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交流佛法,本来昨天该说“空性”的,结果说了证悟空性必不可少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因为在空性的状态里面是无依无住,完全不贪执任何现起的,这种心的状态就是真实的出离心。
而我们的心往往只是集中在自己的解脱上,没有涉及到外境上所有众生的解脱,这不算是真正的证悟。因为当我们的心真的彻底意识到自己也是法性显现的时候,那对方也是解脱的。为了要达成这种状态,我们不仅仅要约束在自己的内心里面,更要散及到其他的生命上去,也就是说,证悟的时候也需要菩提心。
昨天我们讲了证悟空性所需的出离心和菩提心,那么今天结合前天所交流单空的修法,再跟大家谈谈禅宗的一本经典,叫做《真心直指》。其中有一个章节讲了十种修行法门,当时的名字应该不叫“十种修行法门”,而叫做“十种真心息妄的功夫”。
真心要怎么找得到呢?通过息灭妄念,才能够把真心凸显出来。拿一句禅宗的话来描述,叫做“障垢磨尽,真如自现”,也就是把分别、污浊的妄念全部消灭掉,止息下去以后,我们真心的心体会显露出来,让我们证知。“真心息妄的功夫”一共有十种,里面的有些功夫可以归纳于单空的层面,但有些却高深的不得了,完全是证悟以后的修法,甚至是大圆满的修法。
至于我,不懂大圆满,也没有证悟,只能把这些东西拿到我们修行(单空)的层面上来交流。而我现在讲的这些东西,可能对一些初学者根本没用。上一年(2011年)的五一禅七,也跟大家交流过“真心息妄的功夫”的几个修行法门——泯心存境、泯境存心、泯心泯境、存境存心,其实这些就是四夺的修法。
虽然当时曾经交流过,但现在看到下面的人已经完全没反应了,搞得我好自卑。我觉得讲了半天,下面的人完全没听懂,这不是你们不好,是我讲得不好,所以我再也没提这个事了。好不容易又过了一年,时光荏苒,你们都进步了,所以今年我又把这十种法门全部拿到一起,再跟大家作一次交流。
这是属于显宗的经典,不是密宗大圆满的经典,所以我们可以交流的。当然,禅宗最后证悟的那些境界性的东西我也不懂,我还是一个没开悟的凡夫,我也不懂大圆满,但是在开悟之前,从单空的这个功夫层面来讲,可能会对一些修行一段时间的师兄们会非常有用,其中你会得到一些体会。
因为到了后来,真的有修行有见解的人(在禅宗里面把这些人叫做老参),根本不是很在意去打坐会出现什么样的状态、什么可以坐很长时间、打坐要完全无念,里面有多少的快乐多少的神通等等。而他在乎的什么呢?见地。因为他一定要从这些行为中摸清楚本质是什么、真心是什么、真如到底是什么、念佛的是谁、指示万法生起的根本力量是什么?
他们要用心去追逐这些东西,这就牵涉到见地。而我们在交流这些,对于修行到一定时候的人,可能因为听到一两句话就开悟了,那就牛了!至于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也不知道,这比较困难,因为我都没开悟,却聊到让你们开悟,这事似乎有点荒诞。
但没关系,我们是在搞佛法的交流,虽然这是比较高的一些法门,也许现在聊出来对大家没什么用处,但大家听了以后记住了,也知道有这么一本书,等到你们的五加行修了几遍修好了,出离心也发起了,菩提心也非常盛了,单空的功夫修得很好的时候,你突然拿起这本书一看,说不定那时候会“不思善、不思恶”、“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离分别,绝廉纤,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应。”——这里说的是“少分相应”,你说不定来个“全分相应”,开悟了!
有没有这种情况呢?真的有哦!实际上,我们的相续充满了很多的分别和执着,我们的修行就是对相续不断地磨呀、磨呀磨……以前是没有“魔”这个字的,梁武帝去修行的时候,禅师告诉他修行的含义就是要磨掉你相续中的不信和分别。而磨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然后他就把这个磨刀石的“磨”字人格化,变成了魔鬼的“魔”,所以“魔”字是因为佛教的修行才产生的。
分别就是魔鬼,分别得很厉害的时候就是冲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冲动就是魔鬼”。当人的分别非常厉害的时候,形成了纠结和情绪,那就是魔鬼了。比如刚开始一点点的分别,瞄一眼——他很讨厌我,算了,不在意他;再一看——他还在看我,而且看得这么不良善,这时候心里面开始有火了;然后他要是再瞄你一眼——哇,他居然还在看我,结果火气上来,魔鬼就出来了。
而修行就是要把这些情绪一点一点地化掉,这就是在行蕴上的障垢磨尽,让心平静下来。那这样算不算证悟呢?不算证悟,但证悟之前一定要把这些功夫做好。如果一个人的相续经常在起伏和动荡,你要他去证悟本性,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整天动过去摇过来,一会儿想念这个、一会儿思维那个,所思维所想念所关注的东西,完全跟解脱无关,那是根本没办法真正成就的。当然,你说自己像六祖一样的人才,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那没办法了。但我们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根器,我们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地走,那么我们还是需要去做功夫的。
下面我们就来谈这十种修行的法门,大家手上都有这个内容,我准备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大家解释,但不知道今天能否讲完,如果讲不完的话,我们明天继续讲。本来有些师兄希望我在这里聊公案,我告诉你,其实公案只是好听而已,实际上都是那些证悟者证悟之后的一些状态,或者是为了证悟所取的一些当时的行为和机锋语言等等,如果没有具体的修行,那些东西只是好听,用处却不大。
当然,对于一些学中观的人,看公案只是一种练习,像做习题一样。比如我学了中观那么多的理论,我总得找个地方试一把嘛,除了我们讲过的“四夺的修法”以外,我要去试一试自己四夺的结果怎么样、单空修行的结果怎么样。所以他可以去找一些公案的书来看,对于学中观比较通达的人,一看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你就明白其中的意思。
但是以中观去明白这些公案,程度都是不高的,到了后面证悟者的所为以及境界性的语言,你靠中观的思维分别去认知,根本就不行,一样完全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至于那些证悟者一看,却心心相应,啥都明白了,但是这要证悟了以后才能了知。
既然这样,这些东西拿来给我们神聊神侃,实际上用处也不大,所以不如我们来聊一聊这十种修行的法门。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去修它,也许这个法门太多了,我们只能够修其中的一两个。实际上,我们只需要修一个就够了,但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会对我们中观的知见、对我们以后的修行,可能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参考作用。所以这两天我决定来讨论这十种修行的法门,如果今天能把它讲完,那明天我们就如一些师兄的愿,拿几个公案在这里跟大家侃一侃,看古代人是怎么斗机锋的。
古代人的斗机锋与现在不同,现代人的是“斗鸡疯”(母鸡的鸡,疯子的疯)。古代的斗机锋真的是非常妙啊,里面浸淫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修行功夫和修行境界,从这些毫无做过编辑的、我们完全听不懂的语言里面,浸透了佛法的精髓,这是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
佛法拿到中国来,就是禅宗把它搞得非常的美妙,以前呆板地坐在那里进行四夺,“障垢磨尽,真如自现”,但是磨了半天,真如还是没现。这是很呆板很枯燥的东西,叫做功夫,但拿到禅宗这里,马上就变得清灵美妙,按照现代人的说法,真的是非常爽!但是这些殊妙高妙的东西,必须要通过前面艰苦的努力才能得的。
这十种修行法门是元代的一位禅师写的,他叫知纳禅师,是朝鲜人。从唐代开始,日本和朝鲜有很多人以遣唐使的身份来中国学习文化,当时就把佛教带到了朝鲜和日本。经过了唐宋,元代的时候知纳禅师就过来了,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禅师,他的观点跟我们禅宗有一派,就是《六祖坛经》里面有一个叫神会的观点是一样的,都是渐次门。
什么叫做渐次门呢?禅门里面有祖师禅和如来禅。如来禅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说你、一棒喝你、一踹你就要马上开悟,或者几个机锋一斗、几句话一说就要马上开悟,这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有一种就是渐次的如来禅,要去修行、要去参禅,至于参有多种方式,可以参“念佛是谁”、“拖死尸的谁”、“来来去去的是谁”、“风动幡动,仁者心动”的心又是什么……他们可以去参这些,然后通过这个参逐步逐步地明白。
到了现在的禅宗,好像只流行一个法门,就是参话头、参公案。有人甚至连公案都不会参,公案都反对,反对研究公案,他们认为这是思维分别的事,一定要停止思维分别,当下直取,立即见性成佛。
他们把禅宗要求成这样,那怎么办呢?先给你设定一个主题,比如“念佛的是什么”。“念佛”实际上是一个造作、是一个声音,问能造作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以把“念佛”扩展为所有的显现,从概念上去讲,所有的显现其实都是我们的心去造作的,那心到底是什么呢?念佛的是谁呢?
这里没有用书上的话来说,只用了一句很具体的话,比如:念佛的是谁?拖死尸的是谁?——什么叫做拖死尸呢?他认为身体要是离开了心,那就是一具尸体,但这个尸体走来走去,总有个操纵者在里面,那就是心。
那心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参“念佛的是谁”,也就是在参“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心是什么?如果知道了心是什么,就不仅仅是知道它的作用,一定是知道了它的本性。而它的作用就是念佛,或者显现这些外境的东西,但是什么东西在造成这些作用呢?实际上在问:万法的本质是什么呢?
但禅宗就安立了一个“念佛的是谁”的话头,又不给你解释,结果你就懵了。它就是不给你解释,而让你直接去体会它、去参它。这里用了一个“参”字,参里面带有思维、带有禅定,同时也不是真正的思维,也不是真正的禅定。所以我们的禅师用“不是止观的止观”的话来描述话头,它设定了一个目标,如果硬要把修行的法门拿一种观点去看的话,应该是他空中观。
为什么呢?你去参的时候,心里面已经确定了“念佛的是谁”,有一个能够念佛的东西,只是你不清楚而已。所以你要去参它,参念佛是谁、参生起万法的本质是谁。参的过程中,你要反反复复地看自己的内心——心肯定不是舌头,操纵舌头的肯定不是意识也不是大脑,一步步地往下参。实际上,参就是让你直接去体会到本性是什么,这一参一般都是很长的时间。
参到后来,会起疑情,什么叫做起疑情呢?你快明白本性是什么了,但你老是不敢确定,认不准、拿不稳。最后一直要参到虚空粉粹、大地平尘、桶底脱落、疑根顿断,一下就明白了——哎呀,原来参悟的就是“那个”!——哪个?
禅宗就是这样斗机锋的,然后为了表明那个东西捞摸不到,根本不需寻觅,但当下现成,有些禅师上去讲法的时候,(师兄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完了!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我们,有人肯定会认为上面的是疯子。
古代真有这样的事例,禅师在上面用尺子拍了一下桌子,然后就下去了。还有一个著名的禅师,叫做傅大士,他是一位在家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当时,梁武帝在宫中供养了很多的出家人,然后就请傅大士到宫中讲法,借此机会想考验一下傅大士是否真的有道行。于是就把所有的宫门一重一重都闩住,然后傅大士就拿一个木锤子,见一个门一叩就开了,见一个门一叩又开了……哇!把所有人吓坏了。(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我们一般不会相信佛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很相信神通。鬼也有神通,我们也相信了,所以我们还是信鬼。)
傅大士顺利进宫后,就上了法座,当时现场有很多出家人在恭候了,梁武帝跟当时很著名的志公禅师坐在一起,这个志公就是后世济公和尚的原型之一,也是个大成就者。傅大士上去以后,从左看到右、从右看到左,然后拿起桌面上的戒尺,“啪”一拍,起身就走了。然后志公禅师就问梁武帝:“会么?”梁武帝就傻了,他很诚实的,不会就不会,于是就说:“不会。”
我们现在的人也喜欢搞这些东西,把这些形式化的东西扩大。本来禅宗就是反对形式化,反对当时人老是去背诵经典,而没有追逐去真实的东西。比如问他什么是心?——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如来藏就是法性。法性是什么呢?——法性就是真如。这么一路地搞下去,用概念解释概念,用经论解释经典,老是弄不到本性是什么,这是很悲催的!我们现在学佛就有点这个味道,很多词汇搞了半天,就像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却被你搞得很复杂。
禅宗就为了防备和排斥这些东西,才用了最普通、最朴实的语言去说。然而我们却把当时最朴实、最简单的话,当成新的公式又背下来了,结果现在参禅的人都学成这样就变成了“鸡疯”,或者叫做口头禅、狂禅,动辄就跟人斗机锋。
以前山东有一帮学禅的师兄,都大几十岁人了,到了成都就约我去一个酒店见面。起初我很开心,同道来了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兴冲冲地赶过去。结果我把门一推开,迎面就是一句:“ 会么?”我当时就哭笑不得:“吃饭拉屎,谁不会啊?”其实我斗的也是鸡疯来的,他们一听,心想觉得我有料。
实际上这些东西根本就没用的,只是变相成了一种游戏、一种娱乐,就好像现在小孩玩的“身份证掉了怎么办”之类的脑筋急转弯。唉,真的超级无聊!本来为了破坏形式用的一种工具,结果这种工具又被变成了形式,所以我们不能这样。
现在的禅宗就变成参话头,好像就没有其他什么东西了,其他的修行方法慢慢被淡忘,甚至被忽略。实际上我们古代禅宗的很多修行人不是这样的,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方法,而且那些方法很牛的,但由于没人去继承,成了中华文化的一种丧失,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悲哀!
所以,希望在座的道友们,立雄心树壮志,恢复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就首先把禅宗恢复起来。只要禅宗恢复起来,其他的文化根本不在话下了。但禅宗不能老是变成“斗鸡疯”,如果修到一定的时候,大家真的能够很自然地斗机锋的话,那真的是很了不起!那叫做互呈见地,把各自的见地都说清楚,互相进行交锋磨砺,让对方的见地更精纯、更真实、更踏实。
如果我们都没有证悟的话,可以在这种状态中体会到很多的东西。但如果一个人证悟了,另一个没证悟的话,没证悟的人可以从证悟者的机锋里面,有可能透脱过去。如果两个人都证悟了,而证悟是有层次的,禅宗证悟有三观:破初关、破重关、破牢关,通过斗机锋,有可能使证悟的境界越来越高。
实际上,那还是一个障垢磨尽、真如自现的过程,原先的障垢是非常粗大的,凶猛的贪嗔痴慢疑,大家都知道是很丑陋的,只是摆脱不了。然而这是最麻烦的,很强烈的贪、很强烈的嗔、很强烈的愚痴,我们都知道不好,但是我们不愿意舍弃它,因为没有出离心。或者想舍弃又舍弃不了,纠结起来根本啥都不顾,情绪完全肆虐自己的心灵,所以没办法,这是前期最粗糙的障垢。
到了后来,障垢就不是这些粗大的东西,而是很细微的无明,就是对法性认识不清楚,心有偏堕,抓不牢实,弄不透彻,没办法真正地桶底脱落、彻底地孤明炯炯。什么叫做孤明炯炯呢?“孤”就是指本性是孤立的、唯一的,这有点像我们破的实有,但到了那个时候,孤明炯炯也并不是断灭,它能了然一切。
心的状态就是如此的,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状态呢?初期一定要把这些粗大的障垢磨尽,剩下细微的障垢,然后细微的障垢已经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这个人是好人呀、这个人是坏人啊,而是对本性的不确定,对真正无为法抓不牢实。这时候可以用很多很多的语言,抓得牢实也好,彻底脱落也好,但你可以肯定自己已经证悟了。
永明延寿禅师有一本很伟大的书籍,叫做《宗镜录》,里面有十条证悟者的准则,为当时的学佛人设定的,如果你合乎这十条准则,说明你证悟了,你们可以一条条拿着去看。对于证悟了的人,看到这十条准则,他会笑的:“这些我早明白了!”然后就把书放下了。但如果你有意无意去想它的话,就说明你不一定是明白了,对于证悟者去看这些东西,真的是如数家珍。什么叫做如数家珍呢?看自己的东西,有什么不明白的?
对于我们这些不明白的人,去看这些很美妙的书籍,或者去看大圆满的书籍,就不是如数家珍,而是数他人珍宝,银行的工作者非常有这种体会,数的钱虽是钱,但都是别人的。我们可以通过修行禅宗留下来的这些破除虚妄的东西,把禅宗最美好、最有用的一面发掘出来。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禅宗不仅仅只有一个“参念佛的是谁”的法门,也有很多其他的法门,我准备讲的这十个修行法门也是禅宗的。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禅宗修行的书籍,比如《圆觉经》里面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实际上就是二十五种修法,这是佛陀讲的。里面说修法无非三类心行,第一种是寂,叫做奢摩他;第二种是观,叫做三摩钵提;第三种叫做禅那。这三种心行一个个挨着去修也可以,把三种合在一起修也可以,两种分别起来一起修也可以,反正这三种心行东组合西组合,可以组合成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其实这本经典里面有很多禅宗的方法,但现在禅宗的教界里面,流行的就是“念佛的是谁”。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有很大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历史原因是唐武宗灭佛,把很多很多佛教的书籍,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基本上都毁了,所以教理基本上显得支离破碎,现在五部大论基本上都没人讲。
到了北宋的时候,战争兴起,当时有一个禅师叫做大慧宗杲,他把参话头的方法提炼起来,鼓励大家去参。当然参话头这种方式很早就有了,而他就拿出来拼命地倡导。大慧宗杲是很厉害的大德,他曾经在一座禅修中间,逼开悟了十三个人,这简直是奇迹啊!
如果你一生中能够教出十三个人开悟,都已经算是非常伟大的人物了,而他在一座一炷香的时间中(大约两个小时),用参“念佛的是谁”的方法,在他的戒尺之下逼开悟了十三个人。因此,这种方法一下得到很多人的拥趸和支持,一直到了现在,包括虚云老和尚,明国时代的来果法师,都是靠参“念佛的是谁”开悟的。
现在我看到禅宗里面的出家人,基本上都是在参“念佛的是谁”。当然,是不是除了参念佛的是谁,就没有其他的法门了?不是。我现在一个个来跟大家交流分享,这是一个古代非常伟大的禅师,虽然他是朝鲜人,但他融入了我们的汉文化,因为这是用汉文写的,说不定现在的朝鲜文的版本已经没有了。所以还是我们牛,中国人打架打不赢,但玩文化谁都玩不过我们!(众笑!)
我们现在开始这十种修行的法门:
问曰: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心?
“未审”就是不知道的意思,有人问:“不知道你们禅宗一门用什么法来磨砺心、明白心?”
曰:以无心法治妄心。
我们怎么去治心呢?只要认为它无心就行了,认为有心才去治它,如果没有就不需要治了,所以叫做“以无心法治妄心”。
问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
对方就反问:既然你说无心就是治心,那无心就像草木石头等无情物一样了,无心之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施方便”就是你告诉我,究竟是为啥?
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
回答说:如今我们说的无心,并不是无心体,这里是指有心体,所以他是持他空中观见的。他说“心体”其实是有的,但“名为无心”,你找不到它。
这个说法跟我们平常大圆满的说法有点不一样,大圆满说心的作用是有的,是光明,而心的体你是找不到的,是“心无性明”。这里就跟你倒过来说了,有心体非无心体,但名为无心。“名”就是你在现象中是找不到心的,“四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你到处去找它都找不到,没有踪迹但它可以显现出一切。
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
指有心体,但心中不去执著任何东西,不装任何东西,就叫做“无心”。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个修行语,禅宗的法语里面有修行语、有境界语、见解语。什么叫见解语呢?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理论,比如我们中观学的这些理论,叫做见解语。什么叫修行语呢?把这些见解拿去操作的时候叫做修行语,达到一定状态的时候叫做境界语。
这里说“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实际上这是一个修行的语言,也是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还不是证悟,为什么呢?要是“心中无物,名曰无心”的话,我们在阿赖耶识的状态里面也是这样的,这时候我也什么都不看、不执著,但我并没有明白心体本身是什么,也会被误认为无心。
我们看禅宗这些经典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里面很多说法有时候往往是真俗混说的。也就是把真的境界和假的境界混在一起讲,如果没有深厚的教理和比较扎实的修行,你根本就区分不了。说起来会一套一套、一串一串的,但是说过了以后根本就没有用,有时候还会上当。所以“心中无物,名曰无心”,不一定是证悟,但也有可能是证悟,所以这里是真俗混说的。
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无瓶体,名空瓶也。
就像空瓶,瓶子还是在的,只是不装东西。就像心,叫做“无心”,但不是“心无”,是心不著于物,不执著于物,心中不装物。“心中无物,名曰无心”,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意思是有心体而没有心的执著。
那么,有心体而没有心的执著,这个是不是证悟呢?如果“没有执著”这四个字走到极点,就是证悟。但有时候走到一个过程中,你自己会认为没有执著了,比如阿赖耶识的状态,完全没有造作,意识这些都停止了,剩下一片光明,但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心体本身是什么的话,那还是没有证悟。
故祖师云:汝但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的旨也。
这句话好像在电影《少林寺》里面有,记不记得?在最早看的李连杰主演的那个《少林寺》里面,王仁则的兵打来了,那个僧值很害怕就找到了方丈,说有兵马来了。方丈说:“慌什么?!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也。”——演员这么一说,听起来很牛,但里面的意思他肯定不懂。
那么,当你于心无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心不要执着任何的外境和内现,实际上这很难做得到的。“于心无事”作为一句话说起来很容易,不信你试试看,把钱包给我,看你于心能不能无事?你马上就不行了。
“于事无心”就是我可以去做事,但我完全不在上面粘着,这个境界就更高了。“于心无事”还好一点,大不了我忍住不理它。“于事无心”就更麻烦了,你又要去做它,还要不执着它,这个难不难啊?对于我们来说,这非常难的。操纵我们去做什么事,一定要有执著才行。但对于证悟者就不是了,他随缘任运,去度人都是随着因缘来的,不会强行要什么,强行不要什么,所以是“于事无心”。
然后就自能感觉到心是“虚而灵、寂而妙”的,“虚而灵”就是什么呢?虚就是你找不到本体,但它就是有灵明,不然的话我们就不会知道这样、知道那样。“寂而妙”是什么呢?当你去找心体的时候,会发现心真的是绝对安静的,但是它又有很多很多的妙用。好了,以上这些都是说心体的。“是此心的旨也”,这个就是指心的真相、真旨、主旨。
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
综合以上的说法,说没有妄心,并不是说没有真心的妙用。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自古以来,各个祖师都说过怎么去体现做这个无心的功夫。“类各不同”是指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今总大义”,今天把它汇集起来,就有十种说法,我希望大家一个一个地好好去看,看不懂可以搁下,如果真的看得懂的话,就说明你是很有修行的,起码在见解上有一套。
还有一种就是,你看了以后会认为自己看懂了,这个是最麻烦的,为什么呢?比如去年我讲的时候,有些人就认为自己已经听懂了,但我今年再来说,他又发现不同了。而如果你今年是这样,等到明年再来看的时候,又会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禅宗文字美妙的地方,它会根据能境的不同,心的清澈度的不同,你所积累的不同,看到同样的文字会产生不同的觉受,所以不要轻易认为自己真的懂了。
禅宗里是这样,藏传佛教也是这样的。藏传佛教有个大成就者叫乔美仁波切,据说他是肉身虹化,带着家里面的鸡和狗的肉身一起飞往刹土的。哇,那看起来比较壮观啊!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么来的,真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乔美仁波切真的实现了。
他的一个自传里面写着自己逐渐从开始认识心,到一天天地去磨砺这个心,去剥落心中的各种各样的分别、渣滓,一步一步走到初地菩萨的这个过程。这真的是一匹布那么长,他也是逐渐逐渐这么来的。所以,汉传和藏传都是一样的,人心在细节上的分别上是各类不同、乱七八糟的,但实际上都差不多的,归纳起来也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
所以不管藏族汉族,虽然我们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是去磨掉这些障垢、去掉这些执著,逐渐逐渐明了我们真心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差不了多少的。当然,有渐悟也就有顿悟的,但顿悟这个事情在我们这里,可以去问可以去学,但不要认为自己就是那种顿悟的根器。一般来说,你要去“顿悟”的话,基本上就是弄成了“鸡疯”,会挺荒唐的!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即便与觉破,前念觉破,后念不生,此谓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觉察息妄功夫也。
这个文字我就不一句一句说了,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法门是怎么回事的。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观心法门”,观心的时候会牵涉到能观的心跟所观的念,这两个内容要是搞清楚的话,你就会明白他说的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观心法门呢?我们在做功夫时,要“平常绝念,提防念起”,并不是要让自己:不要念头、不要念头、不要念头……这样就会变成禅定了。或者像我们前几天教的那样,看着一个东西,什么念头都不起了,其实也不是的。这个观心是什么呢?要很自然地坐在那里,心像明镜一样很清晰,然后念头会起来的。起来的时候,“一念才生,便与觉破”,马上就知道它是假象。其实这就是对念头的单空修法。
那天不是讲到“四夺”里面对想蕴的单空修法吗?当想蕴(念头)起来以后,你的心一下就知道它是假的,然后不再跟随它,也不要去压制它——既然它是假的,你去压制它干嘛?你把它当真了,才会跟着它跑,或者害怕它。
我们平常人打坐有一个毛病,坐在那里只要有念头就觉得很沮丧:“哎呀!我怎么禅定这么差呀?”其实不是这样的,有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夫,你越去压制念头,它就来得越凶,这叫做逆反心理。那怎么办呢?你就任它起来,它一来你直接一个觉照知道它是假的,“便与觉破”,就是这样的。
然后“后念不生,此谓觉智” ,后念不生的时候,其实你的心还是明明亮亮的,心还是知道的。那么这个知道但又没有念头的状态,就叫做“觉智”。这个“觉智”也不要到处拿来用,不要去管它。也就是知道这个“觉智”就马上去追这个觉智,一追这个觉智就又变成了念头,要把妄跟觉全部都忘掉,就是念头和知道念头的明知都全部停下来。
这个说起来容易哟!我看大家的神情就知道几乎没人做得到,悲催呀!其实要做到这样,要那个人的禅定功夫很好了才行,所以我们经常说“观心观心”,你观什么心啊?我们现在的观心只能观到很粗大的情绪,一个情绪起来了:“哎呀,好难受,好难受啊!嗡班匝萨埵吽!祈求上师加持!”
我们只能这样,而真正做到这些东西,这个时候他粗大的情绪已经没有了。他坐在这里有很多很多念头起落,而且会觉得念头起来挺好玩的,一会儿是很恶劣的念头起来:“额,怎么这样恶劣啊?余业未尽……”;一会儿一个好念头起来:“额,说不定是假的……”——他的心很轻安、很平淡,但又很喜悦,念头不停地起来,他去觉照,来一个消灭一个、来一个消灭一个……
注意!我用“消灭”这个词可能会引起误会,实际上他并不是真的去消灭念头的,他只是知道念头是假的就好了,就这么简单。所以不要故意去消灭念头,消灭的话就叫做“擒它”;跟着它跑就叫做“纵它”。那要怎么办呢?要不擒不纵,任其自生自灭。“大雪纷纷落于何处?” 不管落于何处,你一看它自然就落下来了,这样形成的禅定是最牛的,这个叫做“觉察”。
觉察就是觉察自己的念头,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会非常平静的,而且念头真的会不起来。即使起来的话一照它就空了,所以它叫“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就是不怕念头起来,只是怕你跟着它跑了。或者在沮丧:“哎呀,念头起来了,我的禅定功夫好差啊!” 这个也很麻烦的。
你不要这样,只是明白它就好了,这个时候也不要去找这个“觉”是什么。“觉”不是什么,你的知道就是觉,我们怎么会不知道呢?什么时候都知道的,你们肯定知道有一个小胖子在上面叽里呱啦在说嘛,还用得着另外找个东西来知道吗?
我们的心会自然地知道一切的,就是这个“知道”,没有其他什么了,不要再去找一个其他的什么觉,没有其他的觉了。你如果找到一个其他的觉的话,那只是你捏造出来的东西。本来那个“觉”是不用找的,这叫做“本来现成”,按道理你应该开悟了。(众笑!)
这个功夫就是我们禅宗平时说的“观心”,观到后来,你有念头也不怕了。而且你会真的体会到念头越多越快乐,当所有念头的生起不再干扰你的时候,是很幸福的事。但我们并非如此,我们被自己的念头折磨得好惨啊!一会儿在恐惧,一会儿在怀疑,一会儿在忧虑……
特别是起了这个念头的时候:“上面那个小胖子是个什么人啊?万一他是个圣人我就完了!万一他不是,啊呀,那就爽了!”实际上全部都在围绕自我,害怕自我受损的各种各样的念头里面,悲催啊!其实那个小胖子也无非在那里叽里呱啦乱说嘛,关你什么事啊?有用的你就用,没用的就拉倒。其实我们人都是这样的,很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地自己在折磨自己,你是一个学佛的人,何必呢?我们可以去觉察自己的心嘛。
这样练下去慢慢心就会非常的清明,非常的智慧。一个不受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左右的人,一定是个有智慧的人,而且他的判断力会变得非常的准确。所以这里说了两次“功夫”,功夫的意思是什么?要靠时间慢慢慢慢地去磨砺和堆积。
我们经常说“做功夫、做功夫”,现在的功夫变成了电影里的花拳绣腿,其实这是下里巴人干的事。当然,下里巴人要是弄凶了也会变成道的,以武求道,这个也挺牛的!但大部分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根本就是被各种各样的念头、情绪所左右着。
有了这个觉察自己内心的功夫,其实你不用修其他法门了,如果前面真的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坚持这个法门一直这么觉察,你就OK了!我真的没说谎话,说谎话我就自己主动跳进下面那个大锅里面去!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做不到的,你们做不做得到啊?不信大家回家去试试看,我敢担保你三分钟以后,不是你觉念头,而是念头觉你了,马上跟着念头就开始跑了。
经常有一些师兄打电话过来抱怨:“哎呀!师兄,我又如何如何了……”要么是他的家人阻碍他学佛,他有多辛苦;要么就是自己的心情有多么的不好——这哪里像学佛的啊?学佛的斩头沥血,壮士断腕,一往无悔,这个样子你才真的有本事学禅宗。
在古代禅宗里面说“参禅须是铁汉”,要当下立判,绝对不拖泥带水。我们是不是这样的?还不要说什么去参禅,要他修行——“算了,暂时不修嘛,等我把钱赚完了再说!”或者等我儿子长大了才去修,或者把工作搞完了再说……等工作搞完了,稀饭都凉了,你就可能直接栽了!
我现在说的这些参禅都是很高的法,高并不在于它的修法很复杂,或者道理很难懂,根本就不是。它的高在于什么?你的内心和相续没有转变,根本没有资格去参它,如果你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是参不了禅的。
虽然在汉传佛教的禅宗里面不太提菩提心,但那些人不是我们这样的,他们天生就具备那些基础的。你看那些衲僧,踩破草鞋去参禅,哪像我们现在呢?我们去西藏可以坐飞机的:“上师,你在哪里啊?给我订个标准间,我马上过来!”几步就见到上师了。而那个时候并非如此,都是穿着草鞋到处跑的。
而且我们现在网络也发达,你看嘛,我昨天晚上想起来这个《十种修行法门》,“唿”一个电话打给陈师兄,他马上就在电脑里面搜出来了。但过去可以吗?过去经书要靠抄的,所以说抄经的功德很大,但现在你看嘛,一印几千本几万本就出来了。
所以,我们现在人有很好的条件,但是我们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几乎没有。我自己都知道在上面给大家讲这些东西,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瞎扯淡,但是没办法,不扯怎么办呢?我们毕竟还在扯嘛,但愿扯到一定时候,也许有些人被扯醒了,淡(蛋)一扯破,“嘣”证悟了!这也很难说的,所以只能继续扯了。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我们根本都不想解脱,我们内心骨子里面对解脱完全没有紧迫感。人家说修行一定要如救头燃,像头发燃起了火急于把它扑灭一样,这么急迫的心去修行。我们哪里有嘛?一提到修行这种事,马上就恨不得让上师或者禅师一棒子把我们搞翻,或者把我们诛了,弄个颇瓦法什么的,“卜”就飙出去了……
我们老是想捡便宜,舍不得世俗又想解脱,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恩扎菩提国王,或者是六祖惠能,这样根本不行的。所以不是说法很复杂就很高,而是我们的相续有问题。
上面第一个修法是觉察,下面第二个修法是休息,我们来看下面的内容:
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如痴如呆,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妄心功夫也。
这个实际上是用禅定,就是《圆觉经》里面讲的用奢摩他(止)这种功夫去求取证悟。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文中的意思,“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这实际上就是禅定,我心里面不思善不思恶,其实就是什么念头都不要。念头无非分三种:善、恶、无记。思善和思恶都没有了,就只能是堕入了无记中间。
“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心起便休”可能是在禅修中间的,“遇缘便歇”就是在座下走动的时候,当看到什么东西的话,不要过分去追逐它,不要过分去为它伤脑筋耗心神,要“遇缘便歇”。当然这个“缘”在禅坐中间,不一定是外在的事物,也可能是你内心的一些想法、感受、身体的觉受等等之类的。
然后他用了一个故事里面的一句话,“如古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有个禅师叫楚园石霜,他有一大一小两个弟子。他去世了以后,这个小弟子得道了,大弟子都还没有得道,所以这个禅师圆寂以后,就指定了他的小弟子来做主持。大弟子就不服了,因为他才是首座弟子。
当然他们不会像我们现在的佛教团体的斗争闹得这么低级,我们佛教团体闹斗争显得太低级了,他们那时就是在见地上的一些较量。而我们争什么,自己心里明白,我们扪心自问:在争见地吗? 争什么?有什么好争的?我们就是争着快点去下面那口锅而已,就争这个。但他们并非如此,他们真的是在斗见地。
老大就跟小兄弟说:“为什么老和尚肯你不肯我呢?”“肯”就是肯定的意思,不要想到吃的那个“啃”啊!(众笑!)为什么师父肯定你的见解,而不肯定我的见解呢?
小兄弟就说:“因为你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啊(不明先师意旨)!”然后老大就问:“那你说先师的意旨是什么?”小兄弟就说:“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后面那些‘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里去’,我就不问了,我就问你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你回答我!你回答清楚了,就明白老和尚意思了。”
小兄弟这么问他,大哥一听回答不出来,然后就说:“这个不算什么,都是空话来的,我来点真功夫给你看!”什么真功夫呢?坐脱立亡,一打坐马上就死,牛吧?——我们中间有没有人能够坐脱立亡的?我们有人不是禅定很厉害吗,坐脱立亡来看看?!
大哥马上一打坐,真的就走了,走了以后小兄弟一看:“唉!坐脱立亡,你确实很厉害,但是先师的意旨你还是没明白!”——悲催啊!他已经可以坐脱立亡了,但还是不明白先师的意旨,“一条白练去”他还没明白。
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呢?这个“一条白练”就是指光明的意思,“绝廉纤离分别”实际上是一种禅定,但禅定到后来,不能堕入无记,一定要有光明。我们经常说的中观应成派,走到后来真的证悟应成派大空性的时候,他一定会明白“光明”是什么,因为空性的本体就是光明。这个时候就明白什么是“一条白练去”了,实际上就是在大光明境界中,让所有的分别全部离去,但它表现的状态是什么呢?是“绝廉纤,离分别,如痴如呆”,靠止进去就是这样的。
你问:“完全靠止能不能够修行证悟呢?”真的是可以的,这在《圆觉经》里面有的,修奢摩他,一直静静静,静到极点的时候,击破它,然后就是证悟。但这个也很危险,为什么呢?“如痴如呆”,如果没有证悟的话,好一点的就会到无色界天,差一点的就会修成畜生。你看畜牲就是如痴如呆的,动物冬眠的时候也都是这样的,像鳄鱼、熊、蛇……
所以这是很危险的,在藏传佛教里面很反对这个东西。宗喀巴大师和萨迦班智达都说这个状态非常可怕,所以证悟的时候一定要有思维,不能够没思维的。在前期是这样的,但实际上这个东西都不能绝对,一绝对的话就要出麻烦的。
我们的宁玛派就不是这样的,他说你在证悟中间,法性定里面就是没思维的。他还说即使我们进入了无记定,也就是四空定。四禅八定里面最高的四个定,观很少止很厉害的时候,首先开始是身体的觉受、呼吸这些完全都没了,然后是一片大空,叫做空无边定,这是四空定里的第一个。
然后认识到空不应该是绝对的空,并不是真的有个空在,而是心识的一种反应,这个时候叫做识无边定。进而他说这个心识也不对,也应该停下来,心识也都不会有了,就叫做无所有定。最后,他说无所有都还是心的一种分别,连这个都放弃掉,心就变成了非想非非想。
这么高的定,那个时候连什么呼吸这些东西全都消失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大乘显教里面说这个绝对不行,不能靠这个证悟,这个东西没有观了,只有止,心就完全失去了活力,也就是明力没有了。
但是,大圆满说也可以,这个时候去击破它,就是所谓的虚空粉碎。我们不是经常好奇问禅宗的“虚空粉碎”是什么吗?如果你把这种状态“砰”一下击破,一个鲜活的、赤裸裸的本质一下就呈现出来了,那个时候就是能所双亡,自己认识自己,自心自明。通过这个止去就这样的,但这个非常的危险,一定要有成就者在你旁边,他懂得在什么时候给你一棒,或者给你指引,给你些见解,给你加持,这样才有可能。
如果自己去修会修成什么样子呢?以前有些修其他派别的,这个派别的名字我就不去说了,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他们老是要求你去打坐,什么见解都不告诉你,然后长期这么修修修……我们以前有个师兄就是这样的,如果你叫他:“喂,张三!”(师兄模仿他呆滞而缓慢地转过身来)好久才转过来,回应道:“哦~”就是这个样子的。(众笑!)
堪布还讲了一个例子,以前藏地有一个大德的弟子,他的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有时候他去吃饭,筷子一伸出去就不动了,这样一定就可以定一天。他的上师一看,觉得这太可怕了,最后怎么办呢?弄一个更小的徒弟,天天拿着个棍子跟着他,只要他这样一定,“砰”就是一棒,一定“砰”又是一棒,还逼着他去下棋,让他的心动起来。他真的是这么干的,所以我们去修这个一定要有上师的指引。
但实际上,我们行吗?要是你的心真的无记倒好办了,你能无记吗?哪里能无记啊?我们有时候确实可以无记,比如打了麻醉针或者睡着了。如果真正的进入这样的无记,修到那个程度的时候,那个人完全就变了,他已经越过那个四禅定了。一禅、二禅、三禅越过了的时候,什么神通功能都出来了。当他的心处在四禅定的状态里面,欲界的这些诱惑、痛苦、烦恼全部会没有。
以前我在成都放生,有个师兄告诉我:“我已经修到二禅了!”当时我正在开车,一听好激动:“啊,你修到二禅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赶快告诉我!”他叽里呱啦说了一番,把我气坏了,差点把他扔到车下去。修到二禅了?——修成二傻了!根本不是这么简单的。
甚至还有说法说我们这个末法时期,居士是没有办法修成二禅的。但这种说法我去征询过堪布,堪布说不是的,可以修成,但要花很长时间,心要很稳定,长期这么去修。菩提心都不提了,只要有很强的出离心,长期这样去修行的话,就可以达到二禅。以前小乘的行人,经常就是依靠在三禅四禅的时候去体会人无我,这样很快的,有时候几天就可以成为阿罗汉。
所以哪有那么容易修成二禅三禅啊?如果那么容易就修成二禅三禅的话,遍地都是阿罗汉了,哪里有嘛?我们现在能找个阿罗汉出来,那真的不得了哦!阿罗汉修到四果圆寂的时候,会腾在空中,叫做狮子奋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玩给你看!你有本事玩一个?!所以是没这么容易的。
但是我们很多人偏偏就认为这个很容易,其实真的没这么容易。我们教的禅定就是这些方法,如果你按照这个做下去的话,就会体会到心的宁静。然后在宁静中间,你会体会到经论上的这些文字和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样理解要准确得多、精彩得多,才不会把我们所说的东西全部变成一些概念和说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学佛人的大忌。
这个是第二个,“休息妄心”,靠休息的方式来让妄心消失,实际上就是禅定的方式。接下来的第三个,就落到我们前面所讲的四夺里面去了,叫做“泯心存境”,泯就是泯灭,消失停止的意思,然后就把心停下来保存外境,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妄心一息,何害外境?
什么叫做“妄念俱息呢”?就是我们不去看外境了。什么样才算是外境呢?外面的所有东西是外境,身体也算是外境,然后各种各样的念头也算外境。这个就有点牛了,我们平常说的“外境”,好像不算身体,只有身体以外的东西。
做这个功夫时不是这样的,那是什么呢?你的觉知是能,觉知以外所有的东西——不管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念头想到的……全部算外境。所以,真正的内外要这么分的。不是像我们以前那样分,我的身体是内,其他的是外,不是这样的。
文中说的“妄念俱息”是什么呢?就是不去管它是什么样的,就叫做“妄念俱息”。“妄心已息,何害外境?”如果你不去管它,根本就不认为它是什么的时候,那么外境还能伤害你吗?你还需要害怕外境吗?“害”是害怕的意思;“何害”就是外境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此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夺人不夺境”,心外面的东西随便它,自己的念头也随便它。这有点像前面的观心,但这个更深了一层,因为我们之前说的观心只是觉察意识上的念头,这个就不是了,指我觉察到的什么东西都是这个样子。觉察到的所有东西我都不去管它,心完全保持在我的安静、平静里面就行了,绝对不要跟随外境跑。
“但自于心无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如果按照藏传佛法的说法,就是前几天我们讲的,帝洛巴对那诺巴说:“外境不会伤害你,执著才会伤害你。”就是这个意思。心不去管它,只是保持自己心的清净跟明朗,至于外面是什么样的——起来,不理它,消失;起来,不理它,消失……汽车声音响,让它响;外面的风吹就风吹,你清清楚楚地明白,但绝不跟随去跑。
这个就比前面那个觉察要厉害一点,觉察只是针对念头、身体的感觉,但这个指的是一切,有点像我们说的明知定。但这个不是明知定,它跟明知定是有区别的,明知定要保持一个明,要把这个明提起来,用明去明知一切,但这个并非如此。
那这个是什么呢?这里是不去管它,连明不明我都不管,但我还是知道这些事。它有点像明知定,但明知定其实还有个注意力要去保持这个明。所以你要证悟的话,一定要把明打烂才行,叫做打烂镜子。但文中这个并非如此,它纯粹地把心夺掉,认为心是空的,找不到心,没有心。没有心的话,就不会跟随外境跑了,这就叫做息心。
我也不知道大家听不听得懂,一定要有真实地去体会过、修证过才会明白。也就是说,心是完全找不到一个本体,而心找不到本体的话,这些作用就不用理了。如果你一去关注这个东西,心就出来了,明不明白?
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先把该念的发心什么的都念完,然后就盘腿坐在这里,这时我的心会知道所有的现起,同时我知道我心的本体完全是不在的。(“心的本体不在”不是指断灭的意思,只是我找不到它,心完全在空无的状态里面,至于外境如何变化那是它的事。)
如果你体会到身体和外境的同时,心又是完全不在的,那这些东西就完全跟你的心是无关的,至于它是什么样,你都不会受伤害的。你真的这样去做的话,慢慢就会体会到本性、体会到空性的,这就叫做夺心。
它比我们之前讲的那个四夺要高很多,就是去明白心的空性,反反复复去体察心。前期可以去找心,过去心不在,什么叫做过去心不在呢?过去心实际上就是昨天、前一分钟或者前一刹那……这样一段时间里面的显现和心对它的认知,但是它们都过去了,全部都不在。未来的心也不在,因为还没有生起。当下的心也只有一刹那,经过我们所学的“离一多因”的分析,心的一刹那也是不存在的,也就是当下的心找不到。
所以过去的心、未来的心、现在的心都没有,既然都没有,那你管它干嘛?你就安静下来了。没有心的时候是不会受伤害的,因为所有的现起都需要靠我们有心去面对它、有心去执著它,它才会对我们起作用。如果我不执著它,就不会对我起作用。
我这样举个例子,如果这里是一堆钱,它对我们起作用吗?起作用的,我喜欢它。如果我家里没有死人,但这里出现了一堆冥币、冥钱,它起作用吗?这个就叫做“对它无心”,就是对它没有任何的贪著,因此会产生一些具体的作用,这个人会变得很超然。然而没那么简单,不是超然就完了,你要去保持这种“无心于万物”的状态。
那么,“无心于万物”是不是夺境呢?不是,你可以承认境有,但它于你的心无妨害,因为心是找不到的,所以叫做“泯心存境”。这比我们以前讲过的“四夺”要高深很多,很不好做,既然讲到这里来了就顺便讲一下,它比前天讲的中观四夺要复杂很多,说起来好像简单,实际上真的去做会非常困难。
既然讲到这里就谈一下,如果我们真正去修行的话,还是要去修前天讲的中观四夺。夺到一定的时候,这些东西你一看就懂了,一瞄上去马上就明白了:“哦,原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不仅仅只是我念书上的这些话,跟大家解释起来全都看着我,两个眼睛是愣的,搞得我要想尽办法去解释清楚。
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啊,就像一定要我解释,让你们清楚从来没有吃过的一碟美味,那真的是很麻烦的,还要去做比喻等等。本来我想举一个例子,但是怕你们会生气,所以还是算了。以前我跟一位师兄聊起证悟这方面的事,这个就像跟一条喜欢吃屎的狗解释说:“屎不好吃,只有米饭才好吃!”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当时他是跟我说的,骂我是狗,现在我不是这样的,是我跟你们说哈)(众笑!)
所以真的是很麻烦的,由于你没去做过,等到你做到那个时候,你就明白了。心一定要经历才叫做证悟,靠思维不算。比如我们要“证悟”什么叫做失恋,你就必须要去谈个恋爱才行,是吧?只是靠看电视剧、读诗,想象这些都是不行的,你一定要狠狠地去恋一把,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然后黯然销魂,自然分手,最后你就“证悟”了恋爱,也“证悟”了失恋。(众笑!)
证悟真的也是一样,你一定要去体会到这个无心的状态——喔!原来就这样的,心从来都没有过!有人说证悟了,其实真的很好笑的,证悟了什么呢?“你终于发现所有人的鼻子都是朝下的”——这样你就证悟了。这句话说起来很好笑,其实不是的,它就是一切现成,不需寻找,本来就有。这个说起来很容易,但你要真的体会到这句话就真的了不起。
第四个叫做“泯境存心”,就是把境夺了,而把心保持住,一说这个,其实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了。
“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物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著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即古人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园花已谢,车马尚骈阗,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这就是所谓的夺境不夺心,说白了就是我们讲过的明知定。什么叫做夺境不夺心呢?把所有的境都看成是假象、是空性的,但我的心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些都是假的,就是这么一个功夫。这个以前讲过好多次了,对我们现在来讲,这是最有用的。
当现起的时候直接就觉得它是假的,这个时候已经跟前面说的那个觉察有点不一样了。前面说的那个“觉察”是前期的一个基础功夫来的,它只是觉察念头,而这个会把念头扩展到所有的显现,它一出来就知道是假的。
如果中观的单空修行得很好的话,这个是很好做的,非常容易。但我们现在看到它起来就是起来,也不会觉得它是假的,情绪马上就上去了,比如起来一碗红烧肉,口水立即就出来。当然你会说:“我口水出来了也觉得它是空性的。”那你就牛了,烦恼即菩提。就怕你口水出来了也不觉得它是空性的,然后就去抓这个红烧肉,结果有人又把红烧肉端走了,那你就惨了,求不得苦就出来了。实际上,这个功夫说白了就是单空的修行。
那什么叫做“上苑花已谢,车马尚骈阗”呢?“上苑”是指皇帝的花园。“车马骈阗”是指堆积在一起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花园的花都已经谢了,但还有很多车马去看它——所有的外境在我的单空修行中,已经把它串习枯寂了。“枯寂”就是空性、假象的意思。这时包括身体的所有外境都已经枯寂了,而能看它的心还是明明亮亮的。
那这个时候算不算证悟呢?不算证悟,因为你还不明白心体是什么,所以它还是单空。如果你能够明白心体是什么,确定、断定以及肯定,那你就证悟了。而我们很麻烦,就是我们的心不能断定心是什么,一会觉得它是这样的,一会觉得它是那样的,感觉这样感觉那样……事实上,所有的感觉、觉知全都是错误的。
这个时候一定要像前面说的那样——“绝廉纤离分别”,廉纤就是很细微的像丝线一样的分别,要离开它、绝掉它,完全的无念。要让平静的、自然的、无念的心去体会到“平静的、自然的、无念的心”到底是什么——自知自明,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然后肯定它,这个就是万法的本质。
这个说起来似乎也听过很多次,但如果没有真实去体会,那就只是话来的。而这些话说多了以后,说老实话,我是不是在造罪业呢,真的是很难讲的。因为我把这些东西说了,以后你们再去接受这样那样的指引就不管用了——“哎,从前我就听过一个小胖子说过的,我那时都没证悟,现在还能证悟吗?”
真的会变成这样的,很多东西是不能提前说的,幸好它只是禅宗的内容,如果是大圆满的那我就完蛋了!这些说法对于相续成熟的人,有可能一句话真的会明白是什么,但我们的相续并不成熟。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说呢?因为我没话可说了,只有说这些。不然我们再回去从头来又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这些,或者我们要去拿一本论来讲。我本来想讲《唯识二十颂》或者《唯识三十颂》的,这些东西大家听着可能会感兴趣一些,但那一讲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一个禅七讲一个《唯识二十颂》就差不多,就像上一次禅七讲的《八识规矩颂》一样。如果我现在才来讲这个《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了。
还有我本来也想像堪布那样,拿一个达摩祖师的《悟性论》或者《血脉论》给大家讲一讲的,但里面的内容也很长,一讲又要讲几天,所以还是算了,就把我们去年曾经讲过的东西拿出来,炒冷饭一样再来给大家讲一遍。
也许明年后年我们还会讲这些东西,如果你是真的修行人,听到后一定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如果你把它当成知识去听,而又不修行的话,真的会觉得很烦的:“反反复复地说这些干什么呀?吃饱了撑着啊!”不如像周星驰说的那样去“饮啖茶食个包”,但如果你真的去修行的话,那都是非常美妙的东西来的,里面的每一句话一段词,都包含了很多很多很精彩的东西——哇!我真的是找不到形容词去形容了,本来我觉得自己的语文功夫是很好的,但到了这里,我真的是无法形容它。
第四个方法就是这样了,然后第五叫做“泯心泯境”。
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灭内心,既内外心境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即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天哪!天哪!文中说“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十方无壁落就是指十方根本没有什么阻碍你的东西,四面也没有什么门,到处都是打开的,无门之门即是门。文中说做功夫的时候要什么样呢?要先“空寂外境”,外面境已经夺空了;“次灭内心”,内境也夺空了,实际上就是人和境全部被你夺完了。
然后是“内外心境俱寂”,内外的心境都已经寂灭不起来了,那个时候“妄从何有”啊?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真相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有什么妄,不管是真还是妄实际上全都是真,毕竟妄从何来?就是这种境界。
“灌溪”是天台宗的大禅师,文中说“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壁落就是阻碍,到了那个时候,到处哪里有什么阻碍啊?而且“四面亦无门”,大圆满里面说“那个东西”根本就没有阻碍,自然而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纤毫没有分别,随时都在,捞摸不到,光明炯炯……我说了一大堆的形容词,说的是啥?有没有人证悟?喝茶!(哈哈!)
然后“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云”就是各种各样的念头,“水”就是各种各样的觉受,“云散水流去”,什么都没有了,人也寂灭了天地也空了。这个时候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阿赖耶识的状态,它也会这样的,“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你在那里也感觉到“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完全无依无傍,但这个时候也有可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
那这个状态叫做什么呢?以前我们说过,叫做“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就是十方什么都没有阻碍了,在那个境界里面有可能显现会消失,也有可能不消失,虚相还在,但你看得到虚相背后的东西,这个很牛的!比如我现在进入那种状态里面,看到的墙壁,甚至可以看得很远,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虚虚幻幻的,完全不影响我。
这个还不算最高,最高的时候连这些东西都消失了,消失了以后心完全无依无傍。这些形容词最像了——“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自己也不存在,没左右、没上下、全部都没有。如果你没有去体会过,想是想不出来的。
然后就真的是“云散水流去,人寂天地空”,但这个时候又有可能是阿赖耶识的状态,因为你不明白这个是什么,所以还是不行。一出了这种状态,轮回又一样会现前;你一旦明白了,那就不怕了。明白了以后,这些东西即使现前,它跟那个本质也是一样的。
这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像菩萨出定以后的如梦如幻”,我们这样说起来好像好简单,但菩萨真的出定了以后那个如梦如幻,其实是很美妙的一些状态。由于他已经体会到法性,所以他那种“如梦如幻”就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如梦如幻,或者仅仅是像全息影像那样的如梦如幻。
菩萨的如梦如幻只是不能把那个法性直接套上去,但在他的心里面、概念上或者心的觉受上明白这些都是法性的,只是没有佛陀那么厉害。所以在这个状态中,他的外境会变得非常的美妙,可以产生变化的。变化到八地菩萨的时候,这些显现就开始呈现出像净土那样的状态,就不再是我们庸俗六根里面所呈现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密宗里面为什么会说“一切显现都是佛陀的坛城”,佛陀的坛城是非常美妙的地方。会产生这些作用的。
而我们只是拿住一句话:“哎呀,菩萨出了定以后是如梦如幻的。”这样就完了,但知不知道这个如梦如幻还有非常非常细微的一些体受,而且这个体受还会逐渐在变。这个要靠什么?全部靠修行才能做得到,不靠修行的话根本就没办法。
“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这些方法目前我们能不能去做呢?(我们先去找这么一个地方,找不找得到啊?你看到处都是门,到处都有壁落。)
我只是跟大家聊聊禅宗的一些境界和修行,实际上要我们去做的话,肯定不行,我敢百分之百地断定你不行,即使连阿赖耶识的那个状态都不行,更不要说证悟了。但是不用怕,只要我们去做,特别是前几天讲的那个中观的四夺,夺啊夺啊夺啊,夺到一定的时候,你就会夺成这个样子。但如前所说,你要去夺一定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没有出离心你会夺不下去的,没有菩提心你也夺不下去的,否则夺啊夺啊夺,又变成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这个中观四夺的法门,从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参禅来着。参禅是怎么样的参法呢?比如禅宗里面先定立了一个概念——“念佛是谁”,然后心瞄着它就去了,一直这么瞄着“念佛是谁”这样参参参,其他什么东西都完全排开了。它是依一个目标来排开其它的东西,所以参禅的人要求三尺之外与己无关、一律不理。参禅的人全都要求垂下眼帘的,你看虚云老和尚天天就这个样子,云门寺参禅也都要求这个样子的。他们什么都不管,心一直就专注在“念佛的是谁”上,去体味它、体味它,生起了疑情以后,还要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甚至参到眼冒金星口吐鲜血的人都有。
以前大慧宗杲参到在吃饭的时候筷子拿着都放不下去,是这么参的。他实际上在心里面定了一个目标,有一个叫做“念佛的那个东西”,只是我不明白它。去参到“砰”的一下崩散了以后,发现了“念佛的是谁”的那个东西也是空性的,但它有作用,那个作用叫“光明”。而且这个发现不是有能所的发现,而是自知自明的体会,“砰”的一下就开悟了。他们是用这样的方式去的。
我们的四夺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我们这个四夺是什么呢?我们就不定一个目标,采取破的方式。其实前面那种是他空中观的修行方式。四夺是什么呢?你来一个——假的!来一个——假的!而且它不定一个目标,从外境内境随便逮一个就这么开始练,直到练出空性的觉受,然后再把空性的觉受保持住,最后再去把空性的觉受放弃,让那个明空双运的本体出来,这也是一种缓慢参的过程,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而长期这么去参“念佛的是谁”的时候就会形成禅定的,你一直这么观就容易形成禅定,这是典型的由观入止,再脱落,禅宗的参“念佛的是谁”是这样的。我们的四夺也是很相似的,由观也入止,最后也脱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第一个是以他空中观的方式。所以,这些见解跟修行全部是连在一起的,他空中观是建立一个东西,去追它的同时排开其他的东西,排开了以后有一个东西叫“非遮”,光明就出来了。
我们就是认为什么都是假的,然后去体会什么都是假的,那个大空性到底是什么;当你体会到大空性时候,也会发现其实那个大空性就是光明,光明也就是空性。然后体会到了,再把它完整的说出来就是明空双运,这样就变成了大圆满。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说做不到,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只要你狠了心一般来讲是没有做不到的。这也不要什么太大的聪明,但是那需要强烈的出离心、菩提心,还有信心,因为信心会导致你视师如佛的。
但绝大部分人前面的基础根本就不行,每一个人都在贪恋这个、纠结那个,所以都很难行的。然后好不容易去掉了一点贪恋和纠结,到了我们禅修中心去修行,然后稍微有一点矛盾,就像茶水杯里面天天起风波。为了几百万你打一架还可以嘛,往往就为了一点屁大的事情就吵一架,更不要谈什么菩提心了,菩提心都太遥远了。
所以在这种心态里面,你要去证悟本性是不现实的,绝对不可能!就像一个出身低贱的小偷,既没经过教育,也不经过奋斗,他硬是想象自己要去做国王,这是不行了。首先你得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要怎么去做呢?就是真的要有出离心、菩提心和极强的信心,否则的话绝对不行、完全不行!
而这些基础好不好做呢?好做的。你说那个单空修起来会有多难受嘛?实际上单空修起来根本就不难受。如果出离心、菩提心很好的人,修起来会很爽的,人夺空了以后,你会发现对自己身体的知觉能力越来越强。比如我很肥胖,觉得走路的时候很难受,我一坐下来就开始去夺它,夺的时候那个肥胖的难受感就开始消失。你可以去玩它的,甚至有些许的病痛都开始去夺它。
什么叫做夺它呢?那天讲过的,用觉受觉得它是假象,然后在这个觉照中,你会发现它的本质跟你那个空性的认知是一样的,在这种状态里面它会慢慢的消失。虽然它不是证悟,因为证悟不是这样的,但它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你对身体的贪执,因贪执而引起的一些恐惧就慢慢慢慢地会消失。对外境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太迷恋一个爱人、情人、老婆等等之类的,好了,开始把她空掉!
你会说:“空掉了以后那爱不是就没有啦?”这就是贪的人,其实不会没有的,只是再失去的时候你就不会痛苦了。而这些东西注定是会失去的,甚至这样做的话你会发现这个爱还会延续,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爱更纯洁了、更透彻了、更无私了,会变成这个样子。所以很多人问:“哎呀,这个修下去会不会修得绝情弃爱呀?”不会的,真的不会的,有时候会更纯粹。
我们现在的爱是很自私的,我们的爱情是怎么爱的?“我爱你”的意思就是你什么都要听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我的,你必须要这个样子,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就连放个屁都要瞄准方向等等。(众笑!)很多的要求就附加上去了,其实就是要对方满足自己而已,对方只不过是满足你很多欲望、很多要求,或者是一些浪漫的想法、诗歌,以及满足情绪的一个对象而已,甚至是满足你淫欲的一个对象。
说白了就这么一个东西,还把它弄得超级神圣——爱情,爱个什么情呀?这纯粹是扯淡的嘛,是不是这样的?我没说谎吧?!我并不否认有神圣的爱情,但我们的爱情是神圣吗?如果你真的去修大乘菩提心,空掉所有东西以后,不是说你不要爱情了,不是的,这个时候你可能有爱情,但这个时候的爱情一定可歌可泣,真的是这样的。
你会真的全心全意去爱她绝不求回报,而且你会发现爱一个老太婆跟爱一个少女是一样的,虽然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真的是会这样的。所以这个爱会相当的纯粹,绝对的付出,如果男女双方都这样的话,那个爱情是不是很可歌可泣呢?如果只有一方是这样的话,那一方是可歌可泣,另一方是可恨了,如果两个都这样就精彩了。
但我们现在的爱情是这样子的吗?全部都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之上,除了折磨自己折磨对方以外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当然有时候满足一些欲望还是有用的,其实跟一杯水差不多,渴的时候就喝,再渴就再喝,喝到后来就发现不行了要换可乐。(众笑!)这就是我们的爱情,我说的是老实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要小爱要大爱,要发菩提心。
六曰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古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是存境存心灭妄功夫也。
“一片月生海”,妙啊妙啊!这个就牛了,这个要分两重。我先说证悟的,证悟了以后,他已经证悟了这一切都是法性的显现、法性的游舞,这个说的就是法性的游舞。你看它显现就显现,你怕它干嘛?破它干嘛?它本来就法性游舞,你去破它,你是个疯子啊?念头你怕它干嘛?随便起什么念头,嗔心就嗔心,嗔心的本质是报身佛。所以这个可以是证悟的状态,就是什么都是法性游舞,身心自然就没有这些执着、烦恼、痛苦。
那时候会表现为什么呢?就是“一片月生海”,证悟现前了,然后“几家人上楼”,所有的外境就像月亮照着几家人上楼这样自在,古代的这种意境非常的妙。就是证悟的状态中间法性都在游舞,犹如“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就是境和心都随便它,不管存在消灭,我们完全都不去破它,也不去建立它,自由自在,随缘自在、随缘任运、任运随缘……这个就比较牛了,所以证悟的人就是这样的,他完全不受这些左右。
还有一种状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状态,我们也“任运随缘”,叫随波逐流——看到这个该贪的我们就贪,该嗔的我们就嗔,看见痴我们就痴。但如果我们不先去灭这些的话是不行的,存心存境对我们来说还做不到的。境和心生起来我们一定会有痴、有贪执、有迷惘,不明白它的实质,不明白它的真相,然后就会有很多的迷惘、很多的情绪、很多的烦恼,所以“存心存境”这个时候对于我们是绝对不可能的、做不到的,但证悟了的人就不是了。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解释“法性游舞”,我们有个QQ群叫做“法性游舞群”,里面有很多师兄在学习。法性游舞到底是什么呢?所有现起的本质都是法性,你站在本质上去看这些显现,它们都是法性。一切即法性,法性即一切,吃的是法性、拉的是法性、讲的是法性、听的是法性、做的是法性,没有什么不是法性,甚至连杀人就是法性,受得了吗?
所以“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这个境界我们很难做得到的,但是通过前面的修行最终可以做得到。这个叫做存境存心,也可以叫做人境俱不夺,没有什么好夺的。夺的原因是你怕它,它让你产生执著,你觉得它非空性才去夺它的。所以有时候去夺人,有时候去夺境,翻来覆去地夺,当你完全夺到人和境在你的状态里面全都是法性了,而且认识了法性,你还去夺它干嘛呀?根本用不着夺的,甚至夺到它是单空的时候也用不着再夺了,一下就放下来了,说不定一下就明白什么是法性了,这个叫做放下——“歇即菩提”。
这个不是像我们平常说的那种放下,你会发现最后那个“放下”是拎不起来的,因为不生不灭,你怎么拎起来啊?所以这个要花时间去体会,而这个体会的前提还是那些老话——要出离心、菩提心。哎呀!我已经说得够多了,说得大家都耳朵起茧很烦了?但是如果没有前面这些东西,真的没办法证悟的。
证悟了以后,这些东西在我们境界里面自己可以体会得到的,非常的美妙、超级美妙!你会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印度的古文化,以及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太伟大了!这个不是一般的伟大。
我们平常的一些努力都是解决部分问题,比如挣钱只能解决贫穷,谈恋爱只能解决孤独、满足欲望,搞事业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随便做任何事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你真的做到这个状态的时候,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你拥有了全天下。“终日吃饭不咬一粒米,整天穿衣不着一丝纱”,各种各样殊胜的境界会在你的状态里面生起,慈悲心也会变得极其浓厚。
那个时候你对上师三宝的这个“信心”就不叫信心了,因为你已经加入了上师三宝之列,你会对自己很有信心,所以绝对不会靠什么说明书来宣传自己。告诉别人我在某某世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你绝不会靠这些东西,唯一只有一个念头——“为利众生愿成佛”,这个时候的菩提心就变成了胜义菩提心。
你说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呢?我不知道,但是你要去做肯定做得到。关键是你要去做,要舍得一切去做,否则“舍不得一切”本身跟这个东西都是冲突的,就不能叫做放下,更谈不上什么悬崖撒手这些东西。禅宗里面说证悟就像悬崖撒手等等之类的,我们什么东西都舍不得,哪里做得到悬崖撒手嘛?
我们修学佛法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舍弃今生,“舍弃今生”落实到具体就是要舍弃很多很多的贪著。然后要去发菩提心,舍弃自我的解脱,要所有的人解脱,因为所有的人也是你的心性。最后才能够证悟到这个笼罩一切、无一不明、丝毫无着的这种本性。
说老实话,我也知道在这里讲这些东西不太适合,很多人听了以后也真的不好去修行的,真的能好好修行的就是我前几天讲的“四夺”。但是这些讲讲也有好处,可以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虽然道路很曲折,但还是光明的,我们可以做到这一步,也不会是很难的。如果你前面的出离心跟菩提心修得非常好,真的不会很难。
你问要怎么入手呢?就是去修出离心、菩提心、修四夺,就这么入手。而四夺是很好入手的,它就是在我们做不到这些的情况之下,退一步的一种做法。只要你坚持去做,做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走到这些地步的。只是在确认本性的时候可能会比较困难一点,那个时候需要上师的指引、上师的印证等等。
但是正如慈城罗珠堪布所讲的:其实证悟不是很困难的,真的不是很困难的!反而证悟后面有一段时间确实有一点困难,要求舍弃自我啊。当你发现真相其实就是不要自我的时候,心里还是会犯嘀咕:“啊,原来是啥都不要啊!”
证悟得不深的时候,有些深藏的贪执还是会被撩起来。证悟得不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证悟的好处你还没体会得到,但你又知道了“原来证悟成佛就是要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要,才能什么都要!而且那时候是你心里真的明白了,而不是现在的这种概念性的了解,然后你心里面确实还有很多的贪著,你要我什么都舍去?——我不行!你要我舍弃我女儿?这个比较难,这样的一些东西就出来了。
但是你只要保持你的证悟不变的话,很快证悟的好处就开始体现了。这些好处体现为你的身心就开始放松,各种各样的执著开始被融化,到了这种状态,你就顺理成章地不会再贪恋这些东西了。实际上那时候的难不像我们现在的难,二者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难是没有方向的,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而证悟了以后不是这样的难法,难的就是心在放弃这些明知道应该放弃的东西时的些许犹豫而已,还是要花时间的。
如果我们要跑到山里面去修托噶,那个难还是有一些“具体”,被太阳晒得一脸黢黑,还要瞪着两个灯笼(眼睛)看着上面,所以很多时候他就不太愿意这样去吃苦了。他们说大圆满证悟了的人一般都很懒,老是想等到死亡的时候通过中阴法门来成佛,因为那个比较简单,他就不太愿意使力了,而已经明白的那个东西根本就不是使力可以做得到的。
但是也有使力的方法,禅宗里面还没有这些使力的方法,禅宗里面使力的方法很单纯,叫做“提起再参”,通过禅定强行去消融这些东西。而大圆满就很牛,大圆满靠什么呢?他跑去山里面,靠太阳刺激两根脉,以此出现坛城,通过转变明性的方式来让本性变得非常的广博、亲切和深刻,我只好这么形容了。
但禅宗就不是的,它没有这些法门,就靠提起再参,反反复复,实际上也就是沉浸在法性里面去扩展这些东西。所以这两个法门到了这个层面来比较,大圆满就真的要高一些了。所以他的一生成佛很实在的,可以让你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成佛。而禅宗在活着的时候成佛的话,就只能叫做法身佛,但是在报身方面的话,就很难讲了,也说不清楚。
有些经典里面说禅宗只是证悟了“素法身”,就是这个意思,素法身就是只证悟了法身,报身还不一定会转变。但是我翻过很多经论和禅宗的公案,我发现很多禅师在讲述证悟的这个状态的时候,也讲到了很多光明方面的东西,但像大圆满那样的讲法是绝对没有的。
所以我们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既有禅宗在证悟本性这方面的殊妙和高妙,同时我们有大圆满这个非常殊胜高深的法门。如果我们把在这个汉藏结合的时代,把修行佛法的暇满人身浪费了,那就不是什么一亿元两亿元,甚至十亿美元可以比的了。
如果你在临终的时候搞个什么供养之类的,保持功德不变,比如找些大菩萨们供养一碗白米饭,你来生都有可能做转轮王的,而那个十亿元算什么啊?!但如果你把这个证悟的机会丢掉了,那个后果就是完蛋了,你都不知道还要轮回多少劫?所以我们不能够浪费这个暇满人身,这个损失真的很巨大,我绝对没有夸张的说法。
对我们现在来讲,虽然我们在聊这些东西,其实学这些法门对我们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起真真实实的出离心——我一定要解脱!我一定要证悟大圆满!为了它砍脑袋砍手脚都可以!有这样的想法的话,你不成都很难!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想法,你想成就也很难!所以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今天只说了六个方法,明天我们再来谈剩下的四个,如果还有时间的话还会谈一些公案。今天就到这里,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出来。
问题一:刚才师兄说到有一种修法是背对着太阳?
答:不是背对着太阳,是面朝着太阳。但确实有一种修法是背对着太阳的,这是认识法身的方式,这个是不能讲的。
问:这是一个实际的修法?
答:这是一个实际的修法。
问:但上师也讲了……
答:上师有时候经常会在一些讲法中间说飙了,这是一个认识和确定法身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个东西。只能大概说一点点哈,我们老是有个感觉,好像心是从身体里面出来去认识世界的。那么太阳从后面照过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的心不是在这里的,这样会直接破除心在胸腔之内的这么一种感受。就只能说这么多了,再说我就飙了,要犯戒的,因为它是大圆满密法里面的一个具体的修法。
问题二:师兄您好!我想问一下第五个人境俱夺的修法,后面您说到会有两个状态,其中一种是阿赖耶识的状态。那个阿赖耶识的状态,是不是像人境俱夺的那样什么都没有了?而无记定也是什么都没有的?
答:我刚才说到的那个四空定就是无记定,这个“无记”是指不明白本性的那种无记。无记分很多层面的,无记就是非善非恶,这个非善非恶有很多种状态的。比如我们现在不去想它是非善非恶的,被打昏了也是非善非恶的,进入了这个四空定也是一种非善非恶,所以无记定有很多种状态的。
问:那这个阿赖耶识是什么呢?
答:由定进入阿赖耶识里面的时候就是无记定。阿赖耶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意识已经停止了,眼耳鼻舌身等各种各样的识都停止了,这个叫做阿赖耶识本来的状态。阿赖耶识不是一个东西来的,你可能又把阿赖耶识想成一个东西了。其实进入阿赖耶识这种状态,就是其他的识不再现起的时候,呈现出来就可能是四空定这些东西。
你主要是对阿赖耶识有错误的理解,阿赖耶识其实就是心的一种能力。当心没有其他能力的时候,那个能力就是阿赖耶识,在能上就可以这么说,而在所上就是显现出这些山河大地,当你的心完全不起意识的时候就是阿赖耶识,但我们能不起意识吗?
以前上师教过我一个方法,首先去捏住鼻孔跑,跑到后来跑不动了,停下来的时候那个就是阿赖耶识,这是一种。还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突然在饭桌上“砰”一拍,大喊:“阿赖耶识!”——我一愣,一下就明白了,那次是彻底明白了。但是这个要花时间的,现在不要说“砰”拍一下,用棒子打死你也不行。(众笑!)
你长期思维思考,修证了很长时间以后,就有可能会这个样子。但我们不要去企求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是针对性的。但我们现在通过修证禅定,心慢慢自然地止息下去,那就是阿赖耶识。那可以有显现,也可以没显现,当意识不再起作用的时候其实就是阿赖耶识。
问:除了阿赖耶识的这种状态,人境俱夺到显现都没有了,是不是进入了法性定?
答:如果两大类的话,一类是阿赖耶识,另外一类就只能是证悟了。你是不是想知道这个是什么?你不停地在点头的“那个”就是!——谁让你点头的?去修单空。
问题三:师兄我想请问一下,这里说的十个法门,开始说的“谓做功夫时”,这个做功夫是不是专门指打坐呢?
答:是的,“谓”是句古话来着,翻译出来就是做功夫的时候应该这样,但这个功夫时不一定指打坐,平时都可以的。
问题四: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妄念不是又起来了吗?
答:如果你心真的保持了平静,练出了心像明镜一样这种很静的能力,那么你在说话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话不是妄念来着,而是因缘组合的一种假象。妄念是因为你不认识它,没有去对治它才是妄念,对治它的时候,就算那是妄念也会被对治掉。如果你认识它是法性的时候,说话就不是妄念了,佛陀也说话的,那是妄念吗?
问:您以上说的是不是指第三个修行法门“泯心存境”呢?
答:“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这是指能境上的妄念俱息,没有任何贪执了,然后外境随便现起。我们看到这些都是外境来的,说话也是外境,我知道在说话,但我心里面不对它生起任何的贪执、仇恨等等,这个是很难做到的。
问:我们不分别的话怎么交流呀?
答:我们虽在分别,但还有一个东西知道“我们在分别”,这样理不理解?知道分别的那个东西不动,那是空的,但是“这个分别”也不会去影响知道分别的那个玩意儿。
问:第一个修行法门说的“觉察”的观心,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答:是的,很相近的。但第一个觉察只是知道念头而已,第二个连外境也一样都觉察到。还有,第一个觉察的时候,并没有说那个觉察本身是什么,这个里面还牵涉到觉察的本身,他说觉察的本身也是空性的。但它没有提这个东西,如果不去说它,就有可能会落到非证悟的明知那种状态里面去。
问题五:师兄,我按您说的那种方法去修四夺,胸口放光去夺外境的时候,修到胸口有点发闷?
答:当我们的注意力太集中在这里的时候,它就会发闷的,练气功也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修行的时候,气不能超过颈部,超过颈部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头紧得不得了、绷得不得了,有时候脑子像炸了一样的,很多人修出事的。
以前有一位搞音乐的师兄叫做四毛,昨天晚上我还看到他在电视上做了一个什么歌曲呀。他就是因为气上去了,说头顶就像翻过来一样,非常痛苦,还有很多的其他师兄也会这样,所以气不能超过头部。那么你说胸口发闷,实际上是你把它观想得太过用力了,你只要微微地觉知到它,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外面,就不会这个样子了。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你要把气往下引,引到下面去。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站起来走,把脚在地面上拖着走,就像拖着很沉的东西在走,这样气就下去了,我给你表演一下(师兄起身演示)。还有走的时候要观想两个脚心有很黑的东西一直往下沉,直接沉到下面无尽深处,这样反反复复去做,这种症状就会消失。你不能太过于注意,太过注意会憋胸的,上去了以后头会炸的。
就是不要过于用力去观,而用意去。其实要用意的话,男性要意守丹田的,因为丹田这里是气海,你再作意它也不会有什么。但你要是作意到胸口或头部,时间长了会出事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前面的东西肯定没有做好,陡然一下去四夺的话会把自己夺翻的,你一说我就知道你前面的加行、禅定这些都没有修,如果不去修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问:那师兄我们在修的时候会碰到很多问题,您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
答:如果一碰到问题你一定要来问,但我还是建议你们一定要先去修五加行、出离心、菩提心。这个听了以后偶尔去试一试可以,当然有些师兄好像一教马上就开始修,也可能会修出一些感受,但如果没有前面的东西,修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
问题六:师兄,因为我在修观呼吸,观呼吸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在觉察,能够觉察到呼、吸,然后是呼、吸……但听了您的以后,我疑惑呼吸算不算是一个念头呢?
答:呼吸不能叫做念头,它是一个生理的自然现象,你睡着了没有念头的时候,意识停止了它还是要呼吸的,其实是身根的一个作为来的。我们第一个修法说的觉察,实际上是觉察意识的念头。那你观呼吸是什么呢?你的心像旁观者一样明白你在呼吸,而且不干涉它,要么去数它,要么连数都不数,一个叫做观呼吸,一个叫做数呼吸。
在观呼吸的时候,你的心要完全像个旁观者一样的,这个方法对女性是非常管用的。看着它进出、冷热,不理它,它冷也好热也好,千万不要去操纵它,去操纵它的话就不是观呼吸,而叫做操纵呼吸,这样就要出麻烦的。
那么,有时候是数呼吸,就是“一二,一二三……”当你身体感觉很沉重很热的时候,你就数出,一、二、三……这样数到七声或十声再重复。当你身体很虚的时候,你就数入,一、二、三……。
如果你想体会一下无念,你就数中间。有时候你还想增加点趣味的话,比如身体很冷的时候,你就观想吸进来的气全都是红色的;如果身体很热的话,可以观想进来的气是白色的。我们可以加进这些东西,但不要去干涉它,让它自然地这么进出。如果去干涉的话它会憋的,有时候呼一下气故意出得很长,这个样子就不是真正的观呼吸了。
问:我在观呼吸的时候,会有一种念头,就是在它出的时候,会有个念头知道它出……
答:这个不是念头,是一种觉照,你知道它就行了。你知道在呼吸的时候其他的念头也是会起来的,那么对其他的念头就要像这个觉察一样不理它,你就把心的注意力放在这个呼吸的观察上,不要去理它,让它自生自灭——“任它落地自成灰”。
问题七:我在观的时候,先观到念头,然后观到没有念头的时候,那就是观心,而心的本性是空性的……
答:“心的本性空性的”你是怎么观的呢?
问:就是观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然后它会安住在……
答:心是空性的,它会有状态吗?
问:就没有。
答:没有就是空性的断灭了。
问: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观了。
答:所以这是不行的,你要先学中观,还要去找个老师,你说去观心的空性就是观心的没有,这是不行的。心的空性跟心的没有完全是两回事,这个非常的麻烦。你可以观念头是虚假的,这属于单空的修行还可以的,但真的要去观心的空性,你是观不到的,观到了就不是空性了,如果观不到的话你又何必去观它呢?是不是?
问题八:师兄好,您那天讲到四夺里面的夺人,我就观想外面有个佛像放光射自己的身体。我想问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融入我心间的明点,明点又化光,最后把自己融化了,这样可以吗?
答:那就是单空嘛。如果你在单空里面体会到了法性,那就变成了大空嘛。你看金刚萨埵的修法,最后上师进来以后融化身体,有时候还有一个明点一照全部都没了,然后明点也没有了,最后融入拉达,拉达后面什么都没有了,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都是单空的修法。
问题九:师兄我想问一下,我打坐的时候汗会流得很厉害,是怎么样回事呀?
答:这有几种情况。有些人的体质修行的时候会很热的,特别是禅定很好的人,会非常的热,热到不得了,汗水直流。但这样打坐流完汗以后,人会很清爽的,就像蒸了个桑拿一样,精神非常好。
蒸桑会让人产生虚脱感,但这个连虚脱感都不会有,所以不要害怕它。一般来讲,禅定比较好的人就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冬天的时候可以穿得很薄都可以这样,如果禅定很好再加上拙火的修行就更厉害了。
问:有时候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会觉得头顶的热气很厉害,很明显就感觉得到。
答:是的,甚至有时候会看到别人身上有光之类的东西,修禅定就是这样的,但这些没什么,这是禅定的一些现象而已,不会有事的。但如果你去注意的话,将来会不会有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你要故意去引导它,或者是执著它就会有事。
其实让自己身体没事最好的办法的就是不管它,但这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你前期磕头磕得不够,金刚萨埵修得不好的话,到后来你不可能不管它的。比如那些气开始去冲一些穴道的时候会痛得不得了,你没有办法不管它,然后你就会老是用意识去注意它,一注意它就要出事。所以,前面一定要让你去磕大头等等之类,不然你就要很好地去修金刚萨埵,用甘露去冲冲冲……
你不要认为金刚萨埵的甘露冲洗是没有用的,会有用的,身体反反复复被这么冲刷,一会儿是脓血冲下去了,污垢冲跑了,黑气也冲没了,好像这些是想象中的事,因为你不相信一切境相由心现,所以你就不认为这个冲洗有用。其实是有很大作用的,慢慢你的身体就开始有清凉感、顺畅感,然后你再去打坐就不会有事了,就是刚才说的业障被清掉了。
问:禅定的时候我并没有刻意去想东西,心安住在一种我分不清楚一些念头或者怎么样的状态里面,有一种轻安的感觉,也从来没想过任何东西,心就轻安了,坐着坐着浑身就开始出汗,不断地流,一滴一滴地流……
答:是的,我明白,你虽然没想东西,但是你的心安住在平静中间,有时候会觉察到一点念头,但这个已经算是刚刚开始的比较好的定,然后身体就开始冒汗等等之类的。有时候身体会感到很轻,沉重感也会消失,后面还有很多稀里糊涂的各种现象。
所以大家要去学见解,不学见解的话就会变成死禅定,你现在没办法,肯定要去学习,否则会变成冷水泡石头,但你目前的禅定还不算是冷水泡石头,还没走到那一步去。
问题十:师兄,昨天您跟我们讲四夺的修法,讲到破五蕴的色受想行,然后到破识的时候,你就说要等上师来了,我对这充满着好奇。我们可以把五蕴分成八个心法,那么在色受想行上破的时候,是不是实际上已经在破识了?
答:是的,而我指的识是阿赖耶识,或者是破末那识,这前天我已经讲过了。我们只是把识的能力的对境破掉了,当所破掉了以后,能肯定会没有的,实际上我们已经把眼耳鼻舌身、末那都破过一遍了。但破阿赖耶识我并没有说,因为一说肯定要牵涉到大圆满,大圆满的精要就在这里。
问:但是在破唯识的时候,阿赖耶识是否也已经破了?
答:那是概念性的。它说这个识也是有时间的,是刹那刹那的,到最后那个刹那也是没有的,这是想象的说法而已。
问:讲假相唯识的时候,说外境是不存在的,像毛发一样,里面曾有这样的一个比喻来类比依他起。但是在破真相唯识心境一体的时候,已经把境破了,体就会没有了?
答:你说的已经是随教唯识了,随理唯识说境没有了,但识上还有一个东西叫做自证分,然后自证分又可以把它分成刹那,而这个刹那是成立的 。
问:中观在破真相唯识的时候,就已经把依他起的识破掉了?
答:是的,就是把这个刹那破了,但这些都是概念性的东西,我们在讲离一多因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破了。识可以把它分成刹那,然后就没有了。
问:这种概念性在实修里面也是可以趋入真相的吧?
答:一趋入真相就是大圆满,识一破就没有了,转识就成智了。
问:因为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师兄一讲到这儿就不讲了?
答:因为我不懂嘛,所以不讲这个,说白了,我们凡夫跟圣人的区别,就是我们把本性搞成了识,圣人就是明白识就是本性,就这么一个差别。
识是什么呢?这个识里面就带着有无明,能跟所是分开的。当能跟所不分开,完全是法性的时候,就是圣人的状态;能跟所完全分开,能跟所不一样,就是无明的状态。这里面就是要明白识跟法性,分开和不分开的区别在哪里,这就是破法来着,但这个破法马上就是实际的东西。
如果再去说什么刹那刹那,那只是在概念上说“哦,原来识可以分开的。”——但这并不是实际的修行,实际上的修行就是大圆满的窍诀。上师们以后可能会跟大家讲这些东西,等讲了之后我们再来交流。
问:然后我想祈请师兄,明天能不能再抽点时间给我们打磨一下应成派的不共四因?
答:不共四因明天可能来不及了,就应承四因都起码要讲一个多小时。今年这里来的初学师兄特别多,下次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可以在深圳跟大家一起,专门把这个四因再讲一遍,而我讲的方式可能会跟书上讲的不太一样。
问:就是因为不一样才祈请师兄讲的。
答:正因为不一样,所以之前我要花很多的时间来铺垫。比如你要引入一个故事的主题,就像炒一盘菜的时间就那么一点儿,但是切菜要搞很长时间,所以明天时间就不够。如果以后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再来讲这个不共四因,有兴趣的师兄可以去听一听,这挺有趣的!
因为这个牵涉到因明和辩论里面的很多东西,在座学过因明的可能很少,所以讲起来很麻烦的。因明的这个因那个因,还有三相这些,很多人都不懂的,如果这些铺垫不做的话,那个四因是没办法讲的。
慈城罗珠堪布在讲四因的时候,是先把三相推理讲了以后再来趋入的。所以以后我们如果有时间,在学习了一些因明的前提之下再来讲,如果没学的话,我要先把因明用自己这个比较容易懂的方式普及一下,把菜的佐料这些弄完了以后,最后再来炒菜。如果明天只花一点时间炒菜的话,会比讲今天这个还要麻烦。
我今天讲这些东西很多人都已经看着我,两个眼睛发愣了,那个虽然是纯理论,但有很多逻辑性的东西。如果前面没有完全的铺垫的话,讲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下一次在深圳,有时间也可以把这个四因讲了。
问:然后再祈请师兄,能够作为我们汉族人的带头人,把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美妙的禅宗振兴起来,然后能够把这个作为主法来给我们传。
答:你话还没说完,飞刀“啾啾啾……”就开始来了!我会为我们汉族的佛教事业尽我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我本身是个凡夫,真的只能叫做尽力而为,带头人肯定是不行的。你这个话音未落,大棒子就会劈面而下,我告诉你一定会这样的。
因为现在这个佛教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佛教了,很多时候是一种生存的方式。当我的这些做法侵害到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像菩萨对凡夫一样对我的,所以这个是不行的。但是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做我分内的事,这个肯定要做,既然我们是学佛人,是大乘的佛子,就肯定会不惜一切地去把释迦牟尼的法,能够让更多的人明白就尽量让他们明白,能够让更多人了知就尽量地让他们了知。
但是,说出头做一个什么带头人,第一,我根本没这样的本事;第二,就算有这种本事的话,我也怕飞刀!(众笑!)不过这个缘起很好,也就是说我们要搞禅宗,但是我们这个禅宗不能像以前乱来的狂禅那样,我们要次第地修学上去。
问题十一:师兄,我想问一下就是我们在修四夺的时候,有没有一定的次第?是不是要先夺境再夺人,还是其他的?
答:这个不一定的,一般来讲要先夺境,因为我们习惯性的就这么看出去了。但是有些人就直接把自己的身体当境来夺,这个其实更好的,更快!夺法我那天也讲过了,也可以产生同样的单空觉受的,产生了那种觉受自后,就可以拿去当武器一样到处用,见人“杀”人,见佛“杀”佛。
问:那就是说,还是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对境?
答:是的,我们的修行不能那么呆板,不然老是搞不上去的。我看你们的闻思修行,搞得我真的是无语!我们那个“伟大”的居士林里面“伟大”的修行人们,把他们“伟大”的功课安排出“伟大”的时间,从头堆到尾,整个脑袋上像打了一个包进去,让所有的水往里面灌,然后下面一个洞又在流水,这样是不行的!(众笑!)
问:我想问一下,我们在修夺境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是意识还是什么,但有这么一种感受,面前这个东西确实好像是空掉或者虚无了,但这个好像是意识强加上去的?
答:是的,开始就是意识强加上去的,单空刚刚开始就是典型的“指鹿为马”,但又为什么说那是正确的呢?因为你通过分析,它就是没有的嘛,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理智,不要相信感觉。这样就会破坏掉前面那种实有的感觉,然后产生虚幻的感觉。刚刚开始初悟单空的时候,你会觉得座位下面是空的——哇!会不会陷进去啊?
我们有一位师兄,她搞那个离一多因老是弄不通,后来去云门寺打禅七,“砰”的一下弄通了。弄通了以后,她沿着那个佛像跑香的时候,就觉得地板下面全都是虚的。这就是单空的初步开始了,但是这个开始可能维持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如果前面的菩提心、出离心不够,或者是基础没打好,很快就消失。
还有人做梦的时候,开始梦见自己这样那样地飞,你会发现在梦中唤起单空修行的时候,你把所有的观空,人会飞起来,什么穿过墙壁等等之类的,什么怪东西都出来了。但如果你后续的修行不够,很快就没了,这时经常会被“调戏”的。
问:那怎么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答:出离心、菩提心。(众笑!)
问题十二:您不是说过止和观要平衡吗?也就是禅定的那种如梦如幻状态,是不是一定要加上见解吗?
答:禅定就不是如梦如幻,禅定那个是虚幻,如梦如幻是一种见解。禅定是虚幻,慢慢虚幻也消失,显现就没有了,这个属于纯禅定来的。他心里面完全没有对外界的一种认知,没有一种领悟在那里,我们应该有一种“外境跟身心确实是假的”这种领悟中消失,这个才是单空的修行,而且这种消失会加深你的领悟。
问:感觉融合不好,修的时候要先把离一多因想一下,然后再修?
答:先不要想,你直接用光射自己就行了,要磨出那种感受来,这个要花很长时间。还有,想的前提要去跟这些师兄们长期去讨论,等到见解磨熟了以后就会形成了观点。其实就是被洗脑了,但这个洗脑是正确的洗脑,把错误的洗掉,留下正确的。
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什么呢?对着那个碟片,哗哗哗看完就回去了,这个根本就不管用的。“我一直会看传承”——传承下面是什么呢?还是看传承,这个不行的!传承是要看,但看完了以后要去修才行,不然光有传承不修就没用。在修的前面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彻底弄清楚,这个才有意义的。
我们有时候只重视传承,而不重视传承的意义。传承是非常重要,但传承看完了又怎么样呢?不懂!那这个传承拿来干什么呀?!真的不能这样,我们要懂它,懂了以后没传承也没关系,因为你就是传承。如果你看了传承还是不懂的话,那传承就是传承,你还是你。(但我没有否定传承啊,兄弟们,这个飞刀不能来呀!我怕,我老人家心脏不好!众笑!)
问:师兄再问一下,修夺人夺境的时候,您说不要陷入到那个禅定中间,这个我就不太明白,因为在修完的时候心不是会安住吗?
答:我说的是单纯的禅定,没有见解的那种禅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定在如梦如幻这种见解中间,或者那种感受中间,这个就不是单纯的禅定了。它也会形成定,但这个叫做“虚幻定”,不管叫什么定都好,但不是单纯的禅定。
禅定的意思就是我没有什么见解,只是把心平静下来而已,平静下来显现当然会消失。你说这个消失能不能够证悟单空?有时候也会的,虽然他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见解,但他在实践中已经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假的。
但是也不一定,有些人虽然觉得这个境界里面都消失了,但由于他没有学过实证的这些见解,于是他会认为是用了一种东西把它消灭了。或者在禅定的那种状态里面这些显现实际上还是在的,只是因为我依靠禅定的力量让我看不到它了,他会这么想的,这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见解。所以,你不要陷入这种没有见解的禅定中间。
但是,如果长期通过修行有这种虚幻的禅定,又有这种知见,然后在这种知见中外境的消失只是印证了你的知见,那这就是非常牛的事情了,真正的叫做修证,不然的话就叫修禅定。但禅定了以后也没什么的,禅定好了的话,如果有知见马上拿来就能用得上。
我说“不要陷入那个禅定里面”,实际上想说我们不要丢失掉见解,不要丢失掉知见。这个观念跟宗喀巴大师是一样的,宗喀巴大师就是让你一直保持这个知见,他说禅定中间一定要有思维。到了麦彭仁波切就说这个不行,思维也要丢掉,要先思维后安住,这就牵涉到《定解宝灯论》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最后我们连这个所谓的单空觉悟也要丢掉,然后才是真正的证悟。
姐姐们,哥哥们!如果没有出离心跟菩提心,这些东西真的没用的,得个“讲”字罢了,真的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玩真的,玩真的就是一定要有出离心跟菩提心。
问题十三:师兄,我对着外境就敢夺,但对着佛像就不敢夺?
答:佛像不是外境啊?
问:但是太庄严太漂亮,就不敢夺,好像没有勇气对着佛像夺。
答:“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佛说的。佛像也是虚妄的,不信你把它投到那个炉火里面去嘛。“金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这不是我说的,都是以前的大禅师说的,这个东西谁都不敢去攻击的,攻击他你就是诽佛——“若以音声求佛,是人行邪道”。
这是因为你没有知见,有了知见以后你就不怕了,但不代表我们不恭敬这个佛。你要是不恭敬佛像的话,你就完蛋了,因为这个是佛的显现,不然最后你就真的要落到下面那口锅里面去。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那你就先闻思了再说。
今天的交流到此结束,现在我们一起回向!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2011年五一禅七第7课——《真心直说》与《十牛图》
- 2012年五一禅七第7课——真心直说十种修行法门(下)与禅宗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