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一多因
寻找事物本体的因,就是离一多因。中观五大因中的其他几个因要么在因上观察,要么在果上观察,要么是在因果同时成立的时候,去观察它们的逻辑关系。这几个因都没有触及到事物的本体。(实际上,你观察深了,还是会接触到本体的。)
离一多因是直接去找本体,它不考虑因和果的规律之类的问题。当一个事物在我们根识前出现了,但是它又没有本体,这就是它的空性。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空性是和显现无关的一个东西,特别是说到法性定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一个误会:本性是这些现象消失了以后才产生的,是和这些现象完全无关的一个东西。这样的想法,是没证悟时的一种想象。实际上,法性定帮助我们所证悟的那个“东西”,并不是离开显现的另外的一个东西。如果那个“东西”和显现无关的话,那就是世俗和胜义绝对分开,“色即是空”就不成立了(最多只能说“色即是没有”),而且“空即是色”也不能成立。
“色即是空”这样的见解确实难以理解,佛法说“色即是空”,但是你会说:“我见到了色,却没办法见到空啊!”其实你见到色就见到了空,只是你在知见上对它有错误的认知,你认为它是实有的,比如认为它是物质、是上帝。还有一个原因是,你在感受中不认同空性,你对它有执著。所以中观所破就出现了“理所破”和“道所破”。
理所破就是从道理上去证明:虽然我看到了它,但是通过道理上的分析,我已经知道它是没有本质的,它肯定是像梦中的东西一样。虽然它的形象在我面前呈现,我可以摸得到它,它是热的、可以发出响声、有味道,但是什么东西组成它的呢?没有任何东西组成它,这就怪了。没有任何东西组成它,同时它又有这么一个样子,这个性质就叫做空性!不是另外有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叫“空性”的东西跟它混合在一起,否则就成了“黑白绳子捆在一起”。
总之,一个事物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又找不到它的本质,这就是空性——格鲁派的说法就是这样的。
但是,宁玛派认为这个说法还不彻底。宁玛派认为,虽然你在概念上认为它是空性的,但是它的显现还在这里,当它的显现完全消失了,空性显现出来了以后,你才知道能够产生这个形象的本质是什么,那个才是空性;这些显现是有一个来源的,而这个来源就是空性,那是空性的本质。
那个本质要怎么样才能证得呢?要等显现完全消失了以后,你才能证得。这种是宁玛派的观点。以前面那种见解作为准则就是自续派,以后面的这种见解作为准则就成了应成派。这个区别能够理解吧?
我看你们点头的比较少,但是没关系,这些东西要反复听的,要听很多次。中观的道理大家听起来很难理解,特别是初学者,绝对听得头大。但是我现在已经尽量把它通俗化了,我自己都觉得通俗得有点“无耻”。
但是无论多通俗,它跟我们现量感受和暗藏的邪见是冲突的。其实我们有很多很多暗藏的邪见,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我们学这些道理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把相续中的邪见逐步消灭。当遍计法执和遍计我执的种子全部去掉,我们才能达到初地菩萨的证悟。而遍计法执和遍计我执不仅仅是很粗大的邪见,它还包含一些很细微的知见,你不知不觉就被这些知见左右。去掉这些错误的知见,这才是学佛的根本。
刚才说了,离一多因就是去找事物的本体。比如这个杯子放在这里,什么是它的本体呢?首先大家要搞清楚“本体”这个概念。好,谁能告诉我“本体”的概念?(回答听不清)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本体”就是一个事物的根、基础。
比如这个杯子,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样子,但这个样子不是它的本体。平常人会认为杯子的本体是瓷,然后我们会接着追问:瓷的本体又是什么?瓷的本体是土,那土的本体又是什么?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组成单位,那才是真正的本体。不然的话,你说杯子的本体是瓷,这个太粗大了。
其实科学也在研究这个问题,它说瓷的本体就是原子、电子,或者是一堆能量,然后基本粒子通过组合,就呈现为我们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这是科学告诉我们的。而佛教认为原子、电子、能量都不是事物最根本的组成,它首先确定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就出现了离一多因。
平常人一看到一个东西,根本不用思考就觉得它有重量,而且是由很多基本粒子堆成的。这个就是邪见,是最大的邪见,所有的邪见都是由此而来的。如果你长期习惯这样,这个邪见就会左右你,想都不用想的。而且这个邪见跟我们所谓的现实情况是很合拍的:比如我认为这个杯子是由泥巴组成的,在它还没成型之前,我去捏的时候确实捏得到泥巴,而且这个泥巴还有味道。
至于泥巴的本体是什么?我们就不考虑了,因为眼根的能力只能到这个层面。我们平常以眼根、耳根等五根作为基础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判断,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世俗谛。但是我们去找事物的根本的时候,你就发现前五根不正确了,所以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有一个偈子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他说如果以六根作为正确的看法,那圣道就没有意义了,我们就应该去学科学。因为科学就是以六根作为基础的,只要不符合六根的,它都认为是假的。即使是无线电或者电磁波之类的东西,虽然人的眼根也看不到,但是科学家要用人类的六根能够认可的一些公式或者机械来确定它。他们一定要通过人类的六根确定以后才认为它是真理,科学对真理的鉴别标准就是我们的六根。
但是科学忽略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其实人类最厉害的根不是前五根,而是意根(意识)。虽然我们前五根的力量比不上很多的动物,但是我们的意根很厉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创造了科学以及各种人类文明。但是科学没有依据正见把意根发挥到极致,所以产生了很多的邪见。
而佛陀教我们衡量一个事物的时候,还是只能用六根,佛陀没有说要用超过六根的一些神通来吸引大家。佛陀用的是六根中最厉害的意根,他把意根发挥到极致,就形成了教理,也就是书上说的这些东西。
我们平常的判断实际上是前五根做主,然后意根附上错误的邪见。比如我看到一堆泥巴,我的意识就认为它一定是由电子、原子(有质碍的东西)组成的。现在最细微的粒子已经发展到能量、弦、波之类的东西。当然,一些理论有很多漏洞,比如说弦来自于哪里?能量来自于哪里?他们也说不清楚的。曾经有人告诉我,能量就是一种作用,一种不知道来处、也不知道去处的作用。我问它的本体是什么,他说是像虚空一样。
我们可以问他:能量跟虚空有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么它就会形成跟虚空不一样的质碍、形体;如果说没有区别,那么能量即是虚空,也就是到处都是能量,那怎么可能呢?所以科学家也回答不清楚,找不到什么是本体,他只能告诉你,它是一个可以随时起作用的能量。包括量子力学里面讲的量子,至于那个量子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佛教就不同了,虽然佛教没有通过粒子加速器或者数学手段去分析这些事物,但是它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逻辑方式——离一多因去找事物的本体。首先去,分析事物的本体是不是有质碍的,如果有质碍,那么它就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东西,这些东西的本源就是物质。但是离一多因说,如果是由有质碍的粒子组成了我们面前的东西,那就可以把这个粒子分成更小的,更小的才是本体。比如我把组成这个杯子的原子拆成两半,那么原子就不能称为本体了,比原子更小的粒子才是这个杯子的本体。
不停地这么分分分,一直分到最小的单位。按照逻辑推理,只要它还有体积,那就可以继续分。也就是只要它有一点点的方分(方向),那就还可以分。哪怕是它再微小,它还是有一点体积,它的直径有一定的长度,那我们就可以把它继续分。好了,这样就出现了“分不分得尽”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无分别识显现的东西都是会被分尽的;但是在我们头脑的分别念里面,它可以无穷无尽分下去,永远分不完。因为你可以随意想嘛,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无穷尽这么分下去。这个道理就说明了我们很容易会犯一个错误:把遣余用到无分别识上(遣余就是头脑里面的想法)。概念上一个东西是分不尽的,然后我们就认为外面的东西可以永远分不尽。数学家们就是犯了这个错误,所以出现了第二次数学危机——“微分能不能为零”的问题。
而佛教的因明里面是把遣余跟事相分开的,遣余(想象)的事是不能够出现在事相上的。比如这个杯子是圆的,它也是瓷的,“圆”和“瓷”这两个概念只是在我头脑里面存在,不是存在于杯子上的。这个杯子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你可以不叫它“圆”,也可以不叫它“瓷”,而且你也不能凭着“圆”和“瓷”去找到这个具体的杯子。比如我只告诉你这个杯子是圆的、是瓷的,你只凭着这两个概念不一定找得到它,你可能会找到另外一个瓷的、圆的杯子。假如我头脑里面想的“圆”和“瓷”在这个杯子上的话,任何人听到这两个概念都会找到这个杯子。所以我们说的“圆”和“瓷”实际上只是头脑里面的概念,这就是遣余和事相的区别。
“永远分不尽”也是一个遣余,在头脑的概念里面就是分不尽的,因为分别念的数字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这也就是轮回无穷无尽的原因。经常有人问轮回会不会结束,其实轮回是不会结束的,因为只要有分别念在,轮回就不会结束,轮回的实质就是分别念,所以轮回是没办法结束的。怎么样才能结束轮回呢?某个人的分别念一停下来,他的轮回就结束了。说起来非常简单,只是我们停不下来而已!
所以说,一个东西在我们的遣余里面分不尽,但是在事相上一定会分尽的。如果事相上分不尽的话,就会造成这样的麻烦:一个很小的距离我们都没办法越过,我们的身体没办法移动,只能傻傻地呆在那里。想不想得通这个道理呀?因为一个很小的距离都永远分不尽,所以我们没办法走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夫妻就惨了,连手拉手浪漫一把都不行。
但无分别识里面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一段距离不可能无穷无尽分不完,也就是说无分别识显现出来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在现实中一定会被分光。既然可以分光的话,一个物体就没有组成它的最小成分了,这个事物的本体就离开了“一”。没有“一”,也不可能有“多”,这就是“离一多因”的含义,你们不要以为很复杂。
也就是说我们去找事物的本体,发现它根本不可能有一个什么东西组成——离开了“一”。既然没有“一”,它就不会有“多”,所以事物的本体不是由一个或多个实有的东西组成。
只要能够分,它就不是实有的,分到最后,那个最小的、不能再分的才能称为“实有”。结果我们找不到这么一个实有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些事物没有本体。我们的无分别识显现出来这些东西,但是又找不到它们的本体,奇了怪哉!所以那些大德们经常发出感叹——“哎玛吙”!
一个杯子找不到本体,依此类推,其他东西都找不到本体,找不到本体就是空性。当然,所证悟的空性分了自续派和应承派,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说,我们现在说的是理论。实际上两派说的都是“缘起性空”,只是对“性空”的抉择出现了差别——一者选择了究竟的性空,另一者选择了相似的性空。但是对“缘起性空”的观点,双方都是承认的。(我们不能被这些理论搞昏了。)
那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详细地把这些理论弄得很清楚呢?那也不一定,我们可以抓住一些窍诀来修行。但是能够搞清楚,就尽量搞清楚,特别是学中观学得比较深入的师兄们,我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些理论搞清楚,然后让更多的人知道,让他们慢慢对真正的佛法产生兴趣,不要老停留在迷信、僵化、甚至糊涂的地步。
学佛学得越来越糊涂的话,你对得起谁啊?首先对不起自己,学了十几年,反而变得傻乎乎的。本来佛法是既智慧又慈悲的,怎么学得傻乎乎的呢?而且心胸狭隘、一脸苦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绝望和仇恨,学佛学到后来跟崔永元一样抑郁了(众笑)。这表明你没有把佛法的智慧和慈悲的精神融化到自己相续里面,我们看看自己会不会是这样。其实学佛不是为了别人怎么样看我,也不是为了我在别人面前怎么怎么样,这些都没用的。比如我现在对着几十个人讲佛法,好像很牛,但是三十年以后就是一堆骨头!(假如不烧的话,那还有骨头,烧了就是一堆灰!)
如果沉浸在这个虚假的满足里,我们不说其他什么了,起码可以说这个人不智慧。如果你相信因果的话,为这点虚假的满足要付出很多代价的,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这很吃亏!不要说菩提心那么伟大的发心(当然,有菩提心是最好的),仅仅从有头脑这个角度来讲,你就不应该干这种吃亏的事情——很笨啊!
你看世间那些成大事者,无不是头脑非常清晰、智慧的人,只不过他们拿清晰、智慧的头脑用去为自我的一生奋斗,所以它称为世间法。而学佛不是为这一世的利乐去奋斗,差一点的起码是为来世,好一点的是为了解脱,再好一点的是为所有众生的解脱。他们的目的不同,但是起码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头脑很清晰、很智慧。不然的话,让你越学越糊涂的东西,那有什么好学的?所以我们要灌输的是“科学佛学”。
本来科学是不究竟的,但是大家现在一说到“科学”这个词,都觉得它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用的,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倡“科学佛学”。其实科学是没有办法囊括佛学的,因为科学本身有很多的毛病,它的研究是建立在一个无明的基础之上。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个不是“科学”的含义,对“科学”的解释有很多。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主流思想(主流的不一定正确)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然后在物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解拆、组合。如果这就是科学的话,那么科学就有很多局限性。但有的解释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科学是通过一些数学公式来表达世界的运作规律。关于科学的争论有很多。
我们现在说“科学佛学”的意思,不是说科学能够涵盖佛学,而是说我们学佛起码要很清醒、理智,我们所学的东西必须是有用的、逻辑清晰的,能够让我们很智慧的,不能够越学越糊涂。
我在佛教团体里面看到了很多让人感到无可奈何的现象,我们佛教徒有时候变得自私、狭隘,甚至昏昧、迷信崇拜……存在很多让人讨厌的现象。佛教徒本来应该组成很智慧、很欢乐的团体,但我们观察一下我们的团体是不是这样的?我的评价好像有点过分,但你们可以去看看自己的团体是不是这样的。这说明我们没有接受到佛教的精神,我们团体里面没有佛教的精神,是不是应该在世尊面前感到惭愧呀?
“离一多因”对物质就是这样分析的,大家对“离一多因”的概念明白了吧?我为什么这次讲得很简略呢,因为上次禅修的课程已经说过了。接下来是用离一多因去分析精神,其实也很简单的。
——摘录并整理自《中观总义》略讲第2课
【注:本初稿内容暂未经讲授者本人审核校对。】
- 为什么你供养了十几年,还穷得一塌糊涂?
- 掌握能破之破有无生因