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学习《修心八颂》。上堂课学到了“疾断烦恼”这一颂:“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这个偈子是讲我们平常所说的“修行”的“行”。修行有四个层面,分别是见、修、行、果。“见”,就是通过闻思建立见解;“修”,就是要去实现这些见解,在座上去体会、禅定、观修;“行”,就是要把我们在座上实现见解产生的一些觉受、心态以及境界,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果”,就是最后明了“生死本来不相干”,是最高级的,即解脱生死。
“果”有很多层面,“生死本来不相干”是比较究竟的“果”,还有更究竟的“果”是成佛。不仅仅是自己了断生死,还得帮别人了断生死,成为菩萨,最后觉行圆满——成佛,这是最后的结果。
最初的果,就是我们要明了本性。当然,在缘起层面上,你也可以说有了比较坚固的菩提心,进入了菩萨道,起码开始进入“五道十地”里面的第一道“资粮道”,那也算是一种“果”。但是,一般来讲,明白事物的本性、心的本性,这才算是“果”。
这里“疾断烦恼”讲的就是“行”,要马上断除烦恼。在平常的生活中、修行中,我们一定会跟人、事相处,就算不跟人、事相处,也得跟自己相处。修行的时候,你会跟自己相处,比如打坐,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盘腿坐在那里,开始观修,然后跟自己的心相处,念头出来你就开始烦恼了,情绪也开始出来折磨你了,有时候会厌烦,有时候会觉得无趣,有时候又充满了欢喜,正在欢喜的时候突然又消失了等等,你要跟心所表现出的各种反应和情况相处。
你和外面的相处就更多了,张三、李四、王麻子,这个喜欢你、那个讨厌你,不一而足。跟自己相处或跟他人相处,都会产生烦恼,要马上强行断除之,这就是修行。那用什么东西来断除呢?用你平常闻思修所产生的思维、心态、觉受、境界。
“疾断烦恼”这四句颂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有时候我们甚至连烦恼都发现不了。有些烦恼表现得并不是让我们不舒服,它会表现出让我们很喜欢的样子。比如连续剧,一直追下去,你觉得那是烦恼吗?嗨到不得了!你会一直追下去,也不觉得那是烦恼。譬如追你喜欢的异性,两个人不停地打情骂俏,互抛媚眼,又不说透,天天想起都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一拖就拖很长时间,你也不觉得这是烦恼。甚至有时候你做很恶的事情,比如欺负一个人或者整一个人,认定了对方是坏蛋,然后就开始整他,还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地在替天行道,你也不会觉得这是烦恼。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甚至连自己烦恼都不一定知道。一提到“烦恼”这两个字,我们不要认为就是一些不爽的、不舒服的事,这种烦恼谁都想离开。不想修行的人也想离开,他只是没有办法,他不像佛教徒那样,掌握了一些心的训练方法,可以利用一些方法马上离开这些不爽的烦恼。
总之,凡夫也想离开这些很明显的让自己感觉不爽的情绪和痛苦。关键是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烦恼,有些烦恼不仅仅是痛苦、忧郁等一些明显不好的东西,它更多的是让我们产生贪心,甚至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事物。比如恋爱,世人都认为这是很美好的事情,为它写诗、拍电影,这些事情多得很,特别是现在这个贪欲时代,恋爱大过天,人们都不觉得这是烦恼。
还有一些隐蔽性、心态性的烦恼,什么叫“隐蔽性的烦恼”呢?比如抑郁症,抑郁症表层的痛苦、不安、没有快乐,甚至想死,这些明显的东西他会知道,但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隐蔽性、内在、潜在的心理毛病,他也不知道。
所以,如果做到“立即强行而断除”,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一,内观烦恼,需要清楚什么是烦恼,需要一定的闻思和内观能力,烦恼不仅仅是痛苦、忧虑等明显不好的东西,还有很多让我们生贪心、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事物,一些烦恼还具有隐蔽性,让我们不能察觉。
闻思和内观的能力,一定要通过佛教方面的闻思来建立。有些事情虽然感受起来很舒服,但也是烦恼,烦恼要看用哪种世界观去定义。比如恋爱,世俗世界观不会把它定义为烦恼,就算是烦恼,也会说它是甜蜜的烦恼——“牛排是不存在的,但它多汁,好吃”,你会这样去定义。
如果以佛教解脱的世界观去定义恋爱,你就会知道这是烦恼。说到恋爱,大家还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如果说深了,你的家庭呢?甚至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情怀呢?大家会认为这些东西好动人啊!如果以世间的观念去看,这些情怀不一定是烦恼,甚至是一种高尚,但从佛教来说,它就是烦恼。
比如,为了某种理想主义去把别人打死、消灭,这是烦恼还是情怀呢?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闻思,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三观要正,你才知道什么是烦恼,否则你不会认为这些是烦恼。总之,需要一定的闻思,通过闻思建立一些标准。另外,你还要观察到烦恼。
刚才说的烦恼很多是隐蔽性的,有一些心态性的烦恼根本看不出来,所以你不知道自己在烦恼。有些人天生就很冷漠,他也不伤人,但就是冷漠——你是你,我是我,羊子不跟狗搭伙;你死了你上天堂,我死了我下地狱;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他不认为这是烦恼,好像显得很酷、很独立,但这就是烦恼,他强烈地守在自己的立场上,那个“自己”叫“人我执”。
还有一些人,甚至连粗大的烦恼都观察不出来,以前我也讲过一些例子,比如著名的电影《乱世佳人》,女主角郝思嘉,她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欢白瑞德。最后,白瑞德决心要离开她,她受了刺激以后,在疯狂地奔跑中才突然醒悟,自己一直喜欢的是白瑞德。因为白瑞德表现出的样子不是她概念中喜欢的对象,她以为自己喜欢的是另外一个人,最后才发现不对。这种很粗大的“喜欢谁”都观察不出来,她都不知道。
所以说,人的内心是挺复杂的,概念、情绪、深藏的情结,经常自己跟自己打仗。把它观察清楚写出来,你就是很好的文学家。发现它的规律,对它进行很理性的总结,你会变成心理学家乃至于哲学家。把它搞清楚,而且放下,彻底弄清楚了,那你就是成就者。
这些烦恼很复杂,我们要内观。第一,要有一定的闻思;第二,要经常内观。经常内观就是要练习,首先要在座上练习,打坐的时候平静下来,平静了以后,要习惯性地把用心的方式变过来。
我们平常的用心方式是什么?无非就是所谓的事业,获取生存物资、获取人际关系、获取众人的关注、实现自己的目标等等。我们的用心方式一直都是这样的,大部分都要五官对外接触,并且用思维对五官接触的外境进行总结分析,再反过头命令自己的五官做出相应的行为:写书、设计图纸、唱歌、跳舞,乃至于在脸上涂抹一些相应的化学物质。
这样是不行的,现在你要换一种用心方式,要去观察自己是怎么起心动念的。通过闻思相应的经论,比如唯识、俱舍论,特别是唯识,它讲了很多心所,你会发现这个心念属于贪、那个心念属于嗔。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内观了。
你会发现你用心的方式不只是去注意五根所展现的外境,你还要注意内心是怎么运动的。首先是念头,然后观察到情绪,再观察到很深的心态,过程中你还要平静地去观察,要建立一种平静的能力才行。心不能乱跳,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随着各种念头和情绪不停地流动,完全不受控,那样的心是没办法进行观察的,所以你得去修禅定。
“内观”不仅仅是两个字,或者是做错事情以后的内疚,觉得这就是自省——“我错了,我错了,我什么都错了,关键是我妈就不该生我”,一直推上去,推到你祖宗都不应该存在,最后再推上去,宇宙第一因都不该有,但这不是真正的内观,而是后悔。
内观是要发现自己,用心直接地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其实,我们随时都可以觉察到自己的起心动念,你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但你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想什么,人之所以恼火就因为这样。比如,打坐的时候念头乱飞,生起一些很强烈的心态和情绪时还不受控,你恨那个人——“我知道不能恨,因为他是我妈,但控制不了,还是拼命恨”;你爱那个人——“我知道不能爱,因为她是王妃,但控制不了,就是爱”等等。
所以,心是不受控的,各种各样的贪、嗔都不受控,念头,心态、情绪等心所的运动都是不受控制的。虽然我们也知道自己在起这些念头,也知道自己的心态,但就是不受控。那我们要去练习什么呢?我们要在稍稍控制住它,但又不被它牵走的情况下去观察它,这种能力是要培养的。
前面说的直接知道自己在起念头,直接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态,这种功能每个人都具备,可是你知道了又怎么样?就算知道了,你仍然跟着跑,一会儿贪、一会儿嗔,少女的心、秋天的云,琢磨不定。你绝对没办法直接觉知到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而自己有能力像一个旁观者那样,不受其牵引。这种不受牵引同时又能够知道自己的念头和情绪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大家听懂了吗?
其实“知道”这种能力我们与生俱来,连傻瓜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虽然不一定知道自己很深、很隐秘的心态,但可以知道粗大的念头和心态。很多人很傻,但他不觉得自己傻,反而觉得自己很聪明。当你说他是傻瓜的时候,他马上会作出一个反应的念头:“我是不傻的。”但是,他不具备平静地去看自己的念头和心态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这种平静的能力。靠什么培养呢?第一要打坐、修定;第二要观修。观修什么呢?有各种各样的观修方法,比如出离心、菩提心,这些观修方法,我们以前讲过很多,在此就不重复了。
其实那么多方法,我们不用每种都掌握,只要抓住一两种就行了。一定要去训练自己的心,你要开始冷静地观察,甚至左右自己的心。你只有能够左右自己的心,才能够疾断烦恼,否则断什么烦恼啊?一贪就贪到几天几夜不睡觉,一嗔就嗔到数年数月,咬碎钢牙,誓报此仇,不共戴天,根本无法控制。
那怎样才能疾断烦恼呢?首先你要去培养平静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以后,你才能观察到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还有一些很深层的潜藏的心态,否则你根本观察不出来。有些人也有平静的能力,但他不会观察,一平静就享受打坐去了,从而变成了禅定。
他只有平静而没有内观,即没有观的能力,只有止的能力,他什么都不想,进入很深的定,能够坐很长时间。由于他没有观照的能力,在止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念头和情绪平静下去了,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念头和情绪了,只是打坐的时候被定压住了。出定以后,这个人可能会更坏,根本不能碰,不然就觉得你在诽谤、攻击修行人,他也不会去关心别人,更谈不上菩提心。
这种定的能力一旦消失,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行”,即微细的烦恼和傲慢甚至会变本加厉。因为他在打坐的时候没有内观,所以就不会去消灭各种各样的念头和烦恼,也不会建立一种正确的诸如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心态,所以他没办法疾断烦恼。
这就是座上的“修”和座下的“行”打成两截的一种最粗大的方式,座上的“修”完全是禅定,没有什么;而座下的“行”,由于座上的禅定并没有对自己内在不好的东西进行反观内照以及消灭,所以下座以后,烦恼依旧。当烦恼生起时,由于前面没有基础的观修,烦恼同样会起作用,也没办法断掉,这样的人怎么成佛作主啊?根本不可能!
这是很粗大的,细微的更厉害,他在座上、座下好像一致,但是,仍然不能断掉一些更深层的无明。比如慈悲,普通的烦恼对很多大乘修行人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但座上和座下的最深层见地,是没办法一致的。
他的见地是损坏二元对立最深层的无明,在座上时似乎没有二元对立了,但在座下一旦遇事,特别是遇到一些比较激烈的事情,见地就丢失了。所以,大圆满修行人才要去比较刺激的地方训练妙力,就是在一些非常激烈的外境冲突的情况之下,依然安住于觉性,从而更好地让“行”和“修”一致。当然,这是很深层面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初步一定要建立座上、座下遇到烦恼都能够解决的能力。也就是说,座上的修行要对座下的烦恼起作用,否则是不行的。
但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不会起作用的。刚开始很多人会说:“我闻思了那么多,也打了那么多坐,但一旦遇到烦恼,烦恼仍然如火如荼,而我学到的东西却如鬼火,阳光稍稍一出来就熄了。这是因为训练的力量太弱,根本没办法应付烦恼。所以,建立对治烦恼的能力是不是很快,以及这种能力是不是很起作用、很牢固、很明显,它其实牵涉到一个人的信心、积资净障、智慧的程度。
衡量一个人的根器有五个标准:信心、念力、精进、定、智慧(般若)。般若不一定是分析能力,分析能力应该属于慧力(五根之力)。五根之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具备五根之力比较强大的时候,就容易飞快地建立能够反观内心、同时消除烦恼的能力。
但大部分人是拼命地念咒、打坐、绕佛,这些外围的修行对断除烦恼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如果没有真正的见解和具体的方法去发现自己的烦恼(内观烦恼),并且想办法解决它,那么,即使用了很多力气去打坐、念咒、绕佛、磕头,这些力量和断除烦恼的行为也连不到一起,这样很浪费。就像准备了很多军粮去打仗,结果把军粮放在一边,不带军粮直接出去打仗,最后军队因缺粮挨饿,轻易地就被敌军歼灭了。
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我们所有积资净障的行为都要配合三殊胜:首先是发愿,即为了什么要做什么;其次是正行,就是要很专注地做;最后是回向,即做完了以后,要回向什么。这是为了防止积资净障没有真正地用于断烦恼。
但是,很多人表面上在念三殊胜,其实内心里面真正的发心并不像他念的颂词那样。比如,有些人念的颂词是发愿为了一切众生都解脱,回向也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解脱,但在供养的时候,心的倾向却是“我供养了,能不能早点发财,不受痛苦”。这种不好的心态下所建立的资粮,就会无法用于真正修行断除烦恼,所以,即使你修了很多年,还是不见成效,可见三殊胜的运用非常重要。
行持三殊胜,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真诚,而真诚需要信心。我现在说的信心叫迷信,就是你真的信——“三宝说的是真的,众生就是要解脱,我一定要为众生解脱去做……”。一定要很真诚地去发心,去积资净障,然后很真诚地回向,当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很真诚地把这些东西运用起来。
中间有一个过程,怎样运用起来呢?如前所说,你要去闻思、要去内观。如果你真诚地做了很多积资净障的事,又建立了内观的能力,你会发现,这样很容易解除烦恼,你开始慢慢地能够明了自己的心,并且能够左右它,你经常会觉得法喜充满。
最初的时候可能只有一点点,一个烦恼来很快又没了,一个浪头打来,顿时身心飘零,靠不到岸,但是,慢慢地它又建立了、又有了。修行就是这么一个反反复复明了与锻炼自心的很长的过程。因为心没有大小,堆积的无明、烦恼动辄就是无始劫以来。那么,如果想要快一点怎么办呢?那就要直插无明的根本,这就变成了禅宗——“若也单刀直入,则圣凡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这几句话说起来容易,但你怎么单刀直入?插屁股、插腰部,还是插心脏?结果你刀刀砍着虚空,处处不落实处,全是虚的、假的。有人说:“虚的、假的不是正好吗?”如果全是虚的、假的,你就明了了,事实上你明了了吗?你往往不行,原因就是见地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地建立,这样的话,说那么多,你唬谁啊?
你唬天唬地、怼天怼地怼空气,就算你什么都赢了,到了腊月三十(死亡的时候),那玩意儿不和你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那真的叫因果报应、因果不虚,该堕就要堕。十八层还是十九层,不由你自己选,是你活着的时候就选好了。我说这些话,好像威胁大家一样,其实我没有威胁,我说的是真的,师兄们!
所以,我们不能够玩虚的,佛法最忌玩虚的。还有,别把它仅仅当成一门学问,它里面是有学问,但它不纯粹是一门学问,而需要当真去操作。佛经里面讲的那些很神奇的故事、很玄幻的境界、非常殊胜的让我们难以用世间观点去证实的功德,听起来好像很不靠谱,实际上都是真的。但是,它需要我们用非常真诚的,甚至倾尽一生的力量去探寻才行,不是学到了几句话、几个窍诀就马上成就了,这是很搞笑的。
人是挺奇怪的,我来说一个现象。很多人都知道挣钱很难,读个研究生很难,要当官、要在世间取得成就都很难,什么都不容易,在世法上他们也会宽容别人、宽容自己,也有“世间事十之八九常不如意”的观点。但对于学佛,他们学三天就希望有成果。
很多人来问我:“我都闻思了七年、八年了,五加行都修了三遍了,为什么还没有出成果呢?”Who are you(你是谁啊)?读个博士都要十七八年,现在你要成佛作主,修了三年八个月就想成就。这种想法真的很颠倒,世法都这么难,你要成佛作主就那么容易吗?修了两三年,你就要有境界、要法喜充满,它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可能是书看多了、神奇的东西看多了,就会觉得很容易,哪那么容易啊?如果你想要真的有成就,真的需要舍弃今生!
有些人想什么都不舍,什么都想要,要贪、要嗔、要痴,而且很蠢,还要成佛作主,这显然就是愚痴。就像乞丐想做国王一样,虽然本质是一样的,但其中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在我的家乡四川,在一个山村里面,真的有人想当国王,把东边的李大婶封了东宫,隔壁王大婶封了西宫,一大群大朝臣,村头的张三叔封了丞相,其他的各种部长也封了,轰轰烈烈的,结果派出所带了两三个武装民兵过去,轻易就把这个国灭了。这好像在过家家,但学佛不能过家家。
舍弃今生不容易,真的要花很多精力,而且会经历很多修行的苦痛。有人说:“人家六祖为什么这么容易啊?”“人家”是六祖嘛!我并不是总在区分人我,哪怕你真的是一个根器很高的人,也要当自己是根器很差的人去修,这样你不会吃亏的。即使你是一个根器很高的人,你去修出离心、修菩提心都亏不了你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根器很低的人,你上去马上就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你生的一定是傻瓜心。所以,高根器做低根器的行为,那是最厉害的人;而低根器去做高根器的行为,那是一场愚妄、笑话,贻笑方家。大家一定要注意!
为什么我会发出这样的牢骚呢?因为我又接到很多斥责我的话,斥责我什么呢?“我听您的课这么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还是这样子呢?”这关我什么事呢?你听了这么多年就要成就啊?我讲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成就,你听几年就说要成就,搞得我顿失菩提心!
这是玩笑话,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没那么简单,一定要努力去做!听我这么一说,有人又开始动摇:“哇,这个好没希望啊!好难啊!”哥们姐们,这不是有没有希望、难不难的问题,因为没有路可走,这人世间还有其他路吗?除了解脱,你还想去哪里?哪里都不能去啊!没办法,如果有其他的路,解脱这么难我也不走了。
你们看看我的生活条件,自从我出来讨生活、挣钱开始,生活条件一直都很好,普通人会觉得这种日子滋润无比。如果不学佛、不去搞弘法利生的事情,我会玩得很花哨。经书上所说的下地狱的条件我都具备,被大德们斥责的生活条件——在马里布冲浪、坐洋车、养番狗等等,我全部具备。你们以为我不会玩啊?那为什么我要去修行呢?还要做那么多闻思、修行、上课等事情呢?我没办法,除此以外别无他路,因为我们要死啊!我没有成佛作主的雄心壮志,说白了,我就是自私,我怕死,死了以后,无路可走!
如果有人说这是洗脑,那要看用什么洗,有的是用屎水,有的是用医用清洁水,而我被佛陀用菩提水洗脑了。所以,除此以外,别无他路,这是我的心底话。而且先不说暇满人身有多么殊胜、多么了不起,如果真的像佛陀说的那样有轮回,你还有其他路吗?你只能这么走下去。你说你不怕,说明你不信。拿根针来插你,你就怕了,更何况用刀?
——网上师兄说:“有钱人都怕死!”
胡说!穷人不怕死啊?只要是人,基本上都怕死,只有极端痛苦的人和具有邪见的人才不怕死,为什么呢?前者因为太痛了,认为死了就可以解脱,所以他不怕死;后者因为充满邪见,为了理想冲动的人可能不怕死。这和有钱、没钱无关,是人都怕死,这是爱我执滋生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
不要说得那么高大上,因为有死亡,无路可走。毋庸置疑,每个人都确定自己一定会死的,趁活着,一定要用心去修行,除此之外,别无他路,我们经常记住这句话!
人有各种各样的希求,思维的立场摇摆不定,一会儿变成解脱的立场,一会儿变成追求世间的立场——“哇,这样挺好的,更快乐、更幸福”。你们的亲人、家人经常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你:“你过来嘛,世间多快乐,不要去追求解脱。”他是处在他的的那种世界观里,用他的方式教你去做这样、做那样,一般人都会受不了这样的蛊惑或者压力,从而做出一些顺从他们的行为。
佛教的世界观是什么呢?无论你多厉害、多好,最后都会死,死了以后会轮回。首先你要怕,而且你要真怕,别认为自己皈依了就不怕了。“地狱门前僧道多”,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过头,但是,因为学佛、学道而下地狱的人,确实也不少。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当真,没有学到真东西,自己也没有当真去修行。
我不是在发牢骚,而是在说心里话,当然,也有点牢骚的味道。所以说,你们不要认为学两天就能够建立相应的东西,虽然很难,但还是要去做。总之,首先要去闻思,建立内观的能力。
第二,断除烦恼,需要有一定的座上修行建立的手段,如见解、心态、觉受、境界等等,并能够在平时运用。
第一个,要内观发现烦恼;第二个,要断除烦恼。那怎么样才能断除烦恼呢?首先要闻思,建立一些观察的手段。观察的手段怎么来的?一个是闻思,然后有了见解。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思维能力来断除烦恼。比如,有些人被人偷了东西,对世俗人来说会很恼火,甚至会诅咒小偷被车撞。
但面对相同的事情,持的见解不同,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一次,我带着我女儿去深圳和慈诚罗珠堪布一起玩,我女儿的手机突然被人抢了,堪布马上回过头来教她:“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你要想这部手机布施给这个人了。”如果是平常人(包括我)就会想:“幸好没被我抓住,不然的话,是左勾拳还是右勾拳呢?”这是一种世界观指挥的心理行为,本来要去恨这个人、揍这个人的想法,一下就消失了。所以,建立一种见解可以相应地解决很多烦恼。
比如知母念恩,最初你也只是想法。当有人得罪了你、伤害了你,就会想起一些见解:“他曾经很多世做过我的母亲。”甚至有些人用观想的方式,把自己的仇人和自己的妈,两人的样子用来叠印,反复地重合在一起。这也是一种修行方法,但很多人会修不下去。
如果有人愿意,也不妨这么去做,打坐的时候先想一个最恨的人,一想起他浑身不自在,恨不得左边一刀、右边一刀,凌迟了他;再想一个最爱的人,母亲或者爱人。两个人的样子在头脑里面显现出来,然后捏合在一起。捏合成什么人呢?有些人把它捏合成空,化在一起什么都没有;有些人捏合成以后,显出一副观世音菩萨的样子。
这也是一种观修方法,以前我跟人聊天时说到这种方法,但遭到别人的斥责,说我不讲世俗谛,搞得我不敢再讲了。其实,这真的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通过这样的修行方式,慢慢建立知母念恩的方法,包括你们来听我上课讲的法理和教理的分析,堆积多了以后,你可以调出来对付烦恼。
这是见解性的,见解搞多了以后,你会产生相应的心态,比如很多菩提心、出离心的心态就出来了,它可能不是那么稳固,但可以断除一些相应的烦恼。什么叫做相应的烦恼呢?就是力度差不多的烦恼。虽然我建立的菩提心心态很小,但足以对付小烦恼,要是太厉害的烦恼就不行了。随着修行的程度越来越高,心态越来越强烈,烦恼就越来越少,而且烦恼一出来,马上就能做到疾断烦恼。
还有一些觉受,比如单空的觉受,根本不加思考地觉得这是虚幻的,烦恼一生起,马上就观它是虚幻的。虚幻的意思就是你再不受它影响了,你开始建立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你的心好像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且观察的时候你是带有观点的。只要被“客观的观察者”一观察,烦恼就不存在了,这叫“照见行蕴皆空”(单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在修自己的心态——行蕴,这是不是真正的空呢?不是,你要照见它是法性,就叫“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照见它完全不存在,就叫单空——照见心态皆单空、照见情绪皆单空。你反复训练就会建立,最初可能只是一点点,训练多了以后,烦恼一出来,你本能性地就开始这么做。做到后来,一些小烦恼根本对你不起作用,慢慢地你就能对付大烦恼了。当然,这是不是解脱呢?不是,它是一种疾断烦恼的方式。
当很多烦恼开始完全不经照了,一出来就会被消灭的时候,你的心就开始宁静了。最后你会发现宁静的本质,甚至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你会发现它们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两个东西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而且两个东西的“一样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还找不到本质,但也不是断灭性的,这时候你就会发现本性。
我说起来就几句话,但你要是真的去找,那也是很细微、很磨人的,这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魔”,真的是麻烦的小鬼。你会拿不准、会偏,而且最初是不起作用的,你会经常怀疑自己,这叫见地不透彻,也就是没有生起真正的境界。
最初单空的觉受,你可以通过长期的闻思、修行、内观、修四夺以及菩提心逐渐建立。建立以后,你再去发现烦恼的时候,就真的能够做到立即强行而断除了。听到“强行”这个词,我们会觉得很费力,当你真的把菩提心的心态和单空的觉受建立了以后,其实不费力。这种“强行”是说,你直接一看,它马上就会消失,甚至有时候你会去玩它。所以,有些大德会说:“烦恼来了以后,你不要怕它,你只要静静地看着它。”这个不容易哦!当你说“烦恼”这个词的时候,说明你的身心已经开始受到震动了,要么不舒服,要么附着力就上去了。
比如,嗔心带来的烦恼,它会让你马上感到不舒服;贪心带来的烦恼,它会让你一下子就附上去,嗨得不得了。最初,你根本不会去内观,就算会内观,刚开始也是不起作用的,你可能会试着看一下,然后依旧不起作用,该打就打、该贪就贪。最初的内观不起作用,慢慢地,你会跟烦恼搏斗,搏斗一段时间,最后你可以看着它,看着它的同时,你还要带有观点——要么是菩提心的心态,要么是空性(单空)。
单空其实有对治的成分,你用明力去破坏它。而真的静静地看着它,那就不是单空了,而是空性,你必须要在空性的观点比较牢固以后,你才可能有本事、有能力静静地看着它,否则要么破坏它,要么被它带走。
大德们所说的“静静地看着它”,谈何容易啊?这些话虽好听,“烦恼出来了,你就静静地看着它”,边有咁易啊(广东话:哪有那么容易啊)?你要去建立这些东西,建立了以后,才能静静地看着它,最后发现——哦,原来它是法性。
而且要认知了法性,你才知道它是法性。比如,你看到过张三,就算他今天化了妆,你也能认得出来他是张三。如果你连张三都没有见过,他化了妆,你也不知道他是谁。所以,“静静地看着它”不是那么容易的。
当然,最初还没有证悟空性的时候,如果烦恼很小或者不深沉,你可以静静地看着它。但是,有些烦恼不一定很激烈,却很深沉,比如根本无明。我们经常说要区分阿赖耶识和法性,你怎么知道这个是阿赖耶识、那个是法性呢?这需要很深的观照和很深的明了,而且观照要兑现为见地很不容易。
它并不像贪或嗔那么激烈,就是一个让你难以搞清楚的非常细微的差别,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单空的觉受可以建立,但要静静地看着它,认为它是法性,这个真的不容易,首先要认识法性。
最初的一些轻微的烦恼,你可以静静地看着它,虽然没有带任何观点,但它确实会消失,这是用平静的方式让一些心态消失,普通人都能做得到。比如,有人正在生气,你说:“深呼吸、深呼吸,静下来、静下来……好,安静一下。”其实这也是在搞修行,静下来以后,烦恼就少了,就可以冷静地思考了,不再被愤怒所左右。
古代有些儒家的文人,经常会在书桌上放一个镇纸,上面写着“慎怒”“戒急、戒嗔”或者“止怒”,当看到这些东西时,他们马上就会平静下来。这是最初控制情绪的方式,与我们说的观照并不一样。用其他的方式把它制止下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它不是一种心的训练。
心的训练是要你当真去观察,看自己的心是怎么样动的,有时候人一下就愣住了,心的注意力一下朝里了。我们要去区分这些方式,但不要故意去区分,你在观心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知道。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些断除烦恼的方式和手段,通过闻思、见解产生相应的心态和觉受,然后产生相应的境界,最后才能够真正地“立即强行而断除”。并不是你说断就能断,它是一个长期修行并且长期串习的过程。
这个偈子只有四句,却是我们要做一辈子的事情。《修心八颂》虽然只有八个偈子,一共也才三十二句,但是,如果当真去做的话,每一个颂词都要做很长时间,而且要一直做下去,至死方休。
上堂课的总结就到这里,现在来看这堂课内容。
第四颂:愿惜此宝
愿我目睹恶劣众,造罪遭受剧苦时,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
这是第四颂,偈子的含义很容易懂,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都差不多。《修心八颂》的翻译有很多,有些翻译的版本不一样,我讲解的版本主要是按照学院的系列。
偈子含义:看到恶劣的众生遭苦受罪时,应该像寻宝人遇到宝藏一样,珍而惜之。
“恶劣众”指哪些呢?一指造恶的人,二指畜生道众生。那饿鬼道和地狱道是不是恶劣众生呢?也是的,但你能看得到吗?如果你能看到饿鬼的话,那我建议你应该好好培养一下阳气,阴气太盛会见鬼。如果你能见到地狱道众生,那我要对你磕头了,起码你是大菩萨的级别才能看到地狱。所以,饿鬼道和地狱道我们是看不到的,故而,“目睹恶劣众”主要是指造恶的人道众生和畜生道的众生。
人道并不以学识、财富、权力、容貌来评价他是恶劣众还是殊胜众,而是以行为和心态来判定。有些人位高权重,内心却肮脏无比,这就是恶劣众;有些人长得貌美如花,却心如蛇蝎(影视剧里面经常会看到这些),这也是恶劣众。并不是乞丐就叫恶劣众,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里面,基本上一大半都是乞丐,所以,不能以外在的方式来判断。
“遭受剧苦”有两种解释:一是恶劣众生自己遭受剧苦。比如,做了坏事受报,或者一些畜生或者动物被屠杀、奴役。现在整个世界奴役动物的情况非常严重,比如泰国的大象,大家都觉得很好玩,我也去骑过,后来通过媒体的揭露,看到他们对待大象的方式太残忍了,拿着一个丁字镐不停地揍它,一不听话就打。还有海洋馆里的海豚,表演的时候看起来好像很快乐,实际上被折磨得很惨。
二是被恶劣众生伤害的自己。这两种解释都可以,只是伤害的宾格(对境)不一样,有时候恶劣众生自己受到伤害,有时候自己被恶劣众生伤害。
不管是恶劣众生受到伤害,还是自己被恶劣众生伤害,这时候应该如何培养心态呢?“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懂,也很感人,但若要做到真的不容易,要真的菩萨才能做到,有时候我觉得这比空性还难。
偈子法理:
第一,一般来说,我们喜欢善良和弱小的众生,看到他们受难就会产生同情和救助之意。但看到恶劣众生受罪,就不会这样,会觉得其罪有应得。这种心理与“平等舍”是冲突的。因此,需纠正这种心态。
遇到恶劣众生伤害你的时候,平常人会想:“你这么坏,我揍死你、掐死你。”但是,如果你要修习菩提心,就要做到“犹如值遇珍宝藏,以难得心爱惜之”。虽然很难,但你得做啊,做到后来,你不会觉得难。现在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难呢?第一,我们不愿意;第二,做起来好难受啊。明明他在伤害其他众生,你还要珍惜他,你的心会极端难受、不愿意,相反,还要强行去扭它,扭起来好苦啊!
讨厌这些恶劣的人,一般是我们的本能。一般来讲,我们都喜欢善良或者弱小的众生,看到这些众生受难,我们心里就会产生同情,甚至想伸出援手。但看到一些好像很恶劣的众生在受罪,我们会落井下石,说他罪有应得、活该。
如果恶劣众生伤害我们(这个伤害不能太厉害,只是稍稍的一点伤害),让我们受难的话,修得好的人会说:“谢谢你的加持,你是我的仁波切。”但是,大部分人的心会本能地马上讨厌回去。而现在要倒过来,虽然很难,但你一定要做啊!
为什么你会喜欢善良和弱小的众生呢?你怕受到伤害嘛!善良的人不会伤害你,弱小的众生没有能力伤害你,所以你喜欢。很多人都喜欢养狗,小狗萌的时候就很喜欢,大狗扑过来咬你,你就不喜欢了。如果你是大狗的主人,你会喜欢它,因为它会帮你咬别人,所有一切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我”。人就是讨厌坏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到恶劣众生受罪,他们整天欺负其他众生,做一些很不道德的事,现在遭难,罪有应得。此时,我们学的因果报应也用得上了——“哎,你看嘛,因果不虚,你就该这样子!”
的确,这是因果不虚,但你已经失去了一个菩萨应有的心态。你不是要学佛吗?你不是要成菩萨吗?这样的心态就与学佛所要求的心态冲突了,你必须要改过来,纠正这种只对弱小的、善良的众生有同情心,对恶劣众生没有同情心的心态。
这是“慈、悲、喜、舍”里面的“平等舍”,“平等舍”不是那么好修的,反而是最难修的。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有些人说要先修悲心,有些人说要先修舍心,情况有所不同。在座上,“慈、悲、喜、舍”是很好观修的,先修舍心,平静下来再观想好人和坏人都一样,亲人和仇人都一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
有些法师、导师会教座上先修舍心,然后再修悲心,但有些人会反过来,先教悲心。为什么先教悲心呢?悲为拔苦,当想到有众生在受难,我们要去帮他,这种强烈的心态会让你的心柔软,心柔软了以后,再去修“平等舍”就会容易一些,仇人和亲人一样,好人和坏人一样……
悲心和舍心到底要先修哪个呢?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有人曾问过这个问题:有些法师说先修舍心,再修慈、悲、喜,有些又说先修悲心,再修慈、喜、舍。慈师的讲解中,要求我们先修舍心,但有些法师说先修悲心,每个人都不一样,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慈师也没有说得那么绝对,“你必须要先修舍心,不准先修悲心”,所以,我们不要认死理,否则会呆板僵化。
当然,有人对慈师有信心,认为他说的绝对听,那也很好,没问题,你可以先修舍心。但你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万一别人的导师是其他人,你强行要求别人,就会变成宗教极端分子,反而失去了佛陀的智慧本怀,打着学佛的名义毁坏佛教,这些人挺可怕的。
第二,一般来说,我们看到恶劣众生受罪,能生起救助之心,已经会认为自己不错了,但作为修行珍宝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必须进一步要求自己,应该对这些众生产生如遇珍宝一样的珍惜之心。
我们看到恶劣众生受罪,要学会不讨厌他,能够生起救助之心。比如一个准备拖出去枪毙的杀人犯,看到他被枪毙的时候,我们还是会有点同情心,这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还不错,其实还远远不够。
作为平常人,还算比较善良,可很多人连这种善良的心都不容易生起。我举个很著名的案件,一个叫药家鑫的人(“药八刀”),开车撞到人,下车以后不但不去救人,反而拔刀把他杀了,还连捅了八刀,最后他被判决枪毙。当时,他遭到成堆人的辱骂,一般来讲,那些人骂得对不对呢?从法律的角度上,杀了人就该被枪毙,这个没问题,但从网上骂他的人那里,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之心。依照法律,药家鑫就该被枪毙,没办法,法不容情。当然,各地法律也不一样,在西方没有死刑,可能免了一死,但在中国就要枪毙。这是法官、法律的事情,我们不要作出过多的评论。
但是,作为普通人来说,是的,他该死,但他是一个人,还是值得同情的。他是恶劣众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枪毙的痛苦也不比挨八刀的人少。那么,从人性的角度,我们该同情他,但在网上,看不到同情,只是一片谩骂,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一起骂。我没有说这些人骂得不对,但我看不到一点悲悯、柔软的声音。
当然,如果你悲悯他,大家就会骂你是圣母婊。其实并非如此,世法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认,按照佛家菩萨的标准,绝不会这样。对任何很恶劣的人,我们都应该生起相应的悲悯同情之心,否则的话,佛菩萨凭什么来同情我们?来帮我们的忙?你觉得我们和那些杀人犯相比,能好到哪里去吗?
《圣经》里面记载了关于耶稣(耶稣不一定是菩萨,我只是举例)的一件事,有个妇女犯了通奸罪,大家要用石头砸死她,最后,耶稣站出来保护她,说:“你们中间没有犯过错的人,才有权利用石头去打她,否则的话,都不能打。”结果没有一个人有资格用石头去打这个妇人,可能耶稣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他确实有悲悯、同情之心。
学大乘菩萨的我们,法律是法律的事,但在我们内心中,那种柔软和同情是一定要有的。而我们连柔软同情之心都很难生起。即便如此都还不够,作为修行珍宝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来讲,还要进一步要求自己,除了对恶劣众生、受苦众生柔软同情之外,还要对他们有像遇到如意珍宝一样的珍惜之心。
你要怎么珍惜他?难道替他去死吗?不是的,你要修行自他交换。正因为有这样的对境,你才能修自他交换。我们不是要修自他相换吗?我们学《修心七要》的时候曾经讲过,没有忘记吧?所以,最好是星期六、星期日的课都听,因为我经常会把星期六的内容扯到星期天,星期天的内容又扯到星期六。
当看到这些恶劣的众生时,就要修自他交换——“我愿意替他受罪”。如果你不珍惜他,你怎么自他交换呢?还有,你在自他交换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珍惜他,这才是学大乘菩萨的,而不仅仅是柔软同情。
普通人柔软同情就算了,在西方,如果出现药家鑫这种事,由于人文主义的教育,有些人可能会说出免他一死的柔软语言或行为。但菩萨不仅仅要这样,还要当真开始对着他修自他交换,像珍宝一样珍惜他。
以上是说恶劣众生自身受罪时,你要如何珍惜他。还有当恶劣众生伤害你,以致你受罪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珍惜他就更难。看着恶劣众生受罪去修自他交换,相对来说还容易,但恶劣众生在伤害你时,还要去珍惜他,那就真的不容易了,非常之困难。那要怎么办呢?难也一定要去做,等一下我会讲修行的方式。
训练到什么时候呢?即使是别人在伤害你,你在内心里面也要把他当珍宝一样珍惜。这个好难啊!但你要做菩萨,就是有点难,那能不能做到呢?真的能做到!开始是一步一步地去做,做到后来就不觉得难了。
为什么现在会觉得难呢?人我执的习气太强烈了,总是爱护自己。因为爱护自己,所以希望别人也来爱护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要爱护人,生而有权利——有人权。我有人权,你有人权,他有人权,我们要保护这种人权,这就是人文主义。
我没有说这个不好,其实挺好的,从建立社会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层面上非常好。但是,学菩萨就不行了,菩萨不承认有人,你要承认有人,就要轮回,那怎么办呢?承认全部是佛才行。
“承认”不是概念性的承认,而是觉受、证量、证悟,那就要在内心里面消除人我的执著。并不是说,没有受到伤害的时候,人我的执著就没有了,而受到伤害的时候,人我的执著就有了,那这样还怎么解脱啊?不行的!所以,即使有人伤害你,你也要珍惜他,如果这样的心态被训练得稍稍有点牢实,那个人就没办法下地狱了,这个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当你受到伤害的时候,能生起珍惜对方之心,哪怕是一个念头,地狱就消失了。
为什么下了地狱会出不来呢?很简单,因为痛苦,肯定有东西在伤害你,外境在伤害你,内心会感到痛苦,痛苦引来的是嗔恨和恐惧,一点也不会产生要珍惜伤害对境的心。在地狱中,如果产生了这样的心,地狱马上就会消失,所以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这句话的具体相状就是这样的。
所以,菩萨偶尔也会因犯戒而堕地狱,但是,他会像一个绒球打在地板上一样,“砰”地一下就弹起来了。这是举例,那为什么会弹起来呢?因为菩萨在受罪的时候,马上就会生起相应的慈悲心态,在这种心态之下,是不可能有地狱的,“轰”地一下,地狱马上就坏了。
有一个关于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他在地狱里面和一个伙伴(嘎马日巴)拉车(肯定不是在无间地狱,否则谈不上拉车),同时被狱卒鞭打,当时他生起了一个念头,对狱卒说:“你不要打他,我帮他拉!”狱卒说:“这是因果业报自受,你怎么帮他?”释迦牟尼佛说:“我就是愿意替他受苦!”就这么一个想法,地狱“哗”地一下就消失了。
我们要对恶劣众生生起如对珍宝一样的珍惜之心,但并不是生起了这个心之后,就甘心情愿地让他把自己出卖,而是没有嗔恨,是一种感恩和宽容。宽容是最基本的,但宽容里面还有感恩,我们要的是这样的心。
达到最后,他不存在、你不存在,那是最高级别的。没有证悟的人是暂时做不到的,但我们不会生起强烈的反击之心。嗔恨就是反击——“你给我造成痛苦,那对不起,整你!打回去!”而现在是有能力回过头,让自己的仇恨、恐惧、反击的心一下消失,你的修行就开始了。
一次、两次、三次、无数次的堆积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心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时候你就会感激:“伤害原来是仁波切。”这样珍惜之心就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心力如果建立得很深,心态被弄得很扎实,是没办法堕地狱的。
因此,他平常的生活都会很快乐,第一,他不怕痛苦了,第二,他很难有什么违缘。因为长期这么修行,不好的外境就很难现起,很多罪业会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被覆灭掉,甚至连种子都被覆灭掉。这个偈子的法理就是这样的,非常重要。
偈子的法理总结起来有两条:第一,我们的“平等舍”没有修好,只喜欢善良和弱小的众生,看到他们受难就会产生同情、想救助的心理;但看到恶劣众生时,就会觉得他罪有应得、活该。这种心理与““平等舍””是冲突的,因此,需纠正这种心态。第二,我们看到恶劣众生受罪,就会生起救助和同情的柔软之心,而且自认为不错,但作为大乘佛子,必须进一步要求自己,应该对这些众生产生如遇珍宝一样的珍惜之心,修自他相换。
接下来,如果众生伤害自己,自己在受罪的时候,也要珍惜他,要训练这样的心态。不要把颂词当成一些高大上的话和毫无意义的字句,就像我们学的政治课程一样,背完以后马上就忘了。对佛法则不能这样,如果把它当成说空话、说大话,那是在亵渎佛法。
另外,不能把它当鸡汤,佛法真的不是鸡汤。鸡汤的作用是在你平静安宁的时候,听到这些话就像在旁边奏乐一般,岁月静好,香烟袅袅,让你暂时舒服一下。而佛法是真实训练我们心的工具,是砍削我们执著的利器。说得鸡汤一点,它是甘露,浇灌我们枯竭的心灵——哎呀,这是空话。什么叫枯竭的心灵?整天不快乐就枯竭,为什么不快乐呢?太自私了。自私为什么还不快乐呢?自私的对境消失了,你就不快乐了,就这么简单。
本身无执的、巨大无比的心永远都是快乐的(当然,它也没什么巨大无比),常乐我净。如果你要体会到这些,那就必须要把障碍你体会常乐我净的执著去掉,而菩提心会砍削执著,它会把我们的自私去掉。所以,修行珍宝菩提心的大乘佛子,不能仅仅生起柔软之心就行了,还要珍惜对方,要去训练这种心态。
那要怎么训练呢?修行方式我们讲过好多次了,既然讲到这个内容,就再把它讲一下。
第一,闻思知母、念恩、报恩等菩提心的原理和修法,着重明了“平等舍”的意义。
首先要去修知母、念恩、报恩、四无量心、菩提心等修法,要大量闻思相应的经典,比如《入行论》《修心七要》《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各种各样修菩提心的书籍要大量阅读,怀着虔诚、深究的心去读。
虔诚是什么?就是阅读的时候不能总是挑刺,觉得“唉哟,假的”,当你有了“假的”这种想法以后,那些东西就很难影响你了。而且要深究,它为什么要这么说?作用在哪里?不能把它当成故事或者文件,读完就扔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思维和心灵训练的指南针,一定要照着去做才行。
由于这条偈语和“平等舍”的关系很大,所以我们要搞清楚“平等舍”的意义在哪里、怎么去做、为什么要“平等舍”,一定要把这些内容搞透,反复地思考和检验自己。说老实话,道理都很好懂,但做到却很难——“知易行难”,知行要合一,更难!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非常的难。观念很容易知道,如果真的去做,在纷繁复杂的内在心境、外在物理环境以及大量人文关系的状况之下,行持自己所学的见解和见地,真的好难!
“知行合一”是很了不起的事,我们懂的道理很多,但就是做不到。比如,问什么叫大圆满?其实非常简单,“一切都是法性”就完了。大圆满连修行都没有,自解脱就可以了。自解脱是什么意思?你坐在那里就是解脱的,你睡着还是解脱的。既然都是解脱的,那就不用搞了,那你做啊?你一做,不是木桩子,就是傻瓜。所以,一句话说起来很容易,要是真的去做,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我们要去深究它。这是第一种修行方式,我们要大量闻思。
第二,座上观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修法。
座上要观修什么呢?“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菩提心的修法。关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法,刚才我不是讲了一种方法吗?观想自己最喜欢的人和最讨厌的人,在观念中把两人的样子强行汇在一起,凝结成一个样子,最后变成“空”,什么都没有了;或者汇在一起变成观世音菩萨。要反复这样去做。还有很多这样的修法,比如观想亲人坐左边,仇人坐右边,大家一起念佛、观修,最后仇人和亲人都汇入自己的身体,随后自己的身体消融于“无”或者变成观世音菩萨。你们学过这些修法吗?我们以前讲过,很多书籍上也有,在此就不再讲了,否则太浪费时间。
我们要经常这样去做,是非分明的心就会慢慢淡了。是非分明的心淡了,不代表不明白是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明白是非,是文殊菩萨在你的心里起作用;而这种是非分明的心(强烈的憎厌或喜好)慢慢变淡,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都用一种慈悲的心态去对待他,那是观世音菩萨在你的心里起作用。
是非分明的心变淡,不代表不明白是非,二者要分清楚,如果堕到任意一边,那就是偏颇。什么是非都清楚,但却睚眦必报,就变得没有慈悲了;“所有人都是好人,只有我一个人是坏人”或者“所有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我不管”,看见好的就算了,看见坏的也跟着吼,那种人是傻瓜,更加可怕,这叫真诚的愚蠢。
所以说,二者是不冲突的,我们要去修这些修法。刚才说的是四无量心、“平等舍”的修法,还有菩提心的修法,比如施身法、呼吸法等等,以前都讲过很多。这些要经常去修,不能修一两天就算了,当你哪天发现自己内心没有柔软了、经常会被各种情绪折磨时,就要修这些。如果你被情绪折磨,然后修呼吸法或者施身法,发现那些不爽的、恶劣的情绪减淡了,就说明它有用,就要反复地修下去。
人经常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折磨,而我们现在对付的基本上是烦恼的情绪。好的情绪一般人不会去修的,他会把因贪欲而产生的好的感觉当成是修行的感觉,这叫内观不清楚。对于大部分成年人而言,痛苦、烦恼的情绪很多,特别是现代人。现在物质似乎很充足,各方面的环境(比如居住环境、交通环境等等)都很好,但我们的烦恼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里说的烦恼,是指不舒服的烦恼,这种烦恼有很多,我们可以去修呼吸法或者施身法,修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不舒服在减少,就说明有效。
你说:“如果我产生了贪心的快乐,然后去修施身法和呼吸法,快乐会不会减少呢?”不一定会减少,它会让你更快乐,同时让你的心变得更明了,你会知道这种快乐是因何而来——这是一种智慧。你就会把因贪欲的对境或者状态而产生的快乐慢慢放弃掉,心会清晰地助长自己因慈悲和自他交换而带来的放松和喜悦。
有人疑惑:“自他交换怎么会放松和喜悦呢?”是的,不要认为一修自他交换,别人的病真的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了,你暂时没有这个能力。如果修自他交换,能够把别人的病修到自己身上来,那是大菩萨。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如果你愚蠢地说“害怕”,那就更蠢了。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如果真的做到了,既然你有能力把他的病和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来,那你就有能力消除它——连他身的东西都能动,那自身的东西就更能动了。
所以,别太看得起自己。你这么去做,不一定会把对方的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但你的心会变、业会消,而且你会很喜乐。但并不是那种愚痴的、傻乎乎的喜乐,通过这样的内观,慢慢地心会变得很清明,你会开始知道自己是因何产生欢乐的。这就是内观,发现了隐匿心态,人会越变越聪明——自明,这叫“自知之明”。我们经常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或者“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
这非常不容易,但是,通过训练自他交换,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我们不要认为这些修行好像很傻或者很虚假,只是搞搞表面功夫,其实不然,它真的会让你越变越聪明。所以,我们要当真去修施身法或者呼吸法,天天这么去修,一有时间就去做。
武侠小说看多了以后,我们总觉得修法就是打通任督二脉,然后产生某种功能——别把小说当现实啊!我们现在很麻烦,经常把书上写的历史当成真实的历史,其实很多书本上写的都不是真实的,特别是故事,更不是真实的历史。有一种历史叫“信史”(指记载确实可靠的历史),有一种就是文人杜撰,别当它是真的。
特别是小说、戏剧等等,更不是真的,它们对很多事物、事件的判断都是瞎扯,虽然表面上我们不信它,实际上我们的心态、观点往往被它左右。比如琼瑶小说、宫斗剧等等,上面说的很多都不是真的信史。你看《甄嬛传》中演的那些事,在真正的清宫里面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我们就会把它当真,“哇,就是这样的”,因为它迎合了我们内心中诸如争斗的习气。
另外,武侠小说里面写的功夫都是不存在的,大家是不是很失望啊?功夫不存在,不代表那些功能不存在,佛菩萨的功能比小说中写的厉害多了。我们往往会把武侠小说中写的神秘、玄幻当成是真的,而且这些小说和电影、影视剧是最卖座的。全世界唯一能够和《毛泽东选集》的出版数量相提并论的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版接一版不停地出。是的,你可以把武侠小说当闲书看,但别受它影响。还有一些戏剧、电影,扯淡的成堆,它会左右你的世界观和审美趋向,千万不能把它当真。
我们认为学佛好像很玄幻、很神秘,不是的,它就是很朴实的东西,比如施身法、呼吸法等菩提心的修法。当然,佛教中确实有很玄很厉害的东西,但是,所有玄幻、精妙、殊胜的东西,都建立在这些很朴实的东西上,如果没有这些朴实的东西作为基础,那些殊胜、玄妙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犹如在松软的沙地上建高楼大厦——扯淡!而如果你把基础心态建立了,那些殊妙随之而来,比武侠小说写得厉害多了。
哪本武侠小说写过,修行人能够知道几百公里之内任何一个虫蚋的声音和心声?他们会认为那是迷信。但这不是迷信,一般的菩萨都有这样的功能,反而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星宿老仙一统江湖等等都是编的。当然,武侠小说里的政治寓意、人性的描述,这些另当别论。但是,如果把书中看到的内容当成真实的事情,而且拉到修行中作比较,这是很蠢的。我们就是要去修这些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殊和玄幻的修法,对于佛法,不能当鸡汤、不能当玄幻、不能当哲学,一定要当真实的修法去做。
第三,遭遇恶劣众生受苦之时,应立即思维所学法理,并提起座上修行的心态应对。
遇到恶劣众生受苦的时候,立即要把思维学习的法理以及座上培养出来的菩提心心态、单空觉受用于应对。当我们遇到恶劣众生时,一般都会生起诸如讨厌的心态,一内观,发现不对,马上调回所学的东西,起码要让自己处在不讨厌的立场上,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珍惜他,立即修自他交换。可能在你看来,这个人根本没有那么神,不会放光冒电、凌波微步,但他在心里默默地珍惜每一个受难的众生,可能这个受难众生特别邪恶,但他依旧修自他交换,这样的心,比凌波微步、降龙十八掌高级多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这样的观念,你才会一步一步去做。有人问:“这样去做,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是你会变成菩萨,当你这么去做的时候,慢慢地就会变成菩萨。当然,并不是做一次就能变成菩萨,没那么便宜的事,而是要一直做,做到心里真的珍惜这些受难的恶劣众生,那你就是菩萨,但这很难,真的很难。再一步一步去做,做到恶劣众生伤害你的时候,你还珍惜他,那就更会变成菩萨。
这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说了就过了,当你真的去实施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轮不到外境来阻扰你,你自己的内心都不干了,根本做不下去。遇到恶劣众生伤害你的时候,要么慷慨陈词,要么大打出手;最起码是拂袖而去,内心一万匹羊驼驰骋奔腾、按捺不住,几乎要从口腔和鼻孔里面冒出来。
如果你真的开始珍惜伤害你的人时,那就离菩萨很近了。如果你还持有皈依三宝的观点,认同空性的观点(我说的是“认同”,即概念认同,不是证悟),再加上这样的心态,那你就是一个进入资粮道的标准菩萨。资粮道比较稳定的菩萨,是不可能堕地狱的,也不可能堕下三道,也不可能不解脱,除非他退失。既然稳固了,就不会退失,而你长期去训练就会稳固。这是修行方式的第三点,在遭遇恶劣众生受苦的时候,马上要把学修的东西调出来。
以上是修行方式,接下来讲修行次第。
修行还是有次第的问题,你要成为菩萨,也是一步一步修成的,除非一生下来就是活佛,然后授记你在什么时候成为哪个大德。但这么厉害的大德,为什么一转世出来这么傻呢?那么,你是不是一个大德,自己要审视一下——我是在讽刺!
他是不是活佛不重要,你是不是活佛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遇到的是真正的佛法吗?你能够真的去闻思和修学它吗?你能成为佛法中所描述的人或菩萨吗?这些才重要!当你成为菩萨的时候,不管是活佛还是已经涅槃的佛,他们都是佛,这才重要!
不管怎么样,普通人都是一步步修上去的。所以,修行得有个次第,不能一上去就开始视恶劣众生如珍宝,在很艰难的情况下,你就还去珍惜恶劣众生,这肯定不行的。那怎么训练呢?
第一,在一些媒体上看到一些恶劣众生造恶和受罪时,不应生起愤恨和厌弃,应提起闻思、觉受和境界。
首先要在书本、电视、自媒体上进行训练。当然,闻思就不用说了,刚才已经讲过了,在修行方式中都有。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恶劣众生的介绍,当看到众生造恶的时候,我们就讨厌、愤恨:“哇,王八蛋!你给众生带来这么大的灾难,掐死你!”或者众生做了很恶劣、有悖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心里就厌弃。当看到他受罪的时候,就觉得:“罪有应得!活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啊,苍天又饶过谁?”
但现在不能这样,当我们看到这些事情时,就要丢弃过去看待恶劣众生以及他们受罪时的普通心态,然后马上要把自己闻思修学的内容调起来:“他是我妈”,知母、念恩;“他很可怜”,同情他、容忍他;然后愿意代受其痛苦。
这是自他交换的方式,还有很多种训练方式,比如直接把自己和他都观空。有人疑惑:“这个能不能训练菩提心呢?”单空也可以帮助你的菩提心,特别是把自我观空,把讨厌他的情绪也观空。等到把厌弃、愤恨的情绪空了以后,再来珍惜他,这样的话,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你更容易生起珍惜他的心态。所以,单空会帮助菩提心,原理就在于此。
首先,在一些媒体上进行训练,要经常这样做,习惯性这样做才行。不是才做两下,就要跑到镜子上去照一照,看是不是菩萨的脸——不是的,那是一张愚蠢和贪婪的脸。我们要长期做下去才行,最后在镜子上一看:“啊,我怎么什么都看不到呢?”当你在镜子上什么都看不到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你要想起“我要去净土”,然后你很快就会见到阿弥陀佛,立即成为真正的菩萨!
我们死亡以后,在中阴阶段,在镜子中会看不到自己的样子,或者和人说话,别人不理你,那个时候你要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比如一个人遇到突如其来的灾祸(车祸等等),一下就昏过去了,醒了以后,你不觉得自己死了,可能在镜子面前一照,照不出影像,你马上要想起来:“糟了,不对,我已经死了”,那时候要马上念佛,可以往生。能够产生这种状态的人,说明平常有修行,积累了很多福报,没有直接堕下去。这些人很厉害的,如果能够想起自己平常的信愿、誓愿,马上就往生了。
第二,在遭遇恶劣众生受苦之时,可忍受的范围内,提起闻思、觉受和境界,如不能忍受,应先回避。
这是修行的次第,最初要在座上或者媒体上训练,不要去面对真实的状况。然后,面对真实的状况,比如遭遇恶劣众生受苦的时候,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你可以提起闻思、觉受,以及相应的境界去做相应的修行。然而,有些情况你是应付不了的,如果应付不了,怎么办呢?先回避。
很多情况都不能忍受,有些受苦的恶劣众生是比较弱小的,比如三恶道的众生,杀牛、杀羊等等,你都忍受不了。有一次我闹了一个很大的笑话,我去菜市场,看到屠夫在杀羊,于是对羊非常同情(因为学了那么多佛法,就是要同情嘛),差点把杀羊的屠夫暴揍一顿(寻衅,想打他)。当然,不能说是因为他杀羊而打他,我就想找一个其他的流氓方式去揍他。后来我才发现,真正值得同情的是杀羊的屠夫。羊固然值得同情,杀羊的屠夫更值得同情。
刚刚开始发现这些情况,忍受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回避。比如情况太恶劣了,生起愤怒的情绪,根本就控制不住,学修的东西早忘得干干净净了,那时候就要暂时回避一下。
有人问:“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比如有人欺负老人,我们就回避啊?”这时候不用回避,你先揍他一顿没关系,这也叫回避,回避并不是拔腿就跑。再比如有人当街抢妇女的金链子等等,你说:“我学菩萨,回避是不是我就跑啊?”那叫胆小鬼!当然,你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你像我一样五大三粗的,可以上去跟他搞两下散手;如果你是女的,那时候你真的要回避。
从修行角度去讲,回避是说当你提不起同情、珍惜恶劣众生这种心态时就算了,回来再提起、再闻思都可以。你要原谅自己,因为你“未够班”(广东话,意指不够格),没有这样的训练基础,那时候提不起就提不起,但要尽量去提起。当然,遇到具体的情况,你按照世间的道德和法律去做就行了,并不冲突。
有些人总是会在这上面较真,其实不用较真,当你提不起这种心态的时候,就可以按照世间道德和法律的层面去行事。提不起这种心态也没关系,先回避,回到家里训练好了再说。
随着修行层面的提高,你的修行的境界越来越高、觉受越来越多,身心柔软,智慧等等都提高了,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能提起你的闻思、觉受、境界。闻思,主要是思维性的方式;心态,主要是菩提心养成的柔软、宽容的心态;单空的觉受,开始不畏惧相状,心不害怕那种场景,甚至一些恐惧的心态都会消失。
如果你经常空掉自己的恐惧,以后就不会有恐惧了,但要长期做,不是今天的恐惧消失了,好像就永远消失了。并非如此,你要千百次这么去做,然后你会发现:让你产生恐惧的人我以及保护人我的这种欲望没有了,你就不怕了。这是不是真的证悟了呢?也没有,没那么厉害,但你的恐惧心就真的消失了。
很多人是害怕肉体受伤,害怕灵魂受伤的人好像不是很多,当然,也有害怕自己灵魂受伤的,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就容易灵魂受伤。但是,平常遇到一些紧急情况的时候,主要是害怕肉体受伤。你一直夺,夺久了以后,你的内心真的会觉得“身体从头到尾就是一场假象,它毁坏了也没什么”,那么恐惧就消失了。所以,单空修好了,恐高症就会消失。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单空觉受,再遭遇恶劣众生的时候,恐惧感会消失,你就好应付他了(很多时候遭遇恶劣众生,特别是他伤害你的时候,你的恐惧感会增加)。
第三,在遭遇恶劣众生受苦之时,除提起闻思、觉受和境界以外,还应尽力施以援手。
空性的境界就更厉害了,那完全是一个法性在那里游舞,不管它是什么,甚至有人拿刀来砍你,都是法性游舞。这就很不容易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要尽力施以援手,珍惜他、帮助他。
帮助有不同的层面:一是提起闻思、觉受,自他交换;二是尽力而为,当他真的受苦了,你能做一点是一点,布施金钱或者施以援手,帮他脱离一定的苦难。比如一个恶劣众生被众人打的时候,打到一定的程度,你还是去劝一劝众人不要打了——“让法律来制裁他!”你在嘴上可以这么说,心里实际上在珍惜这个众生,不愿意他受苦。所以,你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行为去施以援手。
你说:“走到空性的层面呢?”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走到空性的层面,甚至是一些很厉害的大德,可能上去就给他一巴掌,那就建立了相应的因缘,下一世他可能会因为这一巴掌而得度。当然,这是大菩萨的事,我们就算了,不要求给巴掌,可以帮他挡两巴掌。
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修行程度尽力施以援手,同时也要遵守世间相应的法律、道德、规律等等。不要认为学了菩提心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一种愚痴,我们没办法为所欲为的,大菩萨在世间都不能为所欲为。
你们看过《黑客帝国》吗?知道尼欧的故事吗?《黑客帝国》中的很多情节,都是根据佛教唯识的道理以及修行的道理来编写的,其中有一段情节,尼欧进了一个火车站,他那么高的功夫,还是被火车人一阵暴打。原因是什么呢?很多大菩萨化身到我们的环境中,就要受这个环境的规律制约。
虽然有时候可以不受制约,但大部分时间要受制约;或者有些菩萨不受制约,有些菩萨就要受到相应的业力制约。如果他以此因缘,化身来到这个世间,跟相应的众生建立了这样的关系,那么他就要受制约。比如这个菩萨曾经杀过这个众生,那么,这个众生这一世就可能干掉他,总是有意无意地找他的麻烦。所以,他会因此在这个缘起中被杀死,但他已经成菩萨了(比如初地菩萨以上),你怎么杀死他啊?“杀死他”就是这个因缘断了。
菩萨本身是超越生死的,只是受到这个因缘的约束。所以,并不是开悟(或证悟)以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不是的,还是需要遵守世间的规律。但是,有些菩萨就不一定了,如果你跟他没有这样的因缘,他就可能做出一些神乎其神的事情,像尼欧一样一飞冲天,不再受地心引力的限制。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无论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提起相应的闻思、觉受和境界,不停地训练。而且,随着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你要故意找一些更凶险的场合去做这些事,你要去遇到一些更恶劣的众生。那时候,你会觉得恶劣众生是个宝,因为随着他的出现,你去珍惜他,你的执著就会越来越轻,境界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整个偈子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众生就是一个宝,恶劣的众生更是一个宝。这是这个偈子的核心思想,我们要去培养这样的心态,进行这样的修行。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然难,你要成菩萨的嘛!但是,说老实话,它也并不是难到做不了,你一点一点去做、一点点去做,慢慢就变了。
我们一起学习很多年了,最初是从2003年开始,真正大规模一起学习是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也就八九年,很多人的心态都已经慢慢变了。有些人从对佛法不感兴趣,变得感兴趣了;有的人从对修行不感兴趣,变得感兴趣了;有的人从对见解一点都不清楚,慢慢变得清楚了。八九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但他们也在改变。从珍惜恶劣众生很难做到的状态,慢慢变得可以做到了,这也是可以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做到的,关键得当真,认真去做、长期坚持,就没有做不到的。
有人问:“我不做这个行不行?”真的不行!有人说:“我证悟了大圆满再来做!”也不是完全不行,但大部分人要先有菩提心,再成为菩萨。一些菩提心不够、但极端聪明且有福报的人,可能对法性有点体会、有点触碰,稍稍能够安住,那他一定会回过头去修菩提心,随着菩提心越来越盛,他会发现安住好容易,他所证悟的法性会越来越清晰。但大部分人连这个都做不到,大部分人真的要有强烈的菩提心的心态以后,再去领悟法性(胜义菩提心),才会比较容易。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这些偈语好像只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好人,从而对它不感兴趣,总想着去区分法性和阿赖耶识,一开始你是区分不了的,相反,开始你就是要对生起菩提心带有强烈的渴求和愿望。
今天就学到这里,明天继续学习《胜道宝鬘论》。明天只有五个偈子,时间可能剩得有点多,我们又会拿一些公案来填满剩余的时间。大家对听禅宗公案有兴趣吗?如果明天时间充裕,我们就讲两个公案。
OK,现在开始回向。
——网上师兄问:“《中阴闻教得度》这本书,不灌顶,可不可以看呢?”
如果你要修行,就一定要灌顶,不灌顶是修不上去的。但是,如果你的内心没有不满、抵抗的心态,还是可以看的,因为看了这本书并且真的相信它,在中阴时本身会得到利益。当然,最好是去灌个顶,不过,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对密宗、对莲花生大师有信心,看也是没问题的。但修行一定要灌顶,比如要去修其中的很多方法,特别是它会讲六中阴,六中阴里的法性中阴这些内容,如果没有开悟,你根本没办法领会。所以,如果真的要修,一定要灌顶。
《中阴闻教得度》现在已经到处有了,你去看一看,对理解生命轮回的过程有帮助。但一定不能诽谤,不能自己不懂就胡乱判断,或者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开始胡诌,这也不行。如果你真的要去弄透它、搞懂它,最好是要灌顶。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修心八颂》第3课
- 《修心八颂》第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