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实有的逻辑顺序非常重要,不是常人口中说的“好无趣”。
有人说:“中观开始就破实有,这样说那样说,说了一大堆,到底破实有有什么意思嘛?”
首先它要在见解上证明佛教所说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是成立的,我们才会对佛教产生真正(起码在逻辑层面上)的信心,而非迷信盲从。
什么是迷信、盲信呢?诸如此类:“佛教好庄严哦”、“那个法师长得好漂亮哦”、“这个上师好慈悲哦,长得像我老爸”(你怎么不说长得像你老婆呢?)。凭各种各样的世俗观念去信,是很容易被摧毁的,它只是一些世俗的情绪(心所),不是客观、理性的认知,而主观的认知很容易被外界摧毁。当然我现在说的主观、客观,跟平常说的不太一样。我说的主观认知指一些情绪性的认知,客观认知指比较理性、逻辑性的认知。
我们不应因为某个法师变坏了(比如一个法师以前的道德很高尚,突然发现他哪天泡妞去了),从而认为佛教是假的;同理,我们也不应该因为某个法师很厉害、很灵就去相信佛教的道理。比如觉得这个法师加持了我,我回家途中一路绿灯、一路畅通——这是鬼扯,这是非因计因。现在的佛教徒特别喜欢搞非因计因——根本不是这个因就硬说是这个因。就像有人感冒了,不吃药也会好的,而恰好吃了药,就说吃药是治好病的因,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佛教徒经常会搞非因计因,其实就是迷信,经常做一些追求神通等行为,他不知道自己学佛在干什么。
所以要建立中观这些理论,这么庞大而复杂的理论,落到一个根本点上——破坏实有。
我们一定要去破实有,首先在逻辑上破。在观念上知道“这世界是真的没有实质的”,说明你已经在见解上开始靠近佛教了,在见解上进行皈依了。见解上皈依了以后,再去做一个仪式的皈依,这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很多人意识上有了皈依,见解上根本还是个外道,甚至是邪道,这种叫做相似佛教徒。
我只是说见解,还没说见地,见地的话,就很深入了。如果把破实有形成了见地,这个人基本上快开悟了,或者已经开悟了。形成了境界就更不用说了,那是加行道以后的事,如果形成最厉害的境界,进入法性定并且产生十二个百数功德,那就是初地菩萨,那就实现了这个见解(不是见地了,见地还是在过程中)。
说这么多理论,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佛教不是迷信,不是拿来乱跪拜的。为什么要跪拜啊?凭什么啊?搞一个木头或者铜的佛像放在那里,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凭什么让我跪下?原因何在?要是这些理不说透,大家盲目去做,虽然有功德,但如果把佛像当做一个实有东西的代称,那就成了外道,在见解上没有皈依佛。
所以,我们要去学这些理论,离一多因也好,大缘起因也好,其实都是破实有——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独立、唯一、不变的东西。如果在见解上把这个理解透了,你在见解上就是佛教徒了,见解上皈依了;如果形成见地了,你基本上就开悟了;如果实现了这些见解,就是初地菩萨。真正的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派的理论,既不是戒,也不是定,就是这个根本的“慧”。
戒,很多宗派都有其相应的戒律。我们以前也讲过,佛陀时代破和合僧的提婆达多,他自己另建教团,好像至今在印度、尼泊尔有些地方仍然存在,里面的戒律比佛陀定的还要严格。比如佛陀时代并没有要求僧众完全吃素,而提婆达多却要求完全吃素,在这方面真的很牛,但提婆达多犯了两个五无间罪,活着的时候就生生堕入地狱。当然,佛陀在《法华经》里面讲他是菩萨,但这个话题太深沉了,在此我们暂且不提。
定,道家有很多人修定很厉害,但它还是外道,因为定不说明问题。比如我们禅修中心的很多师兄,可以一定十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其实我看到那种定得纹丝不动的人就害怕,因为那样很难改的,跟他说什么见解都无法入心,只喜欢去禅定——一坐上去就纹丝不动,而且有喜悦、有快乐,开始对很多东西都不畏惧。产生的那些境界跟空性里面说的道理,好像似是而非又合得上,就认为自己解脱了,这是挺糟糕的,所以定也不说明问题。
其实最根本的是:你能不能够实现刚才说的,在相续里面完全放弃这些执着,明白没有执着的心是怎么样的——这个最根本的“慧”才是关键,是佛教最根本的东西。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世俗菩提心的作用
- 用因明解释什么是二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