也是物质,因此没有二元对立,我们能所合一?”这个是错误的见解,实际上这就是二元对立。你根本连“能看”“所看”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是自己靠分别念妄加上去的能所合一,实际上是假的。但是佛陀说的能所合一,“能”和“所”都清楚明白,而且它们是一体的。完全一体后,它就是究竟真理,这是经过各种的理论印证后,证明是正确的。而我们凡夫的这种所谓的能所合一是靠分别念妄立的一种东西。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是指宗派的见解一层一层地上去。佛教里面把见解用层层增上的四个大类概括了:第一有部,第二经部,第三唯识,第四中观,这是基础见解。中观里面分自续中观和应成中观,中观之上有他空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其实都可以归纳为中观。
最先的有部就是刚才说的阿罗汉那种状态:人我执没有了,但是法我执还在。法我执表现为没有证悟心识的刹那和外境微尘的空性。缘觉比声闻要高级一点,他解决了外境的微尘,但没解决心识的刹那。随理唯识,也没解决刹那,但是他有大乘菩提心,以此来做区别。中观自续派,以单空为胜义谛,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单空。当然他自己不会承认这是单空,而是我们通过他的表述去分析,把它命名为单空。谁都不会说自己修的是单空是最高的见解,比如我们就可以说自己修的是单空,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不究竟的,是一种对治实有的方法。中观应成派,认为一切都是大空性,这是真正的中观见解。但是如果见解再往上走,会认为中观也还不究竟,因为他只说了空性,没有说光明。他空中观和随教唯识在见解上跟中观并列——也有人认为略高一点,这两派就突出了光明。但是他们跟随理唯识不同,不会把光明认为是心识的刹那。他们说光明的功用而不说本体,认为其功用是完全的常乐我净,有东西可以追求,比如佛陀的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他说这些永远都在的,不能空,实际上是在说光明不空。但这个不空与中观应成派破斥的“实有空”不一样,这两种“空”要区别理解。这个不空是说光明的作用永远都在,并不是说它的本体。
见解再往上,就是直接去抉择光明,认为光明也是空性的。大圆满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怎么去体验光明是空性。一说就会说到大圆满的窍诀,我也不懂,因此不能再说了。
佛教中各个派别的见解一层一层地递进,层层超胜,并且每一种见解都有它相应的趋入方法。对此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穿着牛仔裤,却学着佛陀两千五百年前的教法的人应该如何做呢?
实际上整个四部见解我们都有可能拿来用,拿来修。比如我们对付贪欲等很粗大的执著的时候,可以用有部的一些见解,以及它对应的方法。有部认为没有人我执,人我执上所承担的我所执,比如贪欲、憎恨,这些都可以消除,贪欲可以用不净观消除。我们也可以用唯识部的见解和修法,去观察一切都是由心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先执著有个光明在,从心的这种光明里面诞生出来一切。
我们也可以去修单空,来什么破什么。禅宗里面说得很毒辣:遇佛杀佛,遇魔杀魔。我们一听,杀魔还可以,怎么能杀佛呢——执著。真正的佛你怎么杀得了?那是法身。这可以是单空的修法,也可以是大空性或者大圆满的修法:什么都不修,就是修了。通过认识到最根本的东西——智慧——来修行。也可以通过比这个低一点的大手印来修行,我们去观心。你说一切是光明,我现在已经不考虑光明产生的这些东西了,我只去看产生这一切的光明是什么。天天去看它、观它——这是大手印的修法。
所以说任何派别的东西,我们都可能用到。你要问对你来说到底该用什么呢?这个问题就麻烦了,你得先对着镜子照一照,看自己属于哪类根器。这个镜子就是心,你可以看看自己有哪些执著,这些修行方法就是药,你用它对准自己的执著就开干。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讲,需要对治的还是“没有出离心”、“执著世俗贪欲”、“自私”……所以我们需要大量地用小乘的修法来对治世俗的贪恋,用大乘菩提心的修法来对治我们的自私——自私也是一种强烈的执著,如此才能谈得上其他。
当然有极个别根基比较好的人,也可以拿高层的见解来修行。但是对我们这一大群二十一世纪穿牛仔裤的人来讲,没有出离心和自私是我们最大的毛病。这两个毛病不解决,你说你去修空性这些法门真的有点搞笑。绝对不会有一个深深证悟了空性的人还自私,还离不开世间,还会把世间的幸福,金钱、家庭、权利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当成一生的追求——拥有了就心花怒放,失去了就寻死觅活——绝对不会这样。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他的心思、情感、关注点全部不在这些上面。如果你还整天纠结在这些世法上,却说自己证悟了空性,这种话连自己都骗不了。所以我们大家要注意,虽然我们可以在闻思时说很高的见解,但还是要从最基本的破除对世俗的贪恋开始入手。
考虑到我们要实现这么高的见解,就不能仅仅靠头脑里的思维。头脑里面可以思维很高的理论,这些理论成为种子在相续中存放了下去,但如果不去串习、扩大它,就跟本没有办法碰到相续中另外一些和它相对的执著——执著和破坏执著的见解在阿赖耶识里面以无计的方式安然共存,遇到情况它们才各自发挥。而一般这种两者打仗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习气战胜了见解,见解失败。那这样的见解有什么用,和解脱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问题。
网上师兄问:问题是否是问:“二谛都认识的人有哪两种”?
答:圣人二谛都认识。胜义谛他当然认识,并且他也非常了解我们凡夫的执著,所以他也了解我们的世俗谛,否则没办法教我们。但是这个问题是问“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并不是是指二谛都认识的。凡夫基本上只认识世俗谛,或者认识描述胜义谛的那一部分世俗谛,但是圣人可以知道、清楚二谛。
809:“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对、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这个问题比较针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因为我们处在民主社会里,这种社会对言论有个标准: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们的观念里认为什么都可以说,对佛法也一样。但是你要小心,在佛法里面乱说,世俗的法律不会抓你,但因果会找你的麻烦。
课文中有教证,大家去看,我们来说理证是怎么回事。其实很简单,每个人对世界进行判断依据的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包括我们的感受、感知、情绪,也包括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当一个问题、一个状态显现在我们五根面前,或者第六根(意识)中出现一些情绪和感受,我们马上就依据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对这些显现进行判断,然后得出结论。由于我们处在凡夫有执著的立场,所以我们看问题全都带着有色眼镜。而有时候这种有色眼镜可怕得不得了,邪见很多,导致我们经常会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自我感觉的立场、自私的立场、甚至是人格分裂的立场来看待这些问题。说这些大德讲得不合理,其实你根本就不知道哪里不合理,只是不符合你的感觉、你以前的经验,就马上开始反击、开始诽谤。甚至有时候听别人这么说过也能成为你依据的经验。比如听过一个朋友说这位大德如何恶劣,你也不知道他判断错了,但由于在你的经验中你相信这个朋友,于是也开始对这位大德进行批判。当其他人来问你时候,你可以辩解说自己也不知道,就因为听信了别人,但因果才不管你这一套,一旦你诽谤了大德,种子就下去。,很遗憾到时候一爆发,后果非常可怕。
如果你诽谤的是一位真正的已经证悟了的大德,那么他应该归入三宝之列,三宝都是一体的,诽谤一个就等于诽谤了所有。实际上所谓的三宝就是你的自心本性,是诞生一切最根本的基础。你却在这个最根本的基础之上覆盖了你的诽谤,所以等到下一世,你所有的一切都会带上它,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我们很多人却根本不吃这一套,对着这么一个严厉的对境,随着自己的习气乱来。这种人已经不用去说能否证悟解脱了,基本不可能,而且真的会堕入地狱。恶业的力量非常大,也非常可怕,因为对境太严厉。
之所以对境严厉,我曾举过很多例子。比如说我揍了一个普通人,他最多打我一顿;如果揍了一个派出所所长,他背后有派出所,可以拘留我十五天;揍了一个省长,他有可能把我灭了;揍了一个皇帝,皇帝背后是国家机器——东厂、西厂、锦衣卫,可以灭我的九族。你现在想要打一个菩萨,菩萨虽然没有东厂、西厂,但他背后是全体众生、所有的佛菩萨,你说后果会怎么样?当然他不会像皇帝那样主动来惩罚你,但是因果不会饶过你,非常可怕。
如果对境是佛陀——佛陀就是你的本性,你的一切都从他那里来,你诽谤他,意味着彻彻底底地跟自己的未来过意不去。犯不着跟自己作对嘛?所以我们要小心,不能够随随便便批判。至于经典讲得对不对,我们可以去分析,去了解。对任何一件我们不了解的事情,特别是对佛法,学会闭嘴不说。接着我们可以仔细地去了解和分析,再依据教证、理证来说话。而且不要以诽谤的方式来说话,以讨论、甚至交流的方式永远不会有错。其实很好做,如果不了解就不要出声,绝对不要把这件事情当人情——有个跟你关系很好的朋友诽谤别人,你冲着人情也跟着开始诽谤。不要做这些事情,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们很多师兄栽在这上面,如果不忏悔干净,后果非常严重。也很好忏悔——如理如法地念完四十万金刚萨埵心咒,念完之后不再犯,这样就忏悔干净了。
810:世间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世间人以为“诸法皆空”是指没有,而佛教说的“空”却不是没有,反而跟“有”恰好一致。正是因为有了万法和它们的变化,“诸法皆空”才成立。世间人这么说是因为对佛教说的“空”没有理解,佛教的“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显现的同时没有实质,这才叫“诸法皆空”。
所以我们反而才没有诽谤现实。佛教认为没有任何一样事物是真实的,所以“唯物”不成立,因为唯物意味着物质是真实、实有的。上帝也非真实,因为没有实有的上帝。这些都是空性的,空性意味着事物没有一个它们自己的本体。
那么事物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佛教认为就是空性,同时也是心的光明,空性和光明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出了法性定以后,站在我们凡夫的层面上,去说事物的本体就有两个特质:空性和光明。就像我们拿着一个杯子,说它的形状和材质,其实是从两个方面去说它的本体而已。
所以我们说的“空”根本就不是诽谤现实,反而能够彻底地解释现实,能够把现实的情况弄得清清楚楚,甚至可以揭示它的规律。唯识就是将规律揭示了出来:空性的本体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了这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情无情呢?以“识”的方式。空性以心识的方式进行分别、分裂,进行观待,然后串习,重重叠叠地叠加,就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既美丽又丑陋的外境。这没有诽谤现实,反而是唯物主义、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才诽谤了现实。这么说好像在诽谤其它宗派或学派,其实并没有,如果他们不服气我们可以来讨论。
对于题目的问题这样驳斥是最好的。当然还有一些中观的方法更深、更好,比如说离一多因、有无生因等,实际上就是提供了驳斥“认为世界上有实有的事物”这种见解最好的方法。我们学好了中观的“五大因”或者应成的“四大因”以后,在与外道进行辩论时,表面上我们是在驳斥其它的宗派和见解,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回过头来破坏我们心里面的执著,让我们的心里面真正放下实有的执著。
心真的放下实有的执著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很简单,仅仅非概念性地放掉了对身体的执著,我们可以就不再害怕子弹和刀,不再怕原子弹,可以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放弃对身体的执著——概念上就八个字,做起来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但是一个人一生如果倾尽全力去做,绝对能做到。
有很多种表明放弃了身体的方式,厉害的像玛尔巴那样在身上显现出一个太阳,像米拉日巴那样在空中翻几个筋斗,没那么厉害的比如说身体没有消失,但也能做到“坐脱立亡”——这时他的身体还在,如果去杀他,他也会受不了,但他只要盘腿一坐,就可以通过观想让神识冲出头顶。这其实就是对身体实有的放弃。不像我们现在,就算想死也无法坐在那里就死,怎么着也得找根绳子,或者是爬到很高的楼上去,再不济也得整点耗子药之类的。我们不能只是靠一些概念,几句教理,靠映在眼睛里的文字,靠耳朵里的音频就马上放弃对身体的执著,需要通过串习、修行,所以要坚持修行才对。
811: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其实这节课一开头就在是说这个问题。万法如梦如幻对我们来说是个概念,心并没有认同它,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让心真正地认同,这才有用。让心认同如梦如幻就是去证悟佛果,所以要精勤修道。如果没有证悟,仅仅是概念,那么世法中的一切依然会折磨我们。火会烧手,肚子会饿,被骂会生气,看见美女会流口水,甚至见别人修行比自己好心里都会生气。既然如梦如幻,又何必生气?可见我们其实做不到,所以要去修行。
当心真的体会到万法如梦如幻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悟了佛果呢?也不是,这个时候可能处于自续派的境界,也会认为万法如梦如幻。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体受如梦如幻的本质,体会到了叫证悟了佛果。在这个状态里面那真的是不用修行了,这个时候的如梦如幻也可以理解为“法性游舞”。反而是我们这些概念里面认知了如梦如幻,心却体会不到的人才需要修行。连概念里面都没领受的人也不用修,他们要去修行世法——怎么赚钱,怎么找女朋友或者是男朋友,怎么多找几个,又怎么抛弃他们——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
我们现在概念上知道了如梦如幻,但是心根本就不认同。比如,我们通过离一多因、有无生因分析,概念上认同了内外一切其实都没有实质,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什么“离开四边、离开一切戏论、法性定、不生亦不灭”……这些很容易明白。但是明白了以后你做得到吗?做不到。所以要精勤去修行,要去体悟、去串习。当把如梦如幻串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万法真的如梦如幻,那时就不是概念了。如梦如幻你还修什么?就不修了,放下来就可以了。这时候放下来一看自己的心,原来跟没有修过,不知道如梦如幻的心是一样的,是颗平常心。好了,安泰!就像智通禅师说的,“师姑原来是女人。”
只有那个时候才真的不修了,已证佛果的人就不求佛果了。恰好是明白有佛果而做不到的人,才要去精勤修行,所以虽然万法如梦如幻,无有实质,还是要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
今天的问题就回答完了。剩下几分钟,网上师兄有什么问题,尽量提出来,我们进行交流,时间难得。
问:证悟了的平常心跟没证悟的平常心怎么不同?
其实都一样,没什么不同。但是证悟了的平常心知道自己证悟了,没证悟的平常心知道自己没证悟。
问:可不可以再讲一下“无记定”?
答:其实“无记”这个词汇有几个层面,要看怎么说。有时候是讲善、恶、无记中的无记,比如我们平常一些念头就是无记的:“看到一棵树,想一下它是青色的”,这种想法没有加上善恶的观点,是一种无记。
还有一种是打坐的无记。是指心没有正确的观点,也没有所缘的目标,陷入纯粹的平静里面,那个叫做无记。什么叫做“没有所缘的目标”呢?所缘的目标有正确的和无所谓正确的。打坐可以向外缘,比如心可以缘在呼吸上、缘在虚空上,缘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这些都“有所缘”,不算无记。最怕的是他把这些东西丢了,认为自己无所缘了,那时候纯粹的安静,进入纯粹的阿赖耶识里面,这个就是无记定。
无记定一但成势就很厉害,因为如果禅定串习得太深,就一定是我们这一生最重的业。“最重的业”意味着它会成为“引业”,死亡的时候它的力量会最大,把你引到相应的道上去。比如你经常在无色界定里面(四禅以上的定),那么你很可能成为无色界的天人;经常处在色界定中打坐也是这样(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可能变成色界天的天人。因为禅定的力量会把其它的业都压下去,所以会成为引业。
从根本的角度来说“无记定”,就是在没有粗大的所缘时,心处于纯粹的安静而又不明白本性,这种禅定处在阿赖耶识里面,心非常的清晰,就叫无记定。无记定有很多种,这是比较好的。另外一些,比如昏睡也算是昏睡无记,但不值得一提。还有一种很呆的无记定。
禅宗有个公案,夹山说:“烛明千里相,暗室老僧迷”,云门寺也有一副对联写着:“一念不生全体现”。就是心里没有念头,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照见一切,什么都现出来了。很多人认为这是证悟,但实际上他根本不知道“明”是什么,是什么东西明明白白在显现?如果从教理上去说,就是处在随理唯识的那个“定”里面,还有一个“明”的执著。或者就算没有明的执著,他也不知道这个“明”是什么,有一种无明在里面,叫“总无明”。心已经认同这些外境其实就是心,就是这个“明”,但不清楚“明”是什么。就差这一个,所以就变成了无记定。
所以无记定挺厉害的。云门寺的对联里面写“一念不生全体现”,那个“一念”是什么?你回答不出来就麻烦了。禅宗里面很多人误认为“一念不生全体现”就是证悟。除此之外那些很昏沉的无记定就不值一提了。
问:是否因凡夫还有“能所二取”才会有因果尝报的显现存在?
答:是的,没有能所二取的时候也没有因果。有几种状况没有能所二取,一是菩萨入了法性定,那里面没有因果,所以不存在报应。二是佛陀,所有的种子全部被干掉了,所以也不会有庸俗的显现现起来,这时也没有因果报应。
菩萨出定以后,这时有显现,也要受报应,所以菩萨也要吃饭,你打他他会疼。佛陀前世为菩萨的时候,他的血肉还是会被割下来。这个时候就是我刚刚说到的情况:能所分开,能境上是胜义,所境上是世俗。其实这时是一种修行,所境上还是会依缘显现出一些恶劣的状态出来,但是心已经视它为法性,在他那里就是法性游舞,所以当身体被割的时候他根本无所谓。这算不算受报呢?也算,但他在能上做了改变,所以不会像我们受报那样。我们如果被人用刀割会疼得不得了——“我要跟你拼了,这个仇这一世不报下一世也要报”,但他连一丝嗔恨都不会有。所以《贤愚经》里记载了佛陀曾为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却连一丝嗔恨都没有,说“我若实忍,至诚不虚,血当为乳,身当还复。”其言已讫,血寻成乳,平完如故。
那这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我想了半天也没有搞清楚,只知道能上是胜义谛,以能为主,但所上还会有他的报应。大圆满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很深的禅定让外境消失,达到初地菩萨入定的状态。但由于他的相续里面还有种子,所以没办法永远这么下去,还是要出定。到了八地菩萨,“人我执”没有的时候,他就想一直定下去了,但是佛陀不让,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你还要出来。”于是他又出来了。
问:证悟后不是也有“明知”吗?
答:任何时候都有“明知”,关键什么是“明知”?这个问题才比较重要。再笨的畜生都有明知,地狱众生也有。没有话那就爽了,烈火、寒冰统统不起作用。
问:那“明”是什么?
答:是谁在问?肯定是“明”在问嘛。
问:如果去修定,怎么把“明”的执著也去掉呢?
答:这个是大圆满窍诀,要去问上师,我讲不来。“明”无法被你去掉,而你不去掉时就去掉了。你想去掉,你用什么去把它去掉?还是用明。去掉一个明,再来一个明,去掉一个,再来一个……这就是狗咬尾巴,或者叫做飞鸟追影。
问:那总有个执著呀?
答:所以你的《中观》没学好。如果我们仅仅处在自续“破”的这种修行里面,真的没有穷尽,这个时候就真的需要窍决。禅宗里面好多公案、机锋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来的。我们之前经常讲一些破“明”的公案,比如说僧问曹山:“明月当头时如何”?山曰:“犹是阶下汉。”曰:“请师接上阶。”山曰:“月落后相见”。意思是说月亮落下来的时候,你就到岸了。
还有一个公案,有一个禅师,他的老师就给送了他两个罐子,说你看看这两个东西分别是谁的,禅师拿着一下子就把它们打烂了——管他是谁的,破了它。其实到了最后什么都要丢弃,你本来就是佛。在我们这个层面很难领会,所以根本就不要故意去搞这些。你说歇,但还有一个“歇”的执著,因为你是故意去歇的,当然有执著。我说的歇不是故意的,歇即是不歇,不歇即是歇,你做不来的。
网上师兄说:还有一个公案:好个一丝不挂。
你能找一个没有公案的地方出来吗?没有“我”谁去执著?关键是你有“我”。
现在的我们讨论这些公案、机锋挺搞笑,人家本来是境界的互相对应、勘验、辩论、互质,却变成了一种语言的戏论。如果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境界,却把他们那些话拿来妄加理解,然后互相进行逻辑性的辩论,这不叫机锋,而叫 “鸡疯”。
为了不发这种“鸡疯”,一定要先去修单空,不要一下子就去搞公案,斗机锋,真的很难。凡是用思维、用感受去搞的,没有一个正确。最好的情况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狗咬尾巴”——境界性地咬,出现有一个很好的境界,放弃它,再出现,再放弃……境界不停出现,永远没个完。
如果是一个实物,比如面前一个杯子,扔掉就没有了,但虚空你扔得完吗?它无穷无尽,实际上是我们心里面的念头,是心里的一种生起,所以无穷无尽。你能告诉我一个最小的数字或者是最大的数字吗?如果说得出来我就承认有穷尽。但你说不出来。如果你说一万亿最大,我可以再加个一。因为那是分别念,而分别念无穷无尽。想要把虚空扔完,要分别念穷尽才行,分别念要怎么样才能穷尽?要停下来。
你现在根本就停不下来,你所谓的“歇”是在意识里或者在感觉里制造一个歇,本身就不是歇。真正的歇是在你那里所有的现起不再和心不一样,那个时候你不歇也得歇,因为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分别了。那时连歇或者不歇的问题都没有了,唯一法性,那就是真的是“歇即菩提”,“鸡疯”此时也变成了“机锋”。
所以前面菩提心和空性的修行,是一件我们要贯彻到底的事情。如果不这么做,仅仅凭分别念在那里瞎扯淡的话,一辈子都扯不完。
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开始回向。
- 《入行论·智慧品》第153课-2
- 《入行论·智慧品》第154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