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0

  • 浏览数

    7601

  • 收藏数

    0

作者:秋池 发表于 2020-7-14 11:01: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接下来讲大家都熟悉的达摩和他弟子的故事。达摩回天竺之前,把二祖和他的几个师兄弟凑在一起了的故事。
达摩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达摩说“我时候到了,想回天竺去了,把你们的修证情况、所得都告诉我。”,当然不能一上来就说:“以无所得故,无所得也,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果你真证悟了,可以这么说,要是背诵的话一巴掌就来了,问:“得了没有?”,答:“没得。”,问:“痛呢?”,答:“有点痛。”
道副,其中一个师兄就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禅宗里面经常说不立文字,很多现在学禅宗的人,以为不立文字就是不看书、不闻思,动辄就要实修。什么叫做实修啊?是石头那样修?还是实际地修?什么叫做实际地修?所以不是靠一句话,或者靠想象,还不要受一些文艺作品的影响,比如看文艺作品的影响,一个人拿着一本书,屁股一坐,就开始打坐运气,电视屏幕上就开始出现身上有气在动呀!有光在身上转来转去呀!然后“啪”!冲破了那个茅屋在空中做个造型等等,千万别受这些影响。文艺作品起的作用:第一个让你嗨;第二个让你傻,嗨后即傻,傻后即嗨。
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不立文字”在禅宗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本性是没法用语言、用文字去说的;第二个是不执文字,因为文字就是一个表达方式而已,在表达里面一个字出来,大家想的都不一样。比如我经常举的例子,让大家想一想:“树”。要么想“树”这个词或音频;左边那个人想一棵葡萄树;右边那个人想一棵松树;另外一个人想一棵桉树,想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树”这个音频刺激的思维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在书上看到一个字,比如“法性”这个词汇,刺激每一个人所想象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证悟者看到法性,他就觉得“法性”这两个字本身也是法性的一种游舞;一个读书人一看到“法性”,哇“法性”万法的本质,离开四边,明空双运,一大堆的词汇来了;一个完全不懂佛法的中文老师“法性什么东西啊?哦!法的性质,水的性质是流动”会想到这一句,所以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文字是一个表达方式。道副就说佛法是不执文字,但是也不离文字。佛教的一些道理、中观、唯识要用文字来表现,还要用音频,都属于文字的范畴,可以作为道用,让闻思后能修进去。这是刚开始的阶段,我们现在处于这个阶段,不执文字但是也不能离文字
这个阶段是什么阶段呢?达摩就说:“汝得吾皮。”得了佛法的皮毛。所以有人想听两天的课,就想把佛法理解了,who are you?你是边个(边个:粤语,意为“哪个、谁”)?You are 边个?I 服了 You。这是做不到的,很难。
尼总持(是位尼姑)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面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
尼总持说:我今天对佛法的认识,就像庆喜(阿难),这在《维摩诘经》里面有讲,有一次受佛陀加持就去了东方妙喜国,一看就回忆起自己曾经在东方药师佛刹土里,曾经是那里的一个发心菩萨,就再也不会忘了,阿难记忆力非常好。那是意思是什么呢?这个东西明了以后就不会再忘,就不需要再见了。
尼总持说:如我所解,这个佛法一明白本质就不会再忘记了,就像阿难见到了阿閦佛一样(阿閦佛就是东方药师佛,或者是五方佛里东方佛的意思)。于是祖曰:你这样仅仅是得到了我的肉。比那个皮毛的厉害一点。
道育,另外一个师兄就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这个是走到空性里头去了。他说:我见到的所有的一切现象,其实都是没有本质的,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拿得到。是指空性的层面。祖曰:“汝得吾骨。”你现在已经走到根本上去了。
然后到了慧可,慧可就不说了,他只是礼拜,然后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一句话都不说,完全一默如雷,模仿维摩大师。(师兄打趣)是不是以后上师一问你,你就这样子啊?一句不开,那你会被打死的。慧可是真明白了才这样子的。
祖曰:“汝得吾髓。”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这个东西真的没法说,真的领悟了,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一切所有的行为都在说这个事儿,真没什么好说的。所以达摩说汝得吾髓。就不是空这种东西了,如果是证悟了空你就麻烦了,说明还在那个境界里,所以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也仅仅只是得到骨,真透过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达摩就告诉顾慧可说: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禅宗里面说: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迦叶是大迦叶,现在还在鸡足山华首门里打坐,要等到弥勒佛出现的时候,他才把释迦佛的僧衣和钵交给弥勒佛,然后自己才能退掉身体。这是禅宗里传说的,其实是找不到经书上有记载。有一本经,但是那个经里又夹杂着其他内容,所以没有经书说禅宗是释迦传了迦叶,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美妙的故事。但是禅宗的宗义、修证的方式是传下来了的。
正法眼付迦叶大士”,什么叫正法眼?所有这些法的根本,它的眼在哪里?比如说画龙点睛要点眼嘛!这是交给了迦叶大士的。所谓禅宗的来源,教外别传;然后展转嘱累,而至于我”一代一代这么传下来到了我(达摩)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我现在把法统、传承,禅宗传统要交给二祖,“并授汝袈裟”把当年有袈裟,表示传法的袈裟,还有一个钵(后来都交给六祖了,六祖让它消失了,怕人家争这个东西。)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这个袈裟和钵作为你接受了这个传承的表征或一种信物。
这一大段都是说什么呢?说明我们理解佛法、修习佛法它是有一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闻思修,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然后拼命去触碰,去见,就像尼总持一样;然后可以证悟单空;最后汝得吾髓”可以真正地明白本质。
讲了一个次第的故事。其实禅宗里面充满了这样的次第,大家不要天天就想:顿悟顿悟顿悟,哪来那么多顿悟啊!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顿悟这回事,所有的顿悟都是渐修,渐修走到的时候,“啪”的一下明白了叫顿悟。不可能说一个人,充满了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无明愚蠢,而且从来没有修证过,然后“啪”的一下顿悟了,那他前世一定有问题,不然就是无因。你所修证、证悟的本质是无因的,但是你修证要达到某个境界,它是有因的。
或者听到一个什么法语就“点醒了我”,我哪天走到一个师兄身边去,他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我”,他只不过把你从一个误区引到另一个误区而已。或者看到一些书,想啊想,想出一些境界来,就觉得自己开悟了。我说的这些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很多人都会这样。大家听我这样说,会不会认为我在否定顿悟呢?绝对不是的。顿悟有它自己的含义,顿悟的人往往已经执持比较高级的境界,为了迅速让它实现,去修行,也可以叫顿悟派。
比如说我们可以持自续派的见解去修行,这时呈现出一种如幻的修行,像幻觉一样。我们的认知可以分很多层面,在我们的觉知里面,可以觉知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或者不实在的东西。反正就是有东西在,普通凡夫都是这样认为的。然后你修四夺,拼命地夺、夺、夺,用光射、风吹,或者用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经过这样一通夺和思维,这时身体和外境就像幻觉一样,这叫如幻,你的觉知中都是如幻。
前面那个觉知是实实在在的显现;后面是如幻,这是两种是不同的见地;再来高级一点,我认为那个东西在法性定里面是不成立的,就像梦一样。虽然显现是一样的,但是你对它的认知已经变了,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见地:一个叫如梦,一个叫如幻。如果真的达到了,当然就消失了,但是在没达到之前,我们内心里还存在一种潜移默化的遍计——认为它就像梦,这就是修行。
慢慢真认识了本性,它不是如梦而是法性在游舞。当然也可以如梦,法性游舞可以包含如梦,但是如梦不能包含法性游舞;如梦可以包含如幻,如梦就是幻觉;但如幻不能包含如梦,因为如梦可以消失,好像幻不能消失一样,它只是没有实质,如梦甚至连空间都可以变幻了,如幻不行,它们的功用不一样;而实实在在的存在不能包含如幻,如幻可以包含它。
所以我没有否定顿悟,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听到一两句话,你头脑中产生一个认知,或者心里面产生一种感觉,或者是出现了某一个状态,你就觉得自己“顿悟”了。这个时候你要把顿悟的“悟”字改一下,改成失误的“误”,顿时你失误了,不是顿悟而是顿误。
其实顿悟大多是靠渐修慢慢慢体会而来的,有些人经过长期闻思修行,真的会突然之间明白。这种情况也有,但前提要长期闻思修行。顿悟只是渐修的结果,所以大家要这么去理解我们的修证,它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这是达摩跟弟子的故事,我想告诉大家:禅宗里面是有渐修的。
【注:文稿内容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仅供听打交流】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高级模式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