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

  • 浏览数

    6795

  • 收藏数

    1

作者:admin 发表于 2020-5-30 13:12: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中观应该怎么去学习,怎么和修行互相帮助呢?
  首先,我们要尽量仔细地闻思中观的经论,绵密地参详。这种闻思和参详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直到开悟为止。其实说直到开悟为止都不太正确,开悟以后还要继续闻思,因为只是初初开悟的话,境界并不透脱。什么叫不透脱?就是不敞亮、不广大、不稳。人家三地菩萨到八地菩萨都在闻思,所以我们也要持续闻思。

  那么闻思过程中有四个大的步骤,即中观四步,步步都需要有相应的修行和觉受。

◎第一步:色即是空——抉择诸法为空性

  什么叫抉择诸法为空性呢?就是我们要思维心前所有显现全部没有实质。这个时候的修行是以闻思为主,在闻思的同时会产生一些单空的觉受。

  什么叫单空的觉受呢?就是我们的心只是感受到现象没有实质,还没有感受到心本身也没有实质,还没有证悟。在格鲁派里面,这个状态叫“现象以现象不空,现象上的实有空”;宁玛派则认为这个不究竟——它就是不究竟,但在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第一步理论和修行的结合是什么呢?我们要以闻思中观的经典为主,并且要在座上反复思考和感受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全都没有实质。由于资粮不够,禅定不够,往往感受一会儿心就累了,这时候就停下来休息,什么都不要想。过一会儿再开始感受,累了再休息……就这样轮番交替进行。

◎第二步:空即是色——空性抉择为缘起

  我们在抉择现象没有实质的时候,会觉得排开这些现象,好像另外还有个空性。这种见解是错误的,离开现象没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空性。

  因此,什么叫空性抉择为缘起呢?“缘起”就是现象的意思,离开这些现象没有一个单独的空性。特别是藏传佛教会提到一个词汇叫“法性定”,这个词汇有时候会把人搞懵,我们往往会认为:进入法性定以后,所有庸俗现象就消失了,我们在这个法性定里会证悟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跟万法不一样。

  这就是个错误的思维,法性定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

  当然,你也不能叫它什么都没有,因为“什么都没有”其实也是一种“有”。这个很拗口啊。你想想看,你能不能找一个叫“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出来?找不到的,“什么都没有”只是你的一种想象。你看得到、摸得到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吗?你说虚空,虚空在你心里也是一个执著对境,所以没有一个东西叫“什么都没有”,但人们总是要这么去想,把概念当成真实。

  所以说空性不是离开现象的一个东西,它就是现象本身,叫做“空即是色”。前面我们说了,第一步是以思维为主,思维到一定的时候,要让那个感受延续下去,其实你延续不到一会儿你就不行了,要思维和休息轮番交替。

  那么第二步,是思维和觉受平等轮换。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产生了一些空性的感受以后,你会发现这个空性的觉受并不离开这些现象。然后这些空性的觉受和现象呢,在自己的修行中反复地轮换,思维一阵,感受一阵,感受一阵,再思维一阵……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大量阅读一些中观的论典和大德们的开示,让理论和修行相互助益,让自己对这个东西的理解越来越深。

  你理解得越深,产生觉受就可能更多,觉受一点一点积累,逐渐成片,叫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以后你才修得下去,否则你就会进入误区:要么纯闻思,闻思到一定的时候会发现全都是一些干瘪瘪的知识,不起作用,搞不下去;要么光打坐,打坐好像产生了很多觉受,但这些觉受跟空性根本无关,外道也是这么修的。

◎第三步:色不异空——缘起抉择为离戏

  什么是离戏呢?我们的语言、思维和感受都是戏论,“离戏”就是非思维性地直接明了空性。

  前面我们说,空性就是现象本身,那么这些现象的空性怎么在我们认知里得到体现呢?是以非思维、非感受、离戏的方式去体现的,是一种直接地明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在《心经》里面叫“色不异空”,即现象和空性是一样的。走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初步开悟了。真的开悟的时候,这些现象也不会消失。

  永明延寿大师曾为开悟设立了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开悟的人开眼闭眼都能见到本性,像文殊菩萨一样。一个人真正明白本性以后,不是说在打坐的状态里是开悟,不打坐那个明悟就消失了,而是一凝神就回去了。到后来甚至可以不用凝神,随时随地都在安住在那个明悟里,绝不会丢失。这种透脱的明了一定是离戏的,不是一种思维,也不是一种感受,因为思维会消失,感受也会随时变化。

  所以说,第三步“色不异空”的时候,是用离戏的方式去感受现象的空性,叫做“缘起抉择为离戏”。这个时候也有思维,不是说离戏就没思维了,他恰好是安住于空性这种状态,安住一会儿不行了,他会有思维,思维一段时间之后又安住,是思维和安住反反复复地轮换。

  藏传佛教里面有部很著名的论典叫《定解宝灯论》,是一位伟大的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七岁时写成的。《定解宝灯论》里面有七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修行时思维和安住是否轮换”。是的,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在这里的话,当我们达到第三步的时候就是要思维和安住轮换。

  这时候我们要阅读一些什么书呢?不但要阅读中观的书,有时候还可以去读一些大手印、大圆满的书。

  其实中观跟大圆满的差别是什么呢?中观主要是用思维推理的方法去抉择万法为空性;而大圆满和大手印,特别是大圆满,是以直接领受(即离戏)的方式去感受空性。那么到第三步的时候已经开始有离戏了,“缘起抉择为离戏”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现象抉择为空性,这个空性是离戏的。到了离戏的程度就有点近似于大圆满和大手印,这时候就要读这方面的书,它会反过来对我们这一步的修行起到极大的作用。

◎第四步:空不异色——离戏抉择为等性

  “等性”,就是心的本质和心的现象是一个性质——空性和光明。我们会发现心的本质是空性和光明;心的现象,即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东西也是空性和光明,这就叫做“等性”。

  这就是真正的大圆满了。这个时候既不怕念头,也不怕现象了,就像密勒日巴说的“念头越多越快乐”,现象也是念头,随便你什么现象出来,现象的隐没、现象的现起,全皆空性的游舞,那时候现象就称之为“空性的庄严”。

  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小乘是害怕现象的,认为现象都是苦。那怎么办呢?阿罗汉就进入涅槃去躲避现象。大乘则不是这样,所谓“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菩萨不怕这些现象,他明白现象出来全都是空性的,跟心的本质是一个性质(等性)。这就叫“离戏抉择为等性”,是最后一步。

  这个时候就是以安住为主了,大量地安住,间或有些思维。甚至他在安住的同时也会有思维,而且思维和安住也是等性的。他不怕有思维,但那个不是一种故意的思维,其思维的力量不会大到把证悟破坏了。这种状态在大圆满里叫“流水心瑜伽”:“瑜伽”就是两个东西合在一起;“流水心瑜伽”,就是指所有的现象如流水般刹那迁流,但它跟我们的心的本性是合为一体的——心跟心的现象合为一体,同为光明和空性。这就是大圆满的状态。

  达到这种状态也要闻思的,闻思什么呢?一些祖师和成就者修行的心得或开示,然后跟着这些开示去检阅我们修行的状态,这个时候再去领会心的各种各样细微的差别:分别、离戏、心的各种各样的光明、空性……这在大圆满里面叫“区分有寂”,在禅宗里面叫“层层剥啄”。什么叫“层层剥啄”呢?我们心的本性就如小鸡,无明就如蛋壳,为了突破这个蛋壳,小鸡在里面“噗噗”地啄,祖师们的开示则在外面敲,最后把蛋壳一下啄烂。蛋壳很厚,一层层地剥啄,其实就是不停地领会本性,消融执著的过程。

  我们安住本性干什么?安住本性不是坐在那里享受什么——当然它是一种享受,但你享受的同时不费力。不费力的同时,它会消融你所遇到的所有现起,也会让所有现象和本性一致,所以也叫“离戏抉择为等性”。

  这一步是真正的大圆满的修行,也是禅宗的修行。在大圆满称为“区分有寂”或“六根自解脱”,对内观察体会的时候叫“区分有寂”;对外完全没有执著,就叫“任六根自然解脱”。

  什么叫“自然解脱”呢?我们初步修的时候一定要抉择外境嘛,人家好好地一个东西放在那里,要去思维它是空性的;要用中观四夺的修行方法,比如观想用光去射啊、风去吹等方式产生单空的觉受——这些都是戏论,是努力破坏外境的方式。但达到最后一步就不是这样了,所有现象本来就是解脱的,它自己解脱。

  当行者区分有寂,明白心的本性,安住于心的本性的时候,外境也是自然解脱的,这两个事情其实是一个事情,是同时发生的。这在大圆满里叫“六根自解脱”,禅宗则叫“保任”,“保”是留住内在的证悟,他不是故意去留住,而是自然明了就是这个样子了;“任”就是任这些现象和念头生起、落下。这是中观的第四步。

  我这样一讲就把中观跟大圆满、大手印扯到一起了,这是一种又去修显宗的中观,又结合了大手印、大圆满的修行方式。你要想真的明白,就要去找一个过来人或上师给你仔细分析,伴着你修行,跟你解释很多的现象,最后给你指示本性——这一步是做得到的,是我们生命最终、最根本的目标,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仅供听打交流。】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