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修心八颂》,上堂课学习了第六颂,偈颂是——视害为师: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这个偈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曾被自己利益过且寄予厚望的对象,现在却以怨报德来害自己,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视其为善知识。
短短四句话,概念上很容易理解,背诵也不难。在意义和法理上,可以从因果的角度、修行的角度,也可以从消除习性和我执从而证悟本性的角度,在逻辑上理解对方是善知识。这在概念上很容易做到。另外,从我们修行的目的,以及对我们修行的帮助,都可以从逻辑上肯定视对方为善知识是正确的,但当你的真的去做呢?就很难了!
我们活了那么多年,从小到大总会有一些人,你曾对他很好,结果他让你失望了。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一旦他让你失望,真的是恨到牙痒痒。平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所产生的恨,可能过了就算了,但这种伤得最深的恨,是因为爱造成的。
常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为什么呢?因为你在爱他、利益他的时候,寄予过很深的愿望,希望你的爱能够得到回报。这种回报好像理所当然,毕竟我付出了那么多的真心。当得不到回报时,有时候仅仅只是一种遗憾,比如你爱一个人,但这个人不幸过世了,这是个遗憾,它会让你剧烈地痛苦。但是,如果这个人没有死,反过来攻击你,那就闹心了。你的心境会从遗憾转为仇恨(一种深深的恨),所以,视害为师是很难做到的。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是否有这些经历?比如谈恋爱,爱得很深,为对方付出了一切,最后反遭抛弃,这种剧烈的经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但一定有人会经历。还有一种就是父母爱儿女,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孩子根本不理你。这就像偈颂所说的:曾经利益过他,对他寄予厚望,但他反而不理你,甚至攻击你,这种痛苦也是很剧烈的。
这种情况不一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一定会有很多人经历过。还有些朋友,你对他很好,从小到大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是闺蜜、是好基友。特别是男性之间,小时候共同闯江湖、两肋插刀,喝酒的时候豪气干云,结果反遭背叛,这种仇恨也是很剧烈的。
文艺作品里面,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有个潜规则:“二五仔(叛徒)”比敌人还可怕,延续到一些比较大的观念里面,这种人就是汉奸。身为一个族群的人,只要你在这个族群中长大,你就应该对其感恩,要厚报这个族群。但你却没有这样做,甚至反过来说这个族群不好,那你就是汉奸。
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有这些现象,它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也发生在人群与人群、国家与国家之间。比如,甲国一直支援乙国,对乙国很好,希望两国一衣带水,山连山、水连水,结果乙国反过来攻打甲国,那就对不起了,甲国就要打翻乙国。族群之间也一样,因此会成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世仇,这种事情在世界上比比皆是。
道理讲起来很容易,这种现象仍然比比皆是,但我们是修行人,做不到不行,说明你根本就没有修证。你不要去说自己证悟了空性之类的大话,如果做不到偈颂里面所说的东西,说明你证悟的空性很假,最多就是个想象,人我的执著并没有减轻。这些东西都来源于人我的执著,人我的执著可以从个体发展到群体,甚至发展到民族、国家。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你利益了一个他,他要是不感恩图报、回馈于你,那就对不起,你会很恨他,甚至一定要把他解决了。我们会认为这种行为有悖天理,自己在替天行道。但是,如果你要成为菩萨,就要消除这样的执著,所以,这不是容易的事情。
既然不是那么容易,是不是就做不到呢?做得到的!你要慢慢做,要有次第,循序渐进,还要坚持。首先,你要从道理上坚信“这个东西是对的”——我现在不可能马上做到,但它是对的。如果我屡败屡战,锲而不舍,最终一定能够做到。
最初讲《入行论》的时候,有人问:“学《入行论》最重要的窍诀是什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我们这种根器来讲,只有一个窍诀——屡败屡战。并不是一看到菩提心的修法、道理,懂了它的一些逻辑,你就能马上做到,基本上是做不到的。所以,你一定会失败,在现实生活中、修行中,一碰到这些事情,纠结、痛苦简直是一个接一个,不会断的。那怎么办呢?不停地失败,但要不停地提起心气再修行下去。
因此,在修菩提心和空性之前,一定要去积资净障,原因是什么呢?尽量让违缘来得不那么凶猛。在资粮不够之前,要去积资,做很多放生、磕头、五加行、绕塔、念咒等修行,还要去忏悔自己过去的恶行等等。在生起菩提心的这条路上,不至于让自己承受不住违缘而垮掉。
另外,不要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个很高的根器,看了、了解了这些,就觉得自己马上可以像菩萨一样舍身饲虎、挖肉喂鹰,而且要求自己这样、要求别人也这样,那叫幼稚。人性的执著之深、之黑、之广、之博、之扭曲、之吊诡,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很多失败,但不能因此而退缩,因为只有这一条路,那怎么办呢?屡败屡战!开始会很困难,而且会走到一个节点,觉得自己真的不行,越不过去了,但节点过了以后,慢慢地,天就开始亮了。
“天开始亮了”是什么意思?你发现自己的执著少了,发现很多以前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现在可以了。有些场景让你很尴尬、很恐惧、很畏惧、很贪爱,因为修行,现在都变轻了。这些障碍减轻了,你会发现,以前完全不可能把某些人当成父母、绝对不能原谅某些行为,现在却可以了。这就说明你的执著开始减轻了,那时候,你就一步一步开始真的走上了所谓的菩提道。
走上菩提道的标志是什么?在世俗层面,你得有菩提心;在胜义层面,你得开悟。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修心七要》《修心八颂》的过程。这些内容不能当作知识读了就可以,而要拿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实践的时间是多长呢?一直到你成佛!
有人疑惑:“难道我开悟了,或者已经成为初地菩萨了,还要学这些吗?”还要学的,这些东西看起来短短几句话,好像就是个格言、偈颂、法语,但它里面所包含的内涵丰富无比。你有多少分别、有多少遭遇,它就有多少内涵,它可以把你推到最根本的内涵那里去。
最根本的内涵是什么?一切都是法性。但你没有完全安住在一切都是法性的境界之前,这些学修的东西都是需要的。完全安住在法性,那就是佛陀了。所以,我们成佛之前都要学习这些东西。
大家不要认为太啰嗦了,每个人学习大乘佛法,都渴望尽快证得胜义、尽快开悟,说老实话,如果菩提心的层面上你过不了关,是很难开悟的。当然,在想象中是很容易开悟的,很多人为什么会误认为自己开悟了呢?因为他有想象力,他把思维中捏造的空性当真了。
很简单,有个检验的方式:你是否具备了菩提心?如果一个人开悟了,自我的力量会变得很弱,反过来,自然就会生起比较真实的世俗菩提心,对众生的悲心也会非常浓厚。我现在说的是因为胜义菩提心,他的世俗菩提心会变得很盛。反过来推断,当菩提心很盛的时候,自己证悟的确实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
同理,如果你的世俗菩提心完全没办法修下去,你又说自己开悟了,说得好听一点,那是一种自我欺骗。如果你明知是这样,还说自己开悟了,那就是对别人的欺骗。前者是愚痴,后者是坏。
我们不能轻视菩提心的修行,但大家又觉得难、难、难——“我确实发不起菩提心,那怎么办呢?”一般来讲,我们的修行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的世俗菩提心没有发到位,但我们也在修空性;虽然我们的空性也不一定修得非常好,但我们也在不停地触碰、不停地理解、不停地觉受,二者相互帮助。当单空修到一定程度,把自我的欲望、执著夺松了以后,你去爱别人就会相对容易一些;当你发菩提心去爱别人时,反过头来对你修空性、修单空时的放松以及法喜的产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二者并不冲突。
对于居士来说,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反复去研磨、堆积、浸淫,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什么叫做脱落、什么叫做明了。如果来得比较痛快,就会说“庆快平生”,就算不是很痛快,你也会觉得这一生值了——你是真的觉得这一生值了,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是正确的,才说“值了”,你是当真觉得值了,生命中,确实只有这个东西值得追求,那时候你就算是真正的佛教徒了。所以,我们的要求还是有点高。
像《修心八颂》《修心七要》等菩提心的内容,希望大家用心去学习,不要认为它简单。
上堂课学习的偈颂总结起来,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在法理上可以从因果、修行、消除我执的角度去修行。修行的方式都差不多,首先坚持闻思知母、念恩、报恩以及菩提心相关的经论,其次坚持座上修行自他相换,最后在生活中要次第地、一步一步地去应对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要次第地去修行呢?因为太激烈是不行的。比如,一个人刚刚学了这个偈颂,“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彼众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读的时候信心满满、法喜充满,一回家,发现老婆劈腿了或者老公跟别人跑了。这时候什么视害为师啊?第一反应要么报警,要么提斧头劈了他,马上就会忘记所学的这些东西。
原因是什么?你根本就没有串习很深,你的那点法喜与遭遇一冲突,鸡蛋碰石头,不堪一击。那怎么办呢?你要经常去串习、去思考,慢慢地,你在这方面的心力才会变大。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会真的视他为善知识,还可能会安静下来打一坐。世人一看,觉得你好变态,老公跟人跑了,你还那么淡定地在打坐。虽然常人会认为很变态,事实上,那时候你自己并不感觉到那是痛苦,甚至还会从内心里面感激对方。
当然,接下来你还是可以很智慧地决定该怎么办,很简单,该办手续了,财产他都拿去,你走了。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我们以前讲过一个禅宗的故事,一位禅师当时还是在家人,他的老婆出轨隔壁老王,结果被他发现了,他就拿着菜刀躲在床底下,等他老婆和隔壁老王正在“嘿咻”的时候,他突然冲出来,朝着对方大吼一声,说:“你被我抓住了,你要是答应我一个条件,我就不杀你。”对方吓坏了,连声说:“好好好,答应你,什么都答应你。”这位禅师说:“条件很简单,你娶我老婆,我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你,如果答应,我就不杀你。”对方一听,当场懵了,始终没搞明白——What?这么好的条件,老王肯定当场答应,于是他就走了,自己修行去了。
按照世人的理解,我们会想他肯定不爱他老婆,原因是什么?猪总是会站在猪圈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判断的基础就是这些,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然,这种婚姻一般都会出问题的,老王很快与他的老婆闹翻了,他的老婆又去找他,于是他教她怎么去修行,而且还养活她。当然,他不会再回去过家庭生活了。
其实,这位禅师实践的就是“彼众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绝对不是“我已经不喜欢这个女人了”,不喜欢也是一种拣择,跟喜欢是一样的。“大道平常,唯嫌拣择”,世俗的拣择就是这些,强烈的世俗拣择一定基于内心;到了最根本的层面,心不拣择了就是所谓的平常心、自然心。到底怎样叫做不拣择?那个需要我们去探寻。外在的拣择是很明显的,你有强烈的喜好,对于一个修禅的人,如果有这样强烈的喜好,那是不行的。
所以,这位禅师其实在实践“彼纵非理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他甚至会觉得对方帮他松掉了一个箍子,何其感谢!当然,这样都还有功利之心,从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像世俗人那种有强烈的利益判断。
学习这个偈颂的法理,我们要长期思维串习,并且要改变一些以往认为是正确的价值观。
第一,改变要求别人知恩图报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别人对我有恩德,我要回报给别人;我对别人有恩德,别人也要回报给我。养条狗都要如此,我喂了它那么多好吃的,它起码要帮我看家嘛,见到我要摇尾巴嘛。遇到一些曾经我们对他很好的人,比如儿女,当他们不孝顺的时候,就会说“养你还不如养条狗”,甚至会说“生你还不如生块叉烧”——叉烧起码可以吃嘛。
我们总是需要回报,这就是我们普遍的价值观,并且将之很道德化地认定是正确的。人就是要感恩,在世俗层面上是这样的,但要记住你是在修行,别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要求,你可以承认,但你自己要超越这些东西。
超越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可以坚持知恩图报(比如佛陀、众生对我们有恩德,我们要报,佛家里面就讲究报恩,净土的回向偈里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但你不能要求别人对你知恩图报。你要去思维、训练这些东西,要去改变要求别人知恩图报的价值观。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也会有这些东西,比如“施恩不望报”,所以,我们要经常从小事情上去练习、思维。比如给了别人一碗牛腩粉,就想换十碗牛腩粉,我们会经常拿这些想法对上师三宝,供养三根香蕉,希望明天收获一堆香蕉,因为经论上说“上师三宝是大福田”, 长期如此来喂养自私。
“我要供养了你,你要给我很多回报”——如果你要成为菩萨,就不能如此。我没有说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供养、帮助别人能够得到回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作为修行人,你要记住:渴望回报,不能回报在这些事情上,而要回报在你消除我执的层面上。
所以说,如果对方受了你的恩德,反而不回报你,结果是,你因此得到了“将他视为善知识”这种回报。也就是说,你给予别人好处,按理说,别人应该还给你世俗的好处,但他却以怨报德来攻击你,这时候你本该生气的。但是,由于你受了这个偈颂的影响,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视他为善知识。如果你真的能视他为善知识,你就得到了最大的好报。听懂了吗?这就叫做“超越”(凡夫的超越)。
你的心态就成了菩萨,最初你渴望回报,那是凡夫心态。结果你给予他好处,他却以怨报德,给了你坏处,你不但没生气,反而还视他为善知识,这个行为既削减了你的我执,还让你成为了菩萨,所以你得到了最好的东西。
再延伸一点,我们去求三宝:“三宝,你要给我好处!”结果三宝弄了一大串的挫折让我们经历,那么,三宝是善知识,还是不善的知识?当然,对三宝我们还是好理解——“这是三宝给予我的加持,让我经历一些违缘,目的还是好的”。但是,当我们对着其他的凡夫、一个普通的生命,我们给了他好处,希望他感恩图报,结果他反过来整我们,那就受不了了。
超越的方式是什么呢?视他为善知识。在法理上,我们从因果的角度、修行的角度也讲过,但具体的思考原则是什么呢?要改变要求别人知恩图报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且超越这种价值观,这是我们第一个要做到的。
第二,改变希求外境顺利美好的执著。
这个就更加具体了,我们给予外面好的,希望别人回报给我们好的,其实是基于希望外境很顺利的统一执著。别人给我们不好的或者给我们好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个“要好的”执著在里面。
请记住,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我们的习性开刀,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具体的东西。这些具体的东西到佛法那里,一下就上升到很高的哲学层面上,再把哲学层面细化到具体的事上,具体的事和哲学层面是互相交汇的,这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回过头去丰富理论。
我们对于好坏强烈的执著就体现在这些事情上,本来我们给予他好处,希望他给我们好的,结果他给我们坏的。这里面除了我们的价值观以外,还有我们希望有好的执著。前面是改变价值观,这里是全体改变,什么好的都不要,他给我们坏的也是好的,好的也是好的,如果真的做到了,这就是不拣择了。所以,学习这个偈颂,实际上是要求我们改变总是贪图世间美好的这种执著。
对佛陀来说,就算你是狗,你给他粑粑也是好的;如果你是人,给他牛腩粉也是好的;如果你是天人,给他甘露也是好的……他的好是因为别人好而好,不是因为自己需要好而产生辨别。
对我们来说,肯定受不了别人给我们一坨屎,我们不会认为屎是好的,因为我们有选择,我们是一个有执著的个体。但你要修行的话,这种个体的执著是要放开的,最后你要认为外境没有什么好和坏,这个时候就会变成:黄金和粑粑一样,手掌和虚空一样。
这不是空性吗?菩提心就会把你逼到那一步去。所以,你要通过这样的机制去改变希求外境美好的执著。这是这个偈颂带给我们的第二个需要去领会、去改变的要点。
第三,改变受到攻击之后的自我保护的执著。
作为个体的人来说,只要一受到攻击,就会马上反应,要么痛苦、要么反击、要么哀怨。观察我们周围的生活、修行,一定是这样的。人的自我保护非常吓人,有时候一个人的一个动作对他不利,他就会有很大的反应。比如,在黑暗中,你在他背后“嘿”一声,吓他一跳,他会说:“啊!人吓人,吓死人!”——为什么会吓到你呢?你始终在警惕自我保护,那就是人我的体现。
我以前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人误认为自己证悟了阿罗汉,其实并没有。结果他的弟子证悟了,通过神通一观察,发现自己的师父没有证悟,就变成大象去吓他。在吓他的时候,他产生了恐惧并且躲避,其实他闪躲并没有什么,但他有恐惧,一反观就知道“哦,我的人我执著并没有消失”,最后师父也证悟了阿罗汉。
人的自我保护体现在很多方面,有的体现在国与国之间——“你居然在我边境上安置这样的导弹系统,那不行,我马上又……”,军备竞赛就开始了。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基于个人,它来源于每个人的安全,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是这样的。
在个人的层面,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努力都在为自己的安全做准备。存钱是为了避开贫穷的痛苦,保证财务安全;缺粮食就要存粮,保证不受饥饿的安全。所有行为都是如此,乃至于结婚,都是为了防止一个人孤孤单单和不快乐的这种不安全的生存状态。
我们为什么对婚姻寄托那么大的希望呢?我们经常说“家是安全的港湾,我在外面累了,回家歇一歇,我在那里舔伤口……”,其实不要说得那么高大上,就两个词——安全、放松。因为安全你才会放松,你才会得到休息,不用“扮嘢”(这是广东话,扮嘢就是装逼,装逼是挺累的),你可以完全呈现出自然的状态,有点像大圆满的修行。这是开玩笑的,这不是大圆满的修行,大圆满的修行是完全放松的,没有安全的需要,那种没有安全的需要真的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伤害他,连炮都不怕,难道你拿炮去打虚空啊?
我们现在认为的个体很粗大,人体是绝对需要安全的,风不能太冷了,火不能太热了,甚至别人骂你一句都受不了,稍稍一骂就:“你敢骂我,我跟你拼了!”所以,我们太需要安全了,所有一切都是基于这些东西。
如前所说,我们对一个人寄予厚望,希望他给自己好的,但他不仅没有给自己好的,反而对我造成伤害,由于自然保护自我,我们会马上攻击他。就算不攻击,起码也要远离他——“这种人不要再打交道了,忘恩负义,连狗都不如!”网上、媒体上到处能够看得这样的事情,我们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这种事就不一定了,但它的原理是基于自我会保护我们自己,不愿意受到伤害。
通过这个偈子,我们要体会到这一层意思。第一个是改变要求别人知恩图报的价值观;第二个是改变希求外境顺利美好的执著;第三个,改变受到攻击之后自我保护的执著。并且要告诉自己:伤害我们的就是善知识!
那些上师、佛陀就是专门来搞我们的自我,最大的“仇人”(反义词)就是他们了。是不是觉得这些话有点惊世骇俗,那些真诚的佛教徒可能接受不了。我对三宝的感情,可能比你们深(可能啊,也许你们比我深)。
事实上,三宝不是来保护你的,而是来干掉你的。让我们的我执能够稍微理解的说法是:三宝是来干掉我们的执著,我们还是在的——那我们和我们的执著是一还是异呢?
三宝就是来干掉你的,不是来干掉你的执著的,因为“你”就是你的执著。所以,格鲁派和宁玛派就开始辩论了:“柱子以柱子不空”和“柱子就是要空”。我又讲到比较高深的原理去了,你们听得懂吗?三宝说“你”是不存在的,你是佛,你认为的那个“你”是假的,你把假的当真了,所以他要把你干掉。干掉以后,你就是佛了,你不会承认有个“你”的。如果一个人开悟了,处在法性里面,他不会承认自己做过什么事,他会说那是在做梦。
所以,自我就是要被消灭的,有利于消灭自我的都是善知识,他可以是三宝,也可以是我们曾经寄予厚望、曾经利益过的一个凡夫。这个凡夫被我们利益了、寄予了厚望,现在他反咬一口、忘恩负义,如果这个时候你的认知能力超越了这些,觉得他消灭了你的我执,他是你的善知识——好了,你就实现了这个偈颂的意义:“亦视其为善知识”。
话虽如此,但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学习佛教,就是要让它所说的东西在你的相续里面成为现实,这就是修行,不然就是读书。读了书,心里面秉持的是一种价值观,头脑里想的是一种价值观,行为里做的那就不知道是什么观了,混乱的。
有时候会感动到泪水直流,觉得自己修得很好啊!以前学习《入行论》,讲到菩提心的时候,满堂开哭,其实这没有什么好不好,能够这样也挺好,满堂开哭说明他们真的受了感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一种情绪,下课以后你稍稍骂他一下,他马上就翻脸了,不会视你为善知识的。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完全做到,不是一种情绪性的表达,而是一种稳固的心态,这个人不证悟的可能性不大,这样的心灵就算不证悟,也绝不可能堕三恶道。
什么叫做“无垢尊贵种”?这种心灵就叫做“无垢尊贵种”。如果真的是这种心灵,在一些论典说道:哪怕五百个只求自利的阿罗汉集中起来去求佛陀办事,佛陀可能都不会理会,但一个人只要听闻了菩提心,并且生起了这样的心态,佛陀会伸着脖子替他拉车。当然,这是一种分别性的说法,只是想表明菩提心的珍贵性。如果你真的有了这样的心态,你就开始产生真正的菩提心了,你就变成了无垢尊贵种。
这些话不是编出来的,这是历代先贤们经过一代一代的修行,内心产生的真实感受,才形成了这样的偈颂,最后,他们都成了真正的圣人、真正地解脱了。他们留下的教言,我们不能一带而过,而要让自己的心灵经历与他们同样的过程。这不是照本宣科地读几个偈颂,到处去跟别人瞎说一通,就觉得自己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将会浪费一生。
本来这一生你可以成佛,结果你只是去背诵,八万劫以后才起作用,是不是时间长了一点?而且还没有什么利息,是不是好浪费啊?大家要把这些当真,要拿去实践。
第三个是改变受到攻击后就自我保护的强烈执著,这种执著是本能。分析起来,比如我们对身体的执著,不信你拿着刀或者枪对着一个人,他会害怕的。我就有类似的经历,拿着一把上了膛的枪对准自己的额头,我真的会怕。虽然我知道自己不会按下扳机,但总会害怕出意外。
另外,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突然受到气流的影响发生颠簸,飞机上的人就开始发慌,甚至会吼叫。你们应该对此有所体会,可见,我们对自己非常爱护,爱护到根本不用言语去说,“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恐高症也是这个原因,站在高的地方就怕,可见,我们对自我的保护真的非常炽盛。
以上说的都是对身体的自我保护,还有对心灵的自我保护。我们为什么喜欢别人拍马屁呢?为什么喜欢温暖的笑呢?因为那让你觉得安全。而菩萨不是这样的,有时候菩萨会示现愤怒相,当你觉得愤怒相也是安全的时候,你就可以修愤怒菩萨了,可见,修愤怒菩萨的往往都是修行很好的人。因此,改变受到攻击之后自我保护的习性非常重要。
第四,改变被无理攻击就是受伤害的习惯觉受(价值观念)。
当别人伤害我们的时候,如果他是有道理的或者是无意的,有时候我们还能够原谅别人。这跟知恩图报有点类似,但还是有区别的,知恩图报还是希望对方有回报。
受伤害分为合理的伤害和无意的伤害。什么叫合理的伤害呢?你欺负了他,他打回你,我们觉得这还可以原谅。或者是他无意间伤害了你,比如一不小心踩了你的脚,或者通过一个操作毁坏了什么东西,你可以原谅他。
而现在他无理、非理地伤害你,完全违背道德,甚至违背法律,那你就受不了了。他这样做,你就应该恨他,这也要改变。这与要求别人知恩图报有点类似,但把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是知恩图报,还包括他人无理伤害——“视害为师”嘛(无理伤害肯定是害),连这种习惯也要改变。这种习惯的根本来源是自我保护,这是从能上(来源上)看这个问题。知恩图报或者被无理攻击而受到伤害的这种习惯,都是我们对伤害的分类。那么,是不是我们只要搞定自我保护就好了,其他的可以不用了呢?大根器是可以这样的,直接认为自我没有了,连各种伤害都不成立。
而大部分人是不行的,不能一下就把自我切断,也切断不了,你往往会在各种事情上纠结。这样的话,就给你一些如理如法的思考,从而对付烦恼,慢慢地才能切断自我,这是渐修。
有些大根器(所谓的铁汉)不用搞那么复杂,单刀直入——“参禅需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不管是什么,任何问题一来就是空性,好的是空性,坏的也是空性。这里的“空性”不是思维性的,而是觉受性的,处在其中,他是真的无执。
“你是空性的”,谁都会说,年纪很小的小孩都会说。有个小孩三岁就开始背“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我现在回忆起她稚嫩的声音,真的很好听,她现在已经十九岁了,还是什么都不懂。所以,背诵和明白里面的含义,以及体会到里面的含义、安住里面的含义、透脱里面的含义,这是一步一步的过程,不是一句话就能明白的。
你们听到的脏话也是一种危害,因为我们需要听到温暖的话,那是合乎道德的、合乎秩序的,是温暖的,到处都是光的。在社会环境、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法律道德上,没问题,可以承认这些东西,但在自我修行上就不是这样的。我们学佛不是做好人,当然更不能做坏人,而要做菩萨,菩萨没有自我,说白了就是不做人。有人开玩笑说:佛字是单人旁,旁边是弗,意思是“不是人”。造字的时候是不是有这种说法,那就不一定了(我只是在开玩笑)。
“佛”准确的意思是我们的觉性,觉性自明叫做“自觉”,让“另外的觉性”(只是词汇的表达,觉性只有一个)自明叫“觉他”,让很多“另外的觉性”都自明,叫“觉行圆满”。这是真正的佛,并不是区别于我们之外的另外一个神仙。
如果我们把佛当作神仙来拜,那就是迷信。佛法不是宗教,只是被搞成了宗教。佛法真的是一种对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心灵进行准确、有效探寻的非常伟大的哲学,以及可以实践的科学。有时候大家把佛教当成一个道德团体,他们守五戒,不杀生,对人温和,但这些都是初步的。
佛法的真正含义是要让每一个生命明白——“我就是佛”!你不但自己可以解脱,还可以让所有人解脱,身边的眷属解脱根本就不在话下,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它不仅仅是搞道德、搞法律、搞形式主义,更不是利用佛法获取好处——我要功德、我要顺利、我要美好……
不会像新年歌曲所唱的那样“好的拿进来,坏的拿出去”——那不是害死别人啊?哪有这样的菩萨啊?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其实是佛法里面要求的,也是我们不太容易做到的。
修行的方法有哪些?上堂课讲了很多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次第,在此就不再重复了。经过长期修行、打磨、磨砺,慢慢地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得到消减。对外境的好坏的强烈的贪著消失了以后,再说外境不存在,你就容易接受了,这叫做我所执或者法执被消减了。
“执”其实是一种无理的执著,它不是一个东西,而是心的一种执,它会松,也可能会更加紧。对于“我”的强烈的执著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爱我、保护我(自我保护)。保护“我”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体现为世间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当我执以及我所执减轻以后,再跟你说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一种幻象,那时候你就很容易体会到单空(我没有说“明白”单空,而是说“体会”到单空。因为明白可以通过思维,但思维的作用不大)。
在体会到单空的时候,加上各种各样的执著很轻,就会很容易入定。我们不能入定的原因,是执著的习气太深了,比如,如果念头的习气太深,一上座就不停地起念头。你习惯要活动,坐久了就不行,否则身体会受不了。这些都是执著来的,当然,一些情绪的执著就不在话下了,不可枚举,这些执著减轻了也容易安住。在认为周围一切显现都是虚幻的状态里,安住深了,再告诉你“是什么东西在产生这些虚幻,那个东西到底如何体会”,就变成直指心性,然后你就会很容易明白真正的空性。
不单是这一个偈颂,《修心八颂》里的任何一个偈颂,只要逮死一个去修,都有可能证悟空性。《修心八颂》的创作者——朗日塘巴尊者尊者,就是修行第五个偈颂“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而成就的。
关键是你要去做,要把它体现在生活里,体现在你的念头、行为、情绪,乃至于到最后体现在打坐里面。比如,修行施身法和呼吸法,实际上就是在心里面反复实践“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观想坏的变成黑气都吸过来,把好的变成白气都给别人。把这种行为汇集成一句偈子,就是“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
在座上我们是这样体会的,在座下(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遇到很多冲突、争执的时候,好的给你,自己要坏的。这些体现在生活中,甚至在梦中也如此。这时候“我执”肯定不干了,马上站出来说:“哇,这样好吃亏啊”——屁股(立场)又坐过去了。
菩萨说:“我们就是要训练吃亏的。”
我执说:“不能总这样啊!”
菩萨说:“总这样就好啦!”
我执说:“何时是个头啊?”
菩萨说:“当没有你了,那就是头了!”
听得懂吗?我们的心里就是这样打来打去的,这是真正的修行。
大家听到是不是觉得有点不爽啊?那是因为你又坐回我执的立场上去了——“啊,真的要这样下去吗?不是说佛法很好吗?”你又回到个人的立场上了,自我保护才需要“好”。空性不是在自我的好坏、是非的强烈执著之下,好像想象出一个东西叫“空性”,显然是不对的,那是一种捏造的空性。
大家不要把这些偈颂当成简简单单的说辞,这不是说辞,只是当真做进去以后,你才能够领会它的妙味。当你内在的执著开始减轻的时候,你才知道“啊,原来佛法竟然是如此美妙”,否则就是一些话。这些话在头脑里面转来转去,在感受上只能起到一个作用——“好累啊,我想睡觉了!”心态不改变,就会如此,还会觉得好没意思。
比如男女谈恋爱,男的特别喜欢足球之类的激烈性运动,“哇,你知不知道马拉多纳又如何如何……”,女朋友却在旁边泼冷水:“你说完了没有?”她也不是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她的心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这些东西撩不起她的快乐。
如果你要讨好一个人,就去撩他心里面最执的东西。你们去泡妞或者泡仔的时候,要明白对方最执什么,朝他的弱点下手,再攻城掠地,搞一个扑一个。扑一个就是一块砖,扑很多个,就有很多块砖,那些砖就会砌一个房子,叫地狱。好的就是坏的,坏的就是好的,好的后面一定跟着坏的(大家要原谅我,我讲课的时候会经常开玩笑,但我觉得我说的还是比较真实的)。
以上是回顾上堂课偈颂所讲述的内容。
这堂课学习《修心八颂》的第七个偈颂,归纳起来叫“暗取他苦”。
暗取他苦: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这个偈颂的意义非常好懂,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只要知晓、明了或者接触到众生的痛苦,都愿意将自己的快乐换取众生的苦痛,并心甘情愿地承受。
什么是直接利益众生呢?就是身口意与众生结缘,而直接利益众生。身,比如你去医院照顾病人,这时候身体会与病人接触;口,比如语言说给他听;意,比如思考、思维怎么帮助众生。《入行论》里叫“踱步思利他”,吃完饭在外面经行、走路的时候都在思考怎么去利益众生。还有想一些具体的策略,比如他缺钱,我们送给他钱,至于怎么送给他钱呢?他缺智慧,我们想办法消除他的业障、解决他的问题。这些都是身口意直接利益众生。
什么是间接利益众生呢?虽然没有直接与众生接触,但你在闻思、发愿、做很多的修行行为,这些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
利益分世间利益和出世间利益。什么是世间利益呢?就是让众生尽量免除痛苦。当然,尽量免除痛苦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母亲爱孩子,也是为了让他尽量免除痛苦,由于没有智慧,就会弄巧成拙形成溺爱。同时,不但要免除他当下的痛苦,还要免除他未来的痛苦,那就需要智慧了。由于母亲的溺爱,孩子长大以后完全不听话,经常惹祸,那就非常糟糕了。所以,溺爱是不对的,还要加上智慧进行正确的教育。这些都属于世间利益。
什么是出世间利益呢?就是让他解脱的所有教育和影响。带人学佛不见得是出世间利益,如果把他引入到人天佛教,那也属于世间利益。只让他念个咒、打个坐、天天追功德,这些都属于世间利益。
虽然是学佛,概念上有些人说“我要解脱、我要成佛”,实际上,内心所追求的全是世间利益。所以,学佛不见得都是追求出世间利益,佛教里有人天乘,它不要求出世间的。出世间要解脱才行,起码是小乘阿罗汉,菩萨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要懂得间接和直接给予众生老母利益,众生老母的所有苦痛,要甘心情愿去承受,还要默默而承受。不要承受了众生的苦痛,就天天去宣扬:“你看我承受了众生的苦痛!”默默承受是什么?就是把这种承受当成是一种利益。
帮众生承受苦痛,把利乐给予众生,对众生来说,他得到了他的利益。而作为学菩萨的修行人,我们会认为帮众生承受苦痛是我们得到了利益,双方是相互感激的,这真的叫双赢,而不是一方赢两次。众生得到了他的利益,他会感激菩萨;菩萨帮助众生承受苦痛,他会感激众生有苦痛让他承受。所以,菩萨会默默去承受这些苦难,他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到处去吹嘘自己的功德。
从古到今,有很多这样的菩萨,都是我们不知道的。经论上我们会看到一些菩萨的事迹,比如《佛本生经》中讲了佛陀在很多过去世中挖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但我告诉大家,自从有了佛法,或者历代其他的佛陀座下,都有无数的菩萨挖肉喂鹰、舍身饲虎(当然,也不一定是喂鹰、饲虎),替众生承受很多苦难,用自己的血肉去滋养很多众生,但他们的事迹根本就没有被记载下来。他们也不会跑到任何人面前说:“我曾经在那里挖了一坨肉,饲养了鹰。”甚至他会对自己所利益的众生充满感激,他认为是众生给予了机会,让他能够挖肉喂鹰、舍身饲虎。
这些事迹数不胜数,没有人用文字记载下来,有多少佛就有多少这样的事,而且一个佛有很多这样的事,比如释迦佛,就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有些人进了佛教圈总是想捞好处,这样怎么成就啊?谁不想捞好处啊?哪个众生不想捞好处?哪个凡夫不想捞好处?你找一个不想捞好处的凡夫出来!他说“不想捞好处”,实际上还是好处。你想不做凡夫,就不能这样,你得执行另外一套不以我执为基础的世界观。暗取他苦,默默承受,这是菩萨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个偈颂的含义比较容易了解。
偈子的法理是什么呢?是典型的菩提心自他相换的修法——暗取他苦,利乐给予众生。这个内容《修心七要》里面讲了很多,法理也讲了很多,但这里还是要继续讲。既然讲到这个偈颂,就算重复也没办法,我曾说过:讲菩提心时,很多内容都要重复。有时候重复到我也不想再重复了,我们能不能简单一点?直接单刀直入?(师兄“啪”地一下拍掌)
入了没有?入不了啊!说老实话,真的是什么都不用搞的,你就是佛,你要深深地明白这个,甚至浅浅地明白这个就行了——你要明白,而不是知道(如果是知道,那现在都知道了)。
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强烈的我执,强烈的取舍心态、取舍的习性,好坏的贪执,让我们根本没办法明白自己是佛。我们明白的尽是一些扯淡的东西:我就是我、我的地盘我作主。所以没办法,我们必须要做这些修行,从菩提心、单空这样一步步修到最后坦然安住于法性,所以还是得反复说。
这个偈颂的法理是什么呢?暗取他苦,默默承受众生老母的痛苦,利乐给予众生,这个可以在座上和座下同时进行,等一下具体来讲修行方式。
第一,可以积资净障。
为什么自他相换可以积资净障,以前我也讲过很多。每个作为个体的众生,都希望得到各种各样的好处,这个好处的来源在于我们以前曾经做过的布施、帮助他人等行为,这个利益通过其他的因缘再继续返回给我们自身,这是因果报应。
作为凡夫,你要想获得好处,就要给予外境好处。但大部分凡夫不懂因果规律,就不会去供养、布施,他们为了得到好处,就懵懵懂懂地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面去抓、去抢。学佛之人稍微好一点,为了得到好处,就去供养、布施,但还是为了自己拿到好处,让自己的个体过得更好一点、更顺一点,还谈不上是真正的菩萨。
而菩萨的积资净障是什么呢?消除自我。在消除自我的时候,就不一定要好处了。自我就是要好,因为有爱我执。菩萨就是不要好,专门把坏的拿进来、把好的拿出去,而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将来自我获得更多的好,而是为了没有自我,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如果现在你把好的拿出去,比如布施、供养、念咒,只是为了将来过得更好一点,或者下一世过得更好一点,那是凡夫的心态,是不能消灭自我的,只能更好地保养轮回。哪怕你念很多咒,做很多佛法的行为,都是在保护自我,都是在保养轮回。这样的话,最多把轮回保养得好一点,如果下一世遇不到佛法,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你制造的那些好东西就会让你成为天人、国王,再下一世就可能让你堕入地狱,这叫三世因果。
而菩萨不要这样的结果,他把好的拿出去、坏的拿进来,目的不是像凡夫那样为了让自我过得更好,他是为了直接消灭自我。这样的事做得越多,就越能积资净障。到了后来,他甚至求违缘,违缘越多越强大就越好。在遇到违缘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完全过得去,乃至于自我消失,那违缘就不称为违缘了。如果他觉得这是很大的违缘,这时就要考虑原来自己还有自我。总而言之,菩萨的心态就不会像凡夫平常那样只求好、排斥不好。
不管是座上的自他相换,还是座下的自他相换,实际上都在积累成为菩萨的资粮,因为你在消减自我。在给予别人好处时,要进行回向:愿以此功德,回向给更多众生。
做这样的行为是有功德的,回向时一定不能自私地只让自己过得更好,而是要利益更多的众生,那么,因此积累的功德就会变成更多力量去利益众生遇到更多违缘的资粮。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怕啊?
平时我们供养,都希望不要有违缘,最好全部都是顺缘。对于菩萨来说,违缘就是顺缘,因为更多的违缘才能让他消减自我。很多自我强大的人,总是抱有侥幸心理,一定想问:“有没有不受太多违缘也能够成佛的?”有的——密宗!
密宗里面要求视师如佛,那你要借上师的福德,搞各种各样的供养,搞各种各样的东西来积累更多福报,少受点苦。即使少受点苦,你的自我还是会被消灭,消灭了以后,你就不会认为那是苦了。基于我们孱弱的灵魂,可以借助一些方式,但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去做自他相换的时候,第一个作用可以积资净障。
第二,可以消减我执。
如前所说,我们不停地把好处给别人、坏处给自己,心力会越来越强大,这是积资,遇到的障碍就会越来越少。同时,我们又不停地发愿,让这些功德变成障碍,那么,这种发愿力就会把你相续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掀出来,让你尽快消灭它,这是净障。佛不是一个抓来的东西,你本来就是佛,只要把这些障碍消灭了,你马上就是佛,因为你本自具足。
在修行的过程中,自我一定会慢慢开始消失,也就是自他相换可以消除我执。我执的特点表现为爱“我”、保护“我”,以“我”为准,在“我”的角度上去说话。当你做自他相换的时候,一切都会变的,不仅要给别人利益,还要替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些方法都会违背我们习惯性的用心方式。
我们习惯性的用心方式就是爱护“我”,在“我”的立场上说话,以“我”的思维、“我”的感受来作判断。当我们去爱一个人的时候,这种方式会发生改变的,比如你爱一个孩子的时候,你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感受的?先不用说爱孩子,连养狗都是如此,你真的对它有爱意的话,就会去想它为什么会这样呢?它为什么会那样呢?此时,你已经在变换立场了。
所以,“暗取他苦”不但能够消除我执,还可以了解众生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达到以下第三点。
第三,可以因利益众生而消除觉知之偏颇。
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各种众生,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自己觉知中间的一些缘起上的误区搞清楚——“哦,原来他是这样想的”,或者“哦,原来情形是这样的,我不能这么理解”。
当一个人的觉知偏狭了以后,就会出问题,觉知是非思维性的,它是基础思维和基础感受混在一起的一个东西。先不要说一个人,当你面对一群人,只准你听一种声音,慢慢地你就偏颇了,因为你接触不到其他声音,从而变傻了,洗脑就是这么干的。
如果你不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众生,不做这样的自他相换,你的心一定会偏颇,你会沉浸在自我的感受、觉受里面,封闭、自以为是、狭隘……当你通过自他相换的修行,把心放出去,特别是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放出去,你的觉知就不会那么偏颇,你的认知也不会那么偏颇。
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叫“见多识广”——“哎呀,我见的人多了,你算什么啊?”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在修行上也一样,心有偏颇你就没办法证悟,说明有分别,那种偏颇就是分别。阿罗汉的偏颇是什么呢?他的注意力全都在自身的解脱上,解脱了以后,心就觉得放松了,就进入了所谓的阿罗汉的涅槃——灭尽定,这也是一种偏颇。
当把心放出去,对众生产生爱意和责任感,而且很平等地对所有众生都产生一样的爱意和责任感,并且根据不同的因缘进行因材施教,这样认知的偏颇就会慢慢消失。在认知偏颇消失的过程中,我们会放弃心力对完全“只关注自己解脱”的这种偏颇,最后变成真正的菩提心,这样的用心方式就容易让我们认知到法性,就是心不偏颇了。
作为个体的众生,最大的偏颇就是爱自己。因为爱自己,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对自己有利的就产生贪,对自己不利的就产生嗔,又造成了外在的偏颇。本来是平等如一的心,对自我产生了爱——这是一种偏颇。基于对自我的爱,就会认为有的好、有的坏,从而产生了贪嗔的偏颇——外境(所境)上的偏颇就开始了,重重叠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法,这是道家的说法,过程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去爱众生,就会消除外境上的很多偏颇,从而明白自心的偏颇,这对我们认知法性有很大帮助。
第四,可以因我执减轻而帮助认识法性和安住法性。
自他相换的修行,可以减轻我执;我执减轻以后,不但能够帮助我们认知法性,还可以帮助我们安住法性。为什么呢?我们之所以不能安住法性,是因为我执的很多东西翻起来,让你没办法在定里面。初地菩萨也做不到一直在法性定里不出来,初地菩萨的遍计我执虽然没有了,但俱生我执一定会把他从定里“拱”出来。“拱”出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个平等的、不分别的法性开始产生分别了,那是因为我执太强了。我执体现为心的一些可能性(种子),即种子的势力太大了。
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这些种子的势力减轻很多,贪嗔痴各种各样的势力都会得到减轻和削弱。其一,它可以帮助我们认知法性;其二,认知了法性以后,安住也很容易,始终都不离无上(法性),即保任起来非常容易,“保任”是禅宗的说法。也就是大圆满里面说的“六根自解脱”会很顺利,把你逼出觉性状态的可能性就减轻了,导致成就比较快。这样的话,“一生成佛”才有可能,否则你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时到头?
因此,菩提心之重要啊,它在世俗上、在胜义上,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修不可的东西。之所以三主要道中让我们一定要发菩提心,就是这个原因,这是这个偈颂能够成立的法理。
下面我给大家念一段慈诚罗珠堪布的开示,是从他讲述的《修心八颂》中节录下来的。
我们要知道,轮回当中的唯一出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能够发起来,一切都很好说,无论修习大乘显宗还是密宗,都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没有菩提心,任何事情都不好办,什么都修不成。
这是结论性的东西,这些语言非常清楚、非常清晰,轮回唯一的出路就是菩提心。
有人问:“那空性呢?”
如果没有菩提心,你是修不成空性的。
你说:“有些人也没有修菩提心,好像也开悟了。”
那叫触碰,触碰不是真正透彻的空性。只要稍稍触碰有点深的人,一般都会回过头来修五加行、修菩提心,因为他明白真的是自己执著太深了,没办法安住法性。
因为他清楚了法性的法理、觉受,“如果这样一执,我就不行了;这样一弄,我就不行了”——这一执、这一弄的根源是什么?是我执。好了,回去修菩提心!触碰的人一定会变得自动自觉回去修菩提心的,菩提心越深,你会发现安住得越深、越稳定,如禅宗所说,脚跟就越能踏地,在密宗里面,很多境界会随之出来。
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菩提心。如果一个人都没有菩提心,猥琐、下流、自私、狭隘,整天都在各种纠结、痛苦里面,你说自己证悟了空性——非常简单,把拳头竖起来,把其他四根手指蜷下去,露出中间一根手指(鄙视你的意思)。
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修菩提心,否则不行。修菩提心不是为了证明你有多伟大、你是菩萨,而是你要默默承受。你修菩提心是在利益自己,利益到没有自己,那你就成了真正的菩萨。利益自己,不是像凡夫那样利益自己,凡夫的利益自己,是让自己好、自己舒服、自己安逸,让别人不好、别人不舒服、别人不安逸。菩萨的利益自己,就是你们都好,自己愿意替你们承受所有苦难,当看到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默默承受,甘之如饴。
如果你长期修,心态真的会变成如此,但初初是不行的。做不到而总是去说,时间长了就会麻木,慢慢地就会变成佛油子——说起来都知道,现实生活中一做,什么都不行,这就是佛油子。佛油子是没得救的,新鲜的初学者做不到还好说,但佛油子是很难搞的。希望大家明白,不能把它当成说辞、套话,一定要当真,把它当成真实的东西去修行才行。
那我们的修行方式是什么呢?修行方式和前面一样,《修心八颂》的修行方式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中间可能有点不同,因为每个偈颂的方向性有点差异,但大体都一样。
第一,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和菩提心修行的法理。
学了《入行论》《修心七要》《修心八颂》以后,要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它们并非各是各的,而是互相有很多牵连和支持的,我们要长期去思维这些内容。比如众生都是老母,为什么是老母,要想通其道理,心里真的觉得就是如此。如果不觉得如此,那个人根本提都不用提,两个字——废物!我说“废物”是从大乘的角度去看,而不是世法,世法的评价不是如此,世法的评价是能挣钱就不是废物,不能挣钱就是废物,这是世法的价值观。
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的道理想通、想透,要长期想,而且经常去听相应的课。不要一听课就总想听空性、法性、禅宗、公案,当我们的心对菩提心的法语、道理不感兴趣的时候,就要内观警惕自己,说明我们的心根本没有走入菩萨道。在形式上、概念上,我们可能进入了菩萨道,但我们真的没有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人,起码有个特点:听到这些内容会开心,而且愿意听下去。
我以前经常举例,这就像听流行歌曲一样,觉得好听的话,总想多听几遍。当然,世法的东西多了以后一定会烦,因为它是堆积性的,堆积到一定的时候就烦了。世法就是如此,你攻击一个人,时间长了,黑到最后一定会变成粉的,同理,粉到最后一定会变成黑的。
世法是堆积性的,而菩提心不会如此,它把你的执不断地拿走,你最后会越来越松、越来越松,感到无比的快乐——极乐。所以,当你真的产生菩提心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快乐,永无尽头,最后趋向解脱。菩提心是拿走性的,在减你的执。世法所有快乐的种子都是有尽头的,而菩提心是没有尽头的,菩提心的尽头是法性,到了法性就更没有尽头——无量(没办法去衡量)。
所以说,我们了解了菩提心的知识以后,不要马上停顿下来,而要长期思维,要去看这些书。不要一买佛教书籍,就买空性的,一提到菩提心就是“唉,算了,我知道了,我不想再看,不想再听”。这就表明你的内心有问题,对大乘没有感受,你不是真正的大乘弟子,你可以依此去衡量自己。
第二,修行施身法和呼吸法。
座上修行施身法和呼吸法,这些修法我们以前都讲过,当然还有其他修法,菩提心的修法有很多,但《修心七要》主要讲的是施身法和呼吸法。长期修行这两种法,也不一定两种都要修,任修一种都可以。长期修,天天修,修到麻木,停一段时间再修。一直修,修到后来,一提起这个东西就快乐、放松,起码要在座上坚持下去。
大家不要认为做三天、三个月乃至于三年就可以了,并非如此,你要一直做到死——不一定是人死,而是做到心死,念头死了也可以——“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胜义菩提心的时候你就可以不修这个了。其实都要修,当胜义菩提心尚不稳固,发现安住法性时经常会出来,经常会被一些情绪折磨,这时候你回过头来修这些东西也会有用。你会发现一修施身法和呼吸法,那些愤怒、不满、阴郁、孤独就会消失,消失以后一下又进入法性了、进入到你修的空性里面去了,你会发现二者是有连接性的、有互助性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你证悟了空性就不用修了,也要修的。当然,这是指一部分修行人,而有些修行人不是的,他一修行,一下就成了佛陀,像恩扎国王那种极其稀有的人就没办法了。但我们大部分人不是的,即使证悟了空性也要修。所以,我们要反复去修行施身法和呼吸法,具体方法暂且不讲,因为以前讲过太多了,需要的可以拿来看。
《修心七要》和《修心八颂》要结合起来,反复听、反复看、反复思考,可以提问题,可以去做,做的过程中发现不妥或者有什么想法,可以问、可以讨论,这就是学佛。请大家记住,学佛不是跌进一个山洞里面找到大还丹或者一本经络的书,然后打通任督二脉,冲出山洞,最后很多美女就围上来了。这是武侠小说,学佛并非如此,它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掌握一种真理去实践。
第三,在生活中遭遇受苦众生时,提起自他相换的思维。
前面讲的是座上的修行,后面是座下的修行。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能力去帮助众生。我们会看到屠宰场里杀猪、杀牛等残酷的情形,还会看到一些人受苦、受罪,甚至在电影、电视和电脑上都会看到这些悲惨的情形,这时候要思维:“我愿意用自己的快乐代替他的苦。把我的快乐给他,把他的苦给我。”我们要经常这么去想,看到相应的图片、情形时要马上去想,这就不是单纯地思考法理了。你就在那里想,想得泪水直流也没关系,想得要死要活也可以。
有人问:“会不会想着想着,那些痛苦真的来了?”
如果真的想一想就来了,那说明你离真正的菩萨不远了,但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这是不是虚伪呢?不是,你在改自己的心、训练自己的心,心要认同它。你还做不到气脉自在的程度,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像法王那样,有人打狗,法王替狗挨了一下,那你就是法王了,那还得了啊?所以,你不用担心真的到你身上,如果想一下就可以,我也想呢,这么轻易那还得了?我们不用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当然,有些非常细微的情况下的确能做到,比如母子、母女,但那是想象性的、感受性的,因为母子连心、母女连心或者夫妻连心,有时候对方的痛苦自己也能感受得到。还有一些气脉敏感的人,他那种不是转移过来了,而是一种对应、感应,也会有这样的现象,但一般不会走到很深的程度。比如对方肝脏痛,有时候医生也能感觉得到,那是一种感应,就像风吹的时候墙壁会凉。比如一个大房间的人正在吵架,这时正好有一个人走进来,他也能感受到那种阴郁的气氛。
其实是这样的东西,并不是你真的能够把它替换过来,如果真的能够把它替换过来,那就真的不得了,这种人了不起!我们暂时做不到,所以不用担心,但你一定要去做,训练久了以后,你的内心才会坦然承受苦难,才能真的愿意把好处给其他众生。“生活中”指的不仅仅是我们外面的活动,还包括在电影、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情形,甚至读到的一些文字,我们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
第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众生。
这里加了一个词汇,叫“力所能及”,你不要太过分,比如人家在杀猪的时候,你躺上去:“来,我替它受苦!”人家也不会杀你,杀了你要坐牢,而且你也做不到,所以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或者有些人一激动,看到人家穷,就慷慨激昂地说:“来,我的存款拿去!钱——纸,用嘛!酒——水,喝嘛!”这是不行的,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至少不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痛苦,因为我们现在是凡夫,承受不了太大的痛苦。
其实,菩萨也是不承受巨大痛苦的,为什么?我们认为很巨大的痛苦,在很多菩萨那里,已经不是巨大的痛苦了。比如,初地菩萨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我们会觉得这不得了,但对初地菩萨而言,布施身体就像扔掉菜叶一样,如果有巨大的痛苦,他也不一定做得到的。
当然,也有很多因位菩萨,他不是登地菩萨,还没有真正证悟完全的空性,他会凭意志力忍着剧痛去做布施之事,这是最感人的。但大部分的登地菩萨在做布施的时候是没有多大痛苦的,而作为凡夫的我们就更不行了,太大的痛苦会承受不了。所以,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帮助众生。能够做到的,就要尽量去做,把好处给他,不能找借口。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这些事,但没有这样的发心。比如我们去放生,真的单纯为了利益众生吗?还是为了泥鳅十八年后变成美女来找你?或者是为了发财?很多人一生病,马上打钱请学院念经、放生,就是为了治病——能不能这样做呢?当然可以,但你请学院念经、放生,目的是什么?大家都不去思考这些。
我们做了很多放生和念经的事,都是为了自己好、自己顺利,而真正的菩萨不会这样想,他会想着“念经和放生是为了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好”,甚至“通过放生和念经,让所有苦难都由我来承受”——我想问一下,愿意这样发愿吗?有这样发过愿的吗?
“我去供养、请学院的僧众念经,目的是为了自己多来点苦难,好处都给别人”——有这样想的吗?学大乘佛法就要这样,听起来有一点反人类,但它不是反人类,大乘佛法就是如此。我希望大家理解,如果不理解的话,真的去做就更不行了。
很多人会打钱去放生和念经,基本上是遇到问题才这样做,临时抱佛脚有没有用呢?也有用,不是说完全没用,僧众念经念咒就是有加持力。但是,你要成为菩萨,平常就要开始思维:“我现在念经念咒,做的这些事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其他众生好,把坏的全部拿过来。”这与春节之歌截然相反,春节之歌是“好的拿进来呀,坏的给出去”,而你现在是“坏的拿进来呀,好的给出去”,这就是菩萨,他的用心和世法是相反的。
第五,因为帮助众生而承受相应的苦痛,并甘之如饴。
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就比较难了,首先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众生,帮的时候一般都会承受苦痛,比如钱给出去了,就是钱包轻的苦痛——不能承受钱包之轻——“我情愿沉重,钱包沉重;我情愿轻,体重轻。”(开玩笑)
当我们去帮助众生时,一定会承受一些苦难,比如,早上去放生,一定要早起。放生还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阻挠,要劳累,还要费钱费事。连放生都要承受苦痛,很多事情就更要承受苦痛了,比如弘法或者组织一个修行团体,只是被攻击都会让你受不了。
你不讲真正的佛法,还没有人攻击你,搞点花里胡哨的东西,大家都在你哄他、他哄你,但有人讲真正的佛法试试看?群犬咬象,什么东西都来了,瞎攻击的、扯淡的、污蔑的、毁谤的成堆!这是出世间的事,你再看一些世间的事,比如那些真心搞慈善的人,被攻击得还少啊?韩红、李连杰以前都是搞慈善的,结果被整惨了!
我们去利益众生也一样,一定会受到攻击,要承受很多苦痛,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甘之如饴!我们要甘之如饴,帮助众生承受相应的痛苦——“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第六,加强单空“夺人”的修法。
有人问:“我要怎么甘之如饴呢?我确实很痛嘛。”为了减轻它的痛苦,要怎么办呢?加强单空“夺人”的修行。所以,单空的修行对菩提心的修行是有帮助的。
“夺人”要夺哪些呢?单空的修行我曾讲过很多,在此不再重复了,我以前讲过《中观总义》、四夺的修行,这些内容里面都有,文字和录音都已经公布在网站上了。我们的网站——www.bodhi-culture.com,这些东西是没有秘密的,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显教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
夺人首先是身体,我们会认为身体是自我,然后是所谓的自由意志、天赋人权,我们的情绪、感觉、爱好,甚至我们的认知——受想行识,内在的东西怎么去夺。夺是什么呢?当它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假的,它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象。你要怎么去实现这种直接认知,那就是夺的意义(夺是破坏的意思,术语叫“遮破”)。
——网上的师兄说:“身体不是我,身体只是一件衣服。”
你说对了,那把你的身体借给我,好不好?女的卖到妓院,男的弄去做鸭子,行不行?
他说的道理是对的,身体确实不是“我”,因为下一世你会换个身体的,但在这一世,我们对身体有执著,就会把它当成“我”。除了身体以外,我们还会受到伤害,比如别人骂你,也没有伤害到你的身体,但你也会受到伤害——你的情绪、人格受到伤害。“你可以侵犯我,可以伤害我,但你不能伤害我的自尊”——把“我”和“自尊”分开了,所以人是乱的。
我们要去夺这些东西、破坏这些东西,那样才会慢慢地开始真正地放松,对自我的爱执才会减轻,反过来去利益众生也会容易一些,自他相换修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就会真的甘之如饴。当困难来的时候,单空会帮助我们的。我执只有一个,甚至一个都不是,但它会表现出来很多,整个轮回都是我执的表现形式——你看到的山、水,你的床、桌子,还有你,甚至文字,全部都是。所以,不是有很多我执,而是有我执的很多体现。
以上是六种修行方式,除了修行方式,还有修行次第,这跟修行方式有重叠的地方,但还是稍稍有点不同,下面逐个列举出来。
第一,长期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和菩提心的法理。
首先你要去修思维,长期思维知母、念恩、报恩和菩提心的法理,这是首先要去做的。你不能一上来就马上去做,不去思维的话,你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想不起来。你一到社会中,马上就是“正常人”的处理方式,价值观就会开始发挥作用,而菩萨都是“不正常”的。到底谁是真理呢?显然普通人是不正常的,所以叫“颠倒”,即凡夫的颠倒行为。
第二,修行自他相换时,不必害怕自身会遭遇众生的痛苦。
在座上修自他相换,修施身法和呼吸法的时候,我们不用担心自己真的会把众生的罪恶吸进来、好的给别人。有人疑惑:“这样的话,我们不是很虚伪吗?明明不能换过来,还这么去想,真是好虚伪!”不是的,因为你的心就是不经思考地爱护自己,你做这样的训练,是为了毁坏你心的执著,不是一种虚伪。很多人觉得这么想就要这么做,这才叫不虚伪,那你去挖肉喂鹰嘛、舍身饲虎嘛,但你可以吗?这是一种愚痴,他不知道心的训练是怎么回事。
所以它不是虚伪,人的心就是如此,你长期跟它说假话,它就会相信假话——“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有人问:“这个训练是不是假的?”我告诉你,佛法的全部修行都是假的,没有一个佛法是真的。为什么?因为轮回也是假的,但你不知道它是假的,错认为它是真的,然后用佛法的假打击轮回的假,两个假的一打,最后都没了——“两头泥牛打入海,直到如今无消息”,这个无消息的就是本性。
所以说,佛陀才在《金刚经》中说“我说法四十几年,一句佛法都没有说过”,原因就在于此。本来都是假的,但你执假为真就颠倒了,现在要打击这种执假为真,你就要用一种与之相反的东西来打——你不要认为它是真的,没有什么是真的。
我们不要认为修自他相换是一种虚伪,因为有人来问我这个问题。它不是虚伪,你一定要去做,不做才是虚伪。你沉浸在那种所谓的“说了就要兑现”的真实里面,你根本就做不到,那是不是虚伪嘛?你做不到,那就一步步来,从心灵训练开始,慢慢才会做到,这才是一种踏实。
第三,修行自他相换时,祈祷真正能够代替众生受苦。
这个精神已经进了一步,前面是知道它不会来——“我只不过是心灵的训练”。后面是“不是的,我真的要替他代受,他痛,我真的帮他痛”——祈祷这样去做,做不做得到呢?你做不到的!如果你真心祈祷,而且真做到的时候,我要对你磕头了,你也不会害怕这些苦难的到来,因为那些苦难伤害不了你。这些东西是相应的,当你真的达到那种程度时,就会有那样的力量。你有那么大的头,才戴得上那么大的帽——那个帽叫什么?叫菩萨。
到了那种程度就不得了,大家不要担心。到了后来,你要真心地祈祷代替众生受苦。有人问:“这跟前面的自他相换不是一样吗?”两者有点不同,前面你的心里还在想“不会真的代受,这只是心的训练”,后面是“我在气脉和真实的五根上,都愿意代替众生受苦”。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第四,在帮助众生时,承受比较轻微的痛苦。
痛苦越来越多,有些别人看起来很厉害的痛苦,随着你的修行也变得不是很厉害了。但是,你要从自己能够接受的痛苦开始,“我去做这些利益众生的事确实有点痛苦,但痛苦我承受——自他相换嘛、暗取他苦嘛”。请记住,是暗取他苦,意思是你做了,也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你不用炫耀,但你可以替自己开心。为什么?你走上菩提道了,你真的开始学做菩萨了。
从小事开始做起,不要一上来就追求高大上,这对凡夫来说很难的。当然,也不是没有一上来就去利益众生而不怕任何痛苦的这种很厉害的人,但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而我们就属于这大部分人,那怎么办呢?从小处做起,从承受轻微的痛苦开始,慢慢地一步一步越来越厉害。
这样坚持下去,数年以后回头一看,人都全变了。啊!真的菩萨是人天敬仰哦!那不是开玩笑的,是真的人天敬仰哦!你会发现那时候连放屁都是香的,当然,你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
人的心就是如此,它可以训练成菩萨的心,从一个小人、一个坏蛋、一个狭隘的人、一个暗昧的人、一个纠结的人、一个随时在痛苦的人,转为心胸宽广、见识高远、敢于担当、无所畏惧的人。这些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有因有果,天生就有的叫无因论,所以,大家要认识到这个。
第五,纵遇命难,也不退失于自他相换的修行。
这个修行就高级了,纵遇命难,哪怕丢失掉生命,也愿意替众生承担所有苦难、愿意把所有好处给众生。人生最大的苦难就是命难了,有人说:“不是的,对我来说,我可以死,但不能死我的女儿、我的狗、我的猫……”——那是你瞎想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最大的痛苦就是命难。
当然,有些人可能在某种理想或情绪的情况下,他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住某种情绪或思想,但这种人比较少,这是其一;其二,那是在冲动的情况之下发生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慷慨赴死是很容易的,从容就义就不那么容易了。当他冲动地为了某种东西要自杀的时候,你让他不自杀,冷静下来,然后跟他谈理想、谈人生,十几天以后,他就不想自杀了。他们对付间谍、特务就是这么干的,把他的心给变了,不信你去抚顺战犯管理所,问他们是如何改变人心的?你们知道抚顺战犯管理所吗?这是历史,不知道的可以去看。
也就是说,他会把你的心慢慢变过来。菩萨的修行也是一样,刚开始是苦苦苦,到了后来,再苦都不上算,到了最后,真的是纵遇命难也不退失自他相换。无论如何,这个生命就献给众生、献给佛法,哪怕在内心里面坚定了这样的想法,就可以称得上是菩萨了。这是最初级的菩萨,指进入资粮道了,也就是你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为利众生愿成佛”就成了真实的东西。不要小看这句话,如果真的做到这句话,就不会再堕入恶道了。对这个人来说没有恶道了,他真的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也就是菩提心之路,是唯一的一条路。
我希望大家当真,要反复去串习。可能有点烦、有点啰嗦,但事实并非如此,修到后来,你内心的感受不是烦、不是啰嗦,而是真的欢愉——欢快和愉乐。
好,这就是第七个偈颂的学习——“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你可以八个颂词都学习,也可以只选其中一个来修。你修的那个颂词,就要把它抄下来,打在电脑和手机的屏幕上,或者把它打印出来,贴在自己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天天这么串习,还要去听它相应的法义。有很多人讲《修心八颂》,真的太多了,总共收集了十几二十本,根本看不完。如果你有空,专门要去学习一个颂词,那就要瞄准它看,不要觉得烦。
我们不是在娱乐自己,这不同于看电影,重复的情节就不想看了,甚至不能剧透,有剧透就不想看了。那是心渴望新鲜的东西,它要新鲜的东西来刺激,而你在修行,不是渴求新鲜的东西来刺激你,你就是要串习成量。像古代的文艺,反而还把串习成量当成一回事,但现在的文艺完全要找新鲜,旧的东西就淘汰了。
为什么说古代会串习成量呢?你看京剧,就是一出戏反复地唱,从来都是如此。他在唱念做打的一些细节中找快乐,转头的一个眼神都要反复练很长时间,一个扇子的动作、一个唱腔,半天都“啊”不完,换作现代人肯定受不了。
为什么呢?古代人就从“啊”的这种起承转合中感受快乐,那种文艺方式还能有点串习成量的味道,而现在完全是靠分别、靠刺激,但分别和刺激无法形成心的某种有力状态,不能形成沉静,完全就是散乱。所以,现代的文艺方式和教育方式,都给我们的修行造成了一定的违缘。当然,我们也可以化违缘为顺缘,但你一定要去做。
好,今天就交流到这里,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八颂》第6课
- 《修心八颂》第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