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色法的四夺: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大家应该清楚,“夺人”主要针对的是我们的触识,“夺境”主要针对的是眼识。它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让我们去感受到色境的虚幻。
如果它可以现起,但是它没有实质,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生起这样的感受就叫做“如幻”。它可以现起,但是我们的感受中,它是像梦中的现起那样不实在,很有可能一下就消失了。如果真的消失了,那就厉害了,那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或者叫做“桶底脱落”。这时候就会出现“孤明炯炯”。
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
“孤明炯炯”这个光明是我们以前要破的一个东西,要破它的“唯一、不变、独立”。为什么我们以前要破它,但我们证悟了以后,反而会出现这么一个东西呢?因为我们用自空中观的方法修行叫做“无遮”,如果在我们心的觉知面前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就要把它破掉。但是心面前这个实有的东西一旦消失了,心的能所一旦消失了以后,会剩下一个东西。这个剩下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光明,它就是空性的本身,叫做“非遮”。(学过这两个词汇吗?学因明的师兄应该学过。)前面这个完全的“无遮”就是所谓的“自空派”;剩下一个破不了的东西,就叫做“他空”。这个东西不破,其他的全部破完,叫做“他空派”。
但是这两个东西不是矛盾的吗?其实不矛盾,因为剩下的这个不能破的光明,它本身也是空性的。它的空性的意义跟自空派的空性的意义并不是冲突的。自空派说的“破”,是要破对境前的“实有”。但是在非遮的时候,这个光明并不是心面前的一个二元对立的“实有”,所以说它的这个“实有”跟自空中观要破的“实有”意义是不同的。
假如我们的心面前也对境性地现起了这种光明,它一样会被破掉。所以在《中论》里面,其中有一品是破真如的,甚至有破涅槃的。如果你认为真如、佛陀实有,它一样把你破掉。所以说其实自空派也是究竟的、彻底的。因为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发现到一个东西是实有的,那它肯定会被破掉。如果一直这么破下去,来什么就破什么,那就成了应成派,最不讲理的。它自己什么都不承认,来什么就干掉什么,所以它肯定是究竟的。
但是它有个缺点,就是它在见解上永远不落到实处。龙树菩萨自己也说:“我一法都不立,所以我什么错都没有。”但是他空派就不同了,它落到一个实处,落到光明上去。自空派破完了,又不落到实处,它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开四边,不是思维和语言的对境”。它全部是用这种否定性的说法来说那个证悟。但是他空派就不同了,它说就是要落到光明上去。但是它说的这个光明,实际上就是自空派说的空性。
大圆满就聪明了,大圆满是最殊妙的,它把两个结合起来。自空派把心面前的东西全部都破了;他空派把心面前的东西全破了以后,留下了一个光明。它说:“好了,你们两个结合起来就叫做明空双运。”这就变成了大圆满。
这些理论有没有用呢?它不是没有用的,刚刚说的这些理论跟一些修法是直接相关的。比如说你要修中观,那就对不起,你得一路破下去。所以我们有四夺,一路破、破、破……破完了以后,剩下一个你完全没办法破的。因为你把所有的对境都破完了,你怎么破啊?这种方法叫做“障垢磨尽,真如自现”。一个桌子,上面摆了很多东西,把东西扔(破)完,桌面就露出来了。
但是它又不说剩下的是什么,因为如果有一个剩下的东西,它又要被扔掉。它说我什么都不认,应成派就是这样的。它自己取名叫做“驳论派”,就是如果你建立什么,它就破你什么,来什么破什么。
当然,因为这个太毒了,为了应付我们这些习惯于二元对立的凡夫,它就搞了一个缓和的方式,叫做自续派。它说你不要什么都破,有些东西你还是不能破的。比如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皈依、戒律这些你不能破,要抉择见解如虚空,取舍因果如细粉。
这个就比较适合我们。因为如果我们什么都破,破得不对就会破成“顽空”,或者叫做“恶取空”,这样会出事的。因为你的相续根本达不到那个境界,只是在知识上达到了那个境界。但是你在行为上去做那些相续已经达到那个境界的人的事,这就是所谓的兔子跟着狮子跳悬崖,只有摔死;小孩玩大刀,只有伤自己。所以,设置这些派别全是有道理的。
自空中观就是这么一直破破破,但是他空派就不同了,他空派修证的方法是不破的。比如觉囊派,还有噶举派的光明大手印,它就不会去破,它从心上着手。他在光明定里面去慢慢禅定,让那个自然的、不能被破掉的光明浮现出来,然后清净,最后透脱。
它就不用像我们这样去“四夺”,不用夺得那么辛苦。但是这个就需要很高的禅定和前期的一些修行。比如说噶举派一定要修前面的“那若六法”,它通过一些方法让身心趋于安定,让所有的念头平息下来,最后生起那个破不了的光明。那天我们谈过了,它会出现“明、增、得、近得”四个状态。“那若六法”有梦幻的修法、拙火的修法等六种,修了之后让气进入中脉。气进入中脉以后,开始是出现“明”的状态,身体和外境全部消失,只剩一片光明。先是白色的光明,然后是红色,然后是黑色,然后黑色褪尽,就是法性定里面那个最真实的光明。它根本不会去破,它一直都在建立。
为什么说它一直在建立呢?比如修拙火,明明一个好好的肚子,它硬要在肚子里观想一个火星在烧。而我们的方法就是,明明有一个东西摆在面前,我们却整天要去破它:假的、假的,又如梦、又如幻……两个方法在理论上是有对立的,但是对立的两个方法却能够让你达到共同的一个目标,这就是佛法的美妙!
一个中心,左边的往右走,右边的往左走,最后都会走到那里去。它取了个“狡猾”的名字叫“中道”。“中道”实际上就是“很准确”的意思。哪里有个“中”嘛?两边都不成立,中也不成立。中道的意思就是到处都是。因为你没办法建立“中”,若建立了“中”就有“左右”。《三摩地王经》有这么一句偈语: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不住中间,住哪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心在哪里?
这个是他空派的修法。明空双运就不同了,它直接告诉你那个是什么。禅宗的和大圆满的修法就是如此,它会告诉你。当然,大圆满的前期会有一些很细节的方法,让你在身口意方面做一些修行,去掉很多业障。大圆满的前行一般有两种:“破”的方式和“建立”的方式,一般是采取空性(破)的这种方法,让你趋入进去。还有一种是瑜伽士的进入方法,它会教你修四种瑜伽:专注瑜伽、一味瑜伽、离戏瑜伽、等性瑜珈,以心为道这么去。心就是光明,只不过我们的心是被污染的心。那我们要破的是什么呢?就是光明中的一些污染,而最后的光明我们是没办法破的。但最后那个光明是什么呢?大圆满说最后那个光明也是空性的。
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对光明和空性有非常贴切的、很真实的体受,不能仅仅是知识。这些知识谁都知道:空性好简单,离开四边嘛,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是错的……虽然这些概念有用,但是你如果只在概念里面转,那是不行的。
你说光明,光明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电灯那个光明?不是吗?——其实就是!你说它不是光明,它是什么呀?你的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不是光明的东西?这否定佛陀!如果你说它是,我把它关了以后怎么办?我们的心老是要二元对立。但没关系,只要我们长期这么去闻思、去训练,总有一天会发现光明是什么。你会发现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它,离开它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这三种方式就是我们证道的必然的方式。那我们现在走的是哪种呢?就是中观应成派这种“赖皮”的方式,因为这种最适合我们汉人。汉人要去建立一个东西是很困难的,比如我们去修拙火或者修气脉,好麻烦呀!因为我们的相续太混乱了,真的没办法。我们在这里打坐,我算了一下,一天不到五个小时,大家在那里呲牙咧嘴的也有,念头横飞的也有,控都控制不住(当然也有一些好现象)。但是你如果要去修拙火,那要修很长时间的,你要在山里面很清净地修。
而且我们头脑里的分别念特别多,我们在嘴巴上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比藏人还厉害,我们特会说,非常能感动。但是一旦出现了伤及自我的、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就什么心都没有了,绝对只有烦恼心。这是我们汉人的一些特点。
从思维到感受
但是我们汉人还是有很优势的地方——我们特聪明,无论什么事,我们都可以掰开了、捏细了、揉碎了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即使是错了,我们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解释回来。这也是一种能力呀!这种能力用于中观就最好了,因为学中观就是要反反复复去拣择、思维,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把它思维拣择清楚以后,然后你就要拿到自己相续中去用(就是四夺的方法)。这时候又要变得很实在,如果老是用分别念,它是不起作用的,特别是那种粗大的分别念。
其实“感受”还是属于分别念,完全没有分别念就是已经证悟了。因为分别念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因明里面的“遣余”,它是普通的粗大的意识思维层面,叫做“遍计分别”。第二个层面,比如我眼识一起来,看见这个杯子,这叫做“自性分别”。它还是一种分别,完全无分别的只有真如。你说那个真如是什么呢?它恰好就是分别(这个弄死人)!因为色即是空嘛!看起来很多东西都是矛盾的,但是实际上它真的不是矛盾的,是非常精细的。
我们刚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经常要求别人不分别,或者要求自己也不分别。这些话听起来挺搞笑的,你哪能不分别啊?你在说你不分别的时候就是分别,根本就做不到不分别。你天天读佛教书籍,那就是分别。明明一个法性,你要读成如来藏;明明是如来藏,你要说成是真如;一会儿又说它是自心本性。那么多的分别,怎么会不分别?你做不到不分别的。
只是说这些词汇所指的真实的法性,它是不分别的,但你根本就做不到。我们现在所有的分别就是瞄向那个东西。包括你们在听我说话,每个声频是不一样的,这些声频代表的智慧进入你头脑里面,会生起不同的想法和感受,这些都是分别。只是我们要去明白,产生这些分别的根源是什么。最后你会发现那个根源原来是不分别的,但是它能够分别,而且它也不离分别。所以说我们要利用分别。首先是概念上的分别,那天我们粗略地交流了一晚上,这是严重不够的。因为有好多东西,这么短的时间要把它说完,这是不行的。你要去学中观,如果你有这种机会、有这种环境、有这种能力,你就要努力在这方面去分别、去了解,要去吵、去闹。
然后,你就要像我们这两天所讲的那样,要去夺、去破。破也有很多种方法。伟大的慈诚罗珠堪布(他真的是可以称得上“伟大”这两个字)在他的《慧灯之光》里面,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修法。益西彭措堪布和索达吉堪布的书里面也有一些中观的修法,虽然短小,但是它很精髓的。可以自己去看,掌握了这些理论以后,可以拿来具体地运用。
我们今天和昨天讲的这些东西,也是实现这些中观理论的一个过渡而已,但是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果不修单空,直接去修大空性,支持这种见解的就是魔鬼。”这个不是我说的,索达吉堪布在《中观庄严论解说》里面专门说过这个话。原话我不太记得了,但是那上面肯定有,大体的意思我是不会记错的。
所以说修单空是必不可少的,单空修到一定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到大空性。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事就是反反复复地去破,从色境上去破,夺人、夺境,然后人境俱夺。夺久了以后,你会自然就感觉到人和境都处在虚幻中。但这并不是说已经是证悟了空性。
从单空到证悟
证悟空性的话,如果按照宁玛派的说法,它要外境全部消失,进入到法性定里面。但是实际上,在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到,证悟空性不一定要外境完全消失。只要心能够确定心的本性就是法性,就是这种明空双运的本觉,这就可以了,那个时候外境也不一定消失。其实初步认识法性的人,外境消失的是不多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种桶底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这种状态,是不多的。它往往是开始在心里面已经确定了、认知了,然后再保持在证悟中去修,修到一定时候就会脱落。
禅宗有三关:初关、重关、牢关。这种“脱落”是属于哪一关,禅宗里面有很多争论,但我个人觉得它应该是禅宗里面的“重关”。因为这种“脱落”实际上是他已经体验到身体完全消融于空性。而初参是虽然他已经明白什么是本性了,但是身体和外境没有消失,他的证悟没有那么深广,五蕴不一定完全消融于空性里面。而那个“桶底脱落”,也就是禅宗里面经常讲的“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它一定是要身体和外境同时消失,然后完全处于法性定。这种定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初地菩萨的那种彻底的证悟,跟佛陀一模一样的那种法性。虽然他的程度肯定是不如佛陀,但是他起码已经让身体和外境消失。
在这个时候,他明白了身体完全是个假象。为了产生初地菩萨的十二个百数功德(刹那之间游历一百个佛土,刹那之间度化一百个眷属……),他就开始拼命地把身体拿出去布施,去掉那种很深刻的萨迦耶见。因为初地菩萨要去掉三个结使(结使,也简称结,它是一类能束缚众生的心,结集生死,而使众生不得出离生死流转的烦恼),其中一个结使叫做“疑见”。其实在开悟的时候,他已经不会再怀疑什么东西了(不然你怎么能称得上开悟呢)。到达初地菩萨,绝对完全没有怀疑了!然后他要去掉“戒禁取见”,他知道依靠一些不如法的戒律来获取证悟是没必要的。“戒禁取见”会与“疑见”同时消除,但是“萨迦耶见”就很难消除了。执著五蕴为“我”就是萨迦耶见,初地菩萨要努力去消灭这个东西。
如果能够在证悟中让这个东西消失掉,那就不是概念性的了。我们现在也知道它可以消失掉的,但这完全是意识中的东西。但他并非如此。他是在觉受中直接发生的,那个作用就起来了。不管是色蕴还是受蕴,或者这些想法、感受,他发现原来都是虚假的,都是要抛弃的,执著它都是痛苦的根源。
所以初地菩萨修的主要就是布施,而且他以身布施为主。佛陀做初地菩萨的时候就拼命布施身体,导致整个婆娑世界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鲜血。也有人依此说佛陀是个钝根菩萨,他说:“明明你一生就可以证悟大圆满的,你干嘛要去布施呢?”把我气坏了,他完全不明白释迦佛的巨大的悲心。
其实到了初地菩萨,他要成佛好简单的,七天就可以搞定。他跑到大树下,弄几根草往屁股底下一塞(吉祥草也好,不吉祥草也好,其实没什么关系),不证正觉誓不起座——七天以后就是佛陀!佛陀曾经这么干过的嘛。证悟了以后佛陀就说:“奇哉奇哉,原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然后佛陀就开始考虑传法或不传法的问题。佛陀首先是花了几十天在天界讲了《华严经》,这是华严宗的说法。但是藏传佛教有另一种说法,佛陀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已获得甘露之妙法,纵于谁说他亦不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然后四大天王前来请转法轮,供养了佛陀四个钵……
我们供养堪布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要是堪布要了他的供养,不要我的供养,是不是有什么缘起呀?纠结半天。佛陀知道这些的,把四个钵拿来一下压成一个钵,连痕迹都看不出来。因为他们都想自己的钵放在上面,佛陀为了消除他们的执著,把四个钵拿来一压(我估计还搞了障眼法之类的),哪个在前面,根本就不知道。佛陀这样做是为了消除我们凡夫这些很荒唐很无意义的分别心。
所以说对于初地菩萨,去掉萨迦耶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你会说:我们开悟了以后再去做这些事。起码我们现在是奔着开悟去,达到初地菩萨要去掉这三个结,那么达到开悟其实也要初步地、大体地去掉这三个东西。我们要通过闻思去掉“疑”,你不能完全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们那天也讲了,“闻思”可以是很精细地读很多的书,也可以窍诀性地去了知。
然后要去掉“戒禁取见”,我们要守正确的戒律,不能够胡乱搞很多让自己很辛苦的行为。有人问堪布:“我今天能不能这样啊?我明天能不能那样啊……”我听了很好笑,都是问这些,搞得很无语。其实他的出发点就是害怕受伤,怀疑和执著夹杂在一起就会这样的。
所有的怀疑的基础有两个:一个是无明,一个是自私。怀疑一定是基于这两个点的。因为我要是什么都明白了,我就不用怀疑了。另外,有很多事情我不明白,但是我也不用去怀疑它。比如隔壁的蚂蚁什么时候打洞,关我什么事呀?我一点也不用去怀疑它。但是我要是买了股票,明天的股票会不会跌,这个就很关我事,因为这个东西跟我的利益有关系,而且我又不知道,所以我就开始怀疑,疑见就产生了。当然,疑见可以很深刻。到后来,对某一个具体的法的空性不了解,也称为怀疑。疑的层面有很多。
“疑”跟“信”是一对的,有相信就肯定有怀疑。当然可以是相信很盛,怀疑少一点,但是它一定是存在的。因为如果完全没有了疑,也不存在相信了。比如说人家告诉你这个房间里面有很多美金,这个人的人格非常的好,又没有骗你的可能,那你会说:“我肯定相信有很多美金。”但是这种相信就是因为你还没有见到这些美金,如果一下把门推开,还用得着说相信不相信吗?它就是有美金!连“相信”都取消。要是一推开,没有的话,那就会崩溃。美金没有了,连相信也没有了!凡夫都是如此。
所以说如果要去掉萨迦耶见,就要去掉疑见,同时要去掉对萨迦耶的一些执著。首先我们在色境上破,然后我们就要开始破“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基本上跟我们的身体、觉受、心情都有很大的关系,要去破这些东西。
单空夺色法的过程
前面通过破外境和自身的触识,我们会产生一些空幻的觉受。觉得它现而无实,像全息影像一样,这就叫做“如幻”。觉得它像梦中的东西,很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有那种消失感。虽然它没消失,但是你有这么一种智慧,觉得它就是要消失。当然,如果完全消失了,那你厉害!
但是你要考虑,有可能我们不修单空,它也可以消失的——禅定。我就只修禅定,我根本就没有单空,不用去感受它如梦如幻,我就盯着一点不放,或者我观呼吸,它也消失。最简单的,我睡着了,它也消失。实在不行,一闷棒敲过来,绝对消失。仅仅是消失,它是不能说明问题的,不能说这就是证悟了单空。而是要心里面真的有这种见解,而且在这个见解中,它消失了。
当然这个“见解”是什么样的呢?“见解”首先是很粗大的思维,然后是感受。然后是觉知里面自然带着这种有境智慧,这是最关键的,前面这些都是说法而已。如果在我的直接觉受里面,不管是什么样的对境,一出来就都是空性的。不管它是什么,出来什么空什么。就像应成派一样,极其“赖皮”,出什么,空什么。在禅宗里面,参禅参到这个时候,叫做“遇佛杀佛,遇魔杀魔”。不管出现什么,我都觉得是空性的。
有时候我们念佛,念到阿弥陀佛出来了,那是不是假的呢?从空性来说,那就是假的;但是从净土法门来说,那就是真的。但是它也告诉你不要跟着他跑,要临终的时候才能跟着他跑,所以说每个宗派都有它成立的一些奥妙和道理。
明知本身一定会有对境的。如果没有对境的话,那你厉害了,这个课完全不用听了,自己到山里面去搭茅棚。我们明知到虚空、明知到这个、明知到周围……我们现在还没有回过头来明知到明知是什么。明知到明知是什么,那是最后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明知到这个明知相应的对境直接就是空性。经过长期的串习就会造成这个样子。实际上就是如幻,不能说是空性,我老是说成空性。空性是证悟了以后的事,如果开悟了,他会觉得显现的同时就是空性。而我们是觉得显现的同时就是单空。那么单空表现为什么呢?如梦、如幻、如水中月、镜中花、阳焰……很多。就是它不实在,现而不实在,但是它还有现起。
在人和境上的这种“夺”比较成熟以后,我们就要开始把它引入到“受、想、行、识”这几个方面来。前面的基本上是五根的对境,外境和自身都是五根的对境。大家应该很清楚的,特别是学过一段时间的人。没有学过的,记住就行了。什么叫做五根的对境呢?就是眼、耳、鼻、舌、身的对境: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这里还没加上“意识”,我们把意识归类到后面的“想”里面去。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03.夺色蕴(01)
- 05.夺受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