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我们花了七堂课学习了七个偈颂,还剩最后一个偈颂——“诸法如幻”,今天第八堂课就能讲完。但是,《修心八颂》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下堂课要花一小段时间来回顾,再做一个整体的大总结和回向。之后我们休息一周,以回答问题和交流为主。再下一周,我们就开始净土的课程。
净土的课程,本来说好了先讲《阿弥陀经》,但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下净土宗的大概要义。为什么呢?净土宗分为汉传和藏传,二者的内涵都是一样的,但角度和讲解的方式有所不同。所以,我把净土宗必须要了解的知识先跟大家讲解一下,其中包括净土是什么意思、汉传和藏传的净土要点分别是什么、修行的意义何在、净土要怎么往生……然后再来学习《阿弥陀经》可能要好很多,具体要先花几堂课的时间,我也不知道。
有人问:“我该怎么复习净土宗呢?”可以看一些大德们关于净土的开示或者经论,汉传有印光大师、黄念祖居士等十几个大德祖师,藏传有索达吉堪布、益西彭措堪布,他们都讲过很多关于净土的论典,如果有时间,你们都可以去看。我很喜欢大家看了之后再来进行交流,这样的话,当听到一些概念、名词、法义时,大家就不至于很突兀,搞不懂。
很多人都提醒我,说我上课的语速太快了,左耳刚进,还没有在脑袋里面停留,就从右耳出去了,再也不回头了,这是一种“讽刺性”的说法。语速太快的话,听到一些新的名词或者意义的解释,一句话就带过了,有一部分师兄根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还有一部分师兄听到一个名相,再与看到的法相结合,就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我讲的可能是另外的意思。于是,你也不懂,我也不懂,上头月朦胧,下头鸟朦胧,大家一起共同朦胧,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很没意思。
不管大家能否理解,都要去看一看这些大德们的东西,我们再来进行交流就会容易很多。你可能会一下就能听出我讲错的地方,或者我讲的跟上师们讲的不一样,或者跟某位大德有冲突,你可以提出来,这是非常好的。虽然我在搞交流,但并不是我讲的东西就绝对正确,其实并非如此,我也是个普通人、凡夫,我讲的也是自己所看、所学的内容以及修行的体会。一个凡夫讲的东西,哪有准啊?很有可能是错的。所以,看了其他大德的东西,与之一对比,你起码知道我错在哪里,如果你提出来,我就回答你,如果我有错,那我就要改正,这样才叫交流。
不然的话,我讲得对错与否你也不知道,完全没有比较,很多时候,正因为有比较才会有伤害,反之,有比较才能更易辨析出真理,起码经过对比可以加深你的思考。所以,希望大家多看,看了以后我们再来一起学习,就会有意思很多,而且你也学得进去。同时它有助于你掌握知识,促进你思考,还可以指导你修行。当你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修行起来就会更有劲头,而且能在一些关要的地方用力,或者掌握了怎样不用力,那就更高级了。而不是靠一种迷信,似是而非地,说起来就流眼泪、崇拜,实际上擦干了眼泪什么都不干,这是很扯淡的,所以学佛要当真。
之后课程大概的时间安排:两周后开始学净土宗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学《阿弥陀经》,学完之后,再来安排学习其他经典。星期天的课程我们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学完之后,再讲一下五加行的修行:怎么去修五加行?怎么去用心?注意力的点在哪里?需要重视哪些?讲完以后,到时候再看学习什么。
有时间的话,希望大家看一看汉藏两地的各个大师、古往今来的大德们对净土宗的开示。
上堂课我们讲了《修心八颂》的第七个偈颂,要点就是“暗取他苦”,即默默地和受苦的众生进行自他相换。
第七颂:暗取他苦:
愿我直接与间接,利乐敬献诸慈母,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暗取他苦”有直接和间接的方式。
间接的方式就是你以“暗取他苦”这样的动机去修行,在座上去修施身法、呼吸法、自他相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或者是在座下去思维,这些都算是间接地“暗取他苦”。
直接的方式就是跟众生结缘,利益众生,不管是暂时的利益,还是给予佛法的究竟利益,或者是暂时帮他解决一些痛苦,甚至帮他承受一些痛苦。有人问:“我怎么帮他承受痛苦?我又不能一动念头,就把他的疾病转移到我身上来?”如果你能达到这一步,那就厉害了。比如,有人生病了,你去看他,他半夜爬起来想要喝水,你也要半夜爬起来帮他端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你熬夜的苦减轻他的苦。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你看见一位老人在路上摔倒了,按照现代人的想法,肯定会怀疑老人是不是要讹诈自己,而这时候你要告诉自己:“即使讹诈,我也要去。”当然,你可以智慧一点,先用手机录下当时的情况。但是,你去做这些事情,克服自己的恐惧,做这些准备,它也是一种苦,起码你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惹祸的自利心理,然后去扶他。这本身也是一种自己承受苦难,帮助别人减轻痛苦的行为。
当然,还有一些更厉害的行为,比如,有人推车推不上去,你帮忙去推,或者有人经济非常困难,你掏出自己的钱财去帮助他。做这些事情时,你都要承担一定程度的苦,也属于直接地利益众生。当然,那些风脉自在的大德们就更厉害了,能把别人的病转移到自己身上。但是,这些并不是每一位大德都能做到,或者每一种病都能转移,它一定要依靠因缘才能完成。如果每一位大德都能够用这种自他相换的方式把所有众生的病全部代替,那就不会再有医院了。实际上,有些众生生病的业力,大德们也解决不了。如果真的完全能够做到自他相换,佛陀会把众生的苦都承担了,但是不行的,佛陀也做不到,不然的话,六道轮回早就消失了,地狱也将不复存在。
但在一定因缘的情况下,有些大德可能会利用神通,帮助一些在因缘、业力(共业)之内的众生,解决他们的痛苦。如果你有这种本事(你跟你的父母肯定是有这种因缘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你的父母和儿女承担一定的痛苦,这是有可能的,但大部人还没有这样的本事。
不管是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我们都要去帮助众生承受痛苦,同时把自己的一些利乐奉献出去,供养所有的众生。现在我说的是供养,不是布施,因为他是你的父母。我们用自己挣的钱为父母买营养品叫“孝敬”,如果说“老爹、老妈,我来布施给你们”,显然不太合适。虽然意义是一样的,但有“敬”和“不敬”的差别,即我们常说的“上供下施”。
有人说:“我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上供下施。”当然,嘴上可以这么说,但在缘起社会里,当我们没有证悟绝对不分别的本性之前,不平等就是存在的。有时候我们要去随顺这种所谓的不平等,比如“上供下施”,我们对佛陀、对父母就叫做“上供”,而不能叫做“布施”,所以要去随顺这些因缘。
你不能用一句“绝对平等”的空话,把胜义谛的东西放在世俗谛中乱用,这是以胜义打世俗,就会造成很多麻烦。比如,胜义谛是没有因果的,在世俗谛中说到善恶的时候,有人说:“哎呀,我非善非恶。”但是,你根本做不到,同时也不合适,因为没有分开二谛。那什么时候分开二谛?什么时候二谛合一呢?以前我们讲过的概念就来了——抉择见解如虚空,取舍因果如细粉。
如果你真的处在完全不分别的大圆满状态时,是可以这样做的,上供下施或者做什么都好,你可以不加抉择、不加分别地在法性里面,像从内心里面流出来,自然作为。当你没办法处在这种状态,你有自我、你有喜好、你有快乐和痛苦的差别,别人也有快乐和痛苦的差别时,那你就要随顺一些因缘,要讲因果。所以,对父母,对一些层面比我们高的人,比如师长等等,我们要“上供”。
训练菩提心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看任何众生都是老母,这时候就叫做“供养”,而不能叫“布施”,所以是“利乐敬献诸慈母”,而不是“利乐布施诸慈母”。我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呢?好像没什么必要,不过有时候说一说也是有好处的。
“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当你直接去利益别人,帮别人做事的时候,你可能会受很多苦难——有时候要用钱,有时候要出力,有时候要受气,有时候帮了人还要被他斥责,或者他还不满意,诸如此类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这时候你就要默默而承受。
间接利益别人的时候,反而不会出现什么默默承受这种事。比如,座上修行自他相换,开始可能还有点怕,但修行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根本没什么,而且身心得到了很多滋养,这时你就不会怕了。
但直接去利益众生时,就会有苦难出现。那我们是不是要回避“直接利益众生”呢?不是,你间接地利益众生,实际的目的还是为了直接利益众生。所以,当我们真正地去利益众生,遇到这些苦难的时候,就要默默而承受,而不是害怕、退失,或者到处炫耀、自以为是,把利益众生当成一种个人荣耀或者名声,拿出去炫耀或者昭示给周围的人,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道德的立足点,显然,这些都是不对的,要默默而承受才行。
我们回顾总结第七颂“暗取他苦”,其实这一颂包含了前面六颂的精髓。前面虽然只有短短六个偈颂,但我们讲了很多内涵。第一颂“恒怀珍爱”,第二颂“思维卑劣”,第三颂“疾断烦恼”,第四颂“愿惜此宝”,第五颂“自受亏损”,第六颂“视害为师”,第七颂“暗取他苦”。其实,第七颂“暗取他苦”是菩提心的一个精华,那前面六颂是不是精华呢?当然,它们都对菩提心有巨大的作用,但与“暗取他苦”比较起来,“暗取他苦”才是真正的精华要点。
怎么理解呢?
第一颂,恒怀珍爱。对所有众生要像珍宝一样要去爱,但说得很笼统。到底要怎么去珍爱呢?“暗取他苦”才是真正的珍爱。他有苦难的时候,我们去帮他承受、帮他解决,所以,它是恒怀珍爱的一个精髓。
第二颂,思维卑劣。就是去利益众生的时候,我们要始终处在卑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这是对自心的一种训练。而“暗取他苦”,可以思维自己卑劣,在认为自己地位低下的同时,我们还要帮众生解决痛苦,层次会更深一些。
第三颂,疾断烦恼。主要是训练自身,其目的还是要暗取他苦,帮助别人。
第四颂,愿惜此宝。怎么去愿惜此宝?暗取他苦,暗取众生的苦难,才能珍惜众生,把众生当宝。
第五颂,自受亏损。训练自己不要有嫉妒心,而暗取他苦就更进了一层,不止自受亏损就算了,还要暗取他苦,帮助别人。
第六颂,视害为师。道理也是一样的。
第七颂,暗取他苦。这个偈颂虽然没有第五颂“失败亏损我领受,愿将胜利奉献他”那么出名,实际上,这一颂反而是菩提心的精华。
《修心八颂》中的第七颂和第八颂,基本上把大乘佛法说完了,“暗取他苦”是走到极处的菩提心,而第八颂说的是“诸法如幻”。
我们以前经常说修单空可以帮助菩提心的修行,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而大空性本来就是胜义菩提心。不管是单空还是大空性,外在的体现就是“诸法如幻”——“诸法如幻”可以表达为单空,也可以表达为大空性。有人疑惑:“第八颂‘诸法如幻’怎么和《修心八颂》的修世俗菩提心套在一起呢?”是套在一起的,因为菩提心和空性是互相助益的,即互相帮助,互相辅助,互相滋润。
“暗取他苦”这一颂,好像只有四句简单的话,但真的是菩提心的精华。菩提心是为利众生愿成佛,那为什么要去利益众生?就是为了取掉众生的苦难,然后把利益给他——把利乐直接与间接地敬献给众生,而老母有情诸苦厄,自己全部代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他相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自他相换,就会变成自轻他重,所以,这一颂是菩提心的精华,我们必须长期去修。
至于怎么去实现,我们上堂课也讲过,要拼命地去修自他相换,座上要去修,座下要去实践。当然,实践是有次第的,要逐步逐步来,但核心要点就是自他相换。
修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修行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实际上做起来也挺简单,你要做到又挺难。以前我在学院听到一位师兄赞美法王的妹妹美珠空行母,每次大家去见法王的时候,美珠空行母都在,她坐在旁边从来不说话。后来,美珠空行母的一个弟子说,任何人来,不管有病没病,美珠空行母都在旁边修自他相换,就是在暗取他苦。
这件事情是否真实,我无法考证,但我愿意当它是真的。这就说明很多大德们,其实都在长期做这件事——看到你有苦难,马上就回到“愿意替你代受痛苦,把自己的快乐给你”的这种状态,而且对待任何一个众生都会这样。
有人问:“如果对方生了很重的病,身体很痛,是不是我一修行,对方的痛苦真的会到我身上呢?”这不一定。但修行人这样去做,这种行为就非常了不起。如果长期去做,遇到每一个人随时都这样,真的非常了不起!
平时我们见到一个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长得好漂亮”或者“这个人长得好丑”,第二反应就是“他和我什么关系?如果没关系,那关我什么事?”如果你是男的,就会想:“唉呀,她好漂亮啊,追她!”或者跟她拉好关系。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一个人的时候,马上就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开始审视这个目标和自己的利益关系。
普通人都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有钱有势,亲近的人就特别多,当他又穷又遭难的时候,所有的朋友以及平常两肋插刀的人就会全部跑光。汉文化里有句古话:“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还有一位藏传佛教的大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赞美金钱、赞美地位时说:“本来无亲变有亲,本来无友现有友,为我带来亲友者,银子银子我顶礼!”他在讽刺这些亲戚。
普通人一遇到其他人,马上就会考虑对方是否对自己有利益,有利益就会靠上去。对任何事情都一样,别说是遇到人,碰到一条狗都会这样——“那条狗会不会咬我?”可能伤害到自己的利益时,就回避;可能满足他的某种东西时,态度马上又变了——“唉呀,这条狗抱回去养很好啊,乖乖啊,宝贝啊!”
但是,大德们看到其他众生和生命时,就不会这样,他的基础心态是:“你有苦我代受,我有好处就想给你。”在这种基础心态之上,他会有很多聪明、智慧的抉择方式——“我要怎样才能利益你?”而不是上来就抱抱、乖乖、宝贝,然后背后一刀,马上又把人家踢走了。也不是义愤填膺地:“哇,你个坏蛋,我要一脚把你踹飞!”
看起来好像挺复杂,其实就是立场问题。真正的大德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去利益别人,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普通的凡夫是站在自己利益的立场上,周围环境,哪怕是自己的母亲、老公、老婆、儿女……也是要看他们是否真的能利益自己。虽然他不这么去想,但他的行为、他的情绪能说明这些。
这就是凡夫和菩萨的差别,很简单。你自己看自己,就会一目了然;别人看你,可能会被你表面的形象所迷惑。比如,你表现出对一个人的关爱,别人一看就觉得你是好人,但你关爱他是为了其他目的,这样的事比比皆是。
比如,有钱人来了,你马上就去关爱他了,为什么要关爱他?他真的有那么可爱吗?不是,他不可爱,他的钱包挺可爱。你说:“我没有想要他的钱包”——那你干嘛去关爱他呢? 每个人都不会去问自己的内心。你说:“我是想跟他自他相换啊。”你是真的想自他相换吗?还是用你的空钱包来换他的鼓钱包?我们不要去看别人,要去问自己,而菩萨不是这样的,菩萨是倒过来的,所以很难修,因为会绝对冲击“自我”。
以前我在学院,听到有人讲美珠空行母的故事,我当时很震动,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想:这样做还是有点难哦!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这样做容易呢?因为我们不修,不当真,所以当然觉得容易。比如暗取他苦、自他相换——“唉,想一想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这样”。中国人特别喜欢这样,想一套,做一套,跟别人再说一套,我们把这个称之为“成熟”。
这种成熟,在现实生活中没问题,但你学佛,那问题就大了。现实生活中,你这样做,好像很聪明,也不会得罪谁,利益都拿完,过得特别有水平。但对修行也这样的话,那就完蛋了,你绝对成不了菩萨。你非常成熟地、智慧地把自己害死了,把自己套在轮回里面,甚至佛法都会被你利用来利益自己。
因此,真的去做不容易,但是,如果长期去修,好处就会非常大,非常非常有作用。
具体作用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身心柔软,能够堪忍修行和生活中的各种苦楚。
如果长期修自他相换,这个人会表现得身心非常柔软,能够堪忍修行和生活中的各种苦楚。那么,修菩提心怎么会让身心柔软呢?真的会,你内心里面不停地自他相换,经常替别人的利益着想,经常自损自己,慢慢地,人就变得柔和了。
那种柔和并不是表面身体的柔软,那是搞体操的。真正的柔和表现为自己内心里面的恐惧、紧张以及激烈地想去防备外界的这些东西丢失了,你看到别人时,自然就会体现出善意来,别人都喜欢跟你靠近,你也会少了很多很多的战斗心理。
为什么?之所以怕,是因为怕吃亏。现在反过来了,你愿意吃亏,甚至自己主动吃亏,想把利益给别人,这样的话,人一下就放松了,长期如此一定会身心柔软。这样的人,就能堪忍修行和生活中的各种苦楚。我们的生活和修行都不容易,过程中一定会遭遇很多苦难。
为什么纨绔子弟那么恼火?因为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他们享受的都是别人给他的好处,身心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所以从来不会去关心别人。心的所有明力都沉浸在自己的舒服、愉悦、顺当的状态里面,一旦有苦难出现就会非常苦,苦得一塌糊涂,而且会出事。
我以前跟大家举过一个例子,抗日战争前期,中国从1927年到1937年有一段相对和平的时间,军阀还是在内战,但日本人还没有对中国开始大幅度地进攻(8年抗战是1937年开始,现在说14年抗战,要往前推6年)。
那个时候,中国的工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水平,有些地方,特别是北方、东北等地,人民生活还是挺好的,很多地主家的少爷们、小姐们日子过得挺好。1937年,一打仗,大家就开始逃亡,那些人就往内地跑,以前人是闯关东,现在他们是从关东往回跑。逃跑的时候,地主家的小姐、少爷们走又走不动,吃东西又吃不下去,因为平常都吃得太好了,所以成堆地死在路上。反而那些吃惯了苦的农民,很顺利地退到了大后方。
所以,平常娇生惯养没有去接受苦难,不愿意修自他相换,没有这种心理基础的人,一遇到违缘、遇到痛苦,崩溃自然而然地出现。但长期修自他相换,而且在生活中真实地愿意去帮别人承担苦难的人,往往能够堪忍生活以及修行中的各种苦难。
有些人稍稍有点苦,修行遇到一点违缘就不行了,马上就想另觅出路。但是,长期修自他相换的人会觉得:“这种生活很好啊,也挺舒服的,我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这些人反而能够承受一些不顺的状态,这是修自他相换(暗取他苦)对自身的好处。
第二,心胸开阔,能够宽容他人、他事,且见识高远。
长期修自他相换,就能够特别理解别人,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别人的感受。而大部分不修行的人,想的都是自己的感受,一切思考、做事的原则都是以自己的感受和利益为原则。这样的人当然会狭隘、自私,绝对要得罪人。他心胸不开阔,看问题看得很近,都是凭感觉,在哪里都跟人处不好,这是必然的。
一个人为什么见识高远?因为他知道别人的很多东西,知道别人的情绪,那么对事物的理解就要广阔很多。哪怕几个人一起相处,你知道了别人的情绪,你就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但有些人不是的,他只考虑自己的感觉,别人有什么感觉也不理,这样的话,做出的行为就很容易伤害到别人,或者冲击到别人。在一个小范围里都是这样的,把它扩大,就会变成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县、一个省,乃至于一个国家、民族,所以,要看得很远才行。
自他相换修到一定的时候,由于长期替别人着想,你的心就习惯性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是利益他人的方面。说得难听一点,连打仗都需要心胸开阔一点,你要摧毁敌人,都要去了解敌人是怎么想的,他会作出什么决策、战略,我们要怎么去攻击、怎么设埋伏。如果总是在自己的感觉上说话,就会变成琼瑶阿姨。
我为什么极端讨厌小资,同时也很喜欢小资,小资有时候也挺好的,因为他们不伤害别人,过得也挺好,点个香,种点花,这个没有必要排斥。但小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面,不考虑别人的感觉。当然,有时候他们也能够体会到别人的一些细腻的感觉。但小资绝对不会像菩萨一样:我愿意牺牲自己的感觉,成全你的感觉。就像最近网络上流行的晓明学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黄晓明在《中餐厅》节目中的明式语录。)
我们修自他相换、修暗取他苦,真的修到很厉害的时候,就会变得心胸开阔,能够宽容他人。很多我们以前看不惯的事,我们也能想得通。很多人不一定会做错事,但他喜欢站在一种道德制高点,不看具体情况就斥责、谴责、蔑视别人。菩萨是不会这样的,菩萨会宽容他人,因为他知道每个众生的不容易,他也知道他们做出一些很奇怪甚至很可怕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不是蠢,就是傻,他们的坏是因为没办法。
所以,长期修习暗取他苦,心胸一定会宽大,容易宽容他人。修行不是搞一个精神游戏,过了就算了,也不是玩电子游戏。当然,电子游戏都会有作用的——坏作用,比如天天玩吃鸡(一种打枪的游戏),打多了以后,你在现实生活中会极端想拥有一把真枪,然后极端想找目标来打,开始可能打一些生物,慢慢地,即使打人,你也不觉得有什么可怕。游戏就有这样可怕的作用,心灵的所有运动,都有其相应的结果,这个叫做因果报应。
第三,易生福报,生活和修行中容易得到顺境(顺境并非世俗标准,分主客观的不同)。
长期修习暗取他苦,很容易积累福报。大家听了,就会觉得这个好啊,但也有个误区。修暗取他苦本身的动机不是想易生福报,由于动机不是想易生福报,结果就很容易生出福报。这不是我说的,大家记得《金刚经》吗?“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好像在说空性,其实在菩提心的层面也可以这样说。
你要检查自己的动机,如果真的是为了把好处给众生,愿意承担坏处,而且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不是因为知道它易生福报的道理,为了福报才做的,那么你的福报就来了。如果你为了生福报而去修暗取他苦,就已经违背了你的基础动机,反而就不容易生出福报。
很多人供养是为了要功德,如果没有真正的菩提心,功德也很难生起。真正的功德是什么?“我希望你有功德,而我没有功德;我希望你能解脱;我希望你能获得相应的福报,我愿意帮你承担所有的苦难……”这样想的话,福报自然会出来,挡都挡不住。这个好像是怪圈、好像是悖论——“我不想要的,它偏要来;我想要的,它不来,老天为什么会这样?”
原理非常简单,一切以“我执”作为动机(受自我的约束)生出的福报,量都是有限的。比如,我们以“自我”为基础点去供养、布施、放生,有没有功德呢?有功德,但是,由于立场的基础点是自我,生出的福报就很小,力量也不大,所以就要按秩序,一般都要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甚至要到很后面才会呈现出作用。
但是,如果一个人愿意放弃自我,缘一切众生、缘佛果,他的动机就非常庞大,一个人和无量众生怎么比啊?发心多大,就决定了你所做行为的功德、福德到底有多大,所以,有菩提心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福报。
如果以“暗取他苦”为真实动机去修行,确实容易生福报,在生活和修行中就极容易得到顺境,但这个顺境的标准不是世俗标准。
世俗人认为的顺境就是如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一切都如意,称做顺利、如意吉祥,不管生活和修行都希望能这样。菩萨则不会这样想,他认为的顺境是什么?不管外境是好还是坏、有钱还是没钱、灾难还是幸福,只要利于成就菩提心,能够真的利益众生,达到“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目的,那就叫做顺境。按照这个标准,密勒日巴尊者的苦和穷就是顺境——被人骂、受到很多挫折就叫顺境。所以,两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顺境、逆境还要依主观和客观来分。
客观的顺境,以自己的修行能够迅速完成“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大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种客观状态,只要有利于“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大目标,都叫顺境。
主观(能境)的顺境,自己的心不离开“为利众生愿成佛”这样的心理状态,就叫做顺境;相反,心离开了这种状态,就叫做逆境。
世人的标准就不同了,主观是只要自己心里舒服、爽,就叫做顺境;外境(客观)能够满足自己的爽,就叫做顺境。
不管怎么样,只要你以“暗取他苦”作为动机去修行,就非常容易生出福报。当然,生出福报以后,人就可能变了。人在没有福报、很穷困、遇到危险和痛苦的时候,反而会很好地去修“暗取他苦”。长期修行这个偈颂,有时候似乎一切都顺利了、钱财也来了,修行的境界也增盛了,慢慢地就会开始滋生傲慢,以及滋生出一些细微的内心活动,而且不能自我审查。这些误区也有可能出现,这时要对自己的内心长期进行观察、比较,才不至于在顺境出现的时候,滑到误区里面去。
如果你的内心里面强烈地想追求成佛,那么,一时的顺境也不会让你沉迷下去,但大部分师兄很有可能会在这上面沉迷。如果发心不真诚,修行也不是非常用心,对自己内在的观察也不仔细,学习闻思的程度也不够,一出现顺境,就觉得自己还不错——“诸佛菩萨帮忙加持,我好顺利啊!”其实可能已经滑下去了,所以,这有赖于观察,不管怎么样,这样去修真的是易生福报。
第四,易出法喜,修行中各种悦意及如法的觉受容易出现。
自他相换是一种思维性、观察性的修法,长期座上修习多了,很容易生出法喜——身心愉悦、快乐。长期修“暗取他苦”的人,打坐时身体很容易软绵绵的,身体的内脏、每一个细胞都像泡在水里一样,热乎乎、暖呼呼的,暖乐开始出现。长期修就非常容易出现这些状态,而且容易入定,很容易理解一些法义。这种理解并非是逻辑性的,而是体会性的,体会到单空乃至于很深沉层次的禅定等等。
大家不要认为“暗取他苦”“自他相换”的修行没有意义,真的极端有意义,而且很厉害!远比在头脑里面稍稍知道一些单空、离开四边、不生不灭的概念有意义,说实话,这些概念有时候真的没什么用,天天去想也会有些作用,但很慢。如果一个人自他相换修得很厉害,又懂一点空性和入定的知识、观察的知识,“哗”地一下就进去了,修得非常厉害的人,肯定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易生法喜。
这并不是在造一种菩提心、自他交换的修法来糊弄大家,搞来好玩的。说实话,修这个真的特别容易出现法喜,但大家要当真,不当真是徒然的,而且要经历挫折。而有些人是抱着:我要修自他相换,因为可以生出法喜——这样一来,目的就错了,你还是想自己生法喜,不是真的想自他相换。所以,修自他相换特别要观察自己的动机。
现在我说的是修自他相换的好处,但是,这些好处的基础是你在真诚地修自他相换,所以,“直心是道场”并不容易,这是一种智慧。很多人会说:“‘直心是道场’不是智慧,而是一种身口如一、一种耿直。”其实不是,很多傻子都很耿直的,他想到什么说什么,但这些东西跟他的习气一点都不相关。而真正的“直心是道场”就是一种智慧,要观察到自己内心里面的根本动机是什么,不被自己的语言、思维所欺骗。
心态和所学的东西要一致,这才叫“直心是道场”。而“有什么就说什么”,这叫心无城府、胸无点墨、傻到一塌糊涂的直心。狗是最直的,想吃就吃,绝不隐瞒。喂狗的时候,不给它吃,它眼睛就不看食物了,这也叫直心,但这种直心和我后面说的直心不一样,真正的直心是观察到自己内心的心态,然后采取教言里面所说的:真诚地去利益众生,绝不欺瞒、不虚伪、不自诳(自己欺诳自己)。这种“直心是道场”真的不容易,修“暗取他苦”就特别需要这些。
总而言之,修“暗取他苦”容易生出法喜,各种悦意、如法的觉受容易出现,为什么?很简单,我们为什么不能出现修行中的放松、喜悦、入定的状况?从心的层面来说,是因为以我执为核心而产生的情绪、念头太多了;从气脉的层面来说,很自私的念头就会造成气脉堵塞。
你看,一个人一旦执起来,他会心塞的,比如钱包不见了、老婆跟人跑了,心真的好塞啊。问题是钱包不见了、老婆跟人跑了,你心塞什么啊?心塞就是气堵在那里,它是贪执造成的气脉反应。比如,有些人遭受到巨大的冲击时,他会昏过去。按照物理反应的规则,应该一棒打下去才会昏,但为什么听到孩子、父母或者爱人、情侣死了以后,“砰”地一下也会昏过去?为什么心理反应会造成物理反应呢?因为巨大的心理活动会造成气脉的堵塞,就会出现这些问题。
而修自他相换时,是在放弃自我,气脉会因此而打开的,才会出现菩萨的内触妙乐。这些修行并不是没有用,相反会有很大的作用。我说的这个“用”,已经是指物理作用了,身体的气脉打开以后,就会出现很多喜悦的现象。所以,修习“暗取他苦”(自他相换)易生法喜。
第五点,易证正觉。
这个我讲过很多次,“易证正觉” 就是容易开悟,即很容易明了法性。原因是什么?自他相换会贬损自我,平衡“心”只关注自我的这种耽著(小乘的耽著)。其一,会消灭自我;其二,会去爱众生,爱众生就会把心的这种只关注自己的耽著平衡掉,注意力拿出去爱其他人。因为其他人的展现就是我们的心,乃至于其他人的心都是我们的心。
这种说法好矛盾——说“其他人”的时候,就已经和“我们”分开了,但又说“其他人”的心是“我们”的心。其实并不矛盾,众生是同体的,所有的众生只有一个本体。一分开,就是所谓的轮回,或者是小乘的偏堕。
而修自他相换会把我们的这种偏堕、自私的心态摧毁掉,从而让我们在观察、体受的时候能够非常准确,从而发现什么是无执的本性。本觉,没有生灭、没有二元、没有偏堕才是本觉。所以,修自他相换极其容易让我们认识本性——易证本觉,这是修习自他相换的作用。
这是对上堂课的总结。听了这些话,不要在头脑一滑就过了,要去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真的要好好修行。然后放开自己的身心,慢慢舍弃掉无聊的自私和执著等痛苦之因,从而体会到真正的本性。
我们要当真地去思考,别骗自己,别把它当成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何必嘛?我们这群人凑在一起修行,有谁会发你奖金吗?学了这些,有什么组织会发给你奖牌,或者有其他好处吗?我们就是为了修行,既然为了修行,就要当真,何必在这里混时间呢?不要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要诀就是当真。空性呢?“就是不当真”——似乎很矛盾,却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上堂课“暗取他苦”的总结到此结束,现在学习这堂课的内容:第八个偈颂“诸法如幻”,也就是空性的修行。
大家是否发现,所有世俗菩提心的论典,比如《修心七要》《修心八颂》,最终都要讲到空性。大家要记住,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空性,空性即胜义菩提心。修世俗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达成胜义菩提心,只因胜义菩提心不容易达成,所以我们才先修世俗菩提心。
如果一上来你就明白了胜义菩提心,那你自然就会有世俗菩提心,因为那是一个标准。如果你说自己有了胜义菩提心,但还没有世俗菩提心,那就说明你的胜义菩提心有问题,多半是你的想象,或者是一些假觉受,你把它当成了真的胜义菩提心。而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就是无我的智慧,有了无我的智慧,你就不会爱惜自己,也不会有自私,因为没有自己。由于是同体,所以他也不会区分他人——“他人即是觉性”。这不是一句话,而是一种直接的觉受。所以,就算利益了他人,他也不会觉得是在利益他人,但他一定会去利益,就像左手痛的时候,右手会去帮它一样。
当你的右手去帮你的左手时,是帮的感觉吗?不会,因为你是在帮自己,原理非常相似。所以,有胜义菩提心的人一定会去利益他人,而且是在觉性层面利益,胜义菩提心也自然能够满足“为利众生”和“愿成佛”这两个菩提心的特点。为什么呢?因为本觉包含一切众生,所以一定会缘一切众生,不能说90%的众生是本觉,另外的众生不是。也就是说,他面对的任何一个众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其实都是本觉。这是第一个,缘众生(为利众生)。
第二个,缘佛果(愿成佛)。本觉就是真正的佛,在胜义菩提心的人那里,“众生是佛”是具体的、觉受性的体验,而不是概念。而且他会很有智慧,不会直接跟别人说:“你是本觉(佛),我要对你好哦!”而是一种直接的觉受,他会依据缘起而做出相应的行为,但内在一定会利益你。
由于这个原因,当我们见到某位大德,只要看了他一眼,注定就会被他“搞定”(不一定是这一世)。原因很简单,你绕过了很多缘起和现象,直接和本觉结上缘了。之所以看到经幡等与佛法有关的东西最后都会成佛,原因就是这样的。
因此,胜义菩提心自然具足“缘佛果、缘众生”这两个特点。而世俗菩提心要达成胜义菩提心的话,就要努力去缘一切众生,还要努力去做,因为世俗菩提心有人我,有觉知程度的局限,不是自然本来具足,它和胜义菩提心的差别就在这里。当本觉走到极点的时候,就会成为遍知,由于“本觉”,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叫“如所有智”,遍知就是所谓的“尽所有智”。
所以,世俗菩提心的论典最后基本上都会牵涉到胜义菩提心,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修菩提心会极端利于证悟本性。当你对本性有所触碰,可能还没有真正地、透彻地掌握本性(没有透悟),但哪怕有一点触碰,你都会自动自觉地回来修世俗菩提心,尽量地修持自他相换,损己利人。因为你会知道,损己利人才会真正地安住本性,你也会知道,不停地利用佛法或者世法来利益自己是很蠢的行为,自然而然你就会这样做,已经不需要别人来强迫了。
第八颂诸法如幻,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这个偈颂从字面上来看非常简单,但内涵非常深。《修心八颂》到最后才开始说“诸法如幻”,而《修心七要》一开始就说胜义菩提心。但是,不管是开始,还是最后,都会说到空性,因为胜义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的终点。
现在来看偈颂的含义,它的含义大家很容易了解。很多佛教徒读了很多书,看到《修心八颂》的偈颂一晃而过,自认为了解了,却不会去深想。这次讲《修心八颂》和《修心七要》,为什么要每个偈颂都展开来说呢?我是想告诉大家一种阅读方式,以后大家阅读和思考佛法,就要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有人问:“这样是不是太复杂了?”你要想认真读,就要这样;你要晃着读,像我们读小说那样,那就容易了,眼睛一晃,一目十行,今天读了明天忘,意义不大,学佛则不能这样。
偈颂的含义:愿自己身口意所行的一切,特别是行持《修心八颂》的动机和过程,都不被世间八法(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垢染,应明了一切现象都如梦幻泡影,彻底松脱内心的贪执和束缚。
即使修习《修心八颂》,在过程中我们也可能被世间八法所垢染。为什么呢?如前所说,因为长期修习菩提心,易生福报、易出法喜,你要是怀着这种动机,就被世间八法所垢染了。所以,修习《修心八颂》或者去做其他世间事的过程中,都不要被世间八法所垢染(垢染即动机不纯)。
大家对世间八法应该非常清楚,即八个(四对)相反的法——第一对是利益和衰败。第二对是“毁”和“誉”,“毁”指别人讥毁你、讽刺你或者摧毁你、伤害你;“誉”指别人称赞你,或者你得到了很多荣誉。第三对是“称”和“讥”,“称”是称赞你、表扬你;“讥”是讥讽你、嘲讽你、排斥你。第四对是最根本的,即“苦”和“乐”,指内在的感受。意思好像都差不多,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在此就不作分析了。
一般来讲,普通人都需要好的、不要坏的,要“乐”不要“苦”,要“称”不要“讥”,要“誉”不要“毁”,要“利”不要“衰”。实际上,要和不要就是贪和嗔,贪嗔的基础是痴。我们的行为和动机,基本上都被这些烦恼所驱使。修习《修心八颂》的过程中,如果动机含有世间八法,那就是被垢染了。
有人说:“如果我没有这样的能力,观察到自己的内心里面到底是不是有这些垢染。”我现在告诉大家,最初去修《修心八颂》的时候,要自己的动机绝对纯洁,根本不可能。最初修菩提心,都是在自我利益的驱动之下去修的。很多人做功德,他真的是为利众生愿成佛吗?真的是暗取他苦吗?不是,因为“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灭诸众罪”——实际上,为的是灭自己的罪。
这个动机对不对呢?开始可以这样,而且开始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但你不能永远停留在这里,如果永远停留在只为自己的动机上。其一,刹那灭不了诸众罪,因为你不是真正的菩提心,而是为了自己,所以起不到这个作用。其二,就算你去做,还是有功德的,其中可以起到一点点作用,但那也是在保养轮回,最多让你的世俗生活过得好一点。请大家记住这两点。
所以,最初修菩提心的时候,确实会暗含很多利己的动机在里面,不能一上来就要大家像菩萨一样,那做不到的,但也不能因此就不修了。那怎样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利他,而不利已呢?只有走到胜义菩提心——空性,你发现自我是不成立的。当内心里面真的认同“自我是不成立”的时候,还怎么利己啊?
说老实话,还承认自我存在的时候,这种故意贬损自己的修行,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利益自己的倾向。这个能理解吗?因为你的心还承认有自己,所以贬损自己才会利益自己解脱——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会不会永远都这样?不会,走到最后,你会发现根本没有自己,利益自己是个笑话,甚至也不存在利益他人的行为——他人也不存在,利益他人的行为也不实有,走到这个时候,你一定会放下的。
而放下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就堕入断灭见了。其实放下以后,对方的这个形体还在,对方的本质跟你是一样的,由于你不认同自我了,但对方还认同自我,他还在自我的误区里面转,而你就要去告诉他没有自我,这就是最好的利益他人。而你去告诉他没有自我的时候,你是不会利益你的自我的,因为你没有自我了——听得懂吗?刚才这一大段就是菩萨心态,原理好简单啊。
这个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好难啊,真的好难啊,自我不是概念里面认为没有就没有,它是一种习性。第一,你很难发现,它非常幽微。我们把身体五蕴的集合认为是我执,这是很外在的我执。而最厉害的俱生我执,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末那识”,你都不知道它的运作方式是怎么样的,形象幽微,很难觉察。
那怎么办呢?一定要走到空性这个层面,产生了空性这样的智慧、认知,你才能知道什么叫“我执”。当你的心清楚它是我执的时候,其实我执已经开始瓦解了。完全清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个清楚本身就是没有我执的,那时候你就会说:“本来解脱!”
怎么才能彻底走到这一步呢?明了一切现象如梦如幻,这时候就真的不会被垢染了。也就是说,我们要原谅自己,同时要原谅别人。前期修行的时候,根本没有办法,口头上说“暗取他苦”,但内心里面还暗藏着一些八法的垢染。但随着修行的深入,这种动机就会越来越弱,就越利于自己去看清楚——其实我执是不成立的,它是一种执著,它是没有实有性的。慢慢地心真的会彻底地明了现象,以及内在的执著,都是如梦如幻的,然后彻底松脱各种贪执对我们心灵的束缚。
贪执对我们心灵的束缚真的太重了,至于怎么个重法,你看看自己的身体,那就是贪执的结果。身体重不重嘛?就算再减肥也有几十斤,而且这几十斤真的是牵动着你的苦难,当然,它也会给你带来一定的快乐。
作为善道的人身,你起码会觉得吃饭好爽,饭菜好好吃哦;游泳时觉得水好温暖哦或者好凉快哦……你会有这些感受。同时,身体生病呢?衰老呢?遭到殴打、切割的时候呢?我们害怕身体得病的恐惧,是不是很难受啊?这次新冠肺炎搞得全世界的人都呆在家里,为什么要呆在家里?你害怕得病嘛,怕什么得病?还不是怕身体得病,所以,就这一团东西都会让你非常难受,还有内在的情绪等等。
你根本都不知道我执是怎么运作的,“我执”到底是什么,虽然有个词汇“末那识”,到底什么叫“末那识”?你可以背诵很多东西,比如有覆无记,形象幽微,以阿赖耶识的见分为目标连带起执……但是这些术语怎么背都等于零,心到底怎么运行的,什么叫做“我”,你还是不知道。
所以要进行长期的观修,而观修的一个极点,就是你要觉察到内心的现象和外在的现象全都是如梦如幻的,也就是“诸法如幻”。到了这种程度,你就能够真正地放弃各种贪执和束缚。这种放弃是很自然的,最后你会发现,所谓的“放下”根本就没有一个“放下”。强行去放下的时候,其实就不知道应该放下什么。这有一个长期修行的过程,但大概含义就是这样。
总而言之,世俗菩提心走到极点的时候就是胜义菩提心,要达到胜义菩提心,或者要让我们的世俗菩提心修起来比较顺利,就要去修“诸法如幻”。以前我经常告诉大家,世俗菩提心修得比较难的时候,要去修单空。为什么?你把自己夺空了以后,再去利益别人的时候,至少没有那么恐惧和耽著。
这是修“诸法如幻”在世俗上的好处。其一,能够帮助我们的菩提心修行更加顺利;其二,可以让我们迅速达至胜义菩提心。
总结起来,这个偈颂的法理有三点。
第一,由于内观力量不足,行持善法容易夹杂私欲。
在我们初步修行世俗菩提心的过程中,由于内观的力量不足,行持善法容易夹杂私欲。这个法理刚才已经说过了,我们观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想利益他人?还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利益自己?最初修行的时候一定会这样,到了后来,可能利益他人的成份会变得很大,但里面还是暗暗夹杂着想自利的成分。达到利他的极点,就必须要有胜义菩提心。但是,前期确实会出现夹杂私欲的情况,此时我们要去观察、修行。
第二,人我执法相、行相非常幽微,能够在修行人难以觉察的情况下滋养自身。
人我执的法相、行相非常幽微——行相就是它运作的方式,幽微就是你观察不出来,它不像意识和情绪会很明白,很容易觉察。自私能够在修行人非常难以觉察的情况下,开始滋养自身。
我们经常说“以菩提心利益众人”,有些人的外在行为看起来非常动人,但心里面还是有暗暗的想法:“这样做了以后,我会如何如何,我会很顺利。”他做这些事的时候,不可能完全不为自己,只为别人。当然,随着修行时间的深入,自我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但前期一定会有,这就是我执在你难以觉察的情况下,开始利用你的修行,我执就狡猾在这些地方。
第三,觉知人我和法我的虚假,能够彻底摆脱能所两方面的执著,从而明了真相,安住无善无恶的法性。
那怎么办呢?我们要开始去觉知“人我”和“法我”的虚假,所以要去看、修、要去了知“诸法如幻”。当我们了知了“人我”和“法我”的虚假,同时也清楚了它的形相、清楚了它的运作方式,这样我们才能够彻底摆脱“人我”和“法我”这两方面的执著,然后明了真相。当明了真相以后,才能觉察清楚自我。
开悟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知道“自我”是怎么回事了。知道它才能够真的放弃它,不知道它就叫无明。
两个自我——“人我”和“法我”,其实都是由你不明白造成的,根本的罪恶在于无明。你的贪执、傲慢等烦恼,已经是无明引发出来的一种结果,它的体在于无明,所以阿赖耶识叫做总无明。阿赖耶识是没有善恶的,但它不明白自己的体性,那就是总无明。也就是阿赖耶识不明白自相是什么,所以,它就按照它的可能性开始运作。这种可能性一运作起来就是二元对立,一有二元对立就有贪和嗔,就有“人我”和“法我”,然后轮回就有声有色地开始了。
当阿赖耶识能够明白自己的体性时,它就知道原来轮回是这样开展的——依据人我执开始心的各种运动,再把这些运动记录下来形成可能性,就叫做“阿赖耶识”。它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东西,明白了自身是什么,没有了这种无明,就叫做“法性”。
因此,我们在修行大圆满时要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其实就是上师要告诉你:在觉受的层面上你要怎么去做,要明白阿赖耶识(心)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人我和法我的虚假性;当知道了以后,自然就放弃了。不是你想放弃就能放弃的,因为你不明白,只要你明白了,一定会放弃。反过来说,真正明白的人,自私一定会减少,甚至会消失。他对事物的不了解就会越来越少,最后会像佛陀一样达到遍知,什么都知道。
因为我们心的底层,心的本质和佛陀一模一样,只是我们在上面进行了二元对立的运作,于是搞了一个人体出来,说不定下一世还搞出一个猪体、狗体,这都很难说的,认知力会越来越矬。当你把二元对立放弃了,回到本质的时候,就会和佛陀一模一样,自然就遍知,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弥勒佛,其实都是一个东西,只是依据不同的缘起,呈现出不同的报身和化身,但法身都是一个。
这个偈颂的法理,就是我们去了知“诸法如幻”的时候,可以帮助世俗菩提心的修行,并且很容易达到胜义菩提心。
接下来讲修行的方式。
其实,修行的方式已经讲过很多,整个中观所讲的内容都是诸法如幻。
有人问:“那本觉是不是如幻呢?”本觉表现出来还是如幻,你说任何一个法实有都是不对的。即使有超越般若的法,它还是如幻的,只是说法性幻还是实有幻。法性幻是什么呢?比如净土、菩萨的境界,都是如幻的,不能说它是实有的。实有幻是什么呢?即二元对立的幻,凡夫的境界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诸法如幻”既可以是胜义的,也可以是世俗的;既可以是单空的,也可以是大空的,也可以是如来藏的。“诸法如幻”,这四个字深沉得不得了!
第一,闻思中观、唯识、禅宗、大圆满等经典论典,大量去阅读、思考、辩论。
我们公司出了一个网站,我经常看到大家在上面讨论中观、唯识,这个很重要的,大家要上去讨论,要提一些问题去刁难那些版主,还可以互相指责说对方是傻瓜,都没问题的。有人说:“哎呀,这样骂不太好。”骂会有坏的结果,但激发他出来回答你,然后你知道了法义的意义,所得到的好处比骂人所受到的惩罚,两个对比起来,利益更胜一筹。
等你明白了,自然就不骂了,而且骂也没关系。如果你不明白这些法义,即使你不骂也还是个傻瓜。不要说你不骂,你就是满嘴佛话,你也是个傻瓜。所以一定要搞清楚,大家一定要上去辩论、讨论、提一些问题出来。
另外,以前学中观的一些师兄们,你们不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还是大乘佛子吗?你学的东西拿来干嘛?为了自己修了单空以后,浑身舒服地坐在那里啊?显然,这与所学的本质是冲突的,所以你一定要想办法去回答别人的问题。不管对方是谁,回答了再说,至于别人感不感激你、有没有受到利益,那都没关系,你尽心就够了。
学了这些法义的人也不要自私,吝法比吝财还可恶。什么叫做吝法?就是自己学的东西就是宝藏,别人想知道,对不起,得拿钱来换——这就不是菩提心,与刚才学的东西是冲突的,那是拿佛法来自私自利的心。
大家可以在网上尽量去问,学了多年的师兄要尽自己的责任去回答,要耐烦、要容忍别人的蠢,因为你也是这么蠢过来的。不能过了河就拆桥,不然的话,那不是对不起别人,而是对不起你自己,这样就不算是大乘佛子了。
当然,回答也有些界限,比如,大圆满的窍诀是不能讲的,这是戒律,因为对一些不太适合接受窍诀的众生去讲,是不妥当的。比如,论坛里面有人问:“无境之智是什么?”我一看就愕然了,“无境之智”是没办法与你讨论的。当然,也可以用一些中观、唯识的内容去讨论,但大圆满的窍诀是不能在网上讲的,这是犯戒的。
很多师兄都已经接受了索师、慈师还有很多其他上师的直指,也都知道了一些窍诀,如果一上来就乱回答,是非常不妥的。但是,如果以中观和唯识的方式进行回答和讨论,是非常有帮助的。说老实话,如果真的有修行,中观、唯识的语句就是大圆满窍诀,只是具体要怎么运用,运用到非常实际的时候,就变成了窍诀。
第二,座上修行单空,应特别重视“夺己”。
若想利于菩提心,同时要知道如梦如幻的修行,那就要修单空,而修单空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夺己。
单空的修行方式有很多种,我和大家交流的主要是四夺——夺人、夺境、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从色法过渡到心法,这是单空修行的方式。若想利于菩提心的修行,夺己特别重要。当然夺境也可以,因为人也属于境。
夺境的时候把别人夺空,比如说仇人害你,就去夺仇人。你去观察自己恨的对境,会发现挺好笑,你是恨他的肉体,还是恨他的心?如果你恨他的心,你怎么知道他的心是怎么样的?你恨的实际上是你想象中的他的心。如果你恨他这个人,那你把他夺空了,那就恨不起来了。所以夺境也利于你生起悲心,或者起码生起平和的心。
夺己时,当你去利益他人的时候,你会恐惧、害怕,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因为你对自己的利益、健康、情绪非常照顾和爱惜,也就是爱我执很重。当你把这些夺空了以后,就会觉得没什么——“我愿意吃这些亏去帮别人”,所以利于修菩提心。修行菩提心也利于你夺己(夺人)。所以你要去修四夺,而四夺中夺己更重要。
第三,座下提起觉受,返观和对治各种烦恼。
修单空,在座上要反复地修。在座下,你要经常提起修行的觉受。一个是提起修行单空的觉受(这里讲的是“诸法如幻”,所以只提起单空的觉受),另一个是提起菩提心的觉受,然后去反观和对治各种烦恼。
大家一定要长期这么去做,过程中你会经常失败。初期绝对是失败居多,修了很几年,遇到一件小事马上就垮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请大家记住,不要被这些失败吓住了,觉得自己天生就是个孬种、不是菩提根性,修不了,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大部分的菩萨也是这么修出来的。
一开始就是做不到,修了很多年都不一定做得到,但你要坚持,要告诉自己:“是的,我现在面对的就是自己,自己的习性太坚固了,怎么办?干!”长期坚持下去,执著慢慢地就松了,人心真的会这样。如果你一次就垮了,然后就原谅自己:“哎呀,算了算了。”或者就泄气了:“哎呀,我不是这种根器。”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别说我们普通人,就连观世音菩萨都经历过这些。大家记得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吗?观音菩萨度了好多人,但这些人出来之后,又堕下去了,他就非常恼火,觉得众生真的好难度啊!于是生起了一点退心,头脑马上裂开,这时候,阿弥陀佛出来对他说:“你不要这样,一定要把大悲心继续下去,我加持你,让你有千手千眼,有能力去救度众生。”所以才有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还有一种说法,观世音菩萨生起了退心以后,很难过,左右眼就开始流泪,左眼的泪变成了绿度母,右眼的泪变成了白度母,两个度母说:“我们会帮助你去度众生。”
连观世音菩萨都会遇到这些事,那我们算什么啊?什么都不算!你就是一只小小鸟,你想飞都飞不高,这是必然的。大家不要被这些东西吓到了,害怕是不行的,你要告诉自己:“我无路可走,只有这么一条路可以走下去,失败了我再来!”一而再、再而三……长期这样去做,没有不成功的,绝对会成功!
有人说:“我这一生最多能活七八十岁,万一没有成功就死了呢?或者我没有活到七八十岁,中途也可能意外死亡呢?”如果你在这样的心态中死亡,是不会堕落恶道的,而且你绝对会因此再来人道,再修菩提心。
所以,菩提心是转生最好的方法。很多人说:“我要修这样法、那样法,利于往生。”如果你真有菩提心,还需要忧愁往生不往生的问题啊?这样一来,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可想而知,菩提心是一种非常殊胜的法。
因此,我们修持菩提心的时候,遇到失败不能退失,这真的需要长期坚持。也不要说它很难修、很费力,你要告诉自己:真的没有退路,而且最后一定能成功。
第四,追随具德上师,领受窍诀以真正明悟。
不管修行菩提心,还是诸法如幻,都有很多误区,也有很多巧妙的方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窍诀。如果跟随一位具德的上师,领受这些窍诀,就会极其有助于让我们明了“诸法怎么如幻的”。
其一,能早日产生如幻的觉受;其二,如幻有很多程度,意识的如幻、觉受的如幻、境界的如幻、根本如幻的如幻……一层层地深入。如果跟随一位具德上师,你会很容易走到极处,走到真正的明悟之处,走到真正的光明空性那里去。所以,跟随具德上师也是一种修行方式,而且是一种绝不可少的修行方式。
最后要讲修行次第,我们要怎么去修行诸法如幻?这个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也就是中观。
讲到这些,我已经没有激情了,为什么呢?我十几年里都在讲单空、空性的修行,变着方法来讲,一而再、再而三。你们烦不烦啊?我歇口气,问一下大家。很多师兄在一起共同学习差不多十年了,有的已经十几年了。
——网上师兄回答:“不烦!”
不烦就好,我们不能烦!单空真的修进去的人,就不会烦,他有愉悦,有松脱各种舒服、去掉执著的轻快,没听说谁吃饭会吃烦的。烦,就说明你根本没有修进去,那怎么办呢?更要去修。
修行诸法如幻没有那么简单,真的要讲究次第,不是简单地听到一句“诸法如梦如幻”,就如梦如幻了。
第一,闻思和修行五加行,特别是菩提心的修行。
首先要闻思大量的经典,这是没得说的,而且要一直这样闻思下去,并不是先闻思,然后再修行,修行之后就不闻思了。
闻思有不同的程度,最初一定要闻思一些关于积资净障的内容,同时要去修行五加行(这是修行次第),或者专修菩提心。说老实话,如果你的菩提心修得很好,可以不修五加行的。这也是一个怪圈,相反,如果不修五加行,菩提心就修不好。
我曾经和慈诚罗珠堪布说到这个话题,堪布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菩提心,可以不修五加行。”实际上,一个普通人怎么具备菩提心啊?一定要修五加行,才有可能具备菩提心,因为修菩提心也需要积资净障的,不然你修不下去。
大家应该知道五加行包含哪些嘛?皈依、菩提心(发心)、金刚萨埵、曼扎、上师瑜伽,这些都要很用心去修。《胜道宝鬘论》讲完以后,我们就会讲五加行的修行。以前我也讲过好几次关于五加行的修行要点,大家可以找来看一看。那些要点真的要看,不然的话,你的修行会事倍功半,看了要点以后,你的修行会事半功倍,修起来效果要明显一些。
修五加行主要是要积资净障,你闻思的内容也跟积资净障有关,比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或者读大德们的神迹都没问题,当然也可以读中观、唯识。但一定要注意积资净障,特别是菩提心的修行,因为它特别利于你修单空,否则你也修不下去。
第二,闻思和禅修单空。
前面的闻思,主要是与五加行、积资净障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后面的闻思,要与单空的修行、禅修结合在一起。你要去修四夺,要去打坐,要反复把自己闻思中观和唯识的道理,运用到禅修里面。二者要结合,不能读书是读书,禅修是禅修。
很多人一上去打坐,就沉浸在舒服的感受里面,完全忘了如梦如幻或者不一不异。“好舒服啊!气通了,没有念头了,好安逸啊”,说好的如梦如幻呢?就没了!还有一些人,整天在那里思维“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好烦啊!”脑子不停地在动,根本不能与安静结合起来,止观不能结合到一起。
所以,大家要去做这方面的闻思和禅修,同时要去问一些上师和真正的修行人,把止观二者结合在一起。这个修行过程会很长,千万不要认为前面五加行的修行和后面单空的修行只修几年就结束了,不是哦,一直要修到开悟为止。
很多师兄只修一遍五加行,就去接受大圆满窍诀,五加行的质量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所以,接受的窍诀甚至还不如不接受!接受窍诀以后,根本不起作用,你就丢失信心了、退失了、没方向了。我们禅修中心的人要求修三遍五加行,我身边的很多师兄都要求修两遍。第一遍五加行只是凑数过一遍,第二遍才当真开始修。
另外,修单空也不是只修一两年。有些人说:“我坐在那里,身体如同坐在影子里一样,感觉很好。”这点感觉,两下就会被摧毁。因为实有的执著是我们无始劫来积累的习性,这种习性之坚固、深邃、庞大,不是你坐在坐垫上,用光射两天,就真的能如梦如幻。所以要长期坚持,积资净障和修单空都要长期坚持。
有人说:“我几年就把五加行修完了,那积资净障怎么修呢?”你可以用其他方法来修积资净障,比如修菩提心,或者长期坚持放生,长期坚持修上师瑜伽,这些都是积资净障的,不见得要一遍一遍地修五加行。但有些人则不然,比如西藏的很多大德们,一生修十几次五加行。
我们汉人“娇贵”一些,不用长期修五加行,但修一两遍总是可以的。修完了以后,如果还没有达到目的,就要修菩提心,这也是积资净障,一定要修下去,修到开悟为止。如果能够完全、彻底透脱法性,经常处于法性中,你可以不修这些了,但在做不到之前,你就是要去修。
第三,生活中处处省思觉受和见地。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禅宗讲参行,吃饭、睡觉、打坐禅修、座上、座下都不离话头。我们虽然不像禅宗那样克期取证(在一段时间之内,要求得到一个收获),但我们也要长期修行,方式都是一样的,在平常生活中你要经常反观自身,自省觉受和见地是否正确,随时随地都要这样。
真正的修行人修到一定的时候,他真的就是这样的,随时随地都在观察自己的心——“这算是无执吗?这是个什么层面?心和境的结合,是怎么结合的?心和境是怎么分开的?我现在是分不开的,怎么叫做分不开?”内心里面的觉受和法语开始进行互相的对应,有时候觉得:“哦,原来我把这个误认为不一不异,其实不是。”
哪怕你很早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是唯一,同时又是多样”,慢慢地,你会觉得莲花生大师、六祖大师等大德的法语都很精彩。“分别亦非意”,什么叫分别亦非意啊?这些很熟悉的话,你在内心里面开始明白它的含义了。这是长期反思、长期觉知自心、长期闻思、长期积资净障所达到的一种结果。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学佛就是找到一位具德上师,然后什么都不干,被上师“啪”地一耳光就打醒了,有投机取巧到这种程度的吗?如果一耳光就打醒了,还会有轮回吗?这样的话,大家都排着队到佛陀那里去嘛,当年佛陀何必讲这样、那样的经啊?现在有流水线,当时虽然没有流水线,但可以弄辆马车把大家拉到佛陀面前,一巴掌一个、一巴掌一个……或者掉到洞里捡到一本秘笈,吃颗大还丹之类的就成就了。大家不要去幻想这些奇遇,佛法就是一步一步内观自心,一步步修出来的。
因为总想有奇遇,所以很多师兄成了“跑跑居士”,听到这个大德厉害就去了,那个大德更厉害又去了,像收集邮票一样收集大德。结果怎么样?内心一点都不变化!如果内心不变化,收集再多大德,那也只是结个善缘而已,这一生根本解脱不了。相反,如果因为见地不够或者修行不够,对这些大德产生邪见、乱攻击,你要堕落的。此外,由于没有修行、没有见解,你去见很多“大德”要上当的,他也不一定是大德。
大家要放弃这些幻想,说老实话,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奇迹和好处,也轮不到你。像我这样既狡猾又有钱有势的人,早就把位置占了,你都不知道排到哪里去了。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佛法了,而是世法。
佛法真的是“大道平常”,就在你的内心里面——“密在汝边”,这是六祖讲的。你回去长期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修行,逐步就会清晰,所以要在生活中长期观察自己。
第四,跟随上师或者师父领受窍诀,确定明了空性,确定明了什么叫如梦如幻。
这也非常重要。虽然我们长期观察和修行,但有可能陷入一些认知的误区中。误区有很多,那真的是幽微啊!有时候你遇到一些修行人,甚至不一定是很厉害的大德,可能只是长期修行的同修,他的一句话,可能就把你的疑问解开了,这种现象很多,历史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
我以前讲过的“鳌山悟道”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雪峰禅师和岩头禅师是师兄弟,都是德山的弟子。岩头一上来就睡觉,雪峰很恼火,埋怨他,岩头回应,两人几番对话,雪峰就因此而悟道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师兄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醒的,但雪峰一定要和岩头在一起,如果和“岩石”在一起就完了,他天天不给你讲修行,就讲这样那样扯淡的东西,长此以往,你的生命就会耗在里面。
当然,跟随具德上师是最好的,因为他是过来人,有时候一句话,可能把你十几年的问题都解决了。有人说:“我周围真的没有修行人。”但你有很多经书嘛,不要和漫画在一起,或者整天都去撸猫、撸狗。整天这样那样的小资有很多,我的朋友圈到处都是搞猫狗的东西。你爱猫爱狗没问题,一切众生都该爱,倘若生命整天都耗在这上面,唔抵啊(广东话,意指不值得)!这样的话,你就浪费了暇满人身,应该用它去修行。
雪岩钦禅师也说过类似的话——“时不待人,转眼便是来生。何不趁身强力健,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哪像德山禅师或其他大德那样容易,吹个蜡烛就明白了。他在一个问题上搞了十几年,陷在“一切境相由心现”的境界里面,而对“心性也是离戏边”没有搞清楚。
不要认为达到“一切境相由心现”的境界容易,不容易的!在这个境界里面会产生很多神通,很多执著都没有了,很了不起的。六祖说的“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就属于“一切境相由心现”的层面,但“心性也是离戏边”是很难领悟的。雪岩钦禅师在这个境界里面一陷十几年,最后看到一棵古柏,一下开悟了——这棵树成了他的上师。当然,不是说树真的成了他的上师,而是各种机缘碰撞,该在那个时候爆发了。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跟随具德上师,而且现在很多上师们都还在。这个时代虽然有些荒诞,但目前都还有这些机会,再过一段时间,真的不知道了,望大家要珍惜啊!
第五,短期闭关和长期闭关修行空性。
修到一定的程度,要进行短期闭关和长期闭关去修如梦如幻,要知诸法如幻。这也很重要,当闻思、修行、禅修,走到一定的程度,我们需要把境界稳固下来,要见地更加透彻。如果只是散修,也会有进步,但很缓慢,如果要快速地透过去,境界要加深、稳固,那就要闭关。
但你不能一上来就闭关三年、十年,不可能的,很多人都受不了。最初要从一个礼拜开始,或者三天,甚至一天开始。闭关一天,把手机关了,不和任何人说话,提前告诉家人或者同修们,送饭来就行了,然后一天从头修到尾,当然得有这种条件才行。
闭关要真的修行哦!特别是在一些道场里面,有人说:“我要去闭关。”其他道友也支持你。结果你一进去,在里面看手机、玩游戏,“吃鸡”(一种手机游戏),后果真的很吓人!这真的要堕地狱的,是很恐怖的一种欺骗。你要进去闭关,就要真的修行。所以不要好高骛远,不要一上来就说:“我要闭关,一修十年、八年。”以前有人还说:“要在我们禅修中心修一辈子”,最后发现纯属扯淡!
所以,你修一天就是一天,第二天出来,然后再增加。以后有时间,修三天、一个礼拜、一个月、两个月、半年,然后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如果真的连着三年都能闭关修过去的人,烂船都有三根钉。
但是,这三年你要当真在里面修行才行,不然的话,关在一个房间里面,有人给你送食,你拿手机“吃鸡”也可以玩三年的。实在不行,玩三国游戏也可以玩三年,玩成绝顶高手,在游戏中都可以去赚钱了。如果你放弃了这些东西,在屋里当真修三年,真的是烂船都有三根钉。
我们真的要明白如梦如幻,要体会到这些东西,到一定的时候,确实要进行短期闭关和长期闭关。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同时最好有过来人指导。盲目进去的话,关都关不住,关两个礼拜就疯了,那还说个什么?就算不疯,闭关出来以后说:“算了算了,我再也不搞这种自我禁闭了。”
以前我曾跟大家讲过,军队里面的人不怕打板子,最怕的就是关“单间”(关禁闭),因为没有人和他说话,关了十几天出来,人都神经兮兮的。当然,修行人不会的。但是,如果你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也和那些人差不了多少。你的意志力又弱,把手机一收,书籍也不让你带,进去以后,让你在里面呆十几天,真的很难受。
以上是修行次第。总之一句话,“诸法如幻”的修行非常重要,它在世俗谛的层面,可以帮助我们的菩提心更加成熟。菩提心也是一种夺,去掉执著就叫“夺”。同时,“诸法如幻”能让我们迅速达成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所以,它非常重要!
此偈:“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就是《修心八颂》的最后一颂“诸法如幻”。
《修心八颂》还没有讲完,下堂课还有关于“诸法如幻”的总结,以及整个《修心八颂》的大总结,然后《修心八颂》就真的讲完了。接下来休息一个礼拜,大家问答交流。再下个礼拜,正式进行净土宗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明天是《胜道宝鬘论》的学习。上次讲了“无误之十法”的前四个法要,还剩六个,明天的课程时间可能用不完,与往常一样,我们会讲一些禅宗公案。
好,现在开始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八颂》第7课
- 《修心八颂》第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