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聊一聊“佛教与生活”,这个主题中的佛教对爱情的作用,佛教对幸福感的作用。当然,这里说的“佛教”指佛教世间法这一部分。而佛教的出世间法对爱情有什么作用呢?它是假的,爱情就是贪婪的结果,贪婪最集中、最自私的行为就是爱情。有人会不解:“啊,佛陀没这么说过吧?”其实佛陀就是这么说的,大家是不是非常受不了?实际上就是如此。
因为爱情一定要有对象,得瞄准一个人去的,或者最多几个人,不会全世界的人都爱。当你集中爱一个或者几个对象的时候,这是一种我执的表现,立场一定是从你这个个体出来的,所以你只爱这一个或者几个人。作为你这个个体,你不可能去爱所有的人,爱所有的生命则更谈不上,所以按照佛教的标准,器情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按照世俗的标准,谈恋爱不一定是自私,那是生活的日常。
佛陀为什么能大爱呢?因为他的爱不从个体出发,而从觉性出发,他没有“我”这种东西。“我”就是个体,从这个个体出发。而佛陀没有我,没有个体,他没有来处、没有去处,所以无所不爱。因为他没有个体,根本不会害怕伤害,所以不会有嗔;由于没有个体,根本不会去择一个对境来爱,所以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陀与凡夫的立场是不同的,佛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他不会因为你调皮或者你不爱他,他就不爱你了,无论你怎样,他仍然爱你。
佛陀的爱不会像我们有我执的情况,比如男女之间的爱就是一种交换,我抛个媚眼给你、搞个秋波给你,你一定要回我一个冬波或者春波。如果我给了你一个秋波,而你直接给我泼凉水,那是不行的,爱火会马上被浇熄。我送了你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你至少回我一个微笑,如果没有这种交换,人是不行的。所以,这种爱是一种交换,只是在交换中,双方开出的价码不一样而已。
佛陀就不管这些,不管你是谁,你是地狱的众生他爱,你是天界的天主他也爱,你是乞丐、是坏到底的人他也爱……他爱的方式是去帮你,但世俗之人是爱你才会帮你,不爱就不帮,只要不害人就行了,选择冷漠。二者完全不一样,我们要了解这些。这是佛教对爱情的一个作用,按照出世间法的标准,会认为爱情是自私的。
佛教认为世间的快乐(世间的幸福感)全都要放弃,世俗的常乐我净是一种颠倒,法性的常乐我净才是真正的胜义果实、成就的反应。世间的本质是苦,暂时的乐实际是苦因,我们要放弃它。如果执著这种所谓的幸福感,后果绝对会非常严重。
很多人的事业很失败、爱情很失败、家庭不幸福,没有幸福感,因而去学佛。这三种不顺,实际上是一种福报。从佛教的世界观来说,这是一种很厉害的福报,逼着他信了佛,也不知前世种了多少福报,才得到那么一个结果。
逼着你去修行、去信佛,去体会世间的一切无一可靠,唯一依靠三宝,从而有了皈依,由此而去追求解脱,获取了真正的常乐我净,那要多大的福报才会有这么强烈的遭遇?即使有人有了这些遭遇,也不见得能够去皈依、去学佛。如果有了这些遭遇还遇到了佛法,还能产生强烈的出离心,这得多大的福报啊?真是具大的福报来的!
所以,你不能以出世间法去判断这些,出世间法会告诉你,一切都是不可靠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管是什么,一“炮”给你打完!
——摘录并整理自《坛经第十九课——佛教与生活(上)》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你的来世和今生,靠什么联系?
- 学习佛教世间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