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来看第七章老人家讲的法无我的修法:
空性与无我修法的差别:空性修法是指法无我的修法,当体会到物质、精神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时,在这种境界中安住,就是空性的修法;无我的修法则是特指人无我的修法,它属于空性修法的一部分。
其实刚才我把人无我的那一部分已经说过了,现在我们要说空性的修法。空性的修法也一样,把它分成物质和精神两种。
一、色法的空性修法
物质,比如我们刚才说的身体,它不是我,但它是一种实有的存在,这就是法。我们现在不管它是不是我,它是一种物质。如果它不是实有的,这就是关于色无我(色即是空)的修法,实际上就是空性的修法。
我们刚才说人无我的修法时,实际上刚开始就说了它是法无我的修法。但是,由于我们瞄准的是人我,它就变成了人无我的修法。现在我们不管人我了,直接把它当成一种物质来修,它根本就是不成立的。同样用离一多因去分析它,用光去射它,这样就变成了法无我(空性)的修法。
现在我们不去夺身体了,我们去修面前的东西,比如面前的电脑,甚至你可以找一个你最喜欢的事物。比如,你很喜欢你的女朋友,你就把你女朋友的相片放在那里,开始空她。你会问:“空了她以后,是不是会影响我们的感情呢?”那要看你怎么去做了。你可以跟一个幻影谈恋爱,这是很妙的,可以妙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你可以享受和她的恋爱,同时要是分了手,你也不会很难过。这显得好像有点卑鄙,因为我们一般分了手以后要难过,才算道德高尚——“你看他分了手好难受哦”,人类的价值标准就是混乱的。但是,往往就是要分手,自己又不愿意难受,往往想让别人难受。
我们找一个东西放在面前,直接去空它。也可以通过思维去分析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找来找去,你会发现找不到。这时候你就会产生像梦中的东西一样的感受,完全是虚假的、幻影一样的感受。然后你就直接在这种感受里面安住下来。这也是一种修法。当然,前面的发愿这些也要做。当这种感受慢慢地消失以后,又来思维。
另外,这时候不要再观想有佛菩萨在前面放光射你,而是你的心间放光直接去射面前的东西。观想它被射了很多洞。你可以拿一张像放在前面,特别是女朋友或男朋友的像,分手了念念不忘的那种。然后你就开始去射,射了以后,你会发现他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幻影,它是你自己的心捏造的一个幻影。感受是非概念性的,而是直接觉得他是个幻影。然后,你就在这个幻影里面安住下来。他像梦中的东西一样,完全是你心捏造的,没有实质,是假的。
这种感受是非概念性的,一定要培养出非概念性的觉受,概念是不管用的。然后你就在那种觉受里面慢慢停下来去安住,延续感受的时间。延续到一定时候,这种感受又没有了,他又变成真实的了。那就再来过,反反复复,反反复复。最后要达到什么程度呢?什么外境都要这样去修,桌子、板凳、山河、大地、别墅、汽车……来什么夺什么,来什么破什么。
“破”的意思就是用心去感受它是虚假的。中观的破就是这样的,来什么破什么。平常生活中也一样,情绪起来,假的。当然,首先你要培养这种空性的感受。那要从色法开始训练,因为色法是最容易的。你要找一个东西开始去培养,去射它,觉得它真的像假的,通过观念影响你的心对那个东西的认知。假的、假的、假的、假的,是不是假的?好像不是。但又有点虚幻的感受了,哎呀,怎么一看马上又没了……再来过,假的、假的……
就这么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会越来越多。假到后来,这种假的感受生起以后,出去看到什么都是假的。特别是有人刺激你的时候,假的。刺激可以有很多种,打你是一种刺激,对你抛媚眼也是一种刺激,全是假的。然后,你会发现,你可以知道这些现象,但你的心不再被这些现象所左右了,从而贪爱和嗔恨就会少很多。这是对色法。
二、心法的空性修法
当这种假的觉受比较强烈和深沉,成为一种常态以后,所有的情绪起来时,你就去对付它。一旦情绪起来,你就去观察它,假的,然后情绪就会开始消失。受、想、行(识就谈不上了,识指心分辨的那种能力)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全部都会消失。想法起来,假的,情绪(行蕴)起来,假的。情绪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和痛苦,也觉得它是假的,这些比较容易做得到。
想法是假的,要怎么训练呢?你要坐在那里像在禅定一样,心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想。有一种“想法是假的”的那种感受,但不要故意去把想法压制住,或者随着它跑。你要保持在“觉得它是假的”的那种平静中间。也就是这种平静里面保持着“觉得它是假的”的感受,同时念头起来、下去,起来、下去,只要你去觉知它是假的,念头就消失了。新的念头起来,又消失了。这样就会把想蕴觉知成假的。这是对付想蕴。
然后你去觉知行蕴,行蕴成了假的;你去觉知受蕴,受蕴成了假的。那时候它就不再影响你的心了,你的心可以永远保持在平静、安然里面,最后会达成喜悦。那种喜悦会越来越甚,越来越平稳。到后来你会发现它比吸毒还爽,就会训练成这样的。
最后是识蕴,即心分辨的能力。它要怎么办呢?普通的识就变成前五识这些东西了。最后的阿赖耶识,就停下来不讲了。为什么?这就要去找慈诚罗珠堪布了。识区别完了就是法性。心能够分别的能力与法性的差别,就是分别与不分别的差别。如果你明白这一切,包括心识这种分别,其实都是一种二元对立,你就会完全放弃这种分别。因为这种分别也是假的,而且它是假的来源。也就是能分别也是假的,既然能分别是假的,那我就不分别了,完全放弃,很自然、放松、平然地安住在心的本来里面,那就是法性。
我说得很笼统,至于具体的窍决,即怎么去认识它?怎么去安住它?这要到最后那个层面才讲。而且要去找慈诚罗珠堪布,我也不会。那么,前面的色、受、想、行都已经讲了,大家应该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你说:“那后面的识蕴怎么办呢?”一是需要窍决,二是如果前面的色、受、想、行夺得很好,最后你一下就明白了,很简单,简单到一塌糊涂。为什么?其实当你把作用去掉了,本体自然就出来了。因为色、受、想、行等所有的一切都是识在作用,作用都是假的,那识还能够独立地成为一个东西吗?
我举个例子,这个东西是我的眼识造成的,它没有了,我的眼识去哪里了?回到本来去了。如果我的意识觉得它是空的,那能觉意识的这个觉,它也相对就空了,因为能所是观待的。现在识造成了色、受、想、行,当你把色、受、想、行全部都回归到本体去了,识它能不回去吗?
当然,最后的分辨还需要指引。其实很多时候指引就是一句话而已,或者是一段话。当然,如果修证得不是很好,这段话可能延续很多天,或者延续很长时间,叫“打磨”。但是,打磨本身也牵涉到对色、受、想、行、识的空性的训练。
具体要怎么做呢?我们归纳一下:一、我们要去觉受我们能看到的所有事物是空性的;二、我们要觉受我们的身体完全是虚假的;三、我们要去觉受我们的情绪是虚假的;四、我们要去觉受各种各样苦、乐、无记的感受(受蕴)是虚假的;五、我们要去觉受我们的想法是虚假的。总之,我们要去觉受一切都是虚假的,这就是修法的总结。
那么,我们可以在座上去修,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修。觉受一切都是虚假的这种修法,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觉得它像电、像雾,完全是虚假的,要这样去观,这就是中观的修法,没有其他什么。
觉到后来,你会觉得心不是实有的(不能叫做假的),这时候就变成了我们那天讲的,用觉知去觉知觉知。觉得觉知也不是真实的,它是可以作用的,但找不到本体。这时候,心就回归到最自然的本来的那种状态里面去了。
但是,如果前面的色、受、想、行都没有磨得很空,根本就不可能,你怎么回到完全无执的状态啊?你根本就做不到。比如色,一个沉重的东西放在这里,身体很沉重地放在这里,它就是一种执。如果你说你不执,我们找一把比较尖锐东西来,我看你执不执?你说你不执,骂你两句,你就开始恼火了。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用意识制造出一个不执,实际上是心执著一个对境,但我们认为它是不执。然后很多人就会认为这是证悟,其实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不执是什么呢?即放下了色、受、想、行这些东西以后,识消散回到心本来、自然的那种无执。解脱就是无执,没有什么其他的。我们本来是佛,因为执著成了凡夫,现在把执著一去掉,就是所谓的解脱、涅槃。
那么,我们现在就要用这些方法去对付所有的执著。色的现起是执著,情绪的生起是执著,感受也是执著。如果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那就是执著。如果我们认为它不是真实的,即使现起也没有什么。这种训练会有结果吗?会有结果的。比如色,如果我们长期这么禅定,去感受它没有,那手真的能插进岩石。如果不再执著受蕴,那么这些苦乐就不再影响我们了,情绪也不再影响我们了。那时候你的人格会变得极其高尚,慈悲会成为本来。
如果不再执著想蕴,我们反而会发现不需要想很多事情了,直接判断就是结果。所以,达到佛陀的那种程度,他是没有想法的。关于这个问题,格鲁派和宁玛派有很大的争论,一方说佛陀有思维,另一方说佛陀没有思维。其实佛陀是没有思维的,只有在不明白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判断、思维。而对于佛陀来说,你还没有生出来,他就知道你下一世的事,他还用得着思维吗?直接就来了,全都是现量,佛陀那里没有比量。这是对想蕴的超越。
对行蕴的超越,很简单,即我们不再被各种各样的情绪所困扰。
对识蕴的超越,我们就会出现很多神通。我们的识是很简单的,就是这六根识。当然,对于猪来说,我们的六根识是神通,但人之间就很一般。如果我们超越这些东西,就会出现神通。为什么呢?比如,我们看到了墙壁外面的东西,它也是心识的显现,这就称为神通。我们对识的超越,就会出现这些东西。在意识里面,可以知道你的过去、未来,这就叫“宿命通”。当然,我们现在的意识不行。所以说,如果去修这些内容,一定能达到很好的结果。
所以说,大家要努力去修这些东西,修到后来,慢慢地我们就能体会到空性。每一座修完以后,我们一定要记得回向,回向给我们下一次再修空性。修到感觉好的时候可以停下来,不能修到一脸苦恼的时候再停下来。停下来以后,下次再来过,反反复复,一座可以修很多次。反反复复这样修,慢慢地就开始成熟了。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建议结合录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