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完美地建立了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才能产生真正的出离心。
在轮回的过程中,在法性游舞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执著,心的明力可以产生自己和别人的身体,以及很多事件、现象,但这些全都是明力的游舞、纠结,如同“虚空打疙瘩”。大家不要以为“虚空打疙瘩”很轻松,这个“疙瘩”就是沉重、痛苦,比如被刀劈我们会痛,被骂心里会不舒服,更别说被丢进地狱里的热油锅……总之,苦难就这样来了。
有人说:“不是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美好,比如天界、人道中的美好。”但请记住,所有的美好背后都是苦难。比如吃肉这件事,就包含很多苦难——动物在变成餐桌上的美食之前,要先被宰杀,成为尸体。有人说:“我吃素的!”但人们种稻子的时候,都会杀死很多生命(如昆虫)。所以,没有任何一种甜蜜,背后不是苦难;甜蜜都和苦难套一起,最后所有的甜蜜终成苦难。这就是生命观,也是价值观、世界观。
有人问:“甜蜜的感觉不能一直维持下去吗?”无法维持的,因为苦难会堆积,到时就会摧毁甜蜜,这些甜蜜到时候会变得很苦。此外,由于有个体,感受甜蜜的能力会逐渐减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感疲劳”。比如,情侣刚恋爱时,深情对望,“火花”四溅,蚊子飞过都会被“电”死。但七年以后呢?其实所谓“七年之痒”,现在已经不用等七年了,一般是七天,甚至七个小时——那时就不是蚊子被“电”死了,而是被对方气死,最后变成完全没感觉。
对于个体,甜蜜的背后,要么是直接的苦难,要么是甜蜜衰退带来的苦难,所以一定会有爱别离苦。如果我们明白这种世界观和生命观,就明白了“苦谛”。苦谛的形成,是由于心的造作,慢慢形成了各种因缘势力,堆积成了现量的感受。明白了苦谛的成因,就明白什么是“集谛”了。在这个过程中,执著会慢慢消去,痛苦会慢慢减弱,心会越来越清明,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是“道谛”。最后,明白这一切现象只是无实的光明在游舞。如果真的能认知光明、明了空性,就解脱了,胜义菩提心就现前了。
当然,在我们没有明白胜义菩提心时,可能会想:“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好无趣啊!”简直在胡说八道,那叫断灭论。明白了心的游舞、明白了空性以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没有苦难了。没有自我、没有苦难以后,能够去做的事,就是所谓的胜义菩提心,完全地、彻底地、无勤地利益众生。
“完全、彻底、无勤”是什么意思呢?“完全”——度所有众生;“彻底”——度众没有障碍;“无勤”——没有个体,就不存在“努力”度众。佛陀立场上,没有“努力”一说,而是随缘任运:众生一祈求就来,一念咒就出现,这是真正的佛陀。因此,解脱并不是什么都没有,那是我们在二元对立的观念下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认知(思维)。
所以,我们要先明白佛教的三观,才会产生真实的出离心。那要怎么明白这三观呢?非闻思不可。长期的闻思才是建立出离心的基础,不是泛泛读完“暇满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不是浅浅明白几个概念,也不是背诵了地狱的类别“黑绳地狱”“无间地狱”“大号叫地狱”等等,我们就有出离心了。说老实话,由于没有现量,我们即使在学佛,也不一定相信有地狱。
这些观念在头脑里掠过的那一刻,我们也许会感到畏惧,但三分钟之后就忘了——可能三分钟有点夸张,但三天以后,一定会忘的。不信的话,大家不妨问问自己,还能记得十八个地狱的名称吗?肯定都忘了。我们心里根本不相信轮回过患,都忘了还谈何相信呢?只剩朦胧的概念——“有地狱哦”,好像地狱离我们很远似的。其实不是,死后马上就出现地狱,地狱离我们很近!但我们没有深入思考这些观念,没有将其作为心的主导力量、思考准则、行为指南。
那怎么办呢?一定要闻思中观和唯识!这就是我长期跟大家交流中观和唯识的原因。长期闻思,就会堆积成量——如果非要把这个说成洗脑,那就算“洗脑”吧!但这是正确的“洗脑”,因为并没有禁止你研究其他思想或理念,没有勒令大家迷信一种完全没有依据、不讲道理的主张,对吧?大家可以广泛学习科学、哲学,学习其它佛教宗派、甚至外道的思想——这样才有辩论的基础,否则就无法辨明真相。
学佛最怕一些学得倒懂不懂、“二不跨五”的人,不懂又要评价,很糟糕的!比如一位计算机专家遇到一个“门外汉”,后者说:“喂,你的这个电脑有什么意思啊?它不该装键盘,应该手写输入!”然后提了一堆意见,乱说一通,计算机专家还没法解释,因为对方完全不懂电脑——专业人最怕非专业人!
佛教也一样,最怕一知半解的人。他们上来就问:“有解脱吗?我怎么没看见呢?”“有轮回吗?没看见,我不信!”如果一个人大量、广泛地学习,反倒好办,有知识储备,也有接受佛理的基础,可以产生正信。所以,佛教不怕来提问、质疑的聪明人,怕的是一知半解又莫名自信的人。
有人可能会想:“那岂不是我们都要头脑聪明、博学多才,才能学佛?”不是的。大家都有基本的常识和分析能力,比如明白饭要喂到嘴巴里,而不是耳朵里,只要具备这一点能力,坚持闻思学习,再笨也会懂。因为佛法不仅可以用深奥的学术语言传授,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像常识一样平白。
所以说“佛法如大海,象、鼠分饮可以各得其饱”。是大象就多喝一点,是老鼠就少喝一点,最终都解渴了。但不管是象还是鼠,都要去喝水才能饱——要去闻思,才能明白。长期闻思,我们才会形成准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才会真的相信因果不虚——说白了就是学习唯识,才会有三世轮回的观念,知道布施真的会发财,守戒真的会得福,忍辱真的会消业,才会明白为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各种疑问就会烟消云散。
总之,要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必须通过长期的闻思和修行,培养正确的三观,即通过学习中观和唯识,建立世界观和生命观;再学习《入行论》等菩提心方面的内容,建立大乘的价值观,明白取舍的标准。
如果学小乘,就不用学中观和唯识了,只需要真的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我执”,而“我执”是可以解除的。但如果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就需要长期闻思中观、唯识,而不能略微学几下、学了就忘了。把道理想通、想透了,才可以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三观纯正时,四外前行(暇满难得、死亡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才能真正深入相续,让我们生起“不能再这样轮回下去”的决心,从而放弃贪恋的一切去修行。这种心态真的不易产生!大部分人哪里想舍弃世间利益去修行呢?丢了三块钱,心痛五个月,一个爱人走了,十年回不过神。为什么?很多痛苦来源于我们的贪执、缺乏安全感。实际上,这个世界哪有真正的安全?刚刚讲轮回过患时,洛杉矶就地震了,幸好只是房子摇两下——如果是很厉害的地震呢?除了外在的地震,内在的“地震”也随时都会发生,比如说不定哪天我们就病了。
所以,首先要建立纯正的三观,明白“苦集道灭”的道理,不要听信“鸡汤”:岁月静好、活在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建立准确的三观并深入相续,是生起真实出离心的基础。
其次,三观纯正后,也不一定会生起出离心,可能空有出离心的概念。例如,很多师兄中观和唯识学得很厉害,能提出许多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层面讨论,甚至把中观书籍倒背如流,但还是没有出离心。既然他们已有正确的三观,也学了《入行论》,为什么还是没有出离心?因为心的作用存在两种力量:理性的力量和感性的力量。
通过闻思,我们或许在理性上建立了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和价值观,但在平常生活中,决定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取舍的,还是感性的力量。我们的内在,仍有各种各样的执著和感受,感受又全因执著而来——而我们的执著,还是唯物主义的。
我们理性上认为:美女是虚幻的,透过皮肤往里看时,是脓血淋漓的。但习性使我们一见她就“嗨”——她就是漂亮!感性的力量瞬间产生,这时再说她是虚幻的、是脓血淋漓的,根本不起作用。我们嘴上说:“钱不用很多,只要够吃够穿就行了。”突然在你面前放五千万美金,你心不动?就算心不动,仍认为够吃够穿就行了,那如果把“够吃够穿”的那部分也拿掉呢?不行的,我们的感性不会听理性讲道理。
至于亲人,就更棘手了。理性上都知道亲人迟早要离开我们,我们死的时候万般带不走,独自走中阴。但是当亲人出了事,或者当我们要去修行的时候却放不下——“我舍不得儿子”“我舍不得伴侣”……理性无济于事,依旧感性做主,而且是错误的感性做主,无法让心离开贪著,甚至哪怕淡化贪著也不行,这当然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也没法相信暇满难得。
——摘录并整理自《修心七要》第0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自讨苦吃,皆因无明
- 佛法是怎么解释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