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心性,禅宗说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意思是靠思维是没办法真正地证悟心性那个“东西”的。禅宗还讲求“不立文字”,《坛经》里面六祖也这样说过。禅宗的书籍成堆,加起来比三藏十二部都还多一点,结果它说“不立文字”,为什么呢?不立文字,不是说不要文字,况且《坛经》本身就是文字。
“不立文字”真正的意思是说,靠文字描述和思维,没办法真正地让别人明白本质,只能诱导他,因为“那个东西”(本质)是描述不出来的。既然描述不出来,那么,它在修证上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不能企图把它想通,只能是想啊、想啊,想到一定时候,要停下来不想了,要“思尽还源”。我们以前经常跟大家讲,思维尽了以后,要还源。那怎么还源呢?你得停下来,那样才有可能明白它。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要是讲得太琐碎,也不是非常好。
对于事物的究竟层面,用语言沟通真的很麻烦,粗大的、六根层面的事物,以语言沟通反而容易一点。比如,我说这是鼠标,大家眼睛看得到、摸得着,它有形状、颜色、软度或硬度,可能还有气味(但即使这样的沟通,都还会出现一些问题)。
从因明的角度来讲,就会涉及遣余、法相、具相(事相)等差别,就会出现诸如我说的东西,可能不是你想的东西这样的错误。比如,桌上有纸,但是有很多不同的纸,我站在外面跟你说:“你去把桌上的纸拿过来给我。”我本来想要的是其中某一种纸,但你有可能拿着另外的纸就过来了。虽然我们在“纸”这个名相上是一致的,法相也想得差不多,但具相我们会搞混,因此会出现一些麻烦。
即使是这样的麻烦,也都还可以通过沟通纠正。但是,如果说到心性,比如“不生不灭”“明空双运”,这很容易引起误会。比如,有人在禅定中身体消失了,一片空空荡荡,明明亮亮,心光灿灿,他觉得这就是证悟;觉得它就是没有实质的、明晃晃的,认为这是明空双运。因为我们没有共同的具相,所以很容易产生误会,这也是为什么修证要叫“别别自证”的原因。
玄奘法师曾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由于没办法通过具相进行沟通、进行共证,所以很容易引起误会,这也是骗子横行、佛法不易推广的原因。
不同于佛法,科学是很容易推广的,比如,我制造了一架飞机,大家一看,飞机就在这里,然后我们就一起坐着上天了,多爽啊!这是很容易的,还用得着跟你讲道理吗?飞机能飞就可以了,不用跟你讲飞机的原理,靠作用就搞定你。说老实话,飞机上天的原理,到现在科学上都没有搞清楚。你们不相信啊?我跟大家讲一讲。
飞机起飞的原理:飞机上升是根据伯努利原理,即水流和气流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反之,流速越小,压强越大。飞机机翼的形状可以使通过它机翼下方的流速低于上方的流速,从而产生了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因此就有一个升力,当飞机前进的速度越大,压强差越大,升力也就越大,所以飞机起飞时必须高速前行,才可以让飞机升上天空。这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的,大家初中时一定学过,如果你没有学过,就说明你没文化,哈哈!
但后来,由于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又有了不同的看法,即认为“通过减低压强把飞机抬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文章就在探讨这件事情。也就是说,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原理还有待考究。但飞机就是上天了,我们不能不承认嘛,有人敢说飞机没有上天吗?当然你也可以说:“飞机没有上天,那是我心的自现。”
因此,科学不用跟你讲太多原理,靠现量就可以征服你。为什么呢?因为有共相、共证,大家都可以看到。
科学说要眼见为实,但佛法在某些层面则与之相反。我们说“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如果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认知的东西都是真的,还要佛教干嘛?换句话说,佛教要证明的这个真理,不是我们仅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认知功能所能够认识的。但要靠我们六根的修行去接触,那不是个难事吗?
事实上“那个东西”就是说不清楚,为了说清楚它,就出了很多经论。蘸尽三江水作墨,伐尽竹木作笔,你有本事把它写完吗?写不完的!因此,很难说清楚的,导致骗子也非常多,佛法交流起来也非常困难。
——摘录并整理自《坛经第一课——世俗快乐和修行快乐的比较(上)》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一锤定音:ChatGPT会取代我们吗?
- 实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破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